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流行音乐中的怀旧与恋乡

2024-07-08张勤

文化产业 2024年17期
关键词:流行音乐家乡记忆

张勤

怀旧与恋乡作为流行音乐中常见的两大主题,其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时代意义。现结合心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视角,通过对特定时期和地域的流行音乐作品进行分析,探讨流行音乐中怀旧与恋乡这两种情感表达方式如何影响听众的情感体验以及它们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如何反映时代精神和社会变迁。

如果失去了时间(昨天、今天、明天)的界限所赋予的导向,生命就只不过是同一样东西的持续不断、不可避免的重复。但事实是,时光流逝,生活是条河流,人们如是说。似乎总是在永远失去了某些东西之后,我们才想起去珍惜过去所拥有的一切。这不仅包括故乡,还包括友谊。同时,也包括自己的过去。现代心理学研究普遍认为,怀旧即是对过去的渴望和喜爱。心理学家威尔曼则认为,怀旧是一种喜忧参半的情绪,它既包含回忆往昔带来的快乐,又包含“再也回不去”的失落与忧伤。

在流行音乐中,怀旧与恋乡是两种常见的情感表达。怀旧主要体现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与怀念,而恋乡则更多地表现为对故乡的深情眷恋和对家乡情感的抒发。这两种情感在流行音乐中的表现,不仅丰富了流行音乐的表现力,也为听众提供了情感共鸣和心灵慰藉的渠道。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出发,对流行音乐中的怀旧与恋乡情感进行深入探讨。

《童年》和《光阴的故事》

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和历史学家莫里斯·哈布瓦赫在《论集体记忆》一书中对大多数人都或多或少地对过去抱有怀旧之情的原因进行过深入浅出的分析。他指出,“我们保存着对自己生活的各个时期的记忆,这些记忆不停地再现;通过它们,就像是通过一种连续的关系,我们的认同感得以终生长存”。然而,对于某些个体来说,之前的记忆依然散发着一种神秘而吸引人的魅力。有些人虽然在过去经受了痛苦的考验,但他们仍坚信最美好的时光都留存在那段艰难岁月里。他们渴望重温逝去的岁月。同时,成年人在现实社会中的渴望,在本质上可以说是对童年的渴望。现实处境中的无奈与挣扎对比童年的天真无邪与自由自在,总让成年人感叹和唏嘘不已。怀旧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让人反复体验童年的美好、青春的欢畅,构建出积极、奋发的生命意义,从而抵消当下的困境给人们带来的负面体验。

“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操场边的秋千上/……”这首《童年》是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内地的人们最早熟悉的一批校园歌曲中的一首,也是众多校园歌曲中传唱度最广的一首。歌曲创作者曾在曾在电视台的访谈节目透露,他创作这首歌花了差不多五年的时间,在这首歌上倾注了很多的心血。歌曲开头的池塘、榕树、知了、夏天、操场、秋千、蝴蝶等名词性意象叠加组合呈现,把我们带入到了那个遥远、生动、准确又强烈的童年印象之中,将自己所保存的童年的记忆一一再现;透过这些典型意象,使我们对童年的认同感得以长存不息。

纵观《童年》完整版的歌词,其多用长句堆叠,但同时又不失口语的韵律和质感,唱起来朗朗上口。“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等待游戏的童年/福利社里面什么都有/就是口袋里没有半毛钱/诸葛四郎和魔鬼党/到底谁抢到那支宝剑 隔壁班的那个女孩/怎么还没经过我的窗前”,歌词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每一个成年人都曾有过的童年世界:在教室里期待早点下课的心理、面对喜欢的物品却没有钱购买的尴尬、对恋爱的憧憬等。在受到各种各样环境束缚之后,成年人会发现曾经无忧无虑的童年离自己已经很遥远了,此时,童年之于成年人已经成为一段永远难以返回的记忆。《童年》这首歌为成年人的童年记忆提供一条清晰的线索,听众不仅是在听歌,更多的是在寻找童年的影子以及对远去孩童时代的回忆。换言之,通过重温童年的记忆,成年人与过去的自己建立联结,确认自身的存在。

