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图书馆的精准化资源建设

2024-07-10李冰

文化产业 2024年18期
关键词:馆藏精准数字

李冰

数字技术背景下,如何借助数字技术的优势实现精准化资源建设,成为高校图书馆致力研究的重点问题。针对精准化资源建设中存在的用户参与不广泛、评价体系不完善和主体数字素养不高等困境,高校图书馆应当围绕需求导向、绩效牵引与数据驱动等原则,从研制配套政策、定位用户需求、提升专业素养和优化评价体系四个层面构建精准化资源建设路径。

于2021年3月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在“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一章重点指出,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壮大数字创意、网络视听、数字出版、数字娱乐、线上演播等产业。文献资源价格的提升与用户知识需求的转向加剧了高校图书馆资源建设的经费紧张局面,该趋势势必牵引图书馆资源建设从规模型向精准型转变。数字技术作为一种能够整合并提炼海量信息资源、促进数据资源效益最大化的技术形态,其在高校图书馆精准化资源建设中既有充分的应用需求,又具备良好的应用条件。

数字技术背景下高校图书馆精准化资源建设的现实困境

用户参与程度尚显不足

相对于传统资源建设中的馆员主导、用户有限参与模式,数字技术背景下的精准化资源建设需要用户的广泛参与,这种转变要求图书馆必须进一步地了解用户的实际需求。但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图书馆未能引导用户主动参与到资源建设中,图书荐购也没有充分考虑大学生、学科馆员、院系教师、高校管理者等主体的意见,难以精准满足用户需求。从服务对象的角度来看,用户缺乏参与资源建设的动力,他们使用图书馆提供的各类工具往往只是满足个人的求知兴趣或学术任务,并不愿意将个人的精力花费在参与资源评价、提供资源需求建议上。从服务主体的角度来看,高校图书馆缺乏完善的用户反馈机制和畅通的用户参与渠道,没有借助数字技术搭建在线互动交流平台,用户参与资源建设流程较为烦琐,图书馆自然难以根据用户的偏好对资源进行精准地调整。

馆藏资源评价体系亟待完善

当前,国内大部分高校图书馆已经认识到馆藏资源的结构配置是影响用户满意度的关键因素,将精准评估作为资源建设的重要目标,并尝试基于数字技术对馆藏资源的数量、价格、入馆时间、维护资金、产出效益等数据展开精准评估。大部分图书馆有能力针对诸如古典名著纸质读本、外语电子图书等单一类型馆藏资源进行评估,但这种评估活动所覆盖的资源类型较窄且面向的资源规模较小,没有形成系统的馆藏评价体系。高校图书馆虽有意识地加强对自身运行中各类数据的关注,但并没有建立与图书资源相关的资料来源、出版社、核心作者等信息的整合与分析机制。由于缺乏对多源信息的分析,高校图书馆很难围绕数据库、资源类型展开分层分类评估,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馆藏评价的精准度。大部分高校图书馆未能借助资源共建共享信息平台获取诸如成本平均差值、团购用户排名等可以作为横向对比参考的数据资源,也没有选取与自身规模、特点、专业设置相近的友校展开对照分析,导致资源使用绩效评估效率难以提升。

数据整合与分析能力有待提升

传统资源建设的数据分析基本只涉及采访工作中产生的数据,而数字技术背景下的精准化资源建设需要对多样化的数据进行持续收集与精准分析,这对高校图书馆的数据整合与分析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图书馆使用的系统与外界缺少共享与沟通的渠道,导致信息资源被禁锢在数据孤岛之内,馆方难以获取全面、精准的数据支持。部分图书馆虽然收集了大量的用户、图书数据,但对这些数据的挖掘与分析尚停留在浅表层面,没有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也无法为精准化资源建设提供决策支持。由于数据整合与分析能力孱弱,图书馆在资源建设的过程中常出现需求预测偏差大、资源推荐不准确等问题,这进一步限制了资源供给能力的提升速率。究其原因,一是图书馆没有跟上数字技术的发展步伐,在数据分析、平台建设、智能技术使用等方面存在技术瓶颈。二是图书馆的数字人才储备不足,缺乏专业人才为资源建设注入创新驱动力。三是经费的限制,图书馆缺少在设备、软件、人员培训等方面的必要资金投入。此外数据安全、数据共享、隐私保护等保障制度的缺失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图书馆数据整合与分析能力的发展,降低了精准化资源建设的效率。

