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粤港澳城市群产业变革背景下高水平学科建设路径研究

2024-07-09徐银燕王志强

高教探索 2024年3期
关键词:高水平粤港澳城市群

徐银燕 王志强

摘要:学科建设与产业发展是动态适应的关系,学科建设为产业变革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撑,产业变革是学科建设的外部驱动和重要依循。通过文献分析、统计分析和比较研究,发现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高水平学科存在分布不均衡、与产业发展契合度不够、对产业转型升级贡献度不高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深化机制体制改革、加强顶层设计、优化学科结构、深化推进科产教融合、优化学科组织等方面作出变革,实现高水平学科建设与区域产业发展的对接。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产业发展;高水平学科建设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已经形成一批优势明显、与现代产业体系密切相关的高水平学科群和优势学科,在一定程度上为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但是,由于高水平学科在不同城市、高校、领域等分布不均衡,导致高水平学科建设与大湾区产业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布局的契合度不够,对产业转型升级支撑力仍显不足。当前,在高等教育相关文献中,学界比较多地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科技创新、专业结构调整、职业教育的角度提出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产业发展的策略,但从学科建设尤其是高水平学科建设的角度提出推进大湾区产业发展的研究并不多见。对粤港澳城市群产业发展背景下推进高水平学科建设进行研究,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通过文献分析、数据分析和比较研究等方法,阐释粤港澳城市群产业结构特征,分析粤港澳城市群高水平学科规模、数量、水平、布局等情况,分析高水平学科与产业发展的适切性,提出粤港澳城市群高水平学科建设的路径,可以为国家“双一流”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区域高等教育发展规划以及高校学科建设等提供决策参考。

一、粤港澳城市群产业的发展现状

学科建设与产业发展是一对动态适应的关系[1],两者之间协同推进、相互支撑、互为影响。学科建设要主动适应产业发展、契合产业需求,根据产业发展、演变、转型升级而设置、调整或优化,为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持、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产业发展是学科建设的起点和终点,是学科建设的外部驱动力。服务产业需求是学科建设重要的价值导向和基本遵循,也是现代学科发展的重要原动力,服务产业的水平和质量是考核学科建设绩效的重要指标。因此,高校学科建设要在主动适应产业发展任务和使命中发挥基础性和引领性作用。[2]总体来看,粤港澳城市群产业结构如下。

(一)粤港澳城市群三次产业结构分析

粤港澳城市群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产业门类齐全,金融业、电子制造业、汽车生产等在全球具有一定影响力,世界级电子信息制造产业集群初见端倪,智能家电产业集群已初步形成。[3]关于粤港澳城市群的产业结构,学界有两种观点:一是三次产业结构呈现“三二一”发展格局[4];二是大湾区三次产业结构呈现二、三产业“双支柱”发展格局。[5]本研究在分析香港统计年刊(2022年版)、澳门统计年鉴(2021)以及广州、深圳、佛山等市2021年统计年鉴的基础上,提出粤港澳城市群产业结构呈现“三二一”发展格局和 “二三一”发展格局并存的特征。具体如下:一是香港、澳门、广州、深圳、佛山、珠海、肇庆等三次产业结构呈现“三二一”发展格局,第三产业更为突出。表1显示,香港、澳门第三产业占比均超过90%,现代服务业发展程度处于高位,其中,香港第三产业占比达93.4%,位居大湾区城市群之首。澳门第三产业占比达91.3%,服务业发展基础较好。广州、深圳的第三产业发展呈现良好态势,占比分别为72.5%和62.1%。佛山、珠海、江门、肇庆等城市的第三产业占比超过一、二产业。二是东莞、惠州、中山等城市的产业结构呈现出“二三一”格局,第二产业更为突出,占比超过或接近50%,超过第三产业。

