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文科”视域下创新高校人文社科专业

2024-07-08种法胜秦昆仑

文化产业 2024年17期
关键词:新文科文科交叉

种法胜?秦昆仑

自“新文科”理念提出以来,为构建应用型本科高校文化创新提供了理论依据。“新文科”理念的提出为解决长期困扰传统学科发展、学科协同发展等问题提供了途径。如今,应用型高校发展的理论、逻辑和路径问题普遍受到学术界关注,但关于应用型高校文化创新构建的研究,以“新文科”为切入点的研究寥寥无几。

近年来,从“新文科”理念出发,高校着眼于传统学科的文化创新培育。在传统学科、专业发展相对滞后的背景下,加强专业协同创新、交叉融合,重视培育文化创新,不仅对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创造意识的优秀复合型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同时对构建新时代风清气正学风、提升社会整体人文素养、促进国家文化软实力和文化自信建设都具有一定的启示。

应用型本科高校文化创新薄弱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为社会培养了大量实用型人才。与此同时,高校专业建设也同步提升,不仅建立了门类齐全的专业类别,并且一些学科的国际化水平也迅速提升、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跨越式发展。这些成就与教育强国建设、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战略规划的目标相比而言,还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处于相对弱势的文科专业,虽然其数量和发展质量亦有提高,交叉融合趋势也越发显著,并产生了大量新兴文科专业,但与蓬勃发展的理、工、农、医等应用型专业对比而言,传统文科专业(以文史哲专业为主)处境仍然堪忧,这些专业普遍存在发展后劲明显不足的问题。从传统文科发展的外部环境来看,当代社会对高校专业需求呈现出以技术应用为导向,传统文科专业显然与这种需求背道而驰。再加上文科专业自身的调整能力、适应能力较差,未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发展环境,因此,在实践层面上,应用型本科高校中传统文科专业师生占比呈下降趋势,一些高校在学校院系调整中,文科院系面临被合并,甚至裁撤的困境。新上专业难见传统文科专业踪影,与人文社会科学专业擅长解决社会问题的总体需要不相适应,更与国家加强文化软实力、大力倡导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担当不相匹配。

传统文科专业衰落与自身问题密切相关。首先,文科专业发展存在定位模糊的问题,主要体现为专业特色不足,专业发展思路模糊;其次,文科专业理论课程片面强调掌握基础知识,专业课程缺乏深度,对前沿专业问题了解不深,缺乏对国家、社会现实问题的关注和研究;最后,文科专业在学习方法上存在重记忆、轻分析的问题,学生缺乏创新思维,问题意识不强,从而导致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不强。

面对上述问题,应用型本科高校传统文科专业发展亟需变革。创新型、应用型导向应是传统文科专业发展的新路径。从与国家、社会关系的紧密度而言,人文社会科学应是最贴近社会现实,能解答实践困惑的专业,但与理工科类、医学类相比而言,多数文科专业发展颇为滞后,这与传统文科专业设置不能根据国内外发展形势及时调整有关。因此,创新发展模式、切换发展赛道、寻求变革之道,或许是传统文科专业突出重围的重要路径。传统文科专业的发展,需要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在发展思路、课程设置和培养目标以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上,要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地渗透创新思维与创新发展理念,以为国家社会培养大量优秀专业人才为使命,从而培养出一批又一批高素质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新文科”视域下构建文化创新需加强学科交叉与融合

传统人文学科的创新并非朝夕之功,是一个漫长的建设过程。除要重视理念创新外,不论是从学科外部发展背景,还是从学科内部发展来说,人文学科的交叉融合都至关重要,专业交叉与融合势在必行。

从整个国家层面来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从主要追求数量的积累,到突破发展质量的转变,需要大量人文社科工作者献计献策;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一些深层次的经济社会矛盾凸显,需要人文社科研究者密切关注现实问题,为国家现代化事业提供智力支持。因此,要高度重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发展,经济与社会发展事业的发展需要人文社科研究者的协同创新,要集各方之所长,突破已有理论桎梏,重视原始创新,为治国理政提供最优方案。高等学校广泛、深度地参与政治、经济、社会与生态文明建设,倒逼传统人文社科关注国计民生、关心国家现代化建设,冲破行业和专业高墙壁垒,不断汲取、整合新知,逐步构建起新专业体系,这是专业走向融合的外部环境,是传统人文社科专业走向交叉最重要的动力。错综复杂、瞬息万变的国际形势,促使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文社科专业教师加强对国际问题的研究,专攻地区国别研究,围绕“一带一路”开展相关研究,为我国外交谈判、商务合作、科学技术交流,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咨鉴。因此,应用型本科高校关注国内外热点问题是学者的应有之义,需要整合人文社科专业各方面专家共同进行创新研究。

