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十八号乘组中的新面孔——航天员李聪、李广苏
2024-07-09占康
占康
在神舟十八号飞行乘组中,李聪和李广苏是两个新面孔,来自我国第三批航天员。
李聪外表俊朗,笑起来像月牙一般的眼睛散发出自信的气质,一头短发,夹杂着数根白发更显睿智,指令长叶光富称赞他是人如其名,非常聪慧。
长着一张娃娃脸的李广苏,内敛细致,说话不徐不疾。他的微信名叫“狂奔的蜗牛”。他说,自己天资平庸,要稳稳当当地走好每一步,哪怕是一只蜗牛,也要向着太空尽力狂奔。
两位航天员都来自普通的农民家庭,他们是怎样一步步成为合格的航天员的?这背后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追梦故事呢?
李聪:成为航天员是超越想象的事
1989年10月,李聪出生在河北邯郸峰峰矿区大社镇南旺村。父亲李军生和母亲陈兴风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因家庭经济拮据,李军生早早地离开了学校,这成为他一生的遗憾。因此,李聪五岁时,为了给他和妹妹提供更好的读书条件,李军生和妻子决定举家从南旺村搬到矿区生活。李军生成为长途货车司机,陈兴风在一个校办工厂当临时工。
李聪上小学四年级时,爷爷生了重病,父亲便辞职回家照顾,全家仅靠妈妈一个人的微薄工资支撑。从小,李聪便深知父母的艰辛,十分懂事。父母不在家,他就承担起照顾妹妹的责任,给自己和妹妹做午饭。
矿区上的孩子生活条件相对优越,可以时常享用水果和零食。然而,李聪的夏天却与他们不同,他连一根冰棍都难以品尝。每当看到其他家长带着孩子买冰淇淋时,李聪总是投以羡慕的目光。为了弥补对儿子的亏欠,陈兴风偶尔会让李聪去买盐,并故意多给他一些钱,想着他可以用剩下的钱买根冰棍。然而,每次李聪都会把剩下的钱如数交给母亲。看到儿子这么懂事和节俭,陈兴风既欣慰又心酸。
2006年中考时,李聪考上了矿区最好的中学——峰峰第一中学。那时,他便已拥有强健的体魄,并对篮球和游泳两项运动情有独钟,即使是冬天,也敢在露天游泳池中畅游。
高三上学期,一场空军招飞的宣讲开启了李聪的人生新航向,宣传片中飞行员身穿蓝色连体飞行服,戴着头盔和墨镜,驾驶战机翱翔于蓝天的飒爽英姿点燃了李聪的心,他向班主任禹瑛老师询问飞行员的职业前景,老师鼓励他尝试一下,并透露了一个诱人的消息:一旦被选拔为飞行员,他不仅可以免费接受大学教育,还能每月享受到生活津贴。星期天回到家中,李聪和父母讨论了报考飞行员的想法。父母坦言,他们没有听说过谁家的孩子能够考上飞行员,儿子要考上实在太难了。尽管如此,他们依然对李聪的决定表示支持,希望他能够勇敢地去尝试。
当李聪被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航空大学录取的消息传回南旺村时,整个村子都沸腾了。父母在村里举办了一场盛大的宴席,邀请了村民和亲朋好友一起庆祝这个特殊的时刻。邻居们对李聪赞不绝口,村支书也特意上门表示慰问和祝贺。父亲朴实的话语更是掷地有声:“好好干,不要辜负大家的期望!”
