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提升策略

2024-07-09李金东

环渤海经济瞭望 2024年6期
关键词:产教校企院校

李金东

一、前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深化产教融合重大改革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强调“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是培养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和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必要路径。产教融合的机制如何创新以及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高等职业院校作为社会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重要阵地之一,其经济管理类专业旨在培养经济管理类的应用型、技能型、复合型人才。经济管理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学生要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应用能力,要求高职院校经济类专业在教育教学上让学生获得充足的知识与经验。

二、相关研究综述

产教融合是实现并提升我国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方式,而部分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人才供给的过程中,并没能做到与社会需求顺畅衔接,不能满足新形势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要求,难以为各地输送契合企业需求的经济管理类应用型人才。鉴于此,国内许多学者对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从多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杨丹(2020)认为,我国高职院校经济管理专业教育经过40年的努力,无论在规模、质量,抑或在外延及内涵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就,并形成了世界规模最大的高职院校经济管理专业教育体系,高职院校产业融合的策略应从产教融合的机制、产教融合的生态环境体系等方面入手[1]。刘丹、刘丽(2022)在对产教融合的可行性研究中认为,经济管理等人文类专业与理工类专业不同,没有理工类与企业生产运营的关系直接,影响了产教融合的广度和深度[2]。同年,林娜发表《经济管理类专业产教融合教学研究》一文,对会计、国际贸易专业学生选用项目化教学法,让学生在教学项目驱动下探究、理解、内化专业的重点知识,提升学习效果[3]。顾春华(2023)认为,当前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产教融合现状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即教学方式方法、考试评价体系、师资队伍建设,提出探索“线上+线下”“学校+企业”“1+X证书制”的教学方式,以及创新完善考评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4]。

综合来看,以上学者的研究为高职院校开展产教融合改革提供了诸多有益的思路和探索模式,但以上研究还有进一步深入探究和思考的必要,比如制约产教融合的一些因素尚未涉及,对此进一步研究可以为推动产教融合发展提供更为丰富的理论依据和现实经验。

三、产教融合概念及相关政策

(一)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的概念起源于职业教育领域,要求职业院校的专业教育与产业生产相互结合,二者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彼此相互支持促进,最终实现教育与产业的协同发展。如此,产业资源可以辅助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学校的教育教学也能够更好为行业企业针对性培养所需人才。

由此可见,人才培养是高校实施产教融合改革的关键核心及落脚点。通过产教结合、校企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激发学生创新能力,为学生创造更丰富的技能提升条件,同时,可以提升专业教师的水平,更好开展教育教学,尤其是专业技能实训工作。

(二)我国产业融合的政策回顾

1995年,在我国学者的文献中首次出现了“产教融合化”的说法,但直至2007年,国内学者才第一次正式提出“产教融合”的概念,备受关注。

2011年,教育部提出了“促进产教深度合作”的要求,从政策层面开始探索推动产教融合的教学改革。随后,产教融合逐渐开始成为政府部门制定教育政策的理念精神,从职业教育推广到应用型本科、普通高等教育的建设发展,以此提高我国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

2017年,产教融合正式上升为国家层面的教育和产业政策,逐步从供给侧延伸到需求侧各行业领域的综合改革战略举措。经过十几年的不懈研究和应用实践,至2023年,产业融合的教育新理念趋于完善并进行大量实践。

可以说,产教融合已成为目前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和产业赋能的重要政策导向,相关政策走深走实、硕果累累。但是,产教融合改革还在发展完善过程中,一些院校在贯彻落实方面仍面临一些困难或存在不足之处。

四、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现状

(一)对产教融合的认知不清、目标不准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实现大众化,各种政策指向将加速教育模式的调整和优化,高职院校必须加快向应用型转变。高职院校经济管理专业的应用型转变,必须依托产教融合这一新兴的教育理念和模式。然而,部分高职院校对此仍未重视,对当前经济管理类人才需求与学校定位之间的差距认识不清,在教学方向、教学模式上局限于传统思维,与社会经济发展缺乏交流联系,跟不上形势,并没有真正认识到产教融合下教学改革的重要性以及迫切性。