(二)大湾区城市群产业发展趋势

为大湾区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国家赋予香港、澳门以及珠三角九市等粤港澳不同城市以不同的战略定位、发展目标和发展举措。相应地,香港、澳门以及珠三角九市等根据城市发展定位和自身的产业基础,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产业布局。例如:香港要建成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资产管理中心和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其支柱产业为金融、航运、贸易、物流、地产等。澳门要建设成为世界旅游中心、多元文化共存的合作交流基地、澳门—珠海跨境金融合作示范区和世界一流中医药生产基地,博彩、旅游休闲服务业是支柱产业,科技研发、高端制造、中医药、文旅会展、现代金融等是今后重点发展产业。广州要建成国际科技创新枢纽和湾区城市群核心门户城市,深圳要建成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和全球海洋中心城市,都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未来产业。此外,佛山、珠海、东莞、中山、惠州、江门、肇庆等城市,都制定了相应的产业政策,明确“十四五”期间的产业布局。

粤港澳城市群产业变革背景下高水平学科建设路径研究本文分析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以及广东省、珠三角九市“十四五”发展规划等政策文本,对上述政策文本中出现“十四五”期间需要大力发展支柱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重要词汇进行词频分析,并截取排名前20的词汇,形成粤港澳城市群“十四五”期间产业布局的词频表(表2)和词云图(图1)。

从表2可以看出,词频率最高的是制造,出现11次。词频率排第二的是新能源和材料,均出现10次。词频率排第三的是经济,出现9次。健康和数字词频率排第四,均出现8次。此外,现代、高端、设备、服务业、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智能、服务业、海洋等出现次数也比较多,均在5次以上。图1的词云图分析结果与词频表一致,最突出的词汇是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其次突出的为经济、数字、健康、装备、智能、高端、服务业等。由此可见,粤港澳城市群“十四五”期间重点发展的产业为: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数字经济、生物医药与健康、现代服务业、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智能机器人、海洋经济等。

二、粤港澳城市群高水平学科发展情况

为把大湾区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粤港澳城市群需要以高水平学科建设为抓手,打造高层次创新人才队伍、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建设高层次科技研发平台、产出高水平成果,为湾区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智力、人力和技术支撑。

本研究将进入“2021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前1000名的大学视为高水平大学。根据软科发布的“2021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大湾区2021年拥有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澳门大学等22所高水平大学。在地域分布上,22所高水平大学中,珠三角九市 13所,占59.1%;香港7所,占31.8%;澳门2所,占9.1%。 另外,本研究将粤港澳大湾区22所高水平大学中进入“2021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的学科界定为高水平学科。22所高水平大学中,拥有435个高水平学科。高水平学科在各高校和不同学科领域分布情况如表3。

(一)高水平学科在不同城市的分布情况

广州和香港是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学科的高地。如前所述,广州拥有高水平大学9所、香港7所、深圳2所、澳门2所、佛山1所。如表4所示,香港拥有高水平学科数为208个,广州为159个、深圳为39个、澳门为27个。这些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较好地为所在地区、城市的产业发展提供智力、人才、科技支撑。但是,珠海、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等城市是大湾区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学科的“洼地”,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学科数均为0。

(二)高水平学科在不同高校的分布情况

如表3所示,粤港澳大湾区435个高水平学科中,中山大学、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3所高校拥有40个以上高水平学科,香港城市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5所高校拥有30个以上高水平学科,香港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深圳大学等9所高校拥有20个以上高水平学科。华南农业大学、南方医科大学、澳门科技大学等7所高校拥有高水平学科低于10个。其中,中山大学入选学科数为50个,高居榜首,排第二至四名的分别为香港大学(49个)、香港中文大学(42个)、香港理工大学(34个)。排名前五的高校中,香港地区占了4个,广东为1个,澳门为0。

(三)高水平学科在不同学科领域的分布

在五大学科领域的435个学科中,拥有高水平学科最多的学科领域是工学(213个),第二为社会科学(91个),第三为理学(61个),第四为医学(39个),第五为生命科学(31个)。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工程领域和社会科学领域进入世界一流学科数量,多于理学、医学、生命科学等学科领域。

表5显示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学科在具体学科的分布情况。

从表5可以看出,粤港澳大湾区的435个高水平学科中,拥有高水平学科数量最多的学科为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力电子工程、化学和环境科学与工程,均为16个。其次为计算机科学与工程、通信工程,均为15个。再次为化学工程、纳米科学与技术,均为14个。矿业工程、遥感技术、生态学、船舶和海洋工程、海洋科学拥有高水平学科数均低于3个,数量较少。航空航天为0。由此可见,粤港澳大湾区已经形成一批优势明显的高水平学科群,主要集中在工学学科领域,拥有213个高水平学科;社会科学、理学这两个学科领域表现较优,并形成一批强势学科群。