2009年8月,带着亲人们的期待,李聪前往长春空军航空大学报到。上大学期间,他没有向家里要过一分钱,反而会在寒暑假回家时给父母一些钱,资助妹妹完成大学学业。
因表现突出,李聪被推选为学员队区队长,负责管理两个学员队共一百多号人。
对一个农村孩子来说,这是一个充满挑战的职务。记得第一次集合队伍进行讲评时,李聪紧张得连话都说不利索。后来,他就把发言内容先写在小本子上,然后逐字逐句照着读。慢慢地,小本子上只剩下发言提纲,再后来,他就可以脱稿发言了。后来,李聪说:“担任区队长的经历让我的性格变得开朗起来,人也越来越健谈,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管理能力都得以提高。”
刚入学的那个学期,长春迎来漫长的雪季。大雪从当年10月开始陆陆续续下到第二年4月,用李聪的话说是“一周下一次,一次下一周”。每天凌晨5点多,李聪便冒着严寒起床,查看积雪情况,给各个班合理地分配“责任田”。等大家全部起床后,他便带领大家去扫雪。尽管区队长的工作事务繁多,但学习也丝毫不能耽误,挂科就面临被淘汰。那时,李聪晚上经常打着手电筒在被窝里补课。双重压力之下,李聪的头发白了不少。但他做到了。在不懈的努力下,大学四年,他年年都被评为“优秀学员”。
然而,当李聪顺利进入空军某飞行学院进行初教机训练,满心期待驾驶飞机直冲云霄时,至暗时刻毫无预料地降临了。
第一次体验飞行,当飞机冲上云霄时,李聪突然感到一阵头晕,胃里天翻地覆,一种强烈的濒死感涌了上来,他全程能做的只有双手死死地把着操纵杆,一动也不敢动。下了飞机,李聪的信心跌落到了谷底,心里反复地嘀咕:“我这种反应是不是要被淘汰了?难道我当不了飞行员?”
那天晚上,李聪翻来覆去睡不着。想起家人的期待和无数个挑灯夜战努力学习的夜晚,他觉得不能轻易放弃。“我一定行!”他不断给自己打气。
也许是强大的心理暗示起了作用,第二天,当教员再次带他体验飞行时,李聪之前所有的不适感统统消失了。教员特意做了翻转、俯冲等特技动作,让他充分进行了体验。
重获自信的李聪更加珍惜飞行的机会。他苦练飞行技术,初教机和高教机训练结业成绩均是第一名。毕业后,李聪被分到某基地,几年后,凭借优异表现,升任空军航空兵某旅飞行大队副大队长,并被评为空军二级飞行员。
2018年,我国启动第三批航天员的选拔工作,李聪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凭借优异的综合素质,他顺利通过初选、复选、定选等层层考核,最后成为中国第三批航天员队伍中的一员。
当李聪把这个消息告诉父亲时,父亲愣了大半晌,只说了三个字:“知道了。”显然,父亲已经不知道用怎样的言语来表达这份喜悦。作为一个农村孩子,李聪能走到这一步,已经超越了这个家庭的想象。“是祖国的强大、时代的进步给了我这样一个历史机遇。”李聪暗下决心,“我一定珍惜这个机会,做一名优秀的航天员,早日飞向太空。”
然而,随着学习、训练的开展,李聪意识到,航天员灿烂耀眼的光环背后是一番常人难以想象的磨砺和淬炼。好在,第三批航天员是幸运的,随着中国空间站的建成,载人飞行任务频次从以前平均约两年一次变成一年两次,他们不会再经历第一批航天员“追梦却始终无法圆梦”的遗憾。不过,幸运的同时,他们也面临着新的压力和挑战。
首先是时间紧迫。第一批航天员从1998年入队到2003年完成考核,历时五年六个月。第三批航天员从入队到完成考核,总共只有两年三个月的时间。与此同时,执行空间站任务,需要学习的知识更多。自从迈进航天员大队,李聪和同批战友面临的便是紧锣密鼓的学习和竞争激烈、频度高的选拔考试。