从内部条件或动力而言,人文专业的交叉和融合,促进了应用型高校的文化创新。传统人文专业的融合和交叉,应是在学术共同体下紧密关系的缔结,而非松散的联合。进入新世纪以来,越来越多交叉学科诞生。例如,为解决我国上古历史断代问题的夏商周断代工程,其中涉及到的学科数量空前,且文理交叉,汇集了历史学、考古学、生物学、测量学、天文学、物理学等各学科的精英学者,是我国人文、理工学科交叉研究的一次成功实践。此次学科交叉与融合实践,对当时处于发展低谷期的历史学、文献学等弱势学科,是一次重大机遇,是跳出所谓历史“虚无主义”的重要契机。此后,理工科交叉与融合较为显著。例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较早地成立了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主要涉及前沿科学的合作研究,此时,文科类专业类似交叉研究实体尚未出现,融合发展的趋势也较为缓慢。著名学者钱乘旦认为文科专业也亟需“交叉”,学科交叉能够产生新的知识、新的领域,并强调学科交叉是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理科如此,文科亦是如此。学科之间的交叉,第一是知识的交叉,第二是思想的交叉,第三是方法的交叉。因此言之,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常规专业的发展上远落后于一流学校,但充分发挥后发优势,错位竞争,可大幅度提升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综合实力和竞争水平。因此,应用型本科高校文科专业之间的融合和交叉,是传统人文学科险境求生的重要突破口,一定程度上是实现自我超越的重要机遇。

“新文科”视域下文化创新的建构需重视创新机制

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只有不断适应专业发展与社会需要,才能提高学科、专业生命力。为满足社会对技术、理论的需求,应用型本科高校需持续进行技术与理论创新。“新文科”建设重视理念创新、流程创新、产出创新,其创新应瞄准学术前沿,突破原有格局,打造特色鲜明的一流专业,积极参与国内、国际科技合作,引领技术发展与变革,为地方、行业发展献计献策,提供技术支持、咨询等服务。

传统社会科学文化创新的核心是研究文化与研究风气的确立。就学术发展史而言,20世纪初,我国高等教育接力古代官学,成为学术、知识与古老文明的守护者。高等学校不仅是知识的传承者,还是中华文脉的重要一环,其师生也是新知识的创造者。不断发掘和研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的精髓并推陈出新,就从根本上做到了创新。

全球化背景下,加强优秀思想文化研究并提升域内外先进技术,是促进应用型本科高校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重视、确立文化创新和研究风气也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的应有之义。在加强中国高等教育的全球竞争力时,不仅要靠头部顶尖高校的参与,更需依靠数量庞大的其他高校的深入参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以及国际合作交流的不断增多,需促使国内更多高校建设成高水平大学,发展高水平专业,这对于各应用型本科高校而言是难得的转型和发展机遇,这就需要其充分挖掘内在潜力,方能全面提高我国高等教育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提高研究水平和研究能力,追踪学术前沿问题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文化创新建设中,理工学科应以解答现实科技问题(难题)为导向,人文学科应以回应、研究现实社会问题为抓手。

从服务教学的角度来看,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研究创新,不仅可以提高学生所学知识结构的合理性,帮助学生树立问题意识、研究意识,提高其分析、解答现实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增强批判意识和辨别是非的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使其及早树立职业意识,为学生未来工作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增强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的能力。

因而,无论从知识传承角度、提升高校竞争水平,还是具体的服务教学角度,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研究性教学或提高传统人文科学的研究创新,都具有迫切性,考验着人文社科专业教学、研究和管理者的智慧。

