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编校合一”工作模式的认知错觉

2024-07-08李庆晖

文化产业 2024年17期
关键词:编校错觉合一

李庆晖

从现实情况来看,在“编校合一”工作模式下,工作人员需要特别警惕可能出现的记忆错觉、注意错觉、期望偏差及自信错觉等常见的认知错觉,现结合实际案例分析认知错觉的类型和形成机制,为了有针对性地预防这些认知错觉,提出建立校对核查要素清单、融合知觉特点进阶式校对、明确出版流程校对责任、应用专业校对工具策略,以期在实际工作中能够尽可能减少编校差错,提高文稿的最终质量和准确性。

校对工作是保证文稿质量的关键环节,在出版行业发挥着重要作用。从传统模式来看,编辑和校对是两个独立的工作,由不同的人员来完成。在新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工作模式的持续改革,“编校合一”工作模式逐渐发展为主流。基于“编校合一”工作模式,编辑和校对实现了合二为一,能够更好地提高整体的工作效率和工作准确性。但是在融合过程中会产生一些认知错觉,影响整个编校工作的质量。所以,对于“编校合一”工作模式下的认知错觉生成机制和预防策略有必要进行深度的研讨。

编校工作现状

从概念上来看,编校工作就是编辑与校对工作的合并,对整体出版而言,是不可忽视的两大环节。从职能上来看,编辑与校对工作属于独立的工作,但流程上又相互衔接,可以说是相互制约、相互辅助。从近些年的发展来看,校对工作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编辑部门开始推行电子化稿件,在这种情况下稿件的校异同工作量相对减少,但是,整体稿件的校是非工作量却增加了。从实际工作来看,校是非不仅需要考虑整体结构,还要考虑内容和思想,从主观上进行把控。很多编辑部门人数有限,甚至一些人身兼数职,工作人员要想在短时间内完成从采访到核对全流程的工作,稿件的校对工作就会被弱化,出现了事实上的“编校合一”。在编校合一模式下,工作人员反复阅读同一篇稿件很容易形成思维定式,难以发现其中的错误,从而陷入主观臆断中,无法严格检查整篇稿件,导致出现错漏,影响稿件质量。

“编校合一”面临的挑战

稿件的质量不合格可能有很多原因,尤其在编校合一模式下。大部分编辑部门推行交叉校对的方式,但是,由于编辑和校对工作始终是两件事,导致实际工作中仍存在很多壁垒和局限。从职责来看,编辑工作侧重于全局把控,校对工作负责细节调整,如果没有特别规定,就会存在“以编代校”的情况,出现一些本应消除的错误,尤其在校对后期工作人员容易出现精神疲倦,对一些明显的错误也不再敏感,影响稿件的整体质量。因此,编校工作在融合过程中,工作人员一定要克服心理情绪和认知特征的问题,避免注意错觉、记忆错觉、期望偏差和自信错觉,从而减少和消除差错。

“编校合一”校对工作中的认知错觉及生成机制

校对工作中最常见的认知错误是工作人员出现“大脑会自动矫正”的错觉。一些很常见的拼写错误或者语法错误大脑会自动进行纠正,从而令工作人员产生错觉,认为自己已经对文稿中的错误进行过修改。因此,工作人员很容易因为快速阅读忽视了对错误信息的校正。所以,工作人员要避免忽略微小错误,在校对稿件时要抠细节。例如,某句话多打了“的”,或者多加了标点符号,这都需要工作人员逐字逐句阅读稿件,发现并改正错误。在通读稿件时,工作人员保持头脑清醒的同时,也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例如,有篇稿件错将“XX市XX10届4次会议”写为“XX市14届10次会议”,这种数字问题很难被发现,工作人员如果没有及时发现,就会出现认知错误干扰。基于以上情况,工作人员需要特别了解、防范认知错觉。现具体阐述并分析认知错觉的生成机制,以提高稿件质量。

