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州市:新时代江南水乡的崭新表达

2024-07-09苏州市委宣传部

农家书屋 2024年2期
关键词:江南水乡古村落科创

苏州市委宣传部

近年来,苏州积极开展传统村落各类保护发展计划,通过不断增强传统村落的生命力,探索形成各具特色的做法,让历史遗存与现实生活共融,让村落景观与人文内涵共生,同时,因地制宜、因时发展相关产业,带动乡村振兴,使传统村落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在苏州,小桥流水人家、青砖粉墙黛瓦的江南水乡,已经有了新时代更加蓬勃、充满活力的表达。

梳理江南水乡肌理  活态保护留住乡愁

太湖南岸、吴头越尾。一条小清河入村分流,一水弯似弓,一水直如箭,这里便是闻名遐迩的苏州吴江区开弦弓村。80多年前,费孝通先生曾沿此进行社会调查。80多年后,循着费老的足迹探寻,两岸水清河畅、白墙黛瓦,村落格局保存完整,一派惬意的田园风光。

作为苏州吴江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战场”,近年来,开弦弓村围绕建设规划,从乡村风韵、历史底韵、生态原韵角度出发,在“三治”的基础上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通过土地综合整治、环境整治、生态修复等措施,开展河道清淤,推动绿化美化提升,采用青砖、青石等材料铺设乡间道路,建设苏式化围栏,以最自然的方式还原传统江南水乡肌理,江村容貌得到进一步美化。近年来,开弦弓村先后获得了“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中国传统村落”“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三项国家级荣誉,“美美江村”的现实图景正在徐徐展开。

苏州常熟市古里镇李市村始建于明代,是以水运为依托发展起来的江南小镇,家家户户临水而居,形成了“双十字”河街的独特空间格局,以及江南水乡的居住文化。如今漫步在李市村,方正的鱼塘里鱼儿嬉戏,螃蟹横行,白鹭翔集,澄澈的水面荡起层层涟漪。深吸一口气,肺腑间都是清新的水气,生动展现了卢照邻诗中“钓渚青凫没,村田白鹭翔。”的诗情画意。

而此时此景与数年前杂乱无序的李市村大相径庭。村民回忆说:“以前我们这里都是不规整的散塘,东一块西一块,池边渔民自建的看护房也大多都是危房,随时都可能坍塌,养殖池也没有配套的净化设施,污水直接排放,既不美观又影响环境。”秉持“活态保护”的原则,李市村经过三期鱼塘高标准改造,原先的水塘现在变成了一块块方正的养殖区,粗放式的传统养殖模式随之结束。

水乡的根依旧、韵更浓,村民们的感受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说:“这才是江南水乡人家的安居乐业,景美,钱多,客来,真正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赢!”

苏州太仓市三家市古村落始建于南宋末年,为陈章、周胜一、王逸士3家创建,故称“三家市”。至今已有近800年历史。该村围绕古建筑、古银杏、老街等地标景点,以“古树、古街、古村”为延伸,将三家市古村落打造为江南水乡传统村落标本,形成独具宋代江南民居特色的古村落旅游品牌。

保护好百年古村落的特色并不简单,在三家市古村落风貌改造过程中,三市村坚持修旧如旧的理念,鼓励村民使用以前的老物件、闲置物品等改造成为装饰物、花坛等观赏性较强的景观。利用旧屋瓦片,整体以苏式风格为主,打造粉墙黛瓦的古街特色。

路好了、灯亮了,卫生环境好了……修缮后的老街呈现一派明清时期的小巷风情。虽然远离闹市,开在三家市古村落里的农家乐生意依然红火。古色古香的老屋、新鲜健康的食材、独具特色的土菜风味,吸引了大批食客前来尝鲜,尤其是逢年过节,更是一桌难求。

找回村庄文脉 红色记忆凝聚奋进力量

苏州常熟市李袁村由原李袁村和问村两村合并而成。史料记载,问村已经有千年历史,文化是历史存留于村庄最珍贵的礼物。如何重塑乡村文化生态?问村之问,也是苏州之问,切中关键。

重塑,从挖掘起步。“我们遍访村里的原住民,找寻古迹遗址并翻阅文书加以印证,梳理出‘龙爪神梯‘荷塘消夏‘御渡马迹等十八景。”问村社区居委会负责人说,将流传的人文故事归纳为“问村十八景”,邀请书画家绘制主题连环画,以老少咸宜的艺术表达形式,还原江南古村落风情,6根立柱上栩栩如生的“问村十八景”连环画,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问村IP”。

“问村十八景”的生动再现,找到了全村百姓心心相通的文脉,共同的历史增强了凝聚力。“问村十八景”的成功,启发李袁村建造了李袁文创中心,并带动李袁问书房、人文馆等文化阵地加速集聚,共同构成李袁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总占地面积近2000平方米。

李袁问书房是常熟市首家村级24小时自助图书馆,村民持常熟市民卡就能借阅图书。书房的门禁系统有人脸识别功能,绑定后,就可以刷脸读书和借阅。此外,村里在文化站的帮助下,连通了李袁问书房与常熟市图书馆的借还书系统,实现了图书在常熟全市范围内通借通还。“从李袁村到常熟市图书馆,开车要半个小时。如今在李袁问书房,图书绘本、党史教育、经典读物,适合各个年龄层次的书籍都有,空闲时间就带着孩子来看书。”村民对此尤为满意。

