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打造“智能+智慧”的图书馆

2024-07-10张天慈

文化产业 2024年18期
关键词:智能化智慧图书馆

张天慈

智能图书馆和智慧图书馆是图书馆发展进程中的两个新兴概念,它们代表了图书馆在数字时代的转型升级方向。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创新,图书馆传统的资源组织和服务模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智能图书馆和智慧图书馆虽有交叉和关联,但在发展理念、技术应用、服务模式等层面存在一定区别。正确认识两者的内涵及区别,对于明确图书馆未来发展路径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图书馆正面临着智能化和智慧化的双重选择,如何有机融合智能图书馆和智慧图书馆,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和协同发展,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

智能图书馆与智慧图书馆概述

智能图书馆

智能图书馆是信息时代的产物,其通过自动化技术和电子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图书的自动分类、检索和借阅,提高了图书馆的工作效率。在智能图书馆中,读者可以自助查找书籍、借还图书,甚至能通过网络远程访问部分数字资源。此外,智能图书馆还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如射频识别技术来管理藏书,使得书籍管理更加智能化、便捷化。然而,智能图书馆较多地关注于改进内部操作流程和技术应用,在提供个性化服务和优化用户体验方面有待提升。尽管智能图书馆为读者提供了便捷的借阅途径,但其服务往往还是基于传统的、以图书馆为中心的模式,缺乏对用户行为和需求的深入挖掘和响应。因此,智能图书馆可视为传统图书馆向数字化、网络化转型的过渡形态,是图书馆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为图书馆服务的智能化和个性化奠定基础。

智慧图书馆

智慧图书馆则是在智能图书馆的基础上,更加强调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实现资源的高效整合和知识的深度挖掘。它不仅提供自动化的借还书服务,更注重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服务和学习支持。在智慧图书馆中,读者的行为和偏好被系统记录并分析,以推荐更符合个人需求的资源和服务。此外,智慧图书馆通过智能化的服务平台,能够实现跨时空的信息获取,使得用户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访问所需资料。同时,它通过灵活的服务模式和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为研究人员提供决策支持和学术研究方面的帮助。智慧图书馆更像是一个集成了知识服务、学术交流和文化传播的智慧中心,它的目标是为用户提供一个全面、便捷、高效的学习和研究环境,最终实现图书馆从传统的书籍收藏机构向知识服务中心的转型。

未来图书馆转型发展的关键点

对技术本位陷阱提高警惕

在图书馆转型发展的过程中,技术无疑是重要的驱动力和支撑,但我们必须对技术本位陷阱保持足够的警惕,过度崇拜技术、将技术置于核心地位,可能会导致图书馆发展偏离正确方向。技术终究是手段而非目的,图书馆应当将服务读者、传播知识作为根本宗旨。盲目堆砌各种新兴技术,不仅增加了图书馆的运营成本,也可能给读者带来困惑和不便。因此,图书馆在应用新技术时,必须结合自身实际需求和读者需求进行理性评估,避免囫囵吞枣式的技术堆砌。此外,过于追逐技术也可能导致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异化,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完全替代为人机交互,这与图书馆营造温馨有趣的阅读氛围的初衷相违背。图书馆应当将人文关怀作为核心价值追求,通过技术手段赋能服务,保持人文温度。

要远离知识无限的误区

知识技术的快速进步导致了信息过剩和知识激增的现状,这给图书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获取信息和积累知识固然是图书馆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必须清楚意识到,这并非图书馆存在的根本目标。图书馆工作的核心应该是“知识再创造”,通过对获取的信息和知识进行加工、升华、创新,促进新知识、新理念的产生,推动知识价值的最大化实现。单纯追求知识和信息的无限累积,很容易陷入“知识无限”的误区。信息和知识如果得不到合理加工和创造性运用,就难以真正服务于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因此,图书馆不应将自己定位为被动的信息传递者和知识集散地,而是要成为知识创新的策源地和孵化器。图书馆应该营造有利于知识创新的环境和氛围,鼓励读者对获取的信息和知识进行思考、质疑、重组和创造性运用,促进新知识、新理论、新观点的产生。同时,图书馆也要主动加入知识创新的过程中,为读者提供各种创新服务和增值内容,推动知识在交流、应用、创新中不断升华。