三、粤港澳城市群高水平学科与产业的适切性分析大湾区已经形成较大规模的高水平学科,形成一批优势明显、与现代产业体系密切相关的高水平学科群和强势学科,在一定程度上支撑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但是,高水平学科结构与大湾区产业发展契合度尚需进一步提升。主要表现为,大湾区城市群高水平学科不仅对当地优势传统产业、战略性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支持不足,更是缺乏对现代服务业、海洋经济、航天航空等未来重点发展的产业支撑。

(一)从总体来看,高水平学科结构与大湾区产业结构契合度尚待进一步提高

相关研究表明,农学与第一产业有较强的相关性,工学、理学、管理学和经济学与第二产业有紧密联系;文学、管理学、理学、经济学和工学则与第三产业有较强的相关性。[6]总体上看,大湾区已经涌现出一批支撑现代产业体系、重点发展产业的高水平学科,高水平学科与产业之间具有一定适应性。从前述研究来看,工学、社会科学的高水平学科所占比例较高,理学、生命科学、医学所占比例较低。支撑大湾区第二、第三产业发展的学科数明显超过第一产业,其中高水平学科数量最多的工学,拥有213个,占48.97%;排第二的是社会科学,拥有91个,占20.92%。这表明,高水平学科结构与粤港澳大湾区“三二一”和“二三一”产业结构基本吻合。

同时需要认识到的是,由于高水平学科在各学科领域分布具有不均衡性,导致高水平学科与大湾区产业发展的契合度仍需进一步提高。具体表现为:生命科学、医学的高水平学科占比较低,排第四的是医学领域,拥有高水平学科数39个,占8.97%;排第五的是生命科学,拥有高水平学科数31个,占7.13%。这显然还难以支撑大湾区未来要推动生物技术发展壮大为新支柱产业的战略部署,与大湾区要在生物医药、高端医学诊疗设备、基因检测等重点领域培养一批重大产业项目的发展战略不够匹配,也跟香港、澳门、广州、深圳等城市要发展生物医药、生命健康、健康医药等产业布局的契合度不够。

(二)从区域层面来看,高水平学科与区域产业布局尚待优化

总体来看,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学科建设成效明显,已经成为引领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先行地,为大湾区产业转型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支撑。但是,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大学、学科在不同地域、学科领域、校际、科际之间分布不均衡,导致高水平学科与区域产业布局还存在不适应性。

1.香港和澳门。香港聚集了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7所高水平大学,拥有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旅游休闲管理、电力电子工程、计算机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药学、口腔医学、基础医学等高水平学科208个,数量多。覆盖学科面广,54个学科中,覆盖了51个学科,覆盖率达94%。同时,环境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管理学、经济学、电力电子工程、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等高水平学科数量较多,它们能够为香港的现代服务业、金融、贸易等传统支柱产业提供良好的支撑作用。再则,工学、社会科学、理学领域的高水平学科数量占比较高,依次为42.3%、29.3%、14.9% ,说明香港高水平学科结构对支柱产业布局契合度比较高。但是,香港要更好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走出产业结构单一、制造业空心化的发展困境,还要大力发展特色金融、人工智能、医疗、创意产业、高新技术、物流、文旅会展、专业服务、海洋经济、航天航空等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而与之匹配的临床医学、遥感技术、医学技术、口腔医学、公共管理、法学、海洋科学、船舶与海洋工程、航空航天工程等高水平学科数量较少或者缺乏。

澳门拥有澳门大学、澳门科技大学等2所高水平大学,拥有旅游休闲管理、药学、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电力电子工程等高水平学科27个,能够为澳门的旅游休闲服务业、博彩业、中医药、高端制造等产业提供一定支撑。但是,对标《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提出的产业战略,澳门当前的高水平学科数量明显不足,覆盖面不够广,主要表现为:支撑与集成电路、电子元器件、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生物医药产业等新兴产业和未来重点发展产业相关的高水平学科数量不够,质量也尚待提高。此外,与现代金融产业密切相关的金融学、经济学、统计学等高水平学科数量为0,这对于国家打造中国-葡语国家金融服务平台、建设澳门—珠海跨境金融合作示范区的战略目标来说,任重道远。

