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现代网络文化推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转型

2024-07-08钟垚鑫

文化产业 2024年17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转型传统

钟垚鑫

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古老民族,在其数千年发展进程中造就出无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仅有利于中国内部各民族间的传播交融,亦因其具有独特文化魅力深刻影响着周边国家文化体系的构建与文脉延承。互联网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诞生,并随经济社会发展而衍生出诸多别具一格的现代网络文化。现代网络文化的迅猛发展对原有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架构造成较大冲击,故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急需进行现代化转型。

现代网络文化究其来源研析,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经济互联趋密及现代电信技术水平的日益精进密切相关。这一发展态势使得世界各地的人们能借助现代网络这一载体,实现跨时空的交互。现代网络文化涵盖信息文化、技术文化、数字文化等多个领域,其采借数据集聚的新质模态促逼信息的裂变与迭新,并利用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相较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现代网络文化在衍生模式、传播架构、迭新生态等领域存在较大差异。现代网络文化以其迅时性、虚拟性、宽泛性等特质,使来自世界各地的交互单元得以精准对接互通,从而打破地域社群间信息交流的空间局限。

相较现代网络文化衍生模态,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则长期深植于华夏农耕文明的沃土中。中国古代封建专制王朝盛行小农经济,且人们长期受尊孔崇儒社会思想的熏陶,故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延承转型趋于保守。实现新时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革新亟需疏导其内蕴优秀文化元素与守旧主义元素内涵之间的隔阂,剔除文化守旧主义、民族狭隘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极端民族主义等糟粕理念,坚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置于文化转型引领的核心。在擘画中国式现代化蓝图的过程中,中国人民文化实践应持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文化实践主体须因地制宜施策,既应保留和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精粹,亦不应于原文化体系中强行渗透现代网络文化元素。实践主体应恪守文化异质性原则,做到求同存异,以期助推传统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转型实践不失偏颇与转型有度。

国家政策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转型的支持

社会存在作为社会意识之源,深刻影响社会意识存在模态,且社会意识亦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反作用。在现代网络文化迅猛发展的当下,上层建筑建构者应敏锐洞悉传统文化转型跃迁之潜在趋势,并积极巧借新质网络文化革新因子,以革新助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实现现代转型,进而实现中国文脉传承行稳致远。习近平总书记在京参加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时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并非基于个体之凭空构想,而为中国人民家国文化一体思维于行动中之实践。新时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要想永葆生机活力,须对传统文化传承框架进行质化革新。文化实践主体应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挖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优质因子并剔除腐朽落后的文化元素,适当渗入先进现代文化发展模态,进而走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现代化特色转型之路。在进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转型实践时,宏观上应坚持“四个意识”,做到“四个维护”,微观上应以求同存异之心尊重各族文化独特性并因地制宜施策,对其文化进行多维革新,从而构筑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发展新业态,扎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同时中国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在转型中得以保护性开发,有助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及中华各族人民大团结。习近平总书记在赤峰市临潢家园社区调研时指出,乌兰牧骑是内蒙古这个地方总结出来的经验,很接地气,老百姓喜闻乐见,传承了优秀传统文化。由此窥知,正因党中央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转型高度重视,助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利好政策相继出台,地方各主体因地制宜贯彻落实民族传统文化转型方针,并将与时俱进与文化传承相结合开展各类文化转型实践。在现代网络多元文化广泛影响人们思想的当下,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纽带将全国各族人民高度联结,从而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让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现代网络文化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冲击

现代网络文化自身特点

现代网络信息技术不断精进,网络信息设备更新迭代速度日益加快,现代网络文化的传播亦因物质经济迅猛发展与全球化带来的文化交流趋密变得更广泛。首先,世界各地文化实践主体广泛使用脸书、抖音、快手等现代网络文化传播载体,并以短视频、网络电台、博客等形式对信息进行加工传播,空间不再如古时候一样成为阻碍信息传播的壁垒。其次,智能手机这一新设备在全球的持有度于二十一世纪初已呈指数级的爆炸增长,应用软件背后的开发者为满足当下人们信息获取的各式需求,不断开发各类信息交互软件。然而随着互联网信息的爆炸式增长,快餐文化、虚假新闻、网络极端主义等不良文化衍生品使信息文化的“营养性”参差不齐,其对现代网络文化接收者的思维观念、生活模式、价值取向等均造成或多或少的影响。最后,在现代网络文化占主流的文化宣传结构下,个体所拥有的自主性亦较互联网时代前已获显著增强,个人不再处于原有文化交互体系下一维文化交流单元,而是以现代网络文化这一信息模态为基,向多维互通的体系发展,逐渐由单一平面一元交流圈延展至立体多平面多元交流圈,文化接收者信息交流的效率大大提升。其中不同个体对热点事件的看法均可在平台发布,无数个体思维于热点事件中相互碰撞亦促使新观点的产生,每个交互个体都有机会成为文化传播的参与者,有助于调动其参与文化互动的积极性。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受现代网络文化冲击

