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麻姑献寿图》的发展与艺术特色

2024-07-10闫慧芳刘荣荣

国画家 2024年2期
关键词:探源艺术特色

闫慧芳 刘荣荣

摘要:麻姑的道教神话在葛洪的《神仙传》中记载较为详实,讲述的是麻姑历经沧海桑田却依旧青春永驻的故事。在后世的作品中,表达人们追求长寿的麻姑文化也逐渐发展起来,由此而衍生出来的国画作品最为显著。本文以国画中“麻姑献寿”的神话故事为研究起点,从文学人类学的视角,对历代经典国画进行深刻剖析,并从中发掘和探讨历史变迁过程中绘画的风格异同和艺术特色。

关键词:麻姑献寿图;探源;艺术特色

传说,农历三月三为王母娘娘的寿辰,这一天,西王母在昆仑瑶池设蟠桃盛会款待各路神仙,麻姑会献上用灵芝酿好的美酒为其祝寿。王母娘娘称麻姑为女寿仙,后世也将麻姑视为向女性长者祝寿的吉祥人物,因此,在赠予女性长者的寿图中一般都是以麻姑的形象为主题。历代国画中有很多是以麻姑献寿为主题的图像,这类绘画旨在将人们追求健康长寿的美好愿景运用图像化的视觉艺术进行展现和传递。

一、魏晋至隋唐:麻姑形象的文学记载和传承

麻姑形象最早被记录于魏晋之际志怪小说《列异传》中,以《神仙传》中的记载最为翔实。《列异传·御览三百七十》记载麻姑“降东阳蔡经家,手爪长四寸”[1],蔡经惊讶之余叹曰:麻姑之手可搔背也。麻姑顿时发怒,使得蔡经“顿地,两目流血”。[2]《神仙传》中,麻姑修道于姑余山,得道成仙后居住于蓬莱仙岛。在麻姑与王方平的谈话间,麻姑说到自己已经三见东海为桑田、蓬莱之地欲将扬尘。由此可知,麻姑约有三千岁,可见她的年龄之大,但她的容貌却如十七八岁的少女。头顶有发髻,散发垂至腰部,衣服上有花纹色彩,虽不是锦衣玉服,但光彩鲜明,视之耀眼。与《列异传》不同之处在于,《神仙传》中既有对麻姑容貌、服饰的叙述,又有对其“掷米成珠”“鞭背无痕”法术的描写,[3]变“异化”为“神化”,成为降福之神。北齐人魏收所著的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书《魏书·志·卷五》记载,麻姑在三国章武年号时期,就被奉为海神,或者叫麻姑神。

到唐代时,虽几乎没有涉及麻姑形象的绘画作品,但在麻姑祭祀和文学作品方面的呈现却日渐繁多。

麻姑祭祀方面:开元二十三年(735),邓紫阳获得唐玄宗恩准设立麻姑庙。时隔四年麻姑庙建成,开始祭祀麻姑。

文学作品方面:尤以中晚唐诗作为主,多半借麻姑的形象表达个人情感。杜光庭编写的道教神仙传记《墉城集仙录·卷四》称麻姑为上真元君之亚也。颜真卿撰楷书《麻姑山仙坛记》,变“掷米成珠”为“掷米成丹沙”。这一阶段的诗作和传记等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麻姑元君的神仙地位,对麻姑文化在唐代的传播起到了宣传和推广作用。

二、宋元之际:麻姑献寿图绘画初现和发展

宋代的麻姑献寿图现存两幅,一幅来自乾隆第十一子成亲王的旧藏,为宋代《麻姑献寿图》;另一幅则是南宋宫廷画师马和之的《麻姑仙像》。马和之画中的麻姑头梳高髻,像浮云盛开的花瓣包髻样式,以一金钗加以装饰,余发散垂,颇有一种简洁秀丽之美。麻姑所着衣衫略微宽松,尤以粉紫色为主,着色轻淡,彰显其质朴简洁的特色。她荷锄而立,担有灵芝、花卉等奇花异物,又担有一大串葫芦,不负寿仙的盛名。整幅绘画线条柔美细致,颜色明快,刻画出麻姑风韵娇柔的神态。