然而,时光不为谁而等待,它总是线性地向前发展。走过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童年,走进了充满激情而又多愁善感的青春岁月。“春天的花开/秋天的风/以及冬天的落阳”,歌曲《光阴的故事》中歌词的初段运用比兴手法,通过描写季节的转变来喻示时间的流逝,给人以伤春悲秋之感。“忧郁的青春年少的我/曾经无知的这么想/风车在四季轮回的歌里/它天天的流转/风花雪月的诗句里/我在年年的成长/流水它带走光阴的故事/改变了一个人/就在那多愁善感而初次/等待的青春”,中间部分的歌词突出了这首歌的主题,即有关青春的故事。流水带走了光阴的故事,童年的时光就这样溜走。时过境迁,物是人非,走过岁月的葱茏,往事总会让人感动。关于青春的梦想与激情早已成为过眼云烟,我们也不再是多愁善感的我们。那些生命中匆匆的过客,那些记忆中依旧的欢笑,那些远去且毫无音讯的朋友以及那些依旧萦绕、依旧悠扬的歌声,总是莫名感怀岁月的飘逝,留恋岁月中那些无法追寻的感觉。身边的朋友行色匆匆,为生活、为明天浪迹天涯,回眸旧事都让人倍感奢侈。美好的事物和人往往只有在失去后才能真正体会其珍贵之处,这是一种残酷而现实的境况。在对过去的怀念中,人们可以尽情地宣泄自己对逝去时光的眷恋之情。

《鹿港小镇》和《家》

英国社会学家基思·特斯特在其代表作《后现代性下的生命与多重时间》中指出,“首先,只有在存在线性时间观念(也就是某种历史观念)的文化环境中,怀旧/恋乡感才能发展起来。现在被视作某种特定的过去和某种有待实现的未来的产物”。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的生活、工作节奏越来越快,“内卷”也随之而来。为了生活,人们忙于赶路、四处奔波。离开故乡,外出淘金。

“假如你先生来自鹿港小镇/请问你是否看见我的爹娘/我家就住在妈祖庙的后面/卖着香火的那家小杂货店”“台北不是我的家/我的家乡没有霓虹灯”这是歌曲《鹿港小镇》中的歌词,体现了年轻时候人们总想着逃离那闭塞甚至落后的家乡。然而,当人们怀揣梦想来到五光十色的大都市,在体验到都市的生活之后,发现这里并不是人们想像中的那个淘金圣地,这个城市也没有人们当初梦想的东西。而此时的家乡已不是当初自己离开时的那个景象,变成了“听说他们挖走了家乡的红砖/砌上了水泥墙”,那个纯朴、善良、虔诚的小镇已在城市化进程中消失了。“归不得的家园/鹿港的小镇”,家乡也成了另一个“大都市”。整首歌词给人以强烈的落差感,通过“拥有”与“失去”的对比,创作者展示了他对社会问题的独特见解和表达方式。

“轻轻地爱你/轻轻地爱你/我的宝贝/我的宝贝/轻轻地想你/轻轻地想你/我的眼泪/我的眼泪”。如果仔细聆听歌曲的中段,会注意到创作者在反复追问着,“谁能给予我们更多温暖的阳光/谁能给予我们更温柔的梦/谁能在最后终于还是原谅我/还安慰我那创痛的胸膛”。在这首歌的最后,创作者给我们揭晓了答案——我的家庭。当我们渐渐长大,迫于各种现实的压力,不得不远走他乡,离家在外的时候,总会有遇上风雨的时候,或是失意彷徨,或是感到委屈,亦或是受到伤害。这时候家总会给予我们足够的温暖与安慰。家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是躲避风雨最好的港湾。当然,离家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的必经之路。想家则是在我们离家之后,必有的一种情感体验。“那是后来我逃出的地方/也是我现在眼泪归去的方向”。小时候,我们总是觉得家是一个充满束缚和压抑的地方,自己就像被困在笼子里的野兽一样。我们常常幻想着找到某个机会能够逃离这里。然而,在经历了社会的磨砺之后,我们才意识到世界上最温暖、最宽容的地方实际上是那个曾经让我们渴望离开的家。也就是说,怀旧和恋乡意味着渴望某种属于远方和或昔日的东西。

在《家》专辑里面还有一首《家(Ⅱ)》,我们仅从歌曲名就能够看出,《家(Ⅱ)》是《家(Ⅰ)》的同题之作。“每一首想你的诗写在雨后的玻璃窗前”“紧闭着深锁的门听我琴声的飘零”“打开你孤独的窗莫要转过去你的身影/走进你深藏的梦谁在无声的睡眠/点亮你微明的灯/是张不能不害羞的脸”“多年之前满怀重重的心事我走出一个家/而今何处能安抚这疲惫的心灵浪迹在天涯”,门、琴声、窗、灯,种种事物都是家里最熟悉的事物,但如今已成为一种恋家的符号与表征,只能出现在梦境中,安抚那些浪迹天涯的游子。和前面的《家(Ⅰ)》一脉相承,述说的都是游子对家的思念与向往。背弃与向往,离开又归来。这两首歌通过简单的旋律和朴实的歌词,表达出对家乡生活的向往和怀念,深入人心、打动人心。