以服务地方发展为己任

“新文科”理念下的应用型本科高校文化创新建设,可有效促进地方经济等社会发展,这也契合了“新文科”理念提出的以学科导向转变为以需求为导向。与本身就起源于社会需求的工科类、医学类等应用型专业相比而言,传统人文社科专业长期壁垒高悬,缺乏以服务社会为主的主动性。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当地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文化创新建设。高校应重视文化创新,促使各类专业发挥各自专长,加强与地方的联动,增强各类专业的服务能力。不仅如此,高校作为知识、智力、创新的高地,应充分重视与地方的合作,寻求更多合作机会,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建设相对应的教学、科研平台。与此同时,地方政府也应主动服务高校创新发展,加强对高校的政策、财政支持,最终实现政府—高校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应用型本科高校文化创新的建构,应在发挥传统专业优势的基础上,打造新的学科增长点。以传统师范专业为例,在师范生培养方面,要始终以培养未来杰出教育工作者为理念,当地政府要及时提供政策、信息、服务等,当地高校提供师范生、学术方面的支持,充分利用地方学校的空间与学生,共同建立立体的师范生培养机制、体制,建立师范生培养联席会议制度,定期三方召开会议,充分、坦诚交流制订人才成长的专项计划。同时,高校应充分利用国内外优秀教育资源,提高师范生的综合文化素养、教育教学本领,在通识课、专业课学习的同时,开展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培养。政府特别是教育行政、研究部门,要为高校、中小学校提供优质师范生人才成长、成才的机会和空间。在此基础上,构建由“大学—政府—中小学校”三方共建、共享知识、信息、教育、生源、技术共同体。总之,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充分进行文化创新建构,提高师范专业生服务地方教育事业的能力,同时,也需获得当地政府、中小学校的支持,使其能为地方发展提供更多优质人才。

新兴理工科专业也为地方发展提供了技术和学术支持。应用型本科高校应直接参与地方经济发展过程中,鼓励技术性人才开办企业、专利转让,提高技术转化效率,充分利用要素市场,改变高校对地方经济发展融而不入的怪局。应用型本科高校应站在理论与技术前沿,为地方企业管理创新、技术升级、理念更新提供新思路、新思想。同时,地方政府应支持高校教师创办技术性企业,或成立“专新特精”型新型现代化企业,地方政府资本运作平台也应支持高校技术转化,为其提供金融、货贷、土地、人力等方面的支持,对提高当地经济发展活力、确保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最新技术成果落地生根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坚持创新驱动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未来建设的应有之义。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文化创新建构,应鼓励高校人才、干事在创业上持续发力,地方政府也应思考如何保障高校发展的同时,在充分发挥高校作为文化高地、技术高地、人才高地的独特作用上精准发力。

“新文科”理念为传统人文社会科学跳出原有陈旧学科发展模式提供了崭新的发展思路,为处于发展困顿期的传统文科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其注重学科融合发展,特别是创新发展的理念使众多文科专业受益良多。文化创新的建构与形成,有利于不断探索学科、专业发展新的可能与新的增长点。应用型本科高校文化创新的建构对提升高校整体科研、教学水平,培育严谨踏实学风,构建科研诚信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对完善高校自身建设、提高治理能力、促进高校内涵式发展有重要作用。文化创新的建构需要学科之间充分交叉与融合,因此,高校应主动探索专业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以项目打造专业融合的新机遇。应用型本科高校文化创新的营建,有利于提高高校的学术、科研、教育创造能力,可以使更多优秀研究成果不断涌现。“新文科”理念指导下的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文化创新的建构,离不开高校自身文化创新的提升,也离不开新体制机制的思考和探索,更离不开对地方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支持。

本文系枣庄学院教改项目“新文科视域下地方应用型高校文化创新探究”(项目号:YJG21061);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王者镜鉴与加洛林王权建构关系研究”(项目号:20YJC770046);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塞都里乌斯《论基督教统治者》中的政治与伦理世界研究”(项目号:20DLSJ11)阶段性研究成果;枣庄学院区域文化研究专项“工业考古视域下的枣庄工业旅游开发路径探究”(项目号:21QYWH02);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年创新团队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枣庄学院)

猜你喜欢

新文科文科交叉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服务研究
“六法”巧解分式方程
新文科建设的理路与设计
新文科背景下公共管理学科大类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
“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的新形势与新进路
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豆文科作品
孙文科
连一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