预防理论脱节的产生

图书馆转型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缺一不可。但当前关于图书馆未来发展和智慧化建设的理论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容易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一方面,现有研究较多关注于智慧图书馆的概念辨析、系统架构搭建、技术要素应用等表层问题,缺乏对智慧图书馆内在运作机理、发展逻辑的深入剖析,仅停留在技术层面,难以全面把握智慧图书馆的本质内涵。另一方面,部分理论研究过于理想化,忽视了智慧图书馆建设在不同场景下的差异性需求,缺乏对具体实践的指导意义。理论如果不能很好对接实践,则难免出现脱节的困境。因此,图书馆智慧化转型的理论研究,应当紧密联系实践,在对现有实践经验和案例进行总结提炼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其内在规律,揭示智慧图书馆建设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路径。同时也要注重研究的前瞻性和指导性,为不同类型图书馆的智慧化实践提供理论支撑。

图书馆的未来发展路径

智能图书馆与智慧图书馆的融合发展

1.资源智能引领知识智慧化运用

在未来的发展中,智能图书馆与智慧图书馆将趋向于融合,共同构建一个高效、动态的知识服务生态。资源的智能化管理和运用是非常重要的一步,随着科技的持续进步,图书馆可以通过更先进的技术手段对海量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和整合,实现从数据到知识的转化。例如,通过大数据分析可以发现用户行为模式,为读者个性化推荐书籍和学术资源,提升用户体验;借助人工智能,实现对内容的自动标签和分类,提高检索的准确性和相关性。此外,图书馆将利用物联网技术打造更为智能和便捷的借还书系统,使得资源的流通更加顺畅,同时通过云计算提供更为广泛的协作和共享平台。在这个基础上,图书馆能够更好地集成各类学术资源,支持远程访问和跨地域的合作研究,促进知识的智慧化运用。通过这种方式,传统图书馆的资源存储功能将转变为动态的知识服务中心,满足用户不断变化的信息需求,并积极促进知识的创造和传播。这种融合发展将使图书馆成为未来社会的知识核心,提供全面、多层次的学习与研究支持。

2.服务智能支撑空间智慧化体验

随着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图书馆将更加注重利用这些技术来增强用户在物理和虚拟空间中的体验。通过智能化服务的支持,图书馆空间将逐渐转化为一个智慧化的学习和交流场所。例如,使用传感器和数据分析工具可以实时了解图书馆内的流量分布和资源利用情况,从而优化座位分配、调整开放区域或举办特定活动,以提升用户在图书馆内的体验。此外,通过引入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图书馆可以为读者提供沉浸式的阅读环境和学习体验,激发用户探索知识和信息的兴趣。同时,智慧图书馆还会配备智能导览系统和虚拟助手,为用户提供导航、查询和推荐服务,提高服务的个性化水平,这不仅使用户能够更有效地找到所需资源,还能增强他们在图书馆的体验感和满意度。图书馆的智慧空间也意味着更多协作和创新的可能性,用户可以在这样的环境中自由交流思想、共享资源并共同创造新知识。

3.智能硬件赋能智慧软实力建设

在未来图书馆的发展路径中,智能硬件的引入将是构建和提升智慧软实力的关键因素。智能硬件如自助借还机、智能导览机器人、高效的书籍分拣系统以及先进的物联网设备,这些都将极大地增强图书馆的服务能力和用户体验。通过这些设备的运用,图书馆不仅能提供更为便捷和高效的服务,而且能够收集到更为丰富的用户行为数据,为智慧化的服务软实力建设提供支撑。同时,智能硬件还可以帮助图书馆工作人员从烦琐的日常工作中解放出来,转而投入更高层次的知识服务和用户指导中。例如,图书馆馆员可以把更多的时间和资源投入到开展个性化咨询服务、举办教育训练活动、进行知识管理等工作中。此外,智能硬件与大数据分析技术的结合,将使得图书馆更好地理解用户需求,进而提供更加精准的信息服务和学习推荐,增强图书馆的智慧软实力。

4.数据智能驱动生态智慧化升级

在未来图书馆的发展中,数据智能将作为推动图书馆生态向智慧化升级的核心动力。随着大数据技术的不断成熟,图书馆能够收集和分析来自用户行为、资源流通、服务效果等多方面的数据,从而洞悉用户需求、优化服务流程,并实现精准的资源推荐和知识服务。通过对这些数据的深入挖掘,图书馆可以构建起一个由数据驱动的、具有预测性和主动性的服务系统。此外,数据智能还可以帮助图书馆更好地进行资源规划和管理决策。例如,通过分析借阅数据,图书馆可以及时调整采购策略、优化藏书结构;通过监测社交媒体和网络趋势,图书馆可以及时响应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举办相关主题的展览或讲座,增强与公众的互动和联系。这种基于数据的智能驱动不仅提高了图书馆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还有助于形成一个更加开放和互联的知识生态系统。最后,数据智能也为图书馆之间的协作增加了可能。图书馆可以通过共享数据、联合分析来共同提升服务水平,形成跨机构、跨地域的知识共享网络。这样的数据驱动的智慧化升级,将使图书馆成为更加生动活泼的知识交流平台,为用户提供更加全面、深入的学习和研究支持。

