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反演变换”条件下的轨迹探求与应用

2024-07-08曹捍东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2024年5期
关键词:轨迹

曹捍东

[摘 要]轨迹法是研究几何动点问题的一种重要方法。《“定角定积”寻轨迹 变换构图显思路》[1]一文中对“定角定积”类问题进行了探究,但对“定角”等于0度时(即反演变换)的情形没能展开探究。文章对“反演变换”条件下的轨迹进行探求,在构造相似三角形时有独特的“构图”方式,是《“定角定积”寻轨迹 变换构图显思路》一文的补充与拓展。

[关键词]反演变换;轨迹;定角定积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4)14-0024-03

不在一定结构中“生长”的碎片化知识,难以“组装”成解决压轴问题的“强大武器”。解题教学中融入结构化思想很重要。能表达知识整体结构、体现一致性、表现生长性、寻找通性通法的解题教学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2023年深圳中考数学试卷首次出现“定角定积”类问题,引发了教师的思考。本文在解题延伸部分涉及的“反演变换”条件下的轨迹探求,虽可归为“定角定积”轨迹探求的特例,但其探究方法具有独特性。

一、试题呈现

[2023年深圳中考数学第22题第(3)问]如图1,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A=60°],[AB=6],[AD=5],点E在[CD]上,且[CE=2],点F为[BC]上一点,连接[EF],过[E]作[EG⊥EF]交平行四边形ABCD的边于点G,若[EF·EG=73]时,请直接写出AG的长。

二、试题分析

该题重点考查特殊四边形的性质、相似三角形、解直角三角形等主干知识,综合性强,有较大难度,对学生几何构造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有较高的要求。该题的解法虽然比较多,但一般都需进行较为复杂的构图。那么有没有能体现通性通法,让学生“拨云见日”的方法呢?

通过分析不难发现,主、从动点F、G始终受两个条件约束:(1)线段[GE]和[EF]的夹角是[90°];(2)[EF·EG=73],为定值。

那么,能否先去探求从动点G的轨迹呢?笔者的这个想法和国内学者郭源源在《“定角定积”寻轨迹 变换构图显思路》一文中的“定角定积寻轨迹”思路不谋而合,该问题在文中被称为“定角定积”模型。

思路:先探求从动点G的轨迹,再探求这个轨迹与平行四边形各边的交点情况。

三、教学功能分析

该题宜在九年级总复习中进行教学,适合以专题的形式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开展教学,比如可开展“动点轨迹是圆”专题教学、“‘定角定积寻轨迹”专题教学等。需要说明的是:(1)虽然初中学段并没有“轨迹”之说,但“交轨法”的应用却早有渗透;(2)虽然“轨迹”一词常被“动点路径”所取代,但其实质并未改变。因此,开展上述专题教学很有必要。开展专题教学对拓宽学生解题视野、使学生掌握通性通法很有帮助。

四、教学实施

(一)引例

如图2,线段EP平行于直线l,EH垂直于直线l于点H,点F是直线l上的一动点,点G是平面内一动点,[EG⊥EF] (G、E、F按顺时针排列),且[EG·EF=PE·EH],问:点G的轨迹是什么?

解:点G的轨迹是以PE为直径的圆。理由:连接GP,则易得[∠GEP=∠HEF],又[EG·EF=PE·EH],∴[EGEH=PEEF],∴[△GEP ]∽[△HEF],∴[∠EGP=∠EHF=90°],∴点[G]的轨迹是以[PE]为直径的圆。

(二)思路分析

引例与上述问题有什么联系呢?

首先,要发现点E到CB的距离[EH=3];其次,构造一条平行于CB的线段EP,且使得[EP=7](如图3),则[EP·EH=73=GE·EF],至此两个问题就关联起来了。

如图4,由引例知,若动点F是在直线CB上运动,则满足[GE·EF=PE·EH]的动点G的轨迹是以EP为直径的圆O。

如图5,因为动点F是在边CB上运动,所以其轨迹只是⊙O的一段弧。当点F分别与点C、B重合时,利用作图可以判断点G的轨迹是[MPN]。

现又要求,点G要在?ABCD的边上,因此点G 应是[MPN]与?ABCD的边之交点,如图6所示(其中[G0E]因与CD边叠合,与边之交点意义不合,故[G0]应舍去)。

以上,就是交轨法的具体运用。不难发现,问题可以转化为:(1)在线段AD上,是否存在一点G,使[∠PGE=90°]?(2)在线段AB上,是否存在一点G,使[∠PGE=90°]?