从宋代整体绘画来看,画家擅长把义理融入绘画,使得绘画作品意境幽远。在继承了唐代绘画风格的同时,又融入了新的时代追求,掺入了质朴典雅的义理情趣,形成别具一格、情趣盎然的绘画风格。

元代唯一一幅与麻姑有关的绘画作品是陈月溪的绢本绘画《麻姑仙鹤图》。画中的麻姑放下花锄,着用树叶制成的衣服,衣着朴素自然。她赤脚站在水边整理自己的头发,宛若村姑。身后古树参天,松树硬朗曲折,云雾围绕,身旁的白色仙鹤,愈发显得遗世而独立。画面构图完整,山水相融,人物相关。

与宋代的绘画相比,元代更为注重作品写意性的渲染。从近旁的溪水到远处的楼宇、山霭都用笔墨进行渲染。同时,麻姑的造型简练概括,丹顶鹤的设色与工笔、写意手法的结合使得整幅画作既整体又丰富。

三、明清之际:麻姑献寿图的鼎盛传播

以麻姑献寿为内容的绘画作品,在明代和清代的发展达到顶峰。明清之际,麻姑献寿图备受世家大夫和文人骚客的青睐,由此创作出了一批批优秀的艺术瑰宝。

明代,以麻姑献寿为题材的绘画作品众多,部分画家承袭汉魏六朝人物画的古意,塑造出形态万千、各有千秋的麻姑形象。包括:唐寅《麻姑献寿图》、陈洪绶《麻姑献寿图》、张路《麻姑献寿图》、赵珣《麻姑献寿图》及仇英《麻姑献寿图》。其中,陈洪绶所绘麻姑献寿图现存四幅,其中一幅画是与他的弟子严湛一同绘制而成的。画中的麻姑与侍女相随,头髻呈扁圆形状,并在发髻的顶部,侍女发髻以红丝挽结在两侧,麻姑发髻则用珠翠装点。由此可见,明代承袭了宋元的发式,并在此基础上稍加创新,体现出麻姑的端庄美丽。人物身上的服饰,起承转合,几何线条明显。麻姑左手拿着挂有葫芦的仪仗,右手捧着玉盘。侍女紧跟其后,手里抱着偌大的花瓶,里边插满了雪白的梅花和红艳的山茶花。背后的山脉奇诡谲怪,和麻姑身上的衣服交相呼应。画家用奇傲古拙的笔法、粗犷豪放的线条构造和明艳大胆的设色,将身着银白色质感和运动感十足的麻姑形象展现出来,体现出了明代仕女特有的风韵与气象。

清代,宫廷画师和文人画师同画麻姑仙画是其独有的特色,宫廷画师中法西技的融合、文人画师工笔写意的结合,成为这一时期最为突出的绘画表现。以画麻姑献寿著称的画家有冷枚、黄慎、沈宗骞、改琦、程式璲、姜埙、禹之鼎、潘恭等人。

宫廷画师冷枚共有三幅《麻姑献寿图》,图中所描绘的仙女麻姑云髻高绾,银饰挂耳,臂环双镯,面容素雅,手挽装有牡丹花的花篮,身系葫芦,颇有一种富贵之气。她左手轻捻米粒,举止娴雅;身着淡绿的服饰,蓝黄色束带,衣袂飘飘。冷枚师从焦秉贞,焦秉贞又师从传教士汤若望,因而他的绘画中融入了很多西洋技法:人物的造型比例、光影表现、景物透视,都明显地高出同代画家一筹。从他的三幅画作来看,整幅画作画风工整细致,图中人物比例匀称;衣服褶皱之间的光影、明暗刻画细致生动,设色淡雅清丽,体现出画家深厚的绘画功底。