一些学校即使推进产教融合教学规划,在目标设置上也存在模糊不清的情况,重形式、轻实质。在制定产教融合目标时,不注重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与产业集群实践的优势结合[5],校企合作的机制不完善,影响人才培养的最终效果,即人才培养目标和企业对岗位需求匹配度不高,没有发挥产教融合对教学应有的价值作用,解决人才供需脱节的现状。

(二)实践教学方式单一,企业参与度不高

当前,高职院校在实践教学上往往比较重视教学软件的仿真实训,或是鼓励学生参加各种职业技能大赛,以赛促训。在经济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相比理论教学的重视程度,实践教学精力付出较少,以至于影响学生从内心对实践实训教学的兴趣和学习效果。在校期间,很多学生也很难到企业进行真正的实践,体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过程。究其原因,校企合作的平台不完善,学校和企业各有自身的局限性以及政策、法律法规尚未给予足够的支持力度[6]。

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虽然有顶岗实习、“订单式培养”、工学结合三种模式,但在合作上校企双方的互动往往偏少,仍以为单项服务为主。在学校教学规划、培养目标等教学活动中,以校方为主导,企业基本不参与或参与度较低。因此,在经济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学生体验不到真正的企业环境和氛围。而在后期实习的过程中,以企业为主,企业以相对较低的成本获得人力资源,给学校的反馈少,即使有反馈也比较零散。双方合作的困境,不利于产教融合目标以及人才培养实效。

(三)师资队伍建设有待提高,“双师”素养不足

高职院校在经管类专业推动产教融合培养人才,目的是加强学生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两方面的培养,但现有教师在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方面的教学能力无法满足转型需要。尤其不同专业的要求不同,而社会各行业又在快速发展变化,行业企业的经营和管理理念在不断变化,对学生各方面的要求也在动态调整,都对经管专业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受限于学校对教师培训工作的重视力度,即使对老师有该方面的要求,但实际管理上却要求得较为宽松,加之教师自身能力、意愿不强、实践平台少,导致很难满足基于产教融合所需的教学能力。

“双师”型教师的配套机制不足。不少经管类专业教师来源于“从学校到学校”“从理论学习到理论教学”[7],没有在企业实践训练的过程,实践经验的缺乏很难使之成为产教融合下真正所需的“双师”型教师。加之不少学校师资力量不足、工作繁多,无法派遣老师到企业长时间挂职或培训。此外,受制于现有的教师聘任管理体制,学校很难引入经验丰富的企业人才进校教学,或指导教师提升“双师”技能水平。上述两方面不足直接影响学生在校提升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以及产教融合质量。

(四)考试评价体系单一,考核方式有待转变

经济管理专业在教学过程中,仍有一些高职院校在实践教学方面的落实措施不到位,有的专业教师对此比较随意,或仅传授一些肤浅、非系统化的个人经验,或按教学大纲“蜻蜓点水”式地给学生讲解或提示。如此随意、填鸭式的实践教学,学生的收获和在考核评价时的效果可想而知。

同时,在考核方式上也比较单一,教学通常采取期末考核的方式,缺乏日常过程的学习和考核环境。此外,考核的内容不完善,侧重于理论知识的考核,轻视考核实践或综合能力的部分,与考核的主体大多仅以教师为主有关,往往缺少企业实践教师的参与或参与度不高。

五、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改进策略

(一)更新理念,科学制定目标

在产教融合改革过程中,高职院校应树立服务地方经济、满足地方产业结构升级的人才培养理念,真正以学生就业、繁荣经济为教育导向,结合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教育教学特点,与企业密切沟通合作,找到校企人才培养的目标共识,形成服务地方的发展理念、提升学生专业和实践的教育教学理念、契合校企共识的合作理念。

在产教融合改革过程中,学校应加强与企业沟通,从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和满足企业人才需求两方面出发调整和完善教学目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强调注重学生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培养目标,使之与企业人才岗位的需求相一致,提升人才培养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此外,加强与各方合作,借助政策、行政、教科研、行业等力量一起为产教融合教学改革目标的实现群策群力。比如引入企业一同对课程进行开发整合,使之真正符合产教融合的教学目标要求。完善机制,引入企业导师,帮助学生和老师提高实践实训技能和职业素养,确保产教融合改革目标实现。