注意错觉

校对工作是整个出版工作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是一项极为细致、重要的技术工作,主要任务是对照原稿逐一核对校样。按照书刊的出版规则和要求,发现排版和编辑加工中的问题,并及时改正其中的错误。这就要求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始终保持高度注意力。从实际情况来看,在编校合一工作模式下,工作人员需要对很多稿件进行审读,会消耗大量的精力,很容易在校对后期产生认知错觉,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种是认知的容量有限,造成一定的差错。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人类认知容量是有限的,尤其是面对复杂的情况时。工作人员在面对众多稿件时,只能将注意力放在其关注的领域,而忽略了其他领域,导致出现差错,影响稿件的质量。以某个高校的学报为例,学报的工作人员需要做很多的排版工作。首先,在格式上需要明确正文标题的各类内容,包括页眉和页脚、刊名和刊期以及页码的具体格式等。其次,具体的行文标准还要符合国家规范和行业规范。因为一旦细节出现偏差,会导致整个报刊重印,不仅会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还会造成不好的行业影响。

记忆错觉

在校对过程中,工作人员经常会因为眼前的事物形成错误的观念,认为看到的就是正确的,与记忆混淆,形成记忆错觉。事实上,记忆和实际情况有时存在偏差。结合实际情况来看,记忆错觉就是人们在回忆过去的过程中产生的错误记忆和偏差,从而影响其记忆信息,造成无法分辨真假的情况。在编校合一的工作模式下,工作人员不仅需要阅读还需要校核,容易出现记忆偏差,甚至混淆稿件和自己的作品,形成错觉。另外,记忆错觉是工作人员受记忆因素干扰,将记忆错认为事实,类似的记忆和画面交叠,从而引起记忆的变化。在编校合一的工作模式下,要想避免记忆错觉,工作人员需要保持空杯心态,始终秉承严谨的态度,逐字逐句阅读稿件,并组织核查和确认,以保证其准确性和完整性。

期望偏差

期望偏差的形成是由于人们更倾向于看到自己期望的事物,这很容易产生实际偏差。人们需要结合自身的期望快速评估信息,在快速阅读的过程中,捕捉关键信息,避免忽视一些显著信息。期望效应其实是一种心理定式,或者说是一种思维定式,在期望偏差作用下,工作人员习惯于运用一些固定的词语搭配。在整个过程中,大脑会不自觉生成内容,有的甚至是原文当中没有的,在这种情况下,工作人员无法正确对稿件进行校对。期望偏差是镜像效应,促使工作人员在熟悉的环境中作出倾向性的决定,把句子和词语搞得一模一样,忽略了一些本质差异。例如,工作人员看到的是“王”字,心理上需要一个“主”字,镜像心理的叠加作用就会让你误以为这是“主”字。所以,工作人员要警惕这种心理,反复查看和修正,不放过细小的问题,坚持使用专业工具,秉承严谨态度,避免审稿错误。

自信错觉

在校对过程中工作人员很可能出现自信错觉。例如,忽略一些常识问题,想当然认为是正确的,深信自己不会出错,从而不再去求证,造成过于自信的错误;还有自以为是,校对过程中,工作人员可能自以为非常认真,但实际上走马观花,并没有认真阅读,也没有体会和把握文章的方向和主旨,没有发挥出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这种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个人主观问题,为了避免此类问题,工作人员需要精益求精,用匠心精神对待每一篇文稿,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技能,避免过度自信和不必要的误差。

“编校合一”工作模式下认知错觉的预防策略

在深入了解认知错觉及生成机制之后,工作人员应该具有更加清醒的认知来提高整个校对的准确性和工作效率。为了克服认知错觉,在编校合一的校对模式中,工作人员可以开展进阶校对,明确编校责任,充分利用专业工具,尽最大可能减少错误,具体的预防策略如下。

建立校对核查的要素清单

以高校学报为例,学报的构成要素繁多,要想从各个维度和细节都能够掌控学报的质量,就需要在校对之前,把一些关键点整理成清单,并制作成表格,通过表格提醒自己全面地校对,不落下任何一个方面、领域和细节,规避可能出现的任何错误,减少因主观问题造成的疏漏,具体的核查清单如下图所示。