数字技术背景下高校图书馆精准化资源建设的基本原则

以客观数据为决策依据

数字认知建构是图书馆精准化资源建设的逻辑前提,高校只有依据客观数据定量刻画发展态势才能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决策者应当借助客观数据确立理性、公正的视角,避免过于笃信以往工作经验而出现的主观臆断与偏见,从而做出更加合理的决策。数字技术的介入提升了图书馆信息采集、整合与分析的能力,为精准化资源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持。高校图书馆要将决策的目的锚定在精准化资源建设之上,坚持创新驱动与技术赋能,积极运用新工具、新模式推进资源建设工作,以数字技术的客观性、精准性与量化性优势提升资源评价、需求分析和实践决策的效能。通过挖掘分析教学科研数据、师生行为数据、馆藏资源数据等数据信息全面精准地发现用户新增需求、评估资源使用状况,从而推动决策来源从局部信息延伸到全局信息、决策方法从主观定性走向客观定量。

以用户需求为核心导向

“图书馆学的五定律”中的第一条即“书是为了用的”。因此,图书馆应当以用户需求为核心导向,通过推动精准化资源建设满足用户多样化、时代化的文化产品使用体验。高校图书馆应当始终以用户满意度作为衡量资源建设成效的重要标准,充分考虑教师、学生、科研人员、教育管理者等各类用户群体的认知习惯与阅读方式,确保资源真正服务于高校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发展。数字时代,用户所接触的信息资源渠道愈发丰富,为满足用户日渐提升的阅读与服务需求,高校图书馆应将用户需求作为资源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考虑用户需求的多样性,通过持续优化与动态调整确保资源建设始终与用户需求相匹配。图书馆应当认识到用户调研工作的重要性,通过问卷调查、随机访问、在线反馈等形式了解读者的兴趣爱好与服务期望,以此调整并优化资源结构。

以服务绩效为实践牵引

精准化思想强调降低成本、优化结构,通过分析计算获悉投入与产出的最佳配置,这要求高校图书馆以服务绩效为牵引,对各类资源的服务绩效作出合理评估,准确掌握资源的实际作用与采购情况。在实践中,高校图书馆应当持有长线运营、持续跟进的战略眼光,注重分层分类建设。在引进资源后必须持续对资源进行跟踪检测,为下一周期的续订、删减、方案变动与反馈调整提供关键依据。高校图书馆应当重点监测馆藏资源在特定时间段的引用量、借阅频率、使用成本等指标,根据综合绩效指标值的高低确定不同资源类型的最终评价结果,而后结合图书馆自身的资金规划将资源划分为加订区、保留区、观察区与停订区,以供决策参考。还可以通过文献传递、联合采购、馆际互借等模式强化纸质与电子资源的共享,实现资源的高效流通与精准配置。

数字技术背景下高校图书馆精准化资源建设实践策略

精准研制配套政策,深化顶层设计与长远规划

为促进数字技术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资源建设精准化发展,相关主体应当明确高校资源建设的整体目标,从全局出发统筹考虑高校图书馆的各项需求,精研配套政策、深化顶层设计,为图书馆的长远发展提供有力保障。有关资源建设的规划性政策形态各异、内容宽泛,但在数字技术背景下,数字技术应用标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资源建设的精准水平。因此,需要深钻精研技术应用标准,确保数字技术能够正确嵌入、有效驱动图书馆资源建设工作。

在馆藏资源建设过程中,馆方必须明确数字技术运行的参数、数字设施的种类等信息标准,为后期的决策分析提供制度依据。具体而言,在资源建设政策文件中需要明确采访标准、采购范围、采选方式、级别划分、纸电协调、经费支出等,确保资源建设的精准性与科学性。在政策制定或修订过程中,高校图书馆要对相关数据进行甄别与检验,深入分析数据的质量与完整性,保证技术应用于资源建设的可行性,避免出现政策不符合信息时代发展需求的现象。同时,馆方要积极寻求与出版商、数据库运营商、政府相关部门等主体的合作,在数据共享、经验交流的过程中制定出符合市场规律、贯彻上级部门要求的政策。

精准定位用户需求,引导多元主体参与资源建设

能否满足用户需求是判断高校图书馆精准化资源建设成效的重要指标。图书馆必须全面获取用户的借阅、参观、文献使用等行为所产生的数据,并通过分析这些数据了解用户获取服务内容的形式、时间、规律以及借阅行为所产生的效益。在数字技术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应当发挥用户的主观能动性,鼓励他们参与馆藏资源的建设与规划,将被动迎合用户需求转变为主动获取用户需求。

