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符号互动论视角下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的原因探析

2024-07-11王诗瑶郝其宏

互联网周刊 2024年12期
关键词:网络成瘾

王诗瑶 郝其宏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已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然而,网络的普及与对其依赖性的增加也引起了广泛关注,尤其是网络成瘾问题对大学生群体的影响。本文旨在通过符号互动论的视角,从主体维度、内容维度、行为维度、环境维度深入分析大学生网络成瘾的成因,关注大学生不断提高的互动需求、家庭主体减少互动频次、网络互动成本较低、新时代已转变的互动方式这四大方面,从社会工作视角提出建议,以期为预防和干预大学生网络成瘾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符号互动论;网络成瘾;大学生网络成瘾

引言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5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10.92亿,互联网普及率为77.5%[1]。其中,8~24岁者占到36.8%,本文研究对象大学生就处于该年龄段。大学生作为网络用户的主要群体之一,其网络使用习惯是否健康直接影响着网络文化的发展和大学生个人的成长。与正常利用网络的大学生相比,那些有网瘾问题的学生往往在学业上成绩不佳,在日常生活中处理人际关系方面表现得不够理想,对未来缺乏明确规划且持有更加悲观的态度。因此,本文希望在符号互动论视角下,帮助迷失在网络世界的大学生丰富自己的互动方式、摆脱网瘾问题,使其走出误区,培养其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自行树立健康上网的意识。

1. 符号互动论

本文认为符号互动是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的一个关键因素,因此,选择从符号互动论的视角分析其成因。符号互动论是一种主张从人们互动着的个体日常自然环境去研究人类群体生活的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米德创立,并由他的学生布鲁默于1937年正式提出[2]。他认为符号互动论是一种主观化的符号决定论,建立在三个基本前提之上:首先,人们之所以采取行动,是因为行动的对象对他们具有意义;其次,这种意义是在人们的社会互动中形成的;最后,这些意义可以通过解释的过程被不断地修改和完善[3]。本文基于符号互动理论的核心观点,试图从符号互动的主体维度、内容维度、行为维度、环境维度四个方面进行系统分析,赋予相应的符号具体意义,对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现状进行分析。

2. 大学生网瘾问题的原因分析

2.1 主体维度:大学生不断提高的互动需求

大学时期标志着青年步入集体生活和逐步参与社会实践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段也被视为他们社会化过程的起始。得益于网络的即时性、便捷性、开放性、平等性和内容丰富性,互联网为年轻人提供了一个快速融入社会的理想环境。伴随着大学生不断提高的互动需求,互联网的出现从三个方面满足了这种需求。首先,互联网打破了地理界限,使得大学生能够接触到遥远地区的人和文化,扩大自身的认知范围,增进了对不同领域或文化的理解,从而拓宽了视野。其次,由于互联网用户群体的多元性,年轻人可以与不同背景的人进行交流,这不仅扩大了他们的社会支持网络的广度与深度,同时还增进了对不同地域文化的理解。最后,大学生群体更倾向于寻求平等的交流方式,而非单向的教导式对话,互联网有助于其满足不同亚文化群体的互动需求。根据相关研究显示,网瘾大学生在与父母和老师进行“说教式”互动时往往感到不悦,然而互联网的匿名性和隐私保护特性,使得在线交流的双方可以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就某个话题而展开平等的讨论,激发其网络互动的积极性。这种沟通方式的平等性和开放性是大学生沉迷于网络互动的一个重要原因。

2.2 行为维度:现实生活互动频次减少

当大学生步入大学生活,会产生脱离父母、无人管束的自由心态,导致大学开学后家庭内部无法获得充分的互动交流时,其可能会将沟通的重心转移到互联网,寻找满足其社交需求的新平台。符号互动论指出,人们之所以采取行动,是因为行动的对象对他们具有意义,因此大学生群体从现实互动转向网络互动,也是认为网络互动主体更有意义。根据相关调查研究表明,有网络成瘾倾向的大学生通常与父母、朋辈的现实交流时间很少,长时间的网络使用可能会影响大学生的社交技能,与同辈群体、家庭成员之间存在交往鸿沟,使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社交能力下降,导致他们更倾向于在网络上与人交流。

