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入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三个维度

2024-07-09秦志龙张利珍

贵州省党校学报 2024年3期
关键词:习近平文化思想意识形态文明

秦志龙 张利珍

收稿日期:2024 - 03 - 04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人类共同价值对‘普世价值的多重超越研究”(项目批准号:22YJC710053)、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人类共同价值重要论述的原创性贡献研究”(项目批准号:CCNU23CS002)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秦志龙,男,湖北荆州人,法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化建设。

张利珍,女,湖北武汉人,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摘 要: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文化篇,内容极为广博、内涵十分丰富、论述极为深刻,具有深层次的意识形态内涵、现代化强国内涵和文明内涵。其中,意识形态内涵是其蕴含和遵循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规律及其逻辑展开;现代化强国内涵是其把握和遵循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规律及其逻辑展开;文明内涵是其揭示和遵循的中华文明发展规律、人类文明发展规律及其逻辑展开。

关键词:习近平文化思想;意识形态;现代化强国;文明

中图分类号:D61;G1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 - 5381(2024)03 - 0027 - 10

自2023年10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正式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以来,学术界掀起了学习、研究、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热潮。其中,既有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独创性、标识性新概念新范畴新命题新论断的学理阐释,如对“新的文化生命体”的解析、对文化自信在习近平文化思想中的地位的剖析、对“第二个结合”何以是又一次思想解放的辨析、对“第二个结合”巩固文化主体性的论析、对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探析;也有从总体上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时代背景、生成逻辑、哲学基础、实践基础、理论主题、科学体系、核心要义、理论特质、价值意义、实践要求、原创性贡献等进行梳理,如沈壮海[1]、张云飞[2]等系统梳理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主要内容,陈金龙[3]、项久雨[4]等深入分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鲜明特点,王公龙[5]深刻阐释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付文军[6]、罗永宽[7]等详细论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原创性贡献。应当说,这些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我们学深悟懂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道理学理哲理,但也存在进一步拓展和深化的空间。深入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可以从更多的维度进行探究。正如习近平指出:“要不断深化理论研究阐释,重点研究阐释我们党提出的新理念新论断中原理性理论成果,把握相互的内在联系,教育引导全党全国更好学习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体系。”[8]只有准确把握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深层向度,我们才能真正掌握其精髓要义,增强贯彻落实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为此,本文拟从意识形态维度、现代化强国维度、文明维度进一步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深刻意蕴。

一、意识形态维度: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

从意识形态维度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从根本上来说是因为文化与意识形态具有密切关联。狭义的文化是指观念形态的文化或精神文化,广义的文化包括观念形态的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意识形态即观念形态,是反映一定经济关系、政治关系的思想体系,其“中轴”是核心价值观。从范围来看,文化的范围要比意识形态的范围更宽广,意识形态从属于文化、是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从属性来看,一方面,文化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或阶级性,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的反映,总是服务于特定的阶级或社会集团的利益;另一方面,意识形态也具有显著的文化性,意识形态的生成离不开一定的文化系统,意识形态作用的发挥离不开丰富的文化载体、多样的文艺形式。可以说,意识形态小于或等于文化,意识形态是文化的内核,意识形态性是文化的本质属性,意识形态功能是文化的主要功能。在这个意义上,“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9]41。正是由于意识形态与文化的这种内在的紧密关联,习近平文化思想首先体现在意识形态方面。从逻辑上看,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意识形态维度可以呈现为:界定地位→明确任务→推出措施→取得成效。

首先,阐明意识形态工作、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准确界定意识形态工作的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基于唯物史观基本原理,既深刻认识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又深刻认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深刻阐明了意识形态工作、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准确界定了意识形态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深化了我们党对意识形态建设的规律性认识。2013年8月,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同志就旗帜鲜明地提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10]142018年8月,习近平同志进一步提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11]85。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同志再次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12]432023年10月,在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中,习近平同志又进一步提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13]。习近平同志从历史的深刻教训中清醒认识到:“一个政权的瓦解往往是从思想领域开始的,政治动荡、政权更迭可能在一夜之间发生,但思想演化是个长期过程。思想防线被攻破了,其他防线就很难守住。”[14]21基于战略考量,习近平同志明确提出:“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否则就要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14]21。透过这些重要论述,可以看到,贯穿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一根红线就是对意识形态工作的清醒认识、准确定位和一以贯之的高度重视,以及对意识形态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和自觉遵循。也正是因为如此,“九个坚持”[10]338、“十四个强调”[15]、“七个着力”[13]的第一条都是强调党对意识形态工作(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权。毋庸置疑,意识形态领导权是文化领导权的核心和关键,牢牢掌握了意识形态领导权就牢牢掌握了文化领导权。