采取进阶式分层校对

在编校合一工作模式中,要想保证整体质量,工作人员可以采用进阶式的分层校对,在第一次校对的过程中,可以分栏校对,先校对其中的一栏,然后再校对另一栏,不断缩小关注的范围,提高专注力,提升质量,保证每个字、每一句都能够得到检查。在二次复审的过程中,要重点针对认知错误或者是知识性的问题进行校对检查,扩大关注的范围,从宏观维度做出分析判断。在第三阶段的校对过程中,可以从文字中抽离,重点审核图表和版式,避免设计错误,合理分配精力,关注整篇稿件的走势,从而保证文章质量。

明确出版流程各环节的责任

很多编辑部都采用集体交叉校对的方式,这种情况确实能够避免内容审校风险,有利于各方面视角发现问题,及时给予建议。但是,切实提高工作人员责任感和全局性意识是亟须解决的问题。基于编校合一工作模式,要明确出版流程中各个环节的责任,在文章最后可以给责任编辑署名,保证责任编辑的权利和义务,让其更有责任感,能够凸出文稿的布局和思想,更加关注文本的规范和修订,解决语法、逻辑等问题,保证整篇稿件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如果最后出现了编校质量问题,在明确各个环节责任的情况下,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追责。同时,要对编校工作设置激励制度。对于表现好的工作人员予以奖励,对于表现差的工作人员采取扣除绩效等惩罚措施,从而让每一位工作人员都能够重视自己的工作和职责,从而更好地从制度上管控工作质量,让每一位工作人员都对文稿有敬畏之心,保持全神贯注的状态,对待每一次工作都能够像新闻联播的主持人一样严谨、认真,不放过任何一个文字,保证文稿的整体质量。

合理利用专业的校对工具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人类的认知除了心智和社会群体外,还有物质环境,所以,工作人员要学会用校对工具辅助工作,让其能更准确、高效地利用校对工具,延伸人类的智慧结晶。在校对稿件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可以利用专业和优质的校对软件,自动识别稿件中存在的语法和错别字问题,规避一些标点符号的错误以及漏字和多字、剔除敏感词汇等。从整体上来看,软件的效率和准确度还是可以的,有些软件甚至还能够识别出异形字和图表中的错误。但是在实际应用中,编辑部需要通过“人机结合”开展工作,有效运用软件识别基本问题,但是,还需要人工进行辨识,避免意识性的错误。并且校对工具也不是完全正确的,工作人员要结合工具审慎地作出判断和决策。虽然工具很好用,但是,工作人员不能完全依赖工具,再好的工具也不能完全取代人类对于文学的理解和认知,尤其是文章的整体结构和方向,需要人类的主观判断进行分析和辨识。虽然,现在已经出现了AI等智能产品,但是其表达状态和行文方式和人工有一定的差距,有些事情仍需人工完成,从而保证文本的准确性和流畅性。在进行二次复核的过程中,一定要遵循“宁慢勿错”的基本原则,有的还可以在真正印刷之前,让作者进行二次检查,一方面重点检查图表和公式,另一方面也是对校对后的稿件文风和思想进行复核,避免出现影响版面整体风格的问题,在尊重作者的同时,提高稿件的准确度,从多个维度保证文稿的质量。

结合实际工作经验来看,编校合一工作模式下的认知错觉是无法避免的,工作人员难免会出现疏漏。本次研究提出,工作人员要正确看待各种认知错觉,理解其生成机制,接受它的存在,然后采取有效的措施去规避。同时,制定相关的预防策略,降低错误率,主动纠正自身存在的偏差,坚持审核评估和批判思考,结合工具和人脑全维度检查,真正做到对稿件的有效检查,为刊物的质量提高和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效的建议,助推出版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作者单位:新疆人民出版社)

猜你喜欢

编校错觉合一
人剑合一
把编校质量的弦绷得更紧
由“三线合一”到“两线合一”
Finite-time Synchronization of Memristor-based Neural Networks with Discontinuous Activations
错觉极限
早期对外汉语中的“语”“学”合一
有趣的错觉逗图
有趣的错觉逗图
关于“三规合一”的几点思考
编校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