同时,网络成瘾的大学生普遍存在时间管理问题,埃里克森提出人格发展阶段论中的青少年时期,存在动荡与稳定的特点,任务是寻求自我同一性[4]。随着现实互动频次的减少,个体会发现自身的社交技能生疏,对如何处理现实生活中的复杂感情和社交场景感到力不从心,因而其更加难以控制自己在网络互动过程中的时间与行为,从而产生网络挤占了与现实生活中人互动的时间的现象,促使现实生活互动频次逐渐被大幅缩减。

2.3 内容维度:网络互动成本较低

随着智能手机和电脑等联网设备的普及,以及网络互动平台的不断涌现和网络连接技术的广泛覆盖,网络交流已成为一种成本低廉、方便快捷的沟通方式。随着智能手机技术的提升和生产成本的下降,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能够负担得起这些设备。大学生群体人均拥有手机或电脑,因此,与过去相比,大学生进行网络互动的成本大大降低,使用群体也在大幅增长。此外,伴随着5G和Wi-Fi技术的普及,网络通信不再受地域限制,这样的发展使得信息的交换变得更加快捷和便利,实时的消息响应(即“秒回”现象)进一步减少了年轻人在沟通上投入的时间,有效地节约了时间,并大幅提升了交流的效率。

此外,为了吸引顾客,诸如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通信公司推出了多种具有吸引力的校园卡数据套餐,进一步减少了数据流量的费用,这一举措使得大学生群体进行网络社交的成本进一步降低。同时,伴随着众多在线交互平台不断涌现,提供了一对一、一对多等多样化交流模式,满足不同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总的来说,显著下降的网络通信成本是导致大学生越发依赖网络互动交流的关键原因之一。

2.4 环境维度:新时代已转变的互动方式

人们需要通过符号互动来交换信息、分享思想和交流情感,在互联网尚未普及之前,人们主要依赖书信进行远距离的沟通,但这种方式缺乏即时性,导致信息具有延迟性的特点。互联网的出现和发展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社交方式,如今,即时性通信工具的广泛使用使得社会交往方式变得更加便捷且实时,这也导致人们越来越依赖于网络互动交流。

对于许多人来说,选择在线社交不仅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缺乏互动交流伙伴,而是因为虚拟网络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空间,让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想象构建理想的互动对象,强调某些方面而隐藏其他方面,以期在线上社群中找到欣赏和认同自己的人。这种自我展示的自由度让许多人感到更加自在和自信,因为他们能够自主决定如何表达自己,以及向外界呈现哪一部分的自我。

同时,由于缺乏面对面交流时的非语言线索(如肢体语言、面部表情、语调等),人们更容易基于文字和有限的信息来理想化彼此。这种理想化往往意味着忽略对方的缺点和现实生活中可能的限制,从而在心理上建立起一种完美无缺的交流对象,这种双向的理想化过程为参与者带来了极大的满足感和虚荣感。网络社交的匿名性或不在场性让大学生等群体能够自由地切换性别和角色,在不同的平台上与不同的人进行交流。此外,网络用语、表情符号等元素的加入使网络交流变得更加生动有趣,这正好迎合了年轻人对互动生动化的追求。

随着对网络交流的依赖加深,尤其是自制力较弱的大学生可能会逐渐沉迷于网络世界,习惯于线上交流而忽视现实生活中的面对面交流。这种趋势可能导致他们渐渐失去现实世界中交流的能力,并进一步加剧对网络互动的沉迷。

3. 大学生网瘾问题的相应对策

3.1 家校联动增设互动情境

高校应注重创建“家校联动”模式,做好正向网络互动的选择。首先,高校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移动应用程序、微信小程序和网页平台等,创建“家校通”等家校互动平台。通过这些平台,家长不仅可以实时获取学生在校的网络使用情况和日常学习表现,还可以参与学校的教育管理,共同引导支持学生在网络互动层面的健康成长。

其次,家长的教育与配合至关重要,家长在促进学生健康网络行为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应该学会正确引导大学生使用网络,提供积极健康的家庭教育情境,构建平等和谐的家庭情境,与学校形成教育合力。

再次,积极开办校内的专项教育活动,定期举办专题讲座、研讨会或工作坊,邀请专家就网络成瘾的危害进行深入讲解,帮助学生认识到过度使用互联网的潜在风险。同时,通过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符号互动论理论中的互动形式,提高学生的自我管控能力,促使他们学会合理安排现实和网络时间,提高时间管理的能力,培养健康的网络使用互动习惯。