2.珠三角城市群。珠三角拥有12所高水平大学和198个高水平学科,可以较好地支撑珠三角地区的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产业发展。但是,与珠三角高端装备制造、新型健康技术、海洋经济、数字创意、航空航天等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契合度比较密切的高水平学科数量不够,特别是支撑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金融学、法学、统计学等社会学科,明显不足。

首先,广州作为大湾区的核心增长级,定位为国际大都市、国际科技创新枢纽、湾区城市群核心门户城市,拥有158个高水平学科数,其中工学领域最多,85个,占比53.8%。广州高校的高水平学科对需要壮大发展的新兴支柱产业、新兴优势产业支撑力度较大,但是与量子科技、区块链、太赫兹等未来发展产业相关的高水平学科数较少。其次,深圳作为大湾区核心引擎,定位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创新创意之都,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全球高端金融产业综合体和金融生态圈,拥有高水平学科数39个,其中工学领域最多,29个,占比74.4%,可以为深圳传统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良好的支撑,但是与未来产业、现代服务业对应的高水平学科明显不足。第三,珠三角的其他城市,高水平学科数量较少,与该城市重点产业的产业结构契合性较差,服务产业战略需求不足。高水平大学和学科主要汇聚在香港、广州、深圳、澳门和佛山,而其他地市缺乏高水平大学和学科。以第二产业为主的珠三角“东翼”和“西翼”,由于缺乏高水平学科的支撑,难以承担高端制造装备、现代先进制造业、海洋、能源等产业发展的重任。

(三)支撑重点和未来产业发展的高水平学科亟需大力发展

1.支撑现代服务业的高水平学科数量不足。现代服务业主要为:教育、医疗、科技信息产业、专业服务业(如金融、法律、会计审计、管理咨询、认证等)、文化娱乐等。[7]由此可见,社会科学、金融、经济、法律和管理等学科领域在支撑现代服务业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现状来看还存在两个问题:一是高水平学科数较少且分布不够均衡,社会科学学科领域入选的91个高水平学科中,香港高校位居第一,有61个,占67.03%;珠三角九市高校有23个,仅占25.27%。二是部分领域的高水平学科欠缺。大湾区高校在工商管理(9个)、经济学(9个)、统计学(6个)、公共管理(5个)、法学(4个)等学科领域已经取得一定进展,但教育、旅游、金融等与现代服务业紧密相关的高水平学科还较为缺乏。

2.支撑海洋经济的高水平学科少。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发展海洋经济的前沿阵地,这在一系列国家和区域政策规划中得到充分体现。例如:香港要加强海洋经济基础领域的创新研究,澳门要发展海洋科技,广州要成为世界海洋创新发展之都,珠海、汕头、惠州、江门也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和海洋科技,但是,大湾区城市群与海洋经济相关的高水平学科少,经济学为9个,地理学为7个,水资源工程为5个,海洋科学为1个,船舶与海洋工程为1个。因此,大湾区城市群拥有支持发展海洋经济产业的高水平学科数量不足,船舶和海洋工程、海洋科学高水平学科数均低于3个。

四、优化粤港澳城市群高水平学科结构的路径解析为把粤港澳大湾区建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成科技创新高地和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大湾区的高水平学科建设要聚焦产业需求,从学科体系、主体、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等方面作出变革,实现高水平学科建设与产业的紧密对接。

(一)发挥政府部门在学科优化方面的引导作用。聚焦产业需求,高水平学科建设要把深化机制体制改革作为抓手,建立完善的学科—产业联动机制[8]、学科动态调整机制,实现高水平学科与产业建设的紧密衔接。政府要发挥宏观调控、统筹规划、帮助指引、监督审批的作用,引导高校和产业集群的联系、聚集和互动,通过政策倾斜、资源支持、机制创新等宏观调控手段,促进大湾区人才、资金、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的流动、融合,建立良好的高水平学科群和产业集群联合的环境,促进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不同创新主体的互动,促进政产学研的有效配对、衔接,推动高校和产业的顺利发展。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发改部门、财政部门、科技部门、教育部门、人力资源部门、产业管理部门、统计部门等各司其职、统筹协调,做到信息共享、政策衔接。发改部门和产业管理部门及时宣传产业发展规划,为高校制定高水平学科建设规划提供参考。人力资源部门对产业的人才需求进行预测,及时发布产业所需人才的数量、层次和素质,为高校制定高水平学科建设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和信息服务。

