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图书馆信息数字化建设优化

2024-07-08郭韵焓

文化产业 2024年17期
关键词:联想

郭韵焓

高校图书馆信息数字化建设,应遵循整体性、科学性、标准化和服务型四大原则。现通过对当前高校图书馆信息数字化建设中存在的资源不均衡、技术更新滞后、服务模式与体验待优化及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薄弱等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对资源的科学配置与更新、技术设施的升级、用户体验的深度提升以及知识产权法规的严格执行等优化策略,旨在帮助高校图书馆突破现有桎梏,实现信息服务的全面升级,更好地服务于学术研究、教育活动及知识创新。

在信息化时代,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教学和科研的重要支撑,其信息数字化建设尤为重要。通过数字化建设,图书馆能够提供更高效、便捷的服务,满足师生多样化的信息需求。然而,在实际建设过程中,高校图书馆信息数字化仍面临诸多挑战和问题,需要进行优化和改进。

高校图书馆信息数字化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是指在进行高校图书馆信息数字化建设时,必须从全局出发,统筹考虑图书馆的各项业务活动以及整个图书馆系统内外部的相互关系,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首先,图书馆的数字化不仅涵盖图书、期刊、论文等各种传统文献资源的数字化,还包括非书资料、特色馆藏甚至服务方式、管理模式的全面革新。因此,整体性原则要求在规划阶段就充分考虑各个方面的融合与联动,形成一个完整的、立体的数字化服务体系。

其次,整体性原则还体现在图书馆内部系统与外部环境的整合上。图书馆不仅要实现内部资源管理系统、检索系统、服务平台等一体化建设,还要考虑如何与校园网、互联网及其他图书馆系统有效对接,实现跨区域、跨领域的资源共享与协同服务。例如,通过与各类数据库服务商合作,接入多种类型和层次的电子资源,让师生可以在单个平台上获取多平台信息。

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是高校图书馆信息数字化建设的核心指导思想,要求在项目规划、技术研发、系统建设和运维管理等各个环节,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坚持科学的方法论和技术创新。

具体而言,在资源建设方面,应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对馆藏资源进行科学分类、整理和数字化,提高资源质量和利用效率;在技术选型方面,应结合图书馆实际业务需求,选用成熟、可靠并具有一定前瞻性的技术框架和工具,以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安全性和可扩展性;在运维管理方面,运用科学的评估指标和方法,实时监控和评价数字化系统的运行状态,持续优化系统性能和服务质量。

标准化原则

标准化原则在高校图书馆信息数字化建设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它关乎资源的兼容共享、系统的互联互通以及服务质量的统一规范。遵循标准化原则,需要在以下几个层面予以体现。一是资源描述与编码的标准化,如遵照MARC格式进行编目,采用DOI进行数字对象标识等,便于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准确查找和引用;二是数据交换与共享的标准化,依据OAI-PMH、Z39.50协议等实现不同系统间元数据的互操作;三是服务接口与操作规程的标准化,参照国际或国内相关行业标准,制定统一的服务规则和操作流程,提升服务质量及用户体验。

服务型原则

服务型原则是高校图书馆信息数字化建设的根本宗旨,高校图书馆的所有工作都应围绕读者需求和体验展开。在数字化背景下,服务型原则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以用户为中心,深入了解和预测用户需求,不断丰富和优化数字资源内容,提供精准、高效的检索工具和个性化推荐服务;第二,开展多元化服务,除了基本的文献信息服务外,还可以拓展知识导航、参考咨询、科研数据管理等深层次服务领域;第三,建立健全服务质量保障体系,包括用户满意度调查、服务反馈机制、服务效果评价等环节,以确保图书馆始终能够为读者提供优质、满意的信息服务。

高校图书馆信息数字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数字化资源的质量与数量不均衡

首先,从数字化资源的数量上看,各学科发展程度、研究热度、经费投入等方面的差异,导致不同学科领域的数字资源分布极不均衡。热门学科和重点研究领域,如计算机科学、经济学、医学等,通常拥有较为丰富的电子书籍、期刊论文、会议记录等资源。而一些冷门学科或新兴交叉学科,如文化遗产保护、生物信息学、新能源材料等,其对应的数字资源则相对匮乏,难以满足相关研究人员的需求。这种资源分配上的不平等,无形中加大了冷门学科和新兴学科的发展难度,不利于全学科的均衡发展和学术生态的良性循环。