最后,学校应丰富大学生群体的课余生活,如体育比赛、艺术表演、科技创新竞赛等,让学生有机会发展个人兴趣,提升社交技能,从而减少无目的的上网互动行为。

综上,通过增设家、校等不同主体的互动情境,构建家校互动新空间,以提高网络成瘾问题的戒断率。

3.2 重视家庭和朋辈的现实互动

大学生群体可能因多种原因而沉迷网络,其中一个关键因素是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难以获得情感上的满足,于是越来越多地依赖于网络互动来寻找精神慰藉。家庭中父母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引导者,对他们的成长影响深远且持久。可以发现,大学里,多数父母以孩子在外上学或工作没有时间为理由,减少了与大学生的互动频次,在家庭这个场域中减少了大学生与父母之间的互动,那么大学生便会寻求其他的互动渠道。因此,社会工作者应支持重构学生与父母之间的紧密联系。

首先,需要对家庭中的父母进行互动意识培养,可约定定期视频电话、家庭群组分享日常、探望等,增强大学生与家庭成员的多元互动频次。

其次,应纠正父母对网络成瘾大学生的负面认知,帮助其认识到网络成瘾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合理引导他们深入理解现代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多维原因,并采取合适的家庭教育措施。

再次,以全面积极的方式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避免一味限制或责备。

最后,社会工作者应同样关注那些沉迷于网络的大学生与朋辈群体之间的社交互动,组建网瘾学生支持成长小组,利用辅导员收集的信息,通过合理设计小组活动,鼓励各成员在小组中分享自身经历,选拔优秀的小组领袖,并通过互相支持来促进成员共同进步,一起克服网络沉溺。在日后面对相似的问题和挑战时,有更多的话题与经验进行深度的探讨,这有助于减轻他们的孤独感和自我贬低情绪,为有效的网络行为干预创造了积极条件。

3.3 增强社会层面的宣传引导

对于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来说,绿色使用网络互动不仅关系到他们的学业和成长,也对社会的和谐稳定产生深远影响。因此,社会各界应当共同关注并引导大学生养成健康的网络行为。在实践过程中,部分网站或网吧出于商业利益考虑,为吸引更多用户,存在违反法律法规、传播不良信息等行为。尽管我国政府主管部门一直在加大监管力度,但由于网络空间的复杂性,违反法律法规、传播不良信息等行为仍然存在。面对这种情况,为有效解决问题,社会工作者可以组织线上线下的教育活动,向大学生群体普及网络安全知识,提高大学生的网络互动的素养。

此外,社会工作者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强大的影响力和广阔的覆盖范围,通过新浪微博、腾讯QQ群等渠道发布正面的宣传内容和警示信息,发起话题讨论,增强大学生对健康网络行为的认识,同时引起公众对此问题的关注。校方也应该通过举办论坛、研讨会等形式,邀请专家学者、政府官员等共同探讨,从多角度探讨网络行为的规范和监管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协助相关部门加强对网络空间的监管,共同营造一个健康、积极的网络环境,帮助大学生树立绿色上网、健康互动的意识。

结语

在分析大学生的网络成瘾问题时,采用符号互动论进行干预可行性极高,这种方法对于网瘾大学生的互动的主体、内容、行为、环境等维度的优化,以及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作用。结合具体的实际状况,本文对大学生网络依赖问题进行了多原因分析,并提出了有效的实践措施,以期为大学生使用网络创造健康绿色的环境。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5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OL].(2024-03-22)[2024-05-02].https://www.cnnic.cn/n4/2024/0322/c88-10964.html.

[2]李金云.符号互动论述评[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5(4):80-86.

[3]黄晓京.符号互动理论——库利、米德、布鲁默[J].国外社会科学,1984(12): 56-59.

[4]夏艳雨,晋争,惠秋平,等.艾森克人格特质与人际困扰对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影响[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1):57-64.

作者简介:王诗瑶,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青少年社会工作;郝其宏,博士研究生,教授,研究方向:网络社会治理。

基金项目:2024年江苏省研究生实践创新项目——个案介入大学生网络成瘾矫正的实务研究(编号:SJCX24_1491)。

猜你喜欢

网络成瘾
网络成瘾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危害与对策
大学生网络成瘾心理现象初探
盘点与梳理:网络成瘾大学生的运动干预研究
高中生网络成瘾及其相关因素探究
大学生网络成瘾与自尊异质性的关系研究
浅谈中职学生痴迷电子产品的现象与对策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网络成瘾的关系研究
构建高校大学生网络成瘾“五重”预防体系
职中生网络成瘾现象与德育对策
班级环境对中学生网络成瘾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