这两个问题是大家熟知的存在性问题。这种转化,既体现了“以生考熟”的命题意图,又把貌似不同的两种情况中的一致性体现了出来。

(三)具体求解

第1种情况:当点G在AD边上时,如图7所示,易得四边形APEQ是矩形,且[QE=AP=23],设[AG=x],则[GQ=7-x],利用[△GEQ ]∽[△PGA],可得[x23=237-x](或利用勾股定理列方程),解得[x1=3],[x2=4],所以[AG=3]或4。

第2种情况:当点G在AB边上时,如图8,设[AG=x],则[GN=4-x],又[OG=OE=72],则[ON=32],[MN=34],[OM=343],于是[GM=4-x+34=194-x]。由勾股定理得[GM=722-3342=134],所以[194-x=134],所以[x=32],即[AG=32]。

由前面的分析可知,不存在点G在CD边或CB边上的情形。

综上,[AG=3]或4或[32] 。

(四)解题反思

以上我们对一个包含有特殊的“定角定积”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其中使用了一个关键性的方法——轨迹法。具体地讲,我们在对“点”进行“搜索”时,使用了如下方法:先放宽或抛开其中的一些约束条件,去研究动点的轨迹,再依次增加条件以“缩小范围”,最后“交轨定点”。这种确定点的位置的方法在作图问题中也常用到,具有通性通法的特征。

上例还表明,当从动点轨迹的角度看待该问题时,可以更好地看清问题的实质,看到一致性,从而更容易找到通性通法,并能借此打开思路,化生为熟,让问题获得简明的解法。

(五)拓展延伸

下面我们把上述“定角定积”问题中的定角改为0度,而“定积”条件保持不变,看会发生怎样的情形?(注:从变换角度看,这种变换叫作反演变换[2])

1.主动点在圆上运动

[例1]如图9,[A(10,0)],B(0,2)是坐标平面内的两点,⊙A的半径为5,点P是⊙A上的一动点,点Q是线段OP上的一点,且满足[OP·OQ=20],则线段BQ长度的最小值为           。

思路一:“定积”变“定比”,“反演”变“相似”。

解法一:(1)如图10,作射线OP交⊙A于点C,设⊙A交[x]轴于点E、F,连接PE、AC、CF,则易得[△OPE] ∽[△OFC],则[OP·OC=OE·OF=5×15=75],又[OP·OQ=20],所以[OCOQ=7520=154]。

评注:从几何变换的角度看,O、Q、C三点共线,且[OCOQ] 为定值,这说明存在一个以O为中心的位似变换。因此,当点[C]在⊙A上运动时,点Q必在另一个圆上运动。

(2)确定圆心位置及半径

在OA上取点D,使[ODOA=OQOC=415](即取[OD=83] ),则△OQD ∽△OCA,所以[QDCA=415]。

又[AC=5],所以[QD=43],即点Q在以[D83,0] 为圆心,[43]为半径的⊙D上运动。

(3)化为熟悉的问题(点圆最值)

显然,BD=[22+832=103],又[BQ+QD≥BD](等号成立时,B、Q、D三点共线),所以[BQ≥BD-QD=103-43=2],所以BQ的最小值为2。

思路二:从特殊位置入手,形成初步猜测;依等积式构造相似求解。

解法二:如图11,设⊙A与[x]轴的两个交点为[C(5,0)],[D(15,0)]。

图11

当点P与点C重合时,设点Q位于点E处,则由[OP·OQ=20](此时[OP=OC=5]),所以[OQ=4],即[E(4,0)]。

当点P与点D重合时,设点Q位于点F处,同理,得[F43,0]。

下证:[∠FQE=90°]。由[OP·OQ=OC·OE],易得△OQE ∽△OCP,所以[∠OQE=∠OCP],即[∠1+∠3=∠2+∠4],同理△OQF ∽△ODP,所以[∠1=∠2],所以[∠3=∠4=90°],点Q在以EF为直径的圆上运动。

下同解法一。

2.主动点在直线上运动

[例2]如图12,点A是直线[l]外一定点,点P是直线[l]上的一动点,点Q是射线AP上的一点,且满足[AP·AQ=k] ([k>0]且为常数),试探求点Q的轨迹。

思路:构造等积式,得相似。

解:如图13,过点A作[AH⊥l],垂足为H,则AH为定长,设[AH=a]。在射线AH上取点C,使[AC=ka],则[AH·AC=k=AP·AQ],易得△AHP ∽△AQC, 所以[∠AQC=∠AHP=90°],所以点Q在以AC为直径的⊙O上运动(不包括点A)。

五、教学启示

随着新课标的提出,“坚持素养立意,凸显育人导向”“适当提高应用性、探究性和综合性试题的比例”等新要求在各地中考试卷中落地生根。这让“机械刷题”的传统做法越来越没有“市场”。“通性通法”教学,能让学生更好地建构具有连续性、关联性、一致性的知识整体结构;“拓展与延伸”教学则体现了知识在整体结构中的生长性。教师需领悟的是:不在一定结构中“生长”的碎片化知识,难以“组装”成解决压轴问题的“强大武器”。

[   参   考   文   献   ]

[1]  郭源源.“定角定积”寻轨迹 变换构图显思路[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23(11):40-42.

[2]  梁绍鸿.初等数学复习及研究:平面几何[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    黄春香)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研究院中小学数学教学研究专项课题“‘双减背景下 AI赋能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研究”(立项编号:GDJY-2022-M-b60)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轨迹
解析几何中的轨迹方程的常用求法
轨迹
轨迹
机器人喷涂轨迹计算与仿真
LTL在STP轨迹分析中的应用
轨迹
进化的轨迹(一)——进化,无尽的适应
安踏的轨迹
基于在线轨迹迭代的自适应再入制导
珩磨轨迹的控制与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