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九叶派”女诗人郑敏及其新诗创作研究

2024-07-08石小凡

名家名作 2024年13期
关键词:郑敏静默新诗

石小凡

[摘 要] 随着《新青年》的创办,新诗创作开始,截至目前,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1948年,对于中国的诗歌写作界来说有一件重要的事情发生,那就是“中国新诗派”的产生。“中国新诗派”作为富有生命力的新兴诗派,强调现实主义写作,倾向于追求现实与艺术的平衡。1981年,随着《九叶集》的出版,该诗派改名为“九叶派”。作为“九叶派”诗人中为数不多的女诗人,郑敏曾在西南联大攻读哲学,她的诗歌创作深受冯至先生等人的影响,富有哲学韵味、朦胧美和静默美,其后期诗歌作品在意象上的把握更是惟妙惟肖。

[关 键 词] 九叶派;郑敏;哲学;朦胧;意象

站在新诗发展相对成熟的时间节点上,很多学者都已经对“九叶派”诗人及其著作进行了研究并归纳出了宝贵的结论与观点。整体来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郑敏的诗歌创作具有典型的个人特色。胡适的白话文发表之后,白话文写作开始走进大众的视线,新诗写作也渐渐地开始萌芽。当时的青年有着先进的思想和敢于创新的灵魂,他们高举爱国主义救国旗帜,与封建势力做着顽强的斗争。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新文化、新思想、新知识在我国更大范围传播开来。

一、“九叶派”

(一)“九叶派”的产生

五四运动之后,新诗写作渐渐兴起。1948年,在诗歌创作界有一件重要的事情发生,那就是一个具有较大影响力的诗派——“中国新诗派”诞生了。当时的作家曹辛之找到与他诗歌创作风格相近的穆旦、郑敏等人共同创办了《中国新诗》月刊。20世纪80年代,不少诗人又重新拿起笔,开始了诗歌创作。他们虽然鼓励创新,但是觉得好的经验也不应该被放弃,应该做到守正创新,保留具有影响力和深刻意义的诗歌作品。经过商量,当时诗派中的九个人决定挑选一些自己创作于20世纪40年代的诗,编选为一部诗集出版,并给它取名为《九叶集》。《九叶集》问世时已经是1981年了,“九叶派”的名字正是产生于此。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组织逐渐松散,也逐渐凋零,发展到最后,“九叶”变成了“七叶”,最初的创作者也只剩下郑敏和袁可嘉。

(二)诗歌题材及创作背景

整体来看,“九叶派”诗人诗歌创作的背景是抗日战争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所以大多数诗歌与战争题材相关,而且具有典型的现实主义倾向。“九叶派”主张的是“人的文学”“人民的文学”和“生命的文学”的综合。要想达到这一目的,需要调动的因子有很多,比如人、社会和生命,它们贯穿于各种类型的生活方式之中。诗人们致力于探求一种现实和艺术之间的平衡,既反对完全强调艺术而脱离现实的唯艺术论,也反对完全扼杀艺术而过度强调现实的唯功利论。诗人们充分调动思维、发挥想象,以新颖独特的意象来追求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结合,以求达到现实与浪漫、感性与理性之间的平衡美。诗歌的切入角度既有宏观的也有细微的,既探讨重大的社会现实问题,又注重对个人情感的体会与把握。与“七月诗派”相比,“九叶派”对情感的表达方式含蓄委婉而又富有理性,常常思考比较具有哲理的问题,深刻剖析社会现实,研究问题的角度与以往相比更加尖锐。

除了与时代背景紧密结合的战争题材的诗歌,“九叶派”还有很多的批判性作品,像穆旦的《裂纹》和辛迪的《布谷鸟》等。在《裂纹》一诗中,诗人穆旦写道:“每一清早这安静的街市,不知道痛苦它就要来临。”①他通过将不同的事物、景象和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混合到一起,突出了社会的黑暗与淡漠污染了清晨第一缕阳光的美好。他以常人的视角,将自己清早外出散步所见到的景色记录了下来,在没有太大情感起伏的叙述中暗含自己内心的价值判断,具有深刻的讽刺意味。当了解了诗歌的内容之后,再去看诗歌的题目,就可以发现它透露了深深的象征意味,既直观又模糊,具有很大的思考空间和悠长的韵味。