(二)明确高水平学科建设思路。高校是高水平学科建设的主体,需要着眼于产业需求和市场需求,支撑产业、服务产业。高水平学科是高层次人才的聚集区、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的主力军,要做到支撑产业、服务产业和引领产业。[9]这要求大湾区高校在内涵和特色上下功夫,实现专业与产业联动发展。面对大湾区的产业空间布局,围绕打造培育若干世界级产业集群的总目标,各高校要以战略眼光谋划高水平学科建设,更加注重发挥高水平学科的基础性和引导性作用,加强学科内涵建设,走特色发展之路,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提供人才、智力、技术保障。一是实时监控产业结构发展和调整,建立需求预测和分析系统,及时研判产业对人才、技术、智力的需求,并根据产业发展需求动态调整学科结构、科研方向,调整各学科人才培养的规模、结构、层次,实现学科与产业的有机衔接。二是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协同,推进学科与企业行业共同培育师资、共同创建课程、共同开展科研项目、共享成果和资源、共助就业创业,促进学科与产业发展对接、课程内容与企业需求对接、学习与企业对接。

(三)构建与现代产业体系相配套的学科体系。根据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发展规划、远景目标以及产业布局、战略规划,制定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学科发展规划,对大湾区学科建设进行一体化布局,明确大湾区学科建设的远景与目标、发展定位、发展策略与保障机制体制。现代学科体系必须紧扣区域产业布局重点才能获得持续发展的生命力。从总体布局来看,大湾区的总体目标是要“建成世界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建设世界级城市群”以及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点是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大力发展海洋经济。[10]基于大湾区产业结构、产业战略布局和产业带分布,高水平学科建设的总体思路是:重点谋划与产业布局相关的学科专业,进一步优化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电子信息等学科结构;大力支持金融、物流、旅游管理、文化创意、人力资源等紧缺学科,支撑现代服务业、海洋经济等产业;加快海洋科学、水资源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等与海洋产业密切相关的学科群建设。具体讲,一是依托香港、澳门、广州、深圳等中心城市的科研资源优势和高新技术产业基础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11],除了继续重点打造金融、国际贸易、旅游、管理等与现代服务业密切相关的优势学科群外,还要大力发展智能生物化学与健康技术、智能系统与可持续发展、数据科学、未来创新技术、自动化、自主系统和机器人等学科专业。[12]二是在珠江西岸以珠海、佛山为龙头建设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重点发展智能制造装备、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节能环保装备等领域先进装备制造业[13],因此珠江西岸的高校需要重点发展支撑先进制造业发展的高端装备制造学科群,进一步提高电气工程、机械工程、材料科学、自动化技术、环境工程等学科专业水平。三是以深圳、东莞为核心在珠江东岸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电子信息等世界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14],因此珠江东岸高校需要着重建设人工智能学科群、电子信息学科群、生命医学学科群等高水平学科群,加快培育海洋学科群、航天航空学科群。此外,粤港澳城市群还要加强跨区域统筹规划,建立跨区域、跨制度、跨学科的学科建设联盟,重点在海洋科学、生物医药、集成电路、大型工业软件、新型储能装置、国际金融等学科领域开展深度合作[15],通过区域学科交叉融合解决区域科技、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四)通过科学分工形成高水平学科建设的合力。组织和功能对接是指高水平学科必须通过组织实体才能与产业进行对接。[16]组织实体包括学部、智库、(各级各类)实验室、(各级各类)工程中心、产业学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发展规划处、科研处、教务处、就业部门、相关院系所等。组织实体中,既有宏观层面的学部、智库,也有中观层面的实验室、工程中心、产业学院以及学校相关职能部门,还有微观层面的院、系、所。既有职能管理部门,也有高水平学科载体和平台。上述组织实体将为产业提供产业规划、关键技术、人力资源。一是建设新型智库,主要为政府区域发展规划、产业行业企业大战略发展提供建议,协助编制规划方案和项目建议书[17],发挥智库的资政建言、政策研究、咨询的作用。二是打造高水平学科平台,汇聚各方力量,推动跨界整合与协同攻关,旨在为产业前沿研究提供科学装置和项目支撑,突破产业中核心关键技术,助力产出重大成果。三是建设现代产业学院,深化产教融合,打造校企互利共赢发展共同体,培养产业行业人才。四是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建立健全产学研合作平台,包括技术转移办公室、大学科技园、创业园等,旨在精准对接企业需求和高校学科团队的科研成果,并促成科研成果在企业的转化落地。五是充分发挥职能部门学科发展的职责。发展规划处(学科办)、科研处、教务处、人力资源处等职能部门聚焦产业需求,从顶层设计、科技攻关、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强高水平学科建设,为产业提供智力、人力和技术支撑。创业就业部门深入行业企业,拓展就业市场,实现毕业生与企业精准对接,为产业提供人力资源。