李袁村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清末奇才、近代著名作家、批评家、南社社员黄摩西及宋代著名学士季陵均出生于此。村里通过改造老旧厂房,建成村级历史名人馆——李袁历史名人馆(黄人纪念馆),“身边人”“身边事”成为生动教材。一户之隔的楹联文化交流基地,小巧而精致,泡一杯清茶,写一副楹联,是全村的“时尚地标”。

目前,李袁村已经建成包括问书房、人文馆、党建馆、文创中心、常青藤艺术中心等在内的十个文化场馆。一个村庄十个场馆,全村人均公共文化设施建筑面积超过1平方米。数字给了村干部们十足的底气。他们说:“有了阵地载体,才能更好地激发村民的文化自觉,唤醒村民内心深处的文化基因,从而为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打下坚实的地基。”

问村问道,问出门道——找回村庄文脉,找到精神家园,凝聚奋进力量。

歇马桥村,位于苏州昆山市千灯镇,因南宋抗金名将韩世忠在此歇马练兵而得名。村里至今保留的5000多平方米明清建筑,500米的古石板路,写满了古老的故事。行走歇马桥村,历史文化遗迹俯拾皆是。

韩世忠纪念广场上,两匹马一立一卧,述说着南宋名将曾经的骁勇善战和民族气节,展馆里的一份份史料,将村庄的历史镜头一下子拉远。

老街上,新四军淞沪抗日史迹陈列馆和周达明烈士纪念馆吸引着游人的目光。这两个红色纪念馆自2015年9月30日开馆后,已成为很多人的打卡之地。每逢清明节、抗战胜利纪念日等重要节日、节点,人们纷纷自发前来缅怀先烈。

全力放大“文化属性”,让历史看得见、摸得着、活起来。依托历史文化和红色文化的滋养,歇马桥村打响“永不停歇一马当先”党建品牌,文化的印记给村庄发展注入磅礴力量。

加载创新科技高端产业在江南水乡“拔高发酵”

苏州,是一座宜居之城,也是一座创新之城。

江南圩田与科创园区相望,创新型企业冲出城市享受“诗意工作”新意趣,高端产业在乡村“拔高发酵”,乡村综合体尽显“科创范”,这是江南水乡在创新时代迸发的新强音。

尚明甸村位于苏州昆山市张浦镇最南端,驶出沪常高速公路,拐进尚明甸村,一栋白墙灰顶的“人”字形建筑映入眼帘,“乡野硅谷”“科创之家”等字样格外醒目。数十家科创企业把办公室从闹市搬到郊野,在这块乡村科创“试验田”享受“诗意工作”的新意趣。

依托湿地生态、传统村落和昆山打造国家一流产业科创中心的大势,尚明甸村坚持以党建带产业的思路,对“散乱污”聚集地的废旧厂房重新规划建设和招商运营,做足做优生活和旅游设施配套,打造全域旅游的新亮点、青年创业的新天地,以及“科创、生态、人文”的现代化新农村,创新走出一条“乡村+科创”“创业+生活”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曾经,尚明甸村是长满芦苇的废弃甲鱼塘,一个挨一个,一下大雨就淹一片。但尚明甸是昆山市区到南部水乡古镇的必经之地,距离上海虹桥仅40分钟车程。身处上海一小时经济圈,这是尚明甸的最大优势。当时心里并没有底的村干部们靠着一股较真劲,依托苏州的各类帮扶政策,开展地毯式实地调研,对标国内乡村建设典范,聘请著名建筑设计师操刀“最高配置”的发展蓝图,在多轮升级后,尚明甸村的定位逐渐清晰——念好“科创经”。

打开《尚明甸理想村总平面图》,规划面积4200亩的区域内,江南圩田与科创园区和谐相望,形态各异的创意小桥散落其中,连接起一条条创新动脉。

2018年,经过一年“白+黑”连轴作战,尚明甸村2300亩低产鱼塘全部整平,农民房屋也全部动迁到位。昆山旅游度假区、张浦镇投入1.2亿元基础设施改造资金,引进乡伴旅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吸收1.5亿元科创园区投资,以集体土地撬动“乡村+科创”的杠杆。

尚明甸乡村振兴示范区建成后在全国独树一帜。紧邻上海和苏州市区的区位优势,加上昆山自身雄厚的产业基础,吸引高端企业搞科创完全可行。特别是,尚明甸有近50亩存量集体建设用地和近3万平方米存量集体工业厂房,具备发展科创产业的空间和载体。

走进“科创之家”,果园成片,小河蜿蜒,鸟语花香。工作累了就去看看清新自然的田园风光,尝尝新鲜美味的田园果蔬。都市白领遥不可及的梦想,已经成为尚明甸企业白领的日常。

好的工作环境,离不开好的生活环境。尚明甸积极携手乡伴文旅引进布局高端餐饮、休闲书店、精品咖啡、无人超市等配套设施,目前已吸引多家餐饮企业入驻,而借助尚明甸村的优惠招商政策本地村民也投资开设了咖啡店。

江南水乡搭载“创新”,能迸发出怎样的能量?据统计,目前苏州仅吴中区33个各级传统村落,已吸引各类人才下乡创业近200人,本村村民就业创业1600余人,导入各类业态超500家,吸引社会资本投入超10亿元。

悄然之间,“创新”已为江南水乡标注了新航向,未来将更加激情澎湃。

猜你喜欢

江南水乡古村落科创
《江南水乡》
科创引领,抢跑新赛道
科创走廊“乘风起”
科创“小灯泡”:从伞说起
保护人类健康的科创产品
江南水乡
好一个江南水乡
培中古村落文化
良户 呼吸着的古村落
五十都 古道上的古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