图书馆智能智慧化发展的保障措施

1.技术创新

图书馆智能化和智慧化发展离不开先进技术的创新与应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是推动图书馆转型升级的关键驱动力。大数据技术可以实现对图书馆海量异构数据的高效存储、处理和分析,为决策提供数据支撑。人工智能则可赋能图书馆各环节,如智能资源组织、智能检索、智能推荐、智能问答等,大幅提升服务效率和用户体验。同时,云计算、物联网、虚拟现实等新兴技术也将被广泛应用,打造智能化硬件设施和智慧化空间。技术创新不仅是图书馆智能智慧化发展的基础,也将持续赋能图书馆服务创新和价值重塑。

2.理念更新

图书馆智能智慧化发展需要理念的与时俱进,坚持开放、共享、协作等理念。开放理念倡导图书馆资源和服务向社会开放,充分发挥公共知识共享平台作用。共享理念要求图书馆积极对接联盟合作,实现资源共建共享。协作理念则强调图书馆要主动融入知识生态,与高校、科研机构、出版社等多主体加强协作,共同营造创新氛围。开放、共享、协作理念的贯彻,将使图书馆超越传统职能,成为开放式创新平台。同时,这也要求图书馆内部转变管理理念,建立扁平化组织,营造协同创新文化。

3.人才培养

图书馆智能智慧化发展对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培养复合型新型人才。一方面,要加强图书馆员工的技术素养培训,使其掌握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能力;另一方面,要培养具有跨学科知识背景的复合型人才,掌握信息技术、管理学、心理学等多领域知识。在人才培养上,图书馆可与高校、科研机构等开展合作,共建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实习实践锻炼综合能力,为图书馆智能智慧化注入动力。此外,图书馆也要为员工创造良好的职业发展空间,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

4.模式创新

图书馆智能智慧化发展需要服务模式的持续创新,提升智能化与智慧化服务水平。在智能化服务方面,提供智能系统提供智能检索、智能咨询、智能推荐等增值服务。在智慧化服务方面,打造智慧化学习空间,提供个性化、协作式的学习体验。智慧图书馆还可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手段,通过对用户行为数据进行分析,精准把握用户需求,实现服务前瞻性设计。此外,图书馆还可开发基于人工智能的虚拟导航员、阅读伙伴、知识助理等智能应用。总之,智能化和智慧化服务的创新应贯穿图书馆各个环节,持续满足用户多元需求。

5.评估创新

图书馆智能智慧化发展需要不断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只有健全的制度体系,才能为创新实践提供规范指引,形成持续改进的闭环。首先,需要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估体系。图书馆应当制订符合智能智慧发展理念的绩效考核指标,注重对技术创新、服务创新、用户体验等方面的评估,避免仅关注传统的资源建设、外部服务数据等指标,形成单一评价标准,还要建立定期评估和专项评估相结合的机制,确保评估的及时性和针对性。其次,要建立完善的激励制度。图书馆应当为创新者提供足够的激励,如专项奖励基金、职称职级支持、创新成果转化政策等,调动员工的创新积极性。还可探索建立创新项目导师制度,为创新团队提供专业指导。最后,图书馆还需建立持续优化的反馈整改机制。评估结果要及时与相关部门和员工反馈,倾听意见并形成改进措施,真正形成改革创新的良性循环,并鼓励全员参与,营造包容、宽松的创新文化氛围。

智能图书馆和智慧图书馆作为图书馆发展的两大新兴概念,体现了图书馆在新时代的转型升级方向。通过本文的论述,我们可以清晰地认识到智能图书馆和智慧图书馆在发展理念、技术应用、服务模式等方面存在着一定差异,前者侧重资源和服务的智能化,后者则追求更高层次的智慧化发展。展望未来,图书馆的发展并非智能化与智慧化的非此即彼,而是要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和深度融合。图书馆应当立足智能化技术赋能,同时不断拓展智慧化服务和空间,真正成为知识创新的策源地。

(作者单位: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

猜你喜欢

智能化智慧图书馆
智能化战争多维透视
印刷智能化,下一站……
图书馆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化站所初探
飞跃图书馆
石油石化演进智能化
有智慧的羊
去图书馆
智慧派
智慧决定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