其次,即便是在资源丰富的学科领域,资源的质量问题也不容忽视。部分电子资源可能存在扫描质量低下、格式不兼容、缺少完整索引等问题,降低了资源的实际可用性。此外,部分数据库虽然包含大量文献,但其中可能混杂着低质量、非权威的出版物,增加了师生筛选有效信息的时间成本,影响了学术研究的效率。

最后,数字化资源的更新速度难以满足快速发展的学术研究需求。学术研究讲求时效性,新的理论观点、研究成果以及行业动态需要及时获取。然而,图书馆购买的数据库资源更新周期较长,有些资源库可能几个月甚至一年才更新一次,远低于学术界知识更新的速度。尤其在科研竞争激烈的当下,滞后的资源更新可能导致学者错过最新的科研动态,延误科研项目的进展,甚至削弱学术竞争力。

技术设施设备更新滞后

首先,硬件设施的陈旧是显而易见的问题。许多高校图书馆在早期进行数字化建设时购置的服务器、存储设备以及网络基础设施,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后,由于技术迭代迅速,已无法满足当前海量数据的存储和处理的需求。例如,大量的数字文献、学术论文、音视频资料等数据使得原有硬盘容量捉襟见肘;高峰期,大量用户同时在线访问、检索和下载资源时,老旧服务器的处理能力往往无法应对,导致系统响应迟缓,用户体验不佳。

其次,软件平台和技术系统的落后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当前,开源软件、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等先进技术已经在信息处理领域广泛应用。然而,部分高校图书馆的后台处理系统和前端服务平台依然沿用传统的封闭式架构,难以进行灵活扩展和高效整合。

最后,随着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用户倾向于通过移动设备访问图书馆资源,而一些图书馆的移动服务终端及配套技术尚未得到及时更新,无法为用户提供流畅便捷的移动阅读和学习体验。

用户体验设计和服务模式有待改进

首先,从用户界面设计来看,部分图书馆的数字资源检索系统并不够直观。用户在查询、浏览和下载资源的过程中,可能会遭遇界面复杂、操作烦琐、提示信息不清晰等一系列问题,导致用户在使用过程中产生困扰,降低信息获取的效率。例如,检索系统可能缺乏智能推荐功能,无法根据用户的历史行为和兴趣进行个性化推荐;搜索结果排序逻辑不清晰,导致用户难以快速定位到最有价值的信息。

其次,服务模式的单一化也是一个明显的问题。许多高校图书馆在数字化服务上仍局限于传统的文献借阅、下载服务,缺乏如在线研讨会、专题讲座、一对一在线咨询等。这使得图书馆在促进学术交流、知识传播和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功能未能充分发挥出来。此外,对用户需求的动态跟踪和反馈机制的缺失,也使得图书馆难以及时捕捉和满足用户不断变化的需求。

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

首先,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淡薄主要体现在图书馆馆员身上。部分馆员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认识不足,对引进、存储、传播数字化资源过程中涉及的版权问题重视不够,可能未经许可或授权即对受版权保护的内容进行数字化处理和公开传播,无意间损害了作者和出版商的合法权益。

其次,图书馆在引入数字资源时,版权审核和许可制度执行不严。一些图书馆在采购或订阅电子资源时,可能未严格审查资源提供商是否具有合法的版权授权,或在签订合同时未明确规定双方的版权责任,导致图书馆在提供这些资源服务时面临潜在的法律风险。此外,部分图书馆在自建数据库或进行数字化馆藏时,未能妥善处理好原件捐赠者、作者与图书馆自身的权益关系,对原始文献的数字化可能未取得必要的授权许可,从而引发版权纠纷。

高校图书馆信息数字化建设优化策略

资源优化配置与更新

首先,要优化资源配置。图书馆应在详尽分析学校学科优势、教学科研需求以及师生阅读行为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制定数字资源采购计划。对于传统优势学科和重点研究领域,应保持充足且优质的资源供给,同时关注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发展趋势,适当增加相应资源的采购比重,确保资源结构的全面性和均衡性。此外,图书馆应积极参与各类资源共建共享项目,通过集团采购、联合采购等方式降低成本,提升资源性价比。

其次,要合理调整资源结构。图书馆应定期对馆藏资源进行系统梳理和评估,剔除使用率低、价值较小或已过时的资源,释放存储空间,为新的优质资源腾出位置。同时,根据学术研究热点的变化以及师生需求的反馈,适时增补高质量的学术期刊、电子图书、会议论文、学位论文、科研数据等资源,以保持馆藏资源的时效性和新颖性。