“考核无处不在,无时无刻不在考核。”李聪说。哪怕平时的一言一行,都被教员看在眼里,体现在评价中。为此,每个人都铆足了劲,不管是理论学习、操作技能或是体能训练,大家都竭尽全力做到最好。晚上,李聪不管多晚去谁的宿舍串门,都能看见对方在学习。
李聪明白:“要想飞得精,飞得好,理论学习很重要。”他晚上看书做题,经常不知不觉就过了夜里12点。一天,李聪从晚上8点开始解一道题,等把题做出来后,他一看表,发现已经快11点了。时间已悄然流逝两个多小时,他竟浑然不觉,而那种解题成功的成就感让他开心了许久。
第一科理论考试,李聪考了八十八分。作为百分制的成绩,这个分数竟然排名倒数。李聪倍感压力,只能在课后投入更多时间。最终,他每科成绩都能保持在九十五分以上。李聪明白,航天员选拔是优中选优,要想早日实现飞天梦想,必须门门功课达到优秀。
在两年多的时间,李聪和战友们学完了八大类上百门课程,并最终全部通过了考核。这意味着所有人都拿到了通往太空的入场券,但是谁能获得搭乘飞船的“船票”,则需要进行新的一轮又一轮的选拔和训练,包括沙漠野外生存训练、海上救生训练、七十二小时狭小环境心理适应性训练等。
看到同批航天员朱杨柱、桂海潮、唐胜杰、江新林陆续飞上太空,李聪为队友们感到高兴,同时也深刻反思了自己的差距和不足。每次参加训练后,他都会撰写详细的体会,总结经验和不足。经过新一轮的训练和选拔,当听到神舟十八号乘组名单中有自己的名字时,李聪的内心既欣喜又坦然。“所有的努力和付出都是值得的,所有的艰辛和困难都是势不可当的。”他在训练笔记上写下这段话。
信之弥坚,行则愈远。“以实际行动建功伟大新时代”,对此,李聪充满信心。
三十岁那年,李聪与来自江苏泰州的丁洁结为夫妻。一年后,李聪迎来自己人生的新篇章,丁洁诞下一对双胞胎女儿,他成了父亲。然而,在丁洁怀孕期间,李聪仍在紧张地进行训练。丁洁始终独立坚强,从未要求李聪陪伴左右。丁洁分娩当天,李聪匆匆赶来陪伴,只陪伴了两个多小时,便返回队伍继续训练。如今,双胞胎女儿已经四岁,在孩子们眼中,航天员父亲无疑是最大的英雄……
李广苏:第三批航天员中唯一的文科生
江苏省徐州市沛县,曾作为汉高祖刘邦的故乡而被人熟知,也是神舟十六号航天员朱杨柱的故乡。1987年7月,李广苏出生在沛县胡寨乡王孟庄村。他排行老二,上面有一个姐姐,下面有一个弟弟。因为父亲李厚林是江苏人,母亲徐桂兰是河北人,李广苏得小名“苏北”。
在邻居们的眼里,李广苏从小就是一个懂事孝顺的孩子。父亲常年在外务工,母亲独自在家种地,并照顾他们姐弟三人。沛县以水稻种植为主,一年两熟,李广苏家中有五亩水田,学习之余,他经常帮母亲干些力所能及的农活。水稻收割之际,田中的水蛇令母亲胆寒,每当这个时候,李广苏就会挺身而出,从家中取来竹竿,把田里的水蛇赶跑,再与母亲并肩割稻。
还有一次,母亲在给水稻喷洒农药后,突然倒在稻田里,神志不清。李广苏姐弟赶忙叫来邻居帮忙将妈妈送医,妈妈才捡回一条命。医生告诉李广苏,他母亲是对农药过敏导致的晕厥。后来,乡亲们经常能在稻田里看见一个比水稻高不了多少的小小身影,吃力地背着农药桶,学着大人的模样喷洒农药。那个单薄的身影就是李广苏。彼时的他才十多岁,此事在邻里之间传为佳话。
关于梦想,李广苏记得自己还是一名小学生时,有次在课堂上,老师问他:“长大了想干什么?”他回答道:“我想当一个科学家。”那时的李广苏还不知道有飞行员甚至航天员这份职业。他只知道,科学家能够为祖国做贡献,是份崇高而又令人敬仰的职业。