其次,明确意识形态工作的任务,包括根本任务、战略任务、首要政治任务。一是明确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任务。早在2013年8月,习近平同志就明确指出,“宣传思想工作的环境、对象、范围、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宣传思想工作的根本任务没有变,也不能变。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11]65意识形态工作是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宣传思想工作是意识形态工作最有力的武器。明确宣传思想工作的根本任务,就是明确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任务。习近平同志反复强调,“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必须牢牢把握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共同思想基础的根本任务,推进理念创新、内容创新、手段创新”[11]79。二是明确意识形态工作的战略任务。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9]41。2018年8月,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明确:“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全党特别是宣传思想战线必须担负起的一个战略任务。”[10]340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把“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12]43作为新时代新征程文化建设“五大任务”之首。三是明确意识形态工作的“首要政治任务”。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加强理论武装,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9]41党的二十大进一步提出,“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工作体系。”[12]432023年10月,习近平同志再次强调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要“聚焦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这个首要政治任务”[13]。可见,从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根本任务”的不变到明确提出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战略任务”和“首要政治任务”,习近平文化思想纲举目张,为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指明了方向。

再次,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系统谋划和统筹推进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意识形态领域突出问题,为了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强起来,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正本清源、立破并举、守正创新,有针对性地推出了一系列重大措施。主要包括:一是在制度建设层面,新时代以来,党中央出台《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2015年10月3日首次印发,2020年修订)、《党委(党组)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条例》,建立健全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二是在内容建设层面,一方面全面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持续推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另一方面积极、广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三是在阵地建设层面,突出抓互联网这个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强化依法管网治网。四是在手段建设层面,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打造一流的新型主流媒体,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五是在能力建设层面,着力提升议题设置能力、管网用网能力、故事讲解能力、国际传播能力。

概言之,正是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学指导下,在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规律的科学把握和实践遵循下,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和历史性成就,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了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精神面貌更加奋发昂扬。

二、现代化强国维度: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文化强国建设的理论指针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强国时代的文化思想,是服务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科学思想,是指引“文化图强”“文化自强”的思想体系,是指导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理论指针。从这个角度看,习近平文化思想蕴含深刻的现代化强国逻辑。概括来讲,其逻辑展现为:强国时代→国家强文化必须强、民族兴文化必须兴→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采取战略性举措、推进变革性实践、取得实质性进展,也即是把握历史方位→阐明巨大作用→明确建设目标→采取系列举措并取得实质进展。

首先,深刻把握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以坚定的文化自觉、深远的战略考量,对新时代如何持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进行了全方位、深层次考量。习近平文化思想形成发展的“历史方位”是“强国时代”。习近平文化思想形成发展的时代背景是“新时代”。新时代不仅是一个时间概念,更是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政治范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9]10。这表明,新时代最核心的意蕴是全面图强的时代,即“强国时代”。强国时代,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宏伟的目标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同志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9]13,并深刻指出“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9]15。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同志进一步明确:“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2]21从根本上说,新时代的文化建设是服从和服务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习近平文化思想从根本上说是强国时代的文化思想,是服从和服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体系。

其次,深刻阐明文化强之于国家强、民族兴的重大意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由于文化的广泛性、渗透性、持久性及文化具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等诸多功能,文化建设在其中具有十分突出的作用和地位,它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之中,贯穿于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各方面全过程。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内容;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11]30进一步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文化自身必须强、中华文化本身必须兴。国家的强大、民族的复兴须臾离不开文化繁荣兴盛的强劲支撑。可以说,国家强,文化必须强,民族兴,文化必须兴;或者说,只有文化强,国家才能强,只有文化兴,民族才能兴。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阐明了这一道理。在2014年10月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同志指出:“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10]96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同志强调:“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9]40-41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同志进一步作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重要论断,并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12]42-43可见,文化之强对于国家之强、民族之强不可或缺、意义重大。文化图强由此成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题中之义,成为中华民族全面图强的必然战略选择。