最后,要建立动态、灵活且高效的资源更新机制。图书馆应与各大数据库提供商保持紧密联系,及时获取新出版、更新的学术资源信息,确保第一时间将最新的研究成果补充到馆藏资源中。此外,图书馆可通过建立资源需求征集制度,定期收集师生对新资源的需求和对已有资源的意见反馈,据此调整采购策略和更新计划。同时,引入资源使用评估体系,通过对资源下载量、点击率、引用次数等指标的统计分析,为资源更新提供数据支持,确保资源更新与实际需求的契合度。

技术设施与平台升级

首先,硬件设备的更新换代是提升图书馆数字化服务基础能力的前提。随着数字化资源的快速增长,存储设备的容量和性能需求也随之提高,图书馆应及时更换或扩容存储设备,确保数据的安全存储和高效调取。同时,服务器的运算能力、网络带宽等硬件设施也需要根据用户访问量和数据处理需求进行适时升级,以满足高峰时段的大流量访问和数据密集型应用的需求。

其次,软件系统的优化升级是提升图书馆信息服务水平的重要手段。图书馆应采用先进的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包括资源采购、编目、典藏、流通等全流程信息化管理,实现对馆藏资源的高效管理。此外,图书馆的数字资源服务平台也需要不断更新,通过引入智能检索、个性化推荐等先进功能,提升用户检索效率和体验。同时,图书馆还需要搭建或升级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系统,确保珍贵的数字资源得以长久保存和有效利用。

最后,新技术的应用与集成是推动图书馆数字化服务创新的关键。随着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飞速发展,图书馆应当积极探索将其应用于信息服务中。例如,通过引入自然语言处理和机器学习技术优化检索算法,提升检索精度和响应速度;利用云计算技术构建弹性伸缩、高效稳定的云服务平台,提供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的全天候服务;依托大数据技术进行用户行为分析,为资源采购、服务优化提供数据支撑,并实现精准的个性化服务。

提升用户体验与服务创新

首先,优化用户界面和交互设计。图书馆应致力于打造简洁、直观且易于操作的用户界面,确保用户在检索资源、获取信息的过程中获得流畅、舒适的体验。为此,图书馆应引入人性化的设计理念,关注用户需求和行为习惯,提供智能导航、关键词联想、语音搜索等便捷功能,减轻用户的搜索负担,提高信息获取效率。

其次,实现个性化服务。图书馆应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对用户的检索历史、阅读偏好等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以实现精准推荐。例如,根据用户的研究方向和阅读记录,推送相关领域的最新学术成果和热门话题,提供定制化的信息推送服务,帮助用户节省寻找合适资源的时间。

最后,积极开展服务创新,打破传统服务模式的局限,提供更多样化、更贴近用户需求的服务内容。例如,建立虚拟阅读空间,让用户能够在线阅读、批注和分享电子资源;推出移动图书馆服务,支持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随时随地访问图书馆资源;提供在线学术交流平台,举办在线讲座、研讨会等活动,强化图书馆的学术交流和文化传播功能。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落实相关法规标准

首先,图书馆应当树立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这要求图书馆馆员在日常工作中,时刻谨记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重要性,无论是馆内自有资源的数字化处理,还是外部资源的引入、使用和传播,都应确保合法合规。在进行资源采购时,图书馆应与正规渠道合作,确保所购资源具有完整的版权授权,坚决杜绝非法盗版资源的引入和使用。

其次,图书馆应建立健全内部知识产权管理制度,规范资源的采集、存储、使用和传播流程。在资源数字化过程中,明确权利归属,做好版权标注和声明。对于用户在使用图书馆资源时可能出现的侵权行为,图书馆应通过技术手段和管理措施加以防范,如设定合理的下载权限,提供明确的使用指南等。

高校图书馆信息数字化建设是一个持续优化和演进的过程,需围绕上述原则,针对现实问题,采取切实可行的优化策略,不断推动图书馆信息服务水平的提升,使其在知识经济时代更好地为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服务。

(作者单位:广州城市理工学院)

猜你喜欢

联想
浅谈学生数学联想能力的培养
给想象插上翅膀
浅谈技校语文诗歌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紧拉慢唱,短文长教
如何在物理教学中构建物理模型
把握实质,让语用训练生成别样精彩
“读想合一”的古诗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运用多种途径提高音乐欣赏教学效率的研究
论平面广告设计中的趣味性
阅读理解中的推测与联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