参考文献:

[1]王战军,于妍.高校学科建设与规划的五大关系[J].现代教育管理,2021(4):1-6.

[2][9]向兴华.研究型大学学科建设主动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对策[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2(2):61-65.

[3]蒋丽.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升级协调发展研究[J].广东经济,2020(12):28-35.

[4]徐金玉.产业湾区,续写春天的故事:粤港澳大湾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视频调研座谈会侧记[EB/OL].(2022-10-13)[2023-09-02].http://www.cppcc.gov.cn/zxww/2022/10/13/ARTI1665626206200141.shtml?from=groupmessage.

[5]2022大湾区蓝皮书:推动绿色融合、高质量发展[EB/OL].(2022-07-26)[2023-09-02].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394166069754960 20&wfr=spider&for=pc.

[6]王志强,李盛兵.产业转型视角下本科院校学科专业结构优化探析:以广东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3):105-110.

[7]刘毅,王云,李宏.世界级湾区产业发展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启示[J].中国科学院院刊,2020(3):312-321.

[8]赵淑梅,刘爽,崔春雨,等.高校专业设置与地方支柱产业需求协调发展实证研究:以吉林省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21(8):26-33.

[10]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 [EB/OL].(2019-02-18)[2022-10-20].https://www.gov.cn/zhengce/202203/content_363537 2.htm#1.

[11]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意见[EB/OL].(2019-07-05)[2023-11-20].http://www.gd.gov.cn/gdywdt/gdyw/content/post_2530491.html

[12]刘海兰.香港一流大学学科群网络化组织形式研究[J],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21(9):78-90.

[13]粤港澳大湾区,两个特区+深圳,广州,四大引擎带动湾区城市发展[EB/OL].(2021-03-21)[2023-11-20]. https://zhuanlan.zhihu.com/p/358 699846.

[14]提升电子信息优势,为大湾区做出贡献[EB/OL].(2019-2-22)[2023-11-20]. https://news.sina.cn/gn/2019-02-22/detail-ihqfskcp7453 892.d.html.

[15]广东省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EB/OL]. (2021-09-23).[2023-09-02]. http://www.gd.gov.cn/zwgk/gongbao/2021/31/content/post_3644881.html.

[16]赵红凌,揭聪.广东学科集群与新兴产业集群协同发展研究[J].高教探索,2013(6):117-121.

[17]赵剑冬,吴天生.广东高校学科专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接机制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5(19):70-74.

(责任编辑刘第红)

收稿日期:2024-03-25

作者简介:徐银燕,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副研究员,博士;王志强,广东省教育研究院高等教育研究室党支部书记、副主任,研究员。

*本文系广东省哲学社会规划项目(共建项目)“基于产业需求的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学科建设模式与路径研究”(GD18XJY02)研究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高水平粤港澳城市群
四个聚焦保障高水平安全
高水平开放下的中概股出海与回归
广西高等学校高水平创新团队
编读往来
盘点全方位、高水平的对外开放重大举措
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工艺美术博览会开幕
摁下粤港澳大湾区“加速键”
马光远 下一个30年看粤港澳大湾区
长三角城市群今年将有很多大动作
我国第7个城市群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