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高中语文校本课程的建设与实践
2024-07-07李亚佛
李亚佛
摘 要:教师在设计国际高中语文校本课程时,应以结构化理念为理论依据,以文学体裁为划分标准,将高中语文必修文本进行板块归类,形成不同的学习单元,创设出具有国际视野的汉语语言特色的真实情境与驱动任务,结合学科核心素养,形成新的课程体系;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打破传统课时观念,增加单元课时维度,依托学习内容构建梯度学习目标和阶段性评价标准,从而把密切相关的各教学策略有规律地搭配起来,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以更精准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结构化理念;国际视野;真实情境;核心素养
一、国际高中语文校本课程的建设思路
(一)以结构化理念为指导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指出:“教材编写要以培养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纲”,并把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分为“语言建构和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维度。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高中语文教学方案时,讲究策略的针对性、有效性和系统性,以学习任务为载体,将学科核心素养融合起来,使零碎的语文要素成为一个有结构的整体;同时打破传统课时观念,增加单元课时维度,依托学习内容构建梯度学习目标和阶段性评价标准,从而把密切相关的各教学策略有规律地搭配起来,制订出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
布鲁纳的结构化理念认为,任何一门学科都有一个基本结构,即具有其内在的规律性。教师无论教授哪一门学科,都要让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结构即事物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这种联系可以称之为规律。学生对一门学科的学习,就是将其中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等作为学习基础,从而获得新知识。
语文作为“百科之母”,是一门纷繁复杂的学科,其内在结构细分起来十分庞大,很难梳理出具体的分类标准,自然也很难找出各要素之间的规律。但当教师将其置于文学的范畴去考量,根据体裁分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或剧本)四个纵向维度,并细化出古文与现代文两个横向界面时,这样以结构化为理论依据的、打破学期与单一课时概念的板块式语文教学模式,就有了科学的设计标准。
国际高中生经过九年义务教育,语文素养普遍较高,具备对汉语文本的欣赏能力,并有一定的创作能力,但在应试方面有所欠缺。而国外教育系统对中国留学生的语文能力要求与国内对学生的语文能力要求不同,更倾向从语言文化角度,寻找汉语言文学与外国语言文学之间文学规律的共通性、跨文化知识能力有效迁移的可能性。这就为结构化理念与国际高中语文教学的结合提供了契机。
(二)以语文核心素养为培养目标
1. 以学生为中心,强调个性发展
国际高中语文课程的价值观,主要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培养学生的审美和文化素养、批判性思考、国际情怀和终身学习能力。同时,相较普通高中的语文教学,国际高中语文教学的评价方式更为灵活,最直接也是最明显的标志便是国际学校的学生不需要参加国内高考,教师只需要帮助学生在巩固初中语文基本素养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文学规律,达到“能读懂,会审美,善写作”的目标即可。
其中“能读懂,会审美”的目标是基于课标核心素养“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制订的;“善写作”目标则是根据“语言建构和运用”制订的。
国际高中学校的育人理念是追求学生的个性解放,这一点从学校的多元文化氛围便能看出。例如杭州市余杭区杭州英特外国语学校的学生处每年举办的校园文化节、艺术节、科技节、戏剧节等主题活动,持续时间均在一个月以上,通过实践的形式帮助学生探究发现学科知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创新等方面的能力。同时学生组织也会在校团委的指导下充分发挥作用,开展如“Spelling Bee”“Drama Night”“十佳歌手”“达人秀”“科技节定向越野赛”“文化节古诗词朗读比赛”等学生活动。这不仅能够张扬学生的个性,挖掘学生的自身潜能,还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解决未来学习生活中常见问题的可能性,实现素质教育的长远目标。