《原乡》和《美丽岛》

许多流行歌曲在表达恋乡情感时,会融入方言元素。方言作为地域文化的载体,能够更直接、更真实地传达出歌手对家乡的热爱和思念。专辑《原乡》中有不少曲目是用方言演唱。“茫茫原乡对唐山/摇摇摆摆辞海岸/雨泼面肉/风吹帆船/存亡向天影孤单”“离乡千里过海路/重重步困探前途/春情思乡/秋魂心悲/久年吃苦望天助/冷冷云烟在溪埔/暝暝刻苦认真播/引雨掘圳/垦山开园”。这首《原乡Ⅰ》用方言演唱,使得歌曲更具地方特色和亲切感。从歌词内容上看,歌曲叙述了祖先们为了生存而经历艰辛苦难的历史。祖先们离开家乡、远渡重洋,来到陌生的他乡,开垦山地,探寻前途。他们勇敢面对各种困难和危险,生生不息,并将这种精神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创作者对祖先们创业史的赞美,正体现了他在经历异地漂泊后对故土的眷恋和热爱。

“流浪是乡愁的失恋情人/回忆是一生的情歌”,正如前文中所说的只有当我们离开家乡才有恋乡的需要。1991年发行的专辑《原乡》,集中表达了作者在漂泊异乡之后对故乡的眷恋之情。专辑文案中有写到,音乐是语言的花朵,在创作这张专辑的过程中,惊讶地发现语言是如此充满生命力,正如我们脆弱人生中的各种情感和命运……唯有以歌声填补,唯有通过音乐来赞美歌。至少,我们要崇拜这片祖先们用鲜血和泪水滋润过的土地。我们也许微笑:“这片土地,毕竟我曾经耕耘过”。

在流行歌曲的创作中,创作者经常会借鉴和融合对民间曲调。民间曲调通常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融入流行歌曲中能够使得歌曲更具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同时,民间曲调也更容易引起听众的共鸣,让人们在欣赏音乐的同时感受到对家乡的思念和热爱。例如,《青春舞曲2000》从民歌《青春舞曲》中汲取养分,在沿用部分歌词的基础上,对原曲进行了大胆改编,加上方言演唱,使得作品具有地域史诗曲的性质。

“离别黄昏后/相会在断层底/泪眼美丽岛/为君生为尔泣/尘土本无边/光阴在倒流起/生死美丽岛/最后的压轴戏/沧海遗珠啊/目光何烈如炬/故土梦里追/归乡共飘泊去”,初次听到这首歌的人们都会不同程度感到迷惑不解。正因如此,这样的句子,值得我们反复咀嚼。通过歌词中的故事情节和形象隐喻,歌曲表达出用平实或华丽的文字无法诉说的大情怀和大思想,巧妙地道出了创作者对故乡土地的热爱。正如艾青的诗《我爱这土地》所表达的情感一样,创作者深沉地爱着这片土地。在专辑文案中,创作者袒露心扉,虽然有几首歌的创作并不是在此地,但他仍将其音乐上取得的成就归功于这片土地。这是为了向这片土地致以多年来的敬意,并重新孕育着与她共同的归属感。

流行音乐中的怀旧与恋乡情感是两种重要的情感表达。它们不仅丰富了流行音乐的表现力,也为听众提供了情感共鸣和心灵慰藉的渠道。通过对流行音乐中怀旧与恋乡情感的研究和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这两种情感在流行音乐中的表现形式、特征及其对听众情感的影响。回想过去,无疑会给我们带来不少感触。流行音乐中的怀旧与恋乡无疑是出自他对生命、对故土的热爱。我们感受到时间在无情流逝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个体身上还有某种东西是不受时间侵蚀的。随着时代的变化以及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流行音乐也在惯例中不断开拓新的题材内容、拓展新的表现方式。在一场以“童年”作为主题的线上演唱会上,当演奏版《滚滚红尘》的前奏响起,那些埋藏在记忆深处的点点滴滴,如星星一般在夜空中绽放。听众在音乐中被温暖、被感动。演唱会唤醒了观众的青春记忆,掀起了怀旧潮。

(作者单位:天门职业学院)

猜你喜欢

流行音乐家乡记忆
流行音乐里的新国潮
记忆中的他们
创新精神对流行音乐的作用
多棱镜中的流行音乐——两岸四地“流行音乐文化高层论坛”述略
儿时的记忆(四)
儿时的记忆(四)
记忆翻新
和流行音乐有个约会
夏天的家乡
家乡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