二、郑敏及其诗歌创作研究

(一)郑敏诗歌创作背景

郑敏曾在西南联大攻读哲学系,大学期间对哲学知识的学习为她之后的诗歌创作风格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她之后创作的各篇诗歌作品中可以发现:深厚的哲学韵味一直蕴含其中。郑敏出生于20世纪20年代,本名叫王敏,在她两岁的时候,被过继给了父亲的好友郑礼明,因此改名为郑敏,在郑敏的成长过程中,其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深深地受到了冯友兰、郑昕等导师的影响,作为一位哲化的诗人,冯至先生对郑敏的影响是最深远和广大的。经冯至先生推荐,郑敏毕业后在《明日文艺》上发表了《诗九首》,后期她的代表作之一也产生于此。但是,曾经有一段时间,郑敏的诗歌创作陷入长长的沉寂之中,直到1979年与诗友的一次聚会,才重新唤起了她的诗歌创作热情。郑敏说:“1984—1986年是我的诗歌创作的重要阶段。因为在这时期我找到了自己在新时期诗歌创作的新的艺术形式。”①郑敏曾经历了三十多年的沉寂期,但是长久的沉默并没有消磨她对诗歌的热忱之心,她保持着对诗歌的痴情,积极探索,最终创作出了具有独特魅力的诗歌作品,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也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二)影响其诗歌创作的因素

郑敏与其他“九叶派”诗人相比,在创作上显示出了很大的不同。郑敏深受冯至先生的影响,其诗歌创作具有浓厚的哲学韵味,并将人文感情贯穿作品始终。整体来看,哲学对于郑敏的影响可谓是深人骨髓的。而冯至先生对于人生之境的研究,也激发了她自身对于此生存在目的的理解与向往。在她看来,人到大地上一行,就像是进行了一次次的越野障碍赛。人们在人生前行的道路上,一次又一次地克服困难、直面挑战,靠的并非功利性、物质方面的东西,因为那些所谓的奖励或荣耀,并非生命的核心所在,那些外在的荣誉只是暂时的,而且荣与辱二者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已为人类的发展史所证实。除此之外,要想达到理想的精神境界,获得强大的精神力量,就要充分地与自然相联系,主动地去融入自然,破除与自然之间的界限,互相参与,破除物我间的分隔,真正实现与大自然对话,汲取它所蕴含的博大力量与生机。只有这样,人们才有机会跨越“得失”的阻碍,以愉快的心态跑到最后。郑敏对人生哲学的深刻感受和对人生真谛的执着追求,对生命与人生所抱有的积极乐观的心态,一次次伴她渡过了生死困境,同样又使她的诗歌达到了一个更宽广的境地。

由于冯至先生与歌德、里尔克、尼采等人的联系较为密切,所以这几个思想家和作家也都对早期的郑敏影响很大。除此之外,郑敏曾表示过她认为自己受三个人的熏陶最深,他们分别是17世纪的玄学作家约翰顿、19世纪的浪漫作家华兹华斯和20世纪的象征主义作家里尔克。他们之所以能对郑敏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是因为他们有一个共性,那就是“深邃的思索与超脱的玄远,二者一起形成了的最高程度的诗的空间与情感上的张力”。在这三位具有广泛影响力作家中,作家里尔克一直是郑敏心中最亲近的诗人,即使受到多种文化的冲击或影响,也不曾改变,因为他诗歌中的哲理命题也是郑敏经常思索的对象。

“现代派诗是混血儿。”②当新时代来临之后,郑敏又对当代西方思潮展开了探究,并对后现代主义和解构主义尤为重视,这些探究不但激起了郑敏强烈的好奇心,也在很大程度上增长了她的见识。经过探究之后,郑敏曾表明过她对思维和诗歌创作之间关系的看法:“我并不认为应该把思维和科学锁在感情的王国内,更不能把诗歌限在感情的花园里。”在做探究时,她曾尝试将东方思想与中华民族的古代文明用西洋的现代文化诠释出来。整体来看,山德里达的非中心论和多元化观念对其产生的影响较为深远,让郑敏对思维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这也促使她对中国的诗歌与古老文化等产生了新的理解。不仅如此,郑敏对诗歌进行整体的、艺术层面的、超出知性的情感的感悟之后,体悟到了东方哲学作为重要哲学源流之一的独特魅力,并且意识到遭到“超我”过度压缩的原始的生命活力,已经逃到处于生活深层结构的“无意识”中去了,唯有让积极的思维与生活进行交流、对话才可得到更丰厚的创造资源。

三、郑敏诗歌的艺术特色

(一)朦胧美

王家新曾说:“我想我们现在需要的正是一种历史化的诗学,一种和我们的时代境遇及历史语境发生深刻关联的诗学。”①在郑敏诗歌作品中可以发现的一条重要的线索是:创作与“传统”的相互关联。她之所以对古典诗歌传统加以珍视是为了探寻新诗的自主权。传统的与西方的碰撞也使她的诗歌不仅具有玄学之妙,还有一种朦胧美和静默美。