通常而言,高校图书馆所面向的用户包括学生、教师、学校管理者等,他们的知识诉求各不相同,参与精准化图书馆资源建设的路径也存在差异。一是学生用户。学生用户思想活络、热爱接触新兴事物,对数字技术的接受度较强,高校图书馆可以借助新媒体平台举办读书分享、主题阅读等宣传推广活动,带领学生感受图书馆资源建设的重要性,也可以通过招聘学生志愿者、兼职学生馆员的形式让学生参与到图书馆工作中来。二是教师用户。高校图书馆应当建立专门的教学研讨部门,组织教师交流分享图书资源使用经验,鼓励教师推荐与教学相关的各类文献、图书资源,形成馆藏资源与教学工作互相支持的精准化发展局面。三是管理者用户。相对大学生与院系教师,校园管理者本身就是高校图书馆资源建设的重要参与者,但在传统的馆藏资源建设中,管理者的参与往往只体现在行政层面,在学术、服务等领域对图书馆的影响较小。因此,高校图书馆应当进一步加强与校园管理者的合作交流,借助数字交流平台的便利性定期向管理者展示图书馆资源建设的成果。此外,高校图书馆要借助抖音、微博、微信群、校园网等媒体平台汇集各方主体意见,确保资源建设精准满足各类用户的实际需求。

精准优化评价体系,为资源建设提供数据保障

高质量、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能够帮助高校图书馆了解馆藏资源与用户需求的匹配度,从而科学总结馆藏发展规律,为精准化资源建设提供可靠的数据保障。高校图书馆必须从周期、主体、方式与反馈制度等角度深化对评价体系的设计,提升评价的规范性。

首先,灵活调控评价周期。对于传统纸质文献书籍,可以以一个自然年为周期展开评价,也可以酌情延长评价周期以减少评价成本;对于时效性较强的数字资源,可以酌情缩短评价周期以便及时调整数字资源建设策略。其次,拓宽评价主体范围。要开展图书馆自评、友校互评、学生与教师参评、校园管理者总评的多样化评价,也可以借助数字信息平台汇聚社会公众、第三方机构等主体的评价意见,增强评价的客观性与公众性。再次,完善反馈制度。参加联合采购的图书馆之间应借助信息终端进行实时沟通,依托同等级图书馆采购工作中获取的各类评估数据展开比较评价。最后,丰富评价形式。高校图书馆应当借助学生问卷调查、师生座谈会、专家研讨会等形式获取资源建设反馈,也可以借助社交媒体平台中开设的留言栏、意见箱等功能收集用户的讨论与反馈,及时调整资源建设方法。

精准提升专业素养,增强馆员队伍数字技术应用能力

图书馆员队伍的数字素养是决定资源建设成效的根本因素,高校图书馆应当着力提升员工的技术应用和数字服务能力,为精准化资源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首先,定期开展数字技术培训。制定全面的培训计划,将利用数字技术开展资源建设的能力加入到培训内容中。设计不同层次与类型的培训课程,满足不同岗位职员的学习需求。针对馆员在精准资源建设工作中的薄弱环节,高校图书馆可以邀请大数据、互联网、新媒体等领域的专家到馆授课,也可以邀请校内院系中拥有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等技能的师生人才对员工进行培训指导,提升队伍的技术应用能力。其次,设立明确的招聘标准与准入门槛。要设定合理的专业与学历要求,对于具有信息技术、图书馆学、传播学等专业知识背景的高学历人才可以适当降低其他方面的录用标准,确保新入职的馆员具有扎实的数字应用能力与较高的职业素养。再次,构建学习型组织文化。高校图书馆应当鼓励馆员拥抱技术、顺应时代、终生学习,尤其是要扭转过于依赖传统服务经验展开资源建设工作的老员工的思想理念。借助技术比武、师徒结对、学习交流会、分享交流会等载体促进新老员工之间的知识交流与思想碰撞,在提升新员工工作经验的同时,加强老员工对新兴技术工具的认识。

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国内高校图书馆纷纷基于数字技术进行服务模式创新与服务业务拓展,为精准化资源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尽管目前国内许多高校从不同角度展开精准化实践,电子书、电子刊物等数字资源也初步实现了精准整合与提炼。但精准化资源建设是一项需要系统布局、持续优化的工程,高校图书馆在后续工作中要始终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与技术赋能,力求以馆藏资源的精准化建设为高校科研与教学活动提供高效的资源服务。

(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图书馆)

猜你喜欢

馆藏精准数字
馆藏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博物馆的生存之道:馆藏能否变卖?
精准的打铁
知还印馆藏印选——古印篇
答数字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精准扶贫二首
数字看G20
介绍两件馆藏青铜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