再次,进一步明确文化图强的目标——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强国时代”的历史方位出发,进一步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图强的目标指向,这就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党的十八大关于文化强国建设设定的目标是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时“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基础更加坚实”[16]。党的十九大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两个阶段”的战略安排。也即是:第一个阶段是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是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其中,“文明”对应的就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文化建设追求的现代化强国目标愿景。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明确了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党的二十大重申,到2035年要建成文化强国。从“建设文化强国”到“建成文化强国”,文化图强的目标越来越清晰,文化强国建设的任务书、时间表、路线图也越来越具体。

最后,紧紧围绕建成文化强国的目标,提出了文化强国建设的一系列新要求,出台了文化强国建设的一系列制度,作出了文化强国建设的一系列部署,采取了文化强国建设的一系列举措,取得了文化强国建设的实质性进展和历史性成就。从要求看,2013年12月,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同志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努力方向,即文化强国之强的重要表现是文化软实力之强;2014年10月,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同志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高度,对新时代的文艺工作和社会主义文艺发展提出新要求和新期待;2016年5月和2022年4月,习近平同志从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高我国国际话语权的角度,对新时代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提出新要求,明确提出加快构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任务;等等。从制度看,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制度,包括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确立和完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建立健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文化创作生产体制机制等。从部署和措施看,党的十九大和党的二十大分别从五个方面进行了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的阶段性战略部署,接续推出了一系列针对性措施,突出了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文化自信、国家文化软实力、国际话语权等方面都必须强起来。

总言之,习近平文化思想极大丰富了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科学内涵,推进了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历史进程,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有力文化支撑、强大精神力量、坚强思想保证。

三、文明维度:习近平文化思想提出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使命

文明与文化既有所区别又高度关联,文化是文明的基础,文明是文化的升华,对文化的深邃思考必然包含着对文明的深沉叩问。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唯物主义历史观和辩证法,不仅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建设什么样的文化强国、怎样建设文化强国的时代课题,而且深刻把握中华文明、人类文明发展规律,创造性提出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大命题,蕴含独特的文明观。

首先,从中华文明的创新性来看,习近平文化思想不仅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弘扬,创造性地提出“两创”方针,而且上升到文明高度,深刻把握中华文明发展规律,在深入阐释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明使命,指明了中华文明的发展方向。具体来说,包括两个层面。

一是在文化层面,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弘扬和创新发展,提出“两创”(“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方针。如何对待民族传统文化,始终是一个执政党领导文化建设、一个国家文化发展绕不开的议题。面对长期存在的文化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及文化复古主义等错误观点,新时代以来,习近平同志在继承马列主义传统文化观、中国共产党人传统文化观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高度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内容和地位、作用、价值。习近平同志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中能够“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14]83的精华部分,是“深刻的思想体系、丰富的科技文化艺术成果、独特的制度创造”[17]的有机统一体,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其思想精髓有“崇仁爱、重民本、守诚信、讲辩证、尚和合、求大同”[11]183,并用“精神命脉”“文化基因”“文化根脉”来定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的独特优势,“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11]219,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为解决当代的人类问题、世界难题提供有益启迪。对此,习近平同志开创性地提出了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两创”方针。可以说,“两创”方针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赓续中华文脉指明了科学路向。

二是在文明层面,高度重视中华传统文明的现代转型,提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使命。习近平同志论述优秀传统文化的“两创”,并没有停留于文化层面,而是上升到文明层面和文明高度。在2023年6月召开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他开宗明义地指出,“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18]1。也就是说,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根本目的在于“古为今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习近平同志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包括“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的大一统传统,修齐治平、兴亡有责的家国情怀,厚德载物、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富民厚生、义利兼顾的经济伦理,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维方法,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等”[18]2。这些元素共同塑造了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和平性。在深刻阐明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的基础上,他创造性提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明使命,并深刻阐述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根本途径、方法论要求、原则遵循和可以借鉴利用的资源。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根本途径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国式现代化不是消灭古老文明而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是中华传统文明生命更新、现代转型的过程和结果,是中华民族的旧邦新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方法论要求是坚持“两个结合”,更好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原则遵循是做到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可以借鉴利用的三种资源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其他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

