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秸秆还田技术在蔬菜花卉产业中的应用
2024-07-09任少华翁杰徐丽学耿艳丽
任少华 翁杰 徐丽学 耿艳丽
摘要:秸秆还田综合利用农业田间废弃物(秸秆)、减少污染。农作物秸秆中含有大量有机质、氮、磷、钾和微量元素,是农业生产重要有机肥源;秸秆还田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减少化肥用量,提高土壤通透性及蓄水保墒能力,减少大气环境污染,有效改善生态环境和水源区农业面源污染。
关键词:秸秆还田;蔬菜;花卉;应用
秸秆是指农作物在收获籽粒、果实及其他可食用部分后剩余茎、叶等的总称。秸秆还田是把作物秸秆直接或间接处理后返还回土壤的过程。秸秆中包含50%以上作物光合作用产物,含有大量的有机质、氮、磷、钾和微量元素,是重要的可再生能源,其资源化利用已成为发展循环农业以及化肥减施增效重要的途径之一。
目前利用较多的是玉米、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秸秆,蔬菜废弃物量约占60%,但循环利用率却不足30%。蔬菜废弃物中有机质占干物质量的比例平均为70.0%,其中叶菜类蔬菜废弃物高达95.0%;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分别占干物质量的9.0%-28.5%和5.0%-11.0%;氮、磷和钾含量在12.4-30.5g·kg-1、3.0-8.0g·kg-1和18.0-53.0g·kg-1范围内,较大多数大田作物秸秆中氮、磷含量高。官渡区农作物种植结构主要以蔬菜和花卉为主,由于气候适宜,每年种植多季,田间产生了大量的蔬菜和花卉秸杆,处理成本较高,开展蔬菜和花卉秸杆的还田利用,既能减少蔬菜花卉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又能补充土壤养分,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有效助推现代农业健康绿色可持续发展。
1蔬菜花卉秸秆产生量调查
1.1蔬菜秸秆产生量调查:选择种植的主要蔬菜品种,露地蔬菜选择大白菜、青笋瓜、菜豌豆;保护地蔬菜选择速生叶菜(菠菜、芹菜)、藜蒿,对6个主要蔬菜品种开展实地调查和产量测算,对调查田块按5点取样法,每点调查10m2蔬菜产量、秸秆实际产生量得出官渡区主要蔬菜秸杆产生量。
根据调查结果(表1),官渡区主要种植蔬菜,藜蒿秸杆产生量最高,每hm2可产生18t,占总产量70.59%,其次是大白菜,每hm2可产生秸杆6.6t;菜豌豆,每hm2可产生秸杆4.65t;青笋瓜每hm2可产生秸杆4.5t。而速生叶菜中的菠菜、芹菜的秸杆产生量较低,每hm2可产生秸杆0.45t。生产上建议针对藜蒿、大白菜、菜豌豆、青笋瓜推广使用秸杆还田技术。
1.2花卉秸秆产生量调查:选择主要鲜切花品种,玫瑰、康乃馨,开展实地调查和产量测算,对调查田块按5点取样法,每点调查10m2的花卉产量、秸秆实际产生量得出官渡区主要花卉的秸秆产生量。根据调查结果(见表2),官渡区主要种植的花卉中,玫瑰和康乃馨秸杆产生量相近,每公顷分别产生秸杆5.7、4.8t。
2蔬菜花卉秸秆还田主要技术
2.1蔬菜新鲜秸秆直接还田技术:蔬菜收获后,将菜叶秸秆均匀铺在地面上,按每hm2施有机物料腐熟剂30kg加75kg尿素均匀撒在蔬菜秸秆上,将其翻于土壤耕作层中。同科作物不能连作。
2.2蔬菜新鲜秸秆间接还田技术:堆沤还田,主要以黎蒿为主,黎蒿采收后将秸秆等收集到堆沤池内,按300kg秸秆使用1kg腐熟剂,分层投料,每层20-25cm,堆沤30-45天,结合翻地施入田中。同科作物不能连作。
2.3花卉秸秆还田技术:花卉收获后,将秸秆进行粉碎,均匀铺撒在田块表面,按每hm2“EM菌种原液”生物腐熟剂30kg加75kg尿素撒施在秸杆上,将其翻于土壤耕作层中。同科作物不能连作。
3蔬菜花卉秸秆还田的应用
2011~2013年官渡区通过开展秸秆还田技术措施,共完成蔬菜1320hm2、花卉1444.3hm2秸秆还田,按每t桔秆折N0.3%,折P0.085%,折K0.42%,有机质5.88%,共计使用秸秆量14981.96t,折合氮44.95t、磷12.73t、钾62.921、有机质880.94t。该项目的试验数据可以折合成尿素97.721t(按含N46%计)、普钙84.87t(按含P15%计)、硫酸钾125.84“按含K50%计),合计308.43t化肥,即通过秸秆还田,减少化肥施用量308t,大幅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土壤内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达到增产增收效果。
结语:本文对官渡区主要蔬菜和鲜切花卉调查,推荐蔬菜花卉种植区大力推广藜蒿、大白菜、菜豌豆、青笋瓜、玫瑰、康乃馨的秸杆还田技术。蔬菜种植种类较多,需对更多蔬菜秸杆产生量进一步调查,生产上推荐更多的适宜还田蔬菜种类和技术。秸秆还田有较好经济效益,体现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秸秆中含大量有机质、氮、磷、钾和微量元素,秸秆还田为耕地提供丰富有机质、氮磷钾和微量元素,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降低因长期过度依赖化肥造成土壤板结、酸化等引起土壤质量下降风险,减少环境污染,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乡村”,符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农业发展理念,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为改善滇池流域及水源地生态环境发挥积极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