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得对,但我想有自己的想法
2024-07-07王海平
王海平
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进入“我都是为了你好”的误区不能自拔,是家长们普遍都会犯的错,即使是博士老爸也不例外。
认真又专业,我可谓是称职老爸
女儿从5岁起开始在少年宫学习美术。我自认为有点美术基础,就揽下了辅导孩子美术的“活儿”。
每次孩子开始画之前,我都会和她讲:要注意整体布局,先确定人物、景物等的大致位置,再画细节……在画细节时,我也建议孩子遵循先整体再部分的原则。比如,画人物面部时,我会根据老师讲的技法,建议孩子先找准“三庭五眼”(一种描述人脸美学比例的术语,其核心在于将脸部的长度和宽度进行等分,以符合一定的美学标准)的位置和比例,再细画睫毛、唇线等细节。
沉浸细节的世界,女儿有自己的坚持
但是,我很快发现,当我每次在孩子画之前强调这套所谓的规则时,孩子会默默地照做。但只要我不说,她就会一头扎进做自己的尝试中乐此不疲。
有一次,孩子画自画像,她在没有确认头身比例、“三庭五眼”等情况下,自顾自地画了脸和五官。我当时有些生气,感觉她明明知道什么是好的方法,但就是不听。
于是我又说了一遍规则,然后让孩子擦了重新画。孩子当时一边哭,一边擦。我更生气了,带着质问的语气说:“你为什么就记不住好的方法呢?”孩子哭着说:“我觉得我这次的嘴画得特别好!我知道你说的方法是好的,但我想有我的方法!我有我的重点。”
没有对错,放手才是正确的答案
我突然怔住了,忽然意识到,我好像不自觉地进入了“我都是为了你好”的家庭教育误区,看来真是当局者迷啊!此后,我调整了方式,不再强行向孩子灌输我的想法,主要是陪伴。当孩子有问题向我求助时,我再提出我的建议。过了一段时间,我惊奇地发现孩子按自己的尝试和方法,画得其实也挺好的!其实孩子也内化了一部分我们认为的“黄金法则”,然后再加上她的理解,呈现出了更好的作品。
博士老爸的科学解读
孩子在成长中渴望自主发展,也希望被认可和尊重。成人在工作中更追求效率和结果,而孩子往往更看重过程,所以,家长的建议经常无法被孩子认同,即使认同,也未必能完全执行,因为成长就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试错的过程。所以,静待花开,才能春色满园。
接受孩子发起的“挑战”,尊重孩子的想法
孩子有不同的意见和想法,并且执意坚持,这说明孩子在独立思考,并且试图将自己的想法与实际学习生活相结合,这真的是件很好的事。家长首先应该感到欣慰,这种独立思考和勇于实践的品质是新时代核心素养之一。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的“无条件接纳”,其实就是在强调个体的价值和被尊重。作为家长,要努力接纳孩子发起的“挑战”,即使我们的建议的确优于孩子,也要尊重孩子的想法和思考过程。
当孩子被家长接纳和尊重时,他们感受到的是一种自由和安全感。这种安全感使他们能勇敢地去探索自己的潜力和追求自己的目标。
懂得放手,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
家长要从时时管、处处管、事事管中解放出来,做好适当的监管、陪伴和帮助。当然,放手不意味着放任不管,而是和孩子保持一定距离的“监督”。这个距离主要指给孩子自己探索和试错留有一定的空间。
正如我家这个事例,女儿在脱离我的“控制”后,在无数次的涂改中自己慢慢地体会到了什么样的画法更好,更适合她。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只需要陪伴孩子,让他有施展的空间,而又不孤单无助即可。当孩子觉得遇到困难,向我们求助时,我们再“出手”也不晚。
学习倾听,了解孩子要表达的意思
在具体方法上,家长要保持与孩子的交流和沟通。这种交流和沟通不是要把自己的方法强加给孩子,因为这是单向输出。我们要和孩子有双向的交流,而且要格外关注倾听这一环节。
小学低年级甚至到中年级,孩子的表达能力都不够完善。因此,我们要认真地倾听孩子说话,准确地理解他要表达的意思。正如家庭教育专家边玉芳老师所说的:我们需要耐心地等孩子把话说完,把“零散”的东西拼凑起来,准确地理解孩子要表达的意思。
当女儿第一次把自画像拿给我看时,其实她是想表达:“你看我把嘴画得多好呀!”而我却没能“听见”这层意思,而是从整体布局上进行评价,甚至批评了孩子,所以孩子才会伤心。如果我和女儿的沟通模式这样一直发展下去,她就会失去表达和沟通的欲望。幸好,我有教育学的经历,喜欢思考和反思家庭教育问题。幸好,你及时看到了这个故事和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