其次,从人类文明实践来看,习近平文化思想不仅关切中华文明的未来,而且忧思人类文明的未来,站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高度,创造性提出了全人类共同价值、人类文明新形态、全球文明倡议等新理念新范畴,特别是明确提出和系统阐释了“文明交流互鉴论”,深刻揭示了人类文明发展规律,深刻回答了人类文明向何处去的问题,为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贡献了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在国内外诸多场合,多次深入阐述“文明交流互鉴论”,深刻揭示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基本规律。其理论要点包括:其一,人类文明是多彩多样的。“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世界上不是只有一种花朵,地球上也不是只有一种文明。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类创造和发展了多姿多彩的文明。每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都是这个国家和民族人民求真求善求美的智慧结晶,都扎根于本国本民族的土壤之中,都有自己的特色和优点。多样性是人类文明的基本属性和鲜明特征,多姿多彩是人类文明的鲜亮本色。正是因为人类文明具有多样性、丰富性,不同文明之间才有交流互鉴的必要和可能,不同文明进行交流互鉴才有实际意义。由此,承认和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是进行文明交流互鉴的认知前提,维护和促进人类文明多样性是进行文明交流互鉴的基本取向。其二,多样文明是平等的。多样性是人类文明的客观事实。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都是独特的,都与其他文明存有差异。但是,差异不是差距,不能人为地把人类文明分为三六九等。各种各样的人类文明在价值上是平等的,都彰显着创造之美,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不同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特色、地域之别),没有高低优劣之分。这是进行文明交流互鉴应该秉持的理性态度。其三,平等的多样文明需要互学互鉴,平等的多样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实现自身的丰富和发展。文明体也像一切生命有机体一样需要新陈代谢,否则其生命就会停止。一种文明,如果长期自我封闭,必然走向衰落甚至灭亡。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内在要求,“只有交流互鉴,一种文明才能充满生命力”[10]64。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要有欣赏其他文明之美的眼睛,坚持美人之美、美美与共,要从本国本民族实际出发,坚持择善而从、兼收并蓄。在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交融中,一种文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吸纳时代精华,就能实现自身的丰富和发展。这是包括中华文明在内的人类文明历史已经证明了的一条规律。其四,人类文明在互学互鉴中实现整体性发展进步。交流互鉴不仅是单一文明发展的内在规律,也是人类文明整体跃升的一般规律。不同文明在平等的而不是强迫的、多向的而不是单向的交流互鉴中实现互促共进,这也会推动人类文明整体的发展进步。丰富多彩的文明的交流互鉴过程也是人类文明整体跃升的过程。人类文明史“就是一幅不同文明相互交流、互鉴、融合的宏伟画卷”[19]。

“文明交流互鉴论”主张“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10]400,是对世界文明发展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揭示,顺应了当今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时代要求,实现了对狭隘的“文明优越论”“文明冲突论”的超越。在“文明交流互鉴论”的科学指引下,新时代的中国和中国共产党以一系列有效政策和有力举措,以实际行动大力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促进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卓越贡献。

再次,从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的关系来看,习近平文化思想以历史、现实、未来相贯通的大历史观,以及中国与世界相联通的新天下观阐明了中华文明与人类文明的双向积极互动关系。这包括两个角度。一是世界文明对中华文明的影响。一方面,回首过去,肯定其他文明对中华文明形成发展的深刻影响。习近平同志指出,“在长期演化过程中,中华文明从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中获得了丰富营养”[20]280。另一方面,立足当下、展望未来,强调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以兼收并蓄的态度、海纳百川的胸怀,更加广泛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吸收其他文明创造的一切优秀成果。习近平同志认为,“对人类社会创造的各种文明,无论是古代的中华文明、希腊文明、罗马文明、埃及文明、两河文明、印度文明等,还是现在的亚洲文明、非洲文明、欧洲文明、美洲文明、大洋洲文明等,我们都应该采取学习借鉴的态度,都应该积极吸纳其中的有益成分”[20]280。二是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的意义。一方面,高度肯定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的历史贡献。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的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天文历法、哲学思想、民本理念等在世界上影响深远,有力推动了人类文明发展进程。”[10]403另一方面,致力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引领人类文明进步方向,为人类文明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习近平同志指出,“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18]12。中国式现代化就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创造的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它“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21]293,展现出了既不同于西方式现代化(以资本为中心、两极分化、物质主义膨胀、对外扩张掠夺)又有别于苏联式现代化的现代化新图景,为世界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现代化模式,“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独立自主迈向现代化树立了典范”[21]295,为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后发国家提供了实现现代化的全新选择,是对人类文明的重大创新性贡献,已经并将继续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已经并将继续引领人类文明发展方向。