(二)改革实践教学方式,提升企业参与度

教学方式对教学效果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实践教学和专业理论教学不同,不应采用相同的教学方式。因此,高职院校经济管理专业教学应转变以往主要采用课堂授课的方式,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产教融合的教学方式应用到教学实践[8]。

第一,可以采用“学校+企业”的教学方式。结合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特点,选择适合的合作企业,尤其是选择在当地实力较强的企业,确保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资源。同时,注重校企协同育人,提高企业的参与度,与企业共同设计课程,或安排学生的部分课程在企业完成学习,充分发挥企业在产教融合中的平台价值,校企各自发挥自身特长,合力培养高质量人才。

第二,在校内教学过程中,要做好产教融合的现状分析、信息收集,确保人才培养的实效性。比如,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引入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等教学形式,借助新颖的案例或各种实训软件以“线上+线下”“1+X证书制”等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实践教学,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技能。

第三,为了更好提升企业参与度,可以从实现长期合作、稳定合作的角度出发,借助行业协会选择有意向、价值观一致的企业建立校企合作的利益共同体,将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融合为实践教学服务,实现专业教学和企业价值、学生职业素养形成等多个目标的同步统一。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双师”素养

针对当前经济管理类教师综合素质和能力欠缺以及产教融合下教学模式的更高要求,高职院校应借助产教融合中的各方资源,尤其是合作的企业、行业,加强教师与企业人才的合作,吸引企业优秀人才成为学生的企业导师,丰富壮大实践教学的师资队伍。

同时,高职院校要把师资队伍的质量建设放在重要位置,科学制定师资队伍建设方案。一方面,鼓励教师自我学习,考取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积极开拓视野,了解社会发展动态和专业新动向。另一方面,为学生提升搭建平台,走进企业内部实践,开设校企合作交流会、培训讲座等学习机会,强化实践技能。

总之,要把“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放在产教融合教学的根基之上加以重视,在职称晋升、绩效考评等方面给予保障支持,构建有利于“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发展和激励机制,不断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数量及其实践技能的含金量,为产教融合教学改革提供充足的师资力量。

(四)完善教学考核评价体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高职院校加强对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考核评价体系,明确其重要性且和教育教学改革相配套,引导师生重视产教融合教学改革。

一方面,应加强教师学习产教融合教学改革要求,使之熟悉并适应人才培养、课程教学、考核标准等方面的变化。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向学生传授经济管理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在实践实训、顶岗实习、工学结合等方面有的放矢,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素质,适应完善后的考核评价要求。

另一方面,要注重考核主体的多元、形式的多样[9],引入企业导师共同对学生的实践技能进行客观合理的考核,改变传统以期末试卷为主的单一考核形式,针对不同学生采取多样的考核形式。

六、结语

综上可见,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在推进产教融合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亟待改进之处,尤其没有将产教融合的教学思路真正落实到位,距离改革要求和目标还有差距。事实上,在教学方面除了以上提及的问题,还有其他值得进一步思考和改进之处,有待其他学者继续延伸研究。就本文而言,作为人才供给主要载体的高等职业院校,有必要进一步加快转变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观念,全方位落实产教融合的教学改革要求,尤其在实践教学、考核评价方式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应有的放矢采取有效举措,逐步实现产教融合教学改革的目标,为企业和社会培养更加优秀的技能型、素质型和创新型人才。

引用

[1]杨丹.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时代经贸,2020(21):97-98.

[2]刘丹,刘丽.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产教融合式教学改革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22,24(02):47-50+94.

[3]林娜.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产教融合教学研究[J].学园,2022,15(28):63-65.

[4]顾春华.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产教融合式教学改革探析[J].才智,2023(03):73-76.

[5]刘洪秀,包亚榕.应用型本科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产教融合教学改革思考[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3,26(04):233-235.

[6]史建雄.基于校企协同的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机制探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3,26(08):236-238.

[7]周媛媛.经济管理类本科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2(01):132-134.

[8]杨薇.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研究[J].中国市场,2020(03):104-105.

[9]武宝贵.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改革探析[J].老字号品牌营销,2023(19):179-181.

基金项目:天津开放大学第七批教改课题“线上线下融合精准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践”(项目编号:GJ2311)

责任编辑:韩 柏

猜你喜欢

产教校企院校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校企合作五反思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