APP下载

缅怀“百岁”邓稼先 体悟“两弹一星”精神

2024-07-11武凤珠

人民周刊 2024年11期
关键词:氢弹杨振宁邓稼先

郭曰方(左)在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的科学家精神宣讲活动现场。 本刊记者  武凤珠摄

2024年6月25日,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得主邓稼先“百岁”诞辰。邓稼先是我国科学家的代表、科技工作者的榜样。爱国、求实、奉献……他的一生,是对科学家精神的生动诠释。

作为中国科学院科学家精神报告团成员,在近期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面向广大社会公众开展的科学家精神宣讲活动中,中国科学院文联名誉主席郭曰方特别讲述了邓稼先的故事。

“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的生命就像床头柜上的那束马兰花一样,把屡屡不绝的馨香洒满了人间……”追忆邓稼先的一生,郭曰方的讲述动人心魄、催人泪下。

隐姓埋名,为国奉献

记者:1958年受命秘密研究原子弹等核武器,是邓稼先为科学献身、为祖国献身一生的转折点。您与邓稼先同在中国科学院工作,对这一时间点的故事,您有怎样的特殊记忆与感悟?

郭曰方:1958年,邓稼先34岁。一天傍晚,他回到家时已经8点多钟,还没吃晚饭。妻子许鹿希纳闷:“今天怎么回来这么晚?菜都凉了,给你热一热。”邓稼先只答,今天有点事。他坐在沙发上,开始思考与领导钱三强的谈话。

当天下午,钱三强找到邓稼先,告诉了他一个“好消息”:“毛泽东主席和党中央决定搞‘两弹一星,我想请你参加,你看可以吗?”邓稼先一听,非常高兴。什么时候开始?地点在哪里?都有谁参加?有哪些技术问题?国家拨出多少经费?……两人谈了很多。临别前,钱三强叮嘱邓稼先:这件事要严格保密,不能告诉任何人。

家中的两个孩子等着爸爸,也都饿了。邓稼先把孩子们叫到面前,小儿子刚满2岁,他用胳膊搂着他们,还亲了一下。许鹿希一看便知,今天一定有事发生。邓稼先只说,自己要调动工作了。调到哪里?不知道。做什么工作?不能说。多长时间能回来?不知道。能不能留下地址,与家人书信联系?恐怕也不行。许鹿希心中了然,或许有保密规定,不好再问了。

就这样,邓稼先离开大都市北京,去了新疆罗布泊马兰核试验基地。

邓稼先等“两弹一星”科学家工作的地方,刚去时连像样的房屋都没有,尤其是后来又逢全国困难时期,大家都吃不饱饭,国家从部队为科学家们调粮食、调罐头。没有白馒头、大米饭,没有水果,也缺蔬菜,科学家们吃着棒子面窝窝头、土豆和罐头,研制着新中国第一枚原子弹。

环境恶劣,还要保密。没有炸药,科学家们在大缸里自己配;没有计算机,在墙上涂一块黑板,用粉笔画出数据线条,噼里啪啦打算盘。一走就是28年多,隐姓埋名,音信全无,除了他们的领导和最亲近的家人,没有人知道他们去了哪里。

别人问起,许鹿希只回答:出差了。但是过了半年,还没回来;等了一年、两年,还在“出差”。亲友间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猜测议论:生病了?遭遇了打击迫害?……许鹿希等科学家的家属们,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

1964年10月16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演员们正排练《东方红》,周恩来总理送来喜讯:原子弹爆炸成功了!1967年6月17日,新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我国老一辈科学家们研制出了原子弹和氢弹。

科学救国,一生无悔

记者:邓稼先24岁赴美留学,毕业后有机会留在美国,度过截然不同的一生,但他选择了回归祖国。科学家精神和“两弹一星”精神的爱国内涵,他以行动言明。那么,您如何理解他的抉择和其中蕴含的爱国情怀?

郭曰方: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与邓稼先是安徽同乡,两家有世交,两人自小相识、情同手足,又一同在美国留学。邓稼先早年就回了国,杨振宁当时留在了美国。多年后,杨振宁回国时想要看望邓稼先,却费尽周折才联系到。

在原子弹研制基地28年,虽然有防护衣,但是时间太久,核辐射早已进入身体。长期超剂量的核辐射,造成了邓稼先的皮肤出血。到医院一查才得知,已经是直肠癌晚期。在北京住院期间,杨振宁前来看望邓稼先,问了两个问题:“是你们自己搞的吗?”“你得了多少奖金?”

病床上的邓稼先伸出两根手指:20元,原子弹10元,氢弹10元。杨振宁不相信:这样重大的贡献,奖金几百万、上千万,都是应该的!但事实就是如此。20世纪60年代,国家拨出13万元奖励参与研制原子弹和氢弹的科学家等工作人员。在当时,13万元已经是一笔巨额奖金。怎么发放?参加试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后勤人员等都作了贡献,这些人员有10万余人。领导小组经过研究,决定按照一、二、三等奖,把13万元奖金发放给10万余人,人人都有份。一等奖10元、二等奖5元、三等奖3元,邓稼先是毫无争议、当之无愧的一等奖,所以奖励了20元。

有一些当代年轻人不理解,在大漠深处“吃风沙”28年,只有这么少的奖金,邓稼先等科学家为什么要回国过这么苦的生活?还有人甚至提出这样的问题:“国家让他们去,敢不去吗?”现在的年轻人或许很难体会,从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我们的国家近百年来长期受欺负,土地被割让,被称为“东亚病夫”,签订了多少不平等条约!直到现在,美国想欺负我们的念头仍然没有放弃。有了原子弹和氢弹,我们心中就有底了、不怕了。

我们不能忘记历史。如邓稼先一般,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出国留学的科学家,就是抱着科学救国的心愿出去的,出去就是为了回来。邓稼先等老一辈科学家,都是自愿、主动回国的,回国不是为了物质的待遇,在大漠深处隐姓埋名奉献自己的一生,他们无怨无悔。

今天,当我们的国家发展到如此强大的时候,当我们能够安静地坐在剧场里看演出的时候,当我们带着家人在全国各地旅游的时候,怎么能够忘记邓稼先等科学家在大漠深处用满腔热血浇筑的根基,怎么能够忘记他们用无私奉献为我们创造的幸福生活?有一种怀念,叫作直到永远。对如邓稼先一般的科学家,我们应当永远怀念。

猜你喜欢

氢弹杨振宁邓稼先
艰苦奋斗的邓稼先
邓稼先 献身国防 铸就辉煌
杨振宁百岁生日,我们欠他一个道歉
百岁杨振宁的长寿秘诀
杨振宁:苍老灵魂重回青春的欢喜
邓稼先 此身许国 再难许卿
中国“氢弹之父”——于敏
中国“氢弹之父”
——于敏
“两弹元勋”邓稼先 深藏功与名,汗洒戈壁滩
杨振宁的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