要言之,习近平文化思想不是就文化谈文化,不是就文化建设谈文化建设,而是上升到文明高度,具有文明关切,把握了中华文明发展规律,阐述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指明了中华文明的发展方向(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习近平文化思想也不是就国内的文化建设谈文化建设,就中华文明谈文明问题,而是上升到人类文明高度,具有全球视野、天下胸怀和人类关怀,揭示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规律,指明了人类文明的前进方向,并立志于创造和贡献人类文明新形态、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这就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深层文明维度。这表明中国共产党是具有高度的文明自觉、主动的文明担当的文明型政党。

四、余论

习近平文化思想内容极其广博、内涵十分丰富、思想极为深刻,是一个逻辑严密、体系完备、系统科学的“艺术的整体”,极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我们既应着力把握其科学体系、核心要义、原创性贡献、实践要求等;更应深入理解其深层意蕴,把握其揭示和遵循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规律、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规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规律、人类新形态文明建设规律。当然,对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层意蕴的阐发,不只有本文论及的几个角度,还可以从其他维度如制度维度、主体维度进行,譬如可以阐发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制度维度”,阐明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指导新时代的文化建设中揭示和遵循的制度建设规律,说明文化领域、意识形态领域制度建设在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的基础性、根本性及其作用机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这些不同维度不是孤立的、对立的,而是内在联结、有机统一的。从这个意义看,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解和把握还有进一步深化的空间。

参考文献:

[1]沈壮海.深入系统地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主要内容[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3(11):32-35.

[2]张云飞,李娜.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学体系[J].内蒙古社会科学,2024(1):1-8.

[3]陈金龙,蔡馥.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鲜明特征[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1):7-13.

[4]项久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特质[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24(1):4-11.

[5]王公龙.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历史唯物主义基础[J].思想理论教育,2024(1):18-25.

[6]付文军.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原创性贡献[J].宁夏社会科学,2023(6):5-11.

[7]罗永宽,郁熠铭.习近平文化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原创性贡献[J].学习与实践,2023(12):3-13.

[8]习近平.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J].求是,2023(20):4-9.

[9]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0]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

[11]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

[1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13]张烁.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N].人民日报,2023-10-09(1).

[1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15]张晓松,林晖,杜尚泽,等.赓续历史文脉 谱写当代华章——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中国国家版本馆和中国历史研究院并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纪实[N].人民日报,2023-06-04(1).

[16]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6.

[17]习近平.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 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J].求是,2020(23):4-9.

[18]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19]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524.

[20]习近平.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21]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3.

Deeply Understanding Three Dimensions of

Xi Jinping's Thought on Culture

Qin Zhilong,Zhang Lizhen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Wuhan 430079,Hubei,China)

Abstract:As the cultural chapter of Xi Jinping's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the new era,Xi Jinping's Thought on Culture is extremely broad in content,rich in connotation and profound in exposition,with deep ideology dimension,modern powerful country dimension and civilization dimension. Briefly speaking,the ideology dimension of Xi Jinping Thought on Culture is the law of socialist ideological construction and its logical development that it implies and follows;its modern powerful country dimension is the law of socialist modernized powerful country construction and its logical development that it grasps and follows;and the civilization dimension is the law of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civilization and its logical development that it reveals and follows.

Key words:Xi Jinping's Thought on Culture;ideology;modernized powerful country;civilization

责任编辑:刘有祥 邱春华

猜你喜欢

习近平文化思想意识形态文明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特性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成逻辑及世界贡献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进展的大数据分析及深化研究的路径思考
对不文明说“不”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二胎题材电视剧的多维解读
新闻话语分析与意识形态
西方涉华纪录片意识形态的建构与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