现代网络文化虽然给世界信息交流带来极大便利,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转型。从积极层面研析,现代网络文化传播依托现代网络技术的媒介支持,打破旧时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播模式。例如,中国岭南粤语传承并非仅通过古时口耳相传,而在哔哩哔哩、小红书、抖音等平台由文化博主依托短视频、趣音频、短讯息等方式,将岭南民族粤语教程放到平台上供学习者研习,这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对现代网络文化进行主动适应性的结果,也为其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提供了借鉴。不可否认,现代网络文化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碰撞必然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现代网络文化的传入使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面对突如其来的文化多元架构影响时,渐失本族文化特性而表现出异质文化个性,失去本民族特色,这正是文化变迁过猛导致的文化变异与失调的现象,此现象也给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带来全新挑战。当前,中华民族文化传承要想适应现代化转型与人们价值观的变迁须通过多种途径寻求转型方式,在这一过程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应持守本民族文化特色与现代网络文化喷涌带来的传播机遇,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向的同时充分利用网络传播这一载体,积极输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利用网络对人民群众影响力较广之优势,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通过多渠道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坚定中国文化自信,做到守正创新。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应融合现代网络文化进行转型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与现代网络文化的融合必然是一个对立统一的过程。相较现代网络文化的“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则为“旧”,相较现代网络文化的多元性与开放性,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则略显保守。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网络文化内部亦存在精华与糟粕、先进与落后、热点与冷门等诸多矛盾。究其原因,这两种文化的传播途径略有不同,其二者内部不同层次中的文化体系亦承载着来自不同实践主体的文化价值。这更鲜明地体现出当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对现代网络文化进行主动适应性转型的必要性。

首先,在现代网络文化泛滥的时代,扩大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影响力有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主动对现代网络文化进行适应性改造要立足于中国人民,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转型不能离开人民群众这一内核,其亦应与推进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坚持文化自信等国家政策结合,在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基础上,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并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于中国国内可促使中国人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而推进全国各族人民更加紧密地聚合一体,于国外亦可扩大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其次,发展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应发挥好“微”时代年轻一代的承袭作用。我国“80后”“90后”人群经历了微博、QQ、微信等现代网络文化传播载体逐步兴盛的过程,且其对新事物接受程度普遍比“60后”“70后”人群高。于当下,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这一新趋势的接受层面有较大可塑性。由于当前小红书、快手、抖音等自媒体平台迅猛发展,几十秒的短视频凭借“微”的特点,兼具碎片性与新颖性的文化传播模式深刻影响“微”时代年轻人的价值塑造。该群体一定程度上不再关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民族性与传统性,转而关注内涵各异的“微”文化,这使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实际传承陷入尴尬境地。新媒体平台管理者与自媒体博主应合理应用相关平台,并积极探索契合“微”时代年轻一代的信息传播模式,积极融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元素。例如,将“国潮”民俗元素及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引入短视频创作内容,从而更切合年轻人的价值观,进而从侧面助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于现代网络文化领域的转型提质增效。

最后,有关部门亦应加强对现代网络文化媒体的监管审核力度。中国各新媒体平台实现信息交互离不开作为文化传播载体的平台支撑,而其所传播的信息必定要经过有关平台审核。新媒体监管者应加强平台监管力度,切实对网络上违法信息进行甄别与删除,并加强网络正能量引导力度,宣传内容亦应切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导向,同时建立健全相关平台违法违规内容举报机制,从而形成现代网络传媒行业规范,使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播载体充满正能量,以更好助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转型要讲好中国故事

在现代互联网信息时代,要想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进行现代化转型,须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指导,并构建中华民族特色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坚定不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下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奏响中国声音、让世界更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型的难点。要想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质量转型与发展,需在尊重各民族文化习俗的基础上,对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并结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理论观点,有甄别地结合现代网络文化,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立足于人民群众,方能于世界舞台讲好中国故事,真正实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正因当下电子信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发扬的途径变得更趋多元。年轻一代亦可以借助各类新媒体平台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进行迭新创作与跨域传播,让更多人了解中国各民族的优秀文化。社会各界也可基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推出相关文化产品,如某知名游戏品牌将中国古代人物和中华民族文化融入游戏角色设定,并在游戏中融入相关古籍对游戏角色蕴含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进行解释,此举不仅能在潜移默化中助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于多元群体中传承,亦可切实落实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国家倡议,真正做到以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为实践导向,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总而言之,当下现代网络文化的传播已然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架构产生激烈碰撞,实践主体在切实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的同时,应做到扎根人民群众,尊重中国各民族的民族传统和民族习俗,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从而推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进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文化自信。只有将国家对文化转型的相关利好政策和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实际要求相协调,并积极发展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相关的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从而形成全方位、多维度、立体化的多元驱动,才能助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于现代网络文化广泛传播的当下实现现代化转型。

(作者单位:东北大学民族学学院)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转型传统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老传统当传承
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