直到有一天,李广苏在放学回家的路上,突然听见天上传来一阵巨大的轰鸣声,他循着声音看去,原来一架特别大的直升机正从他头顶飞过。从此,李广苏的记忆里,不仅有蝉、蟋蟀、青蛙的叫声,拖拉机的轰鸣声,还多了一个悦耳的声音——那就是直升机从头顶飞过的轰鸣声。
不过,这只是一幕模糊的童年回忆,人生的前十几年,李广苏和大多数孩子一样,按部就班地学习、生活。父母对他的期待是好好读书,考上一个好大学。如父母所愿,李广苏的成绩始终名列前茅,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当地的重点高中——沛县湖西中学。在高中文理分科时,他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长选择了文科。
高三时,空军招收飞行员的消息传遍学校,给向着象牙塔冲刺的学子们提供了一个新的机会。同学们奔走相告,踊跃报名。刻在童年记忆中螺旋桨的声音再次出现在脑海里,李广苏也跃跃欲试。没想到,经过几轮选拔后,他竟幸运地被空军航空大学录取。
2006年8月2日,十九岁的李广苏背上行囊,告别家乡,一路向北,走向外面的世界,正式开启他的从军生涯。出发前,他叮嘱父母:我不会让你们操心的。爸爸,我读大学不花钱,你就别去城里打工了,帮妈妈一起种水稻。妈妈怕蛇,你以后帮她赶蛇吧。
山高路远,道阻且长。入学之初,体能考核一度让李广苏吃尽了苦头。那时,他的单杠、双杠成绩几乎是零,短跑和长跑成绩也离及格差很远,而任何一项科目要是在一年内还赶不上,他就面临被学校劝退的危险。
决不能让父母失望!李广苏骨子里的韧劲爆发了,他每天练俯卧撑、引体向上,加强臂力。为了提高短跑成绩,他每天早起半小时,在北方滴水成冰的清晨,顶着刺骨的寒风,腿上绑着沙袋跑三公里。
在这般努力之下,李广苏的体能成绩显著提升,其他各项目均达到了优秀。然而,他的短跑成绩虽然有了起色,却始终达不到优秀。
李广苏誓要解决短跑问题。他向教员请教经验,加强针对性训练,蹲杠铃、爬楼梯、快速台阶跑……无论酷暑还是严寒,从不间断,甚至有一次跑中暑了,晕倒在体育场里。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李广苏最终突破了瓶颈,短跑成绩获得优秀,并在学校表彰大会上被点名表扬。
毕业后,李广苏进入初教团进行训练,而这时,他又遇到了巨大的难题——晕机。这个问题让他直接面临被停飞的危险。
李广苏还记得自己第一次体验飞行时的情形,他在塔台外等候,看着一架架载着新学员的飞机从跑道上滑行起飞,他既紧张又充满期待。一个战友飞完下来,所有人都围过去问:“飞行是一种什么感觉?”战友脸上洋溢着满满的兴奋和骄傲,答道:“飞行太刺激了,特别棒的感觉!”李广苏深受感染,迫不及待地想开着飞机到天上去转一圈。
可当李广苏满怀期待地坐上飞机后,飞机在气流中的颠簸以及机舱里强烈的汽油味,让他忍不住涌起一股恶心的感觉。他想,这下完了,如果在天上吐了,可能会面临停飞。李广苏强忍着眩晕感,努力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憋得直冒冷汗。一下飞机,他就直奔卫生间,“哇哇”地狂吐起来。
之后的那段日子更是李广苏不堪回首的煎熬时光——只要飞行训练时教员做横滚动作,李广苏的胃里就一阵翻江倒海。令他痛苦的是,这个横滚动作有时会反复做上十来次,甚至有一次,胃里的食物都涌上来了,又被他生生给咽了回去。