受中外诗歌的双重影响,郑敏的诗歌创作在美学境界方面偏向于追求一种朦胧美,将现实与想象相互交织,在似真似幻的境界中揭示诗歌主旨。和西方的大多数诗人一样,在郑敏看来,诗歌创作对她来说也是一种象征性行为,艺术是在象征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主张用具体的、生动的描述来表达内心的情感世界,从而使抽象的事物得到一定的感情寄托。其实,在意象和题材方面,郑敏的诗歌也强调了对朦胧美的追求,她将笔锋对准人们广袤而深远的内心领域,想要揭开那些恍惚的感受和体验,将隶属于意识层面的东西作为写作目标,使诗歌在呈现上笼罩着浓浓的朦胧美的意境,再加上跳跃性技术手法的运用,朦胧中又透露出一些含蓄。

(二)静默美

在作品《金黄的稻束》中,诗人写到母亲的意象:“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静默。”②可以看出,郑敏关于意象的描写是直白而又丰满的,给读者留下了充足的想象空间,使其可以在超脱物我走向别样的精神境界。在郑敏的艺术创作中,静默的风格常有体现,她将艺术体验的对象瞄准自然本质的对象,人与自然景物等作为大自然的产物,可以很好地体现出静默之感。不仅如此,诗人在写作手法上也注重意象手段的应用,通过刻画寄情于静默之境的感受,将静默之美诠释出来。郑敏的写作不是平铺直叙、毫无章法的,其出色之处就在于她可以精准地把握所描写意象或景物最突出的特点,将其放大,使其特色可以形象性地、完整地被展现出来。

(三)后期诗歌创作特点

1978年,郑敏开始回归诗歌创作界,回归之后,她的写作风格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在意象方面,郑敏在保留了传统诗学的基础上,融合了现代西方学的艺术特色,使二者达到了一种共生的状态。意象作为中国古典诗词的一种特殊表达手段,它没有冗长的语言和烦琐的表达方式,相反,它有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感觉,郑敏很好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并使它在诗歌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关于意象的选取,她将目光投到了自然景物上。在《背向窗外的秋色》一诗中,她抓住秋天的特点,通过画面的勾勒,给读者视觉上带来了强烈的震撼,在舒缓的语调中,仿佛有无数个悲秋的身影在若隐若现,一抹淡淡的忧伤涌上心头。除了平淡的抒情诗,郑敏还不乏一些情感冲击强烈的诗歌。在《古尸》中,“美人和丑女”“干瘪的古尸”“枯黄的叶片”等词语体现了作者将以前的古尸状态和现在进行对比,以朴素的语言和富有创造力的思维生动地写出了关于“永恒”的主题,引发读者关于“新”与“旧”的深深思考。

四、结束语

“九叶派”的出现,对于中国新诗的发展是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的,诗人们以不屈的坚守为文学史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九叶派”女诗人郑敏的诗歌丰富而浑厚,大学时期哲学知识的学习为她后来的诗歌创作风格奠定了坚实的富有哲学韵味的基础,除此之外,与冯至先生等人的结识对她的诗歌创作倾向也产生了重要影响。不仅如此,在郑敏的诗歌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传统的与西方碰撞出的火花所具有的独特魅力。郑敏的诗歌创作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郑敏诗歌创作必不可少的条件。作为一位女性诗人,她的诗既充满玄秘感又富有哲理,既丰富跳跃又有宁静的一面,她很好地把握了意象、画面等的运用,朦胧美和静默美也成为其诗歌所具有的鲜明的美学特点。

参考文献:

[1]陈邑华.郑敏诗歌中西交融的艺术探论[J].东南学术,2011(6):299-306.

[2]周礼红,陈绮梅.西南联大与郑敏20世纪40年代诗歌[J].甘肃社会科学,2010(3):34-37.

[3]张玉玲.诗歌与哲学是近邻:郑敏诗艺观及重要哲学主题研究[J].小说评论,2009(S2):272-275.

[4]姚国建.论郑敏诗歌的艺术特征[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121-125.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

注释:

①吴晓东:《荒街上的沉思者——析穆旦的〈裂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9年第1期,第227-233页。

注释:

①郑敏:《诗歌与哲学是近邻:结构—解构诗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第477-481页。

②《中国三十年代现代派诗歌在表达与诗体方面的流派特征》,《长沙水电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6卷第3期,第32-36页。

注释:

①王家新:《夜莺在它自己的时代——关于现代诗学》,《诗探索》1996年第1期,第1-13页。

②邱景华《疲倦而静默的母爱——郑敏〈金黄的稻束〉细读》,《名作欣赏》2010年第25期,第60页。

猜你喜欢

郑敏静默新诗
世间有许多静默
都柏林的静默行者
世界不静默
以沉睡的姿态 行静默的叛乱
新诗之页
新诗之页
新诗之页
My Winter Vacation Plan
新诗画
九叶派最后的诗人郑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