文人画家中享有“扬州八怪”之一美誉的黄慎,也有多幅麻姑图传世。比如多种样式的《麻姑献寿图》《麻姑采芝图》《麻姑进爵图》等作品。这些作品中,麻姑的形象被勾画得十分精细。她们头绾飞仙髻,鬓发如盘鸦。鹅蛋形脸,面容刻画准确,工致细腻。她手捧灵芝酿制的美酒,神态谦和。身着衣裙皆用意笔绘制,寥寥数笔,衣纹脉络分毫不乱。近处的苍松翠柏以浓墨勾画,浓淡相宜,疏密有致。在黄慎的笔下,将人物的白描和景物的写意相结合,将工笔绘画和草书写意相结合,把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女麻姑变成了寻常人家的女子,给人一种亲切之感。

四、近现代:雅俗共赏的麻姑献寿图

近现代画家中主要是以上海为中心的江浙画家群居多,如张大千、贺天健、任颐、徐悲鸿等人。他们以麻姑献寿为题材,创造出民众喜闻乐见的诸多绘画作品。

张大千流传至今的麻姑献寿图共有五幅,大多以工笔为主。在他的笔下,麻姑十七八岁,柳眉如黛,眼含秋水,宛似少女。或手执寿桃飘然而至,或手提鱼篮步履轻盈,或手捧仙桃面色淡然,总之,把麻姑寿仙的气韵神采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画家张大千的笔下,麻姑或古雅富丽、高华明艳,或眉目含情、顾盼生姿,或婀娜多姿,丰艳窈窕,或脱俗恬淡、庄严圣洁,正所谓遗貌取神。

结语

纵观中国古老的祝寿文化发展,以麻姑献寿题材在绘画中的表现可知:自魏晋创始以来,尤其是魏晋至宋朝之前,有关麻姑的记载大多出现在文学作品中。随着麻姑人物故事的广泛流传,自宋代开始,以寿仙娘娘为代表的“麻姑献寿”传统题材,逐渐出现在了中国绘画的艺术创作中。

按南朝绘画理论家谢赫提出的“六法”[3]来审视存世的麻姑献寿图,可以看出:从宋朝到近现代,整个时代的画家基本都能从麻姑的姿态、表情、发型等方面刻画出对象的形态外观,并从中传达人物的精神气质,体现作品气韵生动、精妙传神的艺术特点。

随着时代的更迭,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下的《麻姑献寿图》既有交叉亦有所不同。宋代重随类赋彩,能够根据人物的气质类型施色赋彩,体现作品精致明艳的艺术特色。元代绘画平实简约、墨气浑润,整幅画用淡墨渲染,体现作品写意朦胧的艺术特色。明代绘画继承宋元文人画传统以力行之,尤为重视作品意境的营造和笔墨的蕴藉,呈现古意幽思的艺术特色。清代的绘画既有崇古,讲究作品的写意,用笔简洁,意蕴颇丰;又有纳新,重视中西技法的结合,体现古今融汇的艺术特色。近现代绘画精研古法,线法表达精致准确,人物意蕴生动,色彩鲜活明快,吸收了民间绘画艺术的营养,体现出雅俗共赏的艺术特色。

注释

[1][2][魏]曹丕著,郑学校注,《列异传等五种》,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年,第47页。

[3][晋]葛洪,《神仙传》,学苑出版社,1998年,第3页。

[4]于安澜,《画品丛书》,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年,第6页。

猜你喜欢

探源艺术特色
剖析错解 寻根探源
对一则经典史料的探源与质疑
研教结合——以辛亥革命结局表述探源为例
江西安义糕点印模的艺术特色
浅谈《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
《琅琊榜》浅评
田名瑜写景诗的艺术特色
浅析敦煌壁画对中国特色动画片的启示
汤显祖诗歌创作的艺术特色探讨
抑郁症病因病机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