尽管如此,李广苏也没有退缩。在日复一日的训练中,他不断地克服不适,调整自己的状态。此外,他也学得更加认真,希望尽快掌握技术,减少练习的频次和时间。凭着强大的毅力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李广苏终于慢慢战胜了晕机反应。而为了不让父母担忧,他对父母隐瞒了这段艰辛的经历。
结束高教团训练后,李广苏被分配到云南某部服役,正式成为一名战斗机飞行员。那晚,他打电话给父母报喜,父母沉浸在儿子成功的喜悦中,丝毫没有察觉他背后的付出。而李广苏与他们通话时,眼眶里始终含着泪水。几年后,李广苏升任空军航空兵某旅飞行大队副大队长,被评为空军一级飞行员。
每当驾驶战机在空中翱翔,不管是当长机还是僚机,李广苏觉得自己有能力报效祖国,心里便充满着幸福感和使命感。有一次,在新疆夜间飞行时,由于空气洁净,能见度高,李广苏看到了特别壮丽的银河景象。从此,他对广袤神秘的太空便充满了向往。
随着载人航天工程的蓬勃发展,国家开始选拔第三批航天员。李广苏认为,这件事值得去拼一把,于是他积极报名,竟顺利通过了一关又一关近乎严苛的选拔。2020年9月,李广苏结束十一年的飞行员生涯,成为我国第三批十八名航天员中的一员。直到现在,李广苏还时常想起接到入选消息的时刻:“我还挺惊讶的,还有点感觉不真实,然后反复确认了一下,确实是通过了,还是如愿加入我们光荣的队伍里面来了。”
进入航天员大队后,理论学习时间紧,节奏快。他们一边要学新课程,一边要准备已学完课程的考试。李广苏是文科生,理工类课程学起来非常吃力。他没想到,多年后,自己还是没能逃过要学理科的命运。那些晦涩难懂的公式和符号,对他来说简直如同“天书”,他急得满嘴起泡,晚上睡不着觉。
怎么办呢?李广苏必须沉下心来,攻克理论学习这道难关。他利用课后时间,一个一个知识点研究,到处跟人请教,反复做题加强理解。熬过了很多个不眠的夜晚后,他终于全部学明白了。
当飞行员时,李广苏学改装机型理论,考试是有一个及格线的,大家都朝着过线努力。而学习航天理论,却没有过线一说,所有人都奔着一百分努力,能考一百分,绝对不考九十九分。李广苏当然也不甘落后。进行手控交会对接训练时,他的成绩离满分还有点差距,他就一边请教员给他加练,一边在公寓里桌面式模拟训练器上反复练习,详细记录成绩并分析每次训练结果,最终拿到了满分成绩。
七十二小时狭小环境心理适应性训练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受训者本应该越发疲惫,测评绩效水平也会降低。李广苏暗自提醒自己每次做测评都要比上一次更加努力,更加全神贯注。结果,他的测评成绩越来越好。“人的潜力是无限的,只要保持坚定的信念,就一定能够战胜各种困难和挑战。”通过实验,他悟出了这个道理。
心之所向,行必能至。当得知自己入选神舟十八号乘组时,李广苏内心十分平静。回顾走过的路,有过刚入队时对未来一无所知的迷惘,有过像备战高考一样紧张的学习,有过狭小环境里七十二小时的不眠不休,有过荒漠野外环境下的饥渴难耐,有过重整行装再出发的坚韧不拔,但艰难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李广苏不断挑战自我,超越极限,最终叩开了梦想的大门。
三十岁那年,李广苏成家,妻子是一名科研工作者,两人育有两个女儿。此次太空“出差”,李广苏在私人行囊里放了两个女儿的毛绒玩具。他说:“工作之余,我想好好看一看美丽的蓝色星球,看一看祖国的锦绣山河,找一找一路走来养育培养过我的地方,也想替我可爱的孩子看一看天上的星星到底会不会眨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