2. 强调语文课程的实践价值
出于培养方向与培养目标的考虑,学生的有效学习时间都在一年左右。因此,校本课程的文本内容选定在新课标的高中语文必修上下册。学生在摆脱高考的压力之后,教师对学生课程的评价方式多以考察为主、考试为辅,突出强调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的实践能力、跨文化学习能力,形成一定的物化成果,如课堂小报、课本剧文本以及音视频表演资料等。
从时间角度来看,一年的学制确实略短。但如果学校能够合理梳理文本,将课堂内的知识有效迁移到课堂外的学习实践中,在真实情境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必将取得较好的效果。
3. 以语文为主的跨学科教学
国际高中的外语特色十分明显,学生的外语能力也比较突出,学校在设置课程时,经常习惯将原著纳入教材,甚至邀请外教参与到各学科的教学中,并在各项学生活动中引入多种语言,这对学生的跨学科学习、多语种学习帮助很大。
在此背景下,学生最明显的优势便是能够直接接触到外语原著,并进行双语对比翻译、思考探究,这符合“比较文学”的培养方式。例如,在教授诗歌时,教师可以将出自《暮光之城》的一首小诗“I love three things in the world:sun,moon,and you. Sun for morning,moon for night,and you forever!”放入课堂,并要求学生模仿《诗经》《楚辞》、古体诗和现代诗的写作习惯进行翻译。这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跨学科学习能力,取得了令人惊喜的效果。如学生模仿“诗经文体”,翻译上文为“日月如梭,幕起幕和。浮光掠波,与君诉说。白昼送暖,晚霞朵朵。常伴君旁,幕起幕和”,以及模仿“楚辞体”,翻译上文为“日兮月兮,光芒互取。君兮君兮,洵美且异。日月共荣兮,茫茫天地。与君合一兮,永世不弃。”
本文设计的语文校本课程是以项目化学习为主要的学习方法,这与当今国内外流行的教育理论不谋而合,且更有利于学生未来与国外高校的接轨、更快地融入其中。同时国际学校很早便将项目化引入了课堂,有更多的实践经验,课堂模式相对成熟,学生本身也更倾向项目化任务驱动式课堂。
二、国际高中语文校本课程的实践探索
(一)板块化教学模式
所谓“板块”,指的是按照学科规律和结构化理念,科学划分出来的学习部分。教师可以将国际高中语文课程划分为现代诗、古体诗、古今散文(包括论说体文言文)、古代通俗小说、现当代小说、戏剧、整本书阅读七个板块。其中整本书阅读要贯穿在其余六个板块中,如学习现代诗的过程中,教师安排学生整本书阅读《飞鸟集》《路易斯·格丽克诗选》等;在小说板块,教师安排学生对比阅读《红楼梦》《京华烟云》等。
同时这几个板块也不是完全割裂的,教师可以文学史为线索,纵向研究他们之间的起源与发展,分析其内在的发展规律,对比发现它们之间的体裁特点。以现代诗与古诗板块为例,教师可以分析它们之间在意象、节奏、意蕴方面的延续与发展,在格律方面的突破与回归,在言志、言情方面的追求与变化,在中译外、外译中方面的精准与共情。
需要特别指出,板块化教学设计方案仍以新课标高中语文核心素养和学习任务群为依据,有选择地融合高中必修和选修文本,并择取国内外的优秀文本进行跨文化的交流与学习,绝不能脱离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
(二)真实情境下的自由课时维度
真实、富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是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形成、发展和表现的载体。出于国际培养的需要,国际高中的真实情境一定是具有国际特色的,与传统意义上的真实情境不同。
在教学设计中,国际高中语文课程的真实情境,往往需要展现中华文化的特色。例如,教师基于高一必修下册《论语》文本与学习优秀中华传统文化核心素养目标而创设的“孔子与他的弟子们”课本剧创编演绎活动,故事源于中国原典时代,思想价值极高,极具中国特色。学生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积累和研究,才能够将课本剧演绎出来。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安排学生思考探究古文译介“原汁原味”的问题,如“吾与点也”中“与”的翻译,便可以作为情境中的课堂驱动任务。经过这样的课堂,学生在将来走向国外大学时,必将具有传播优秀中华文化的意识。同时课程的真实情境要具有国际化视野,突出与国外高中生的交流互动。
传统教学只关注学生知识的掌握,而结构化教学注重学生对自我认识的反思与提升。结构化教学活动程序与学生的认知发展顺序相一致,注重对学生已有认识的激发,在具体的学习任务和问题情境的驱动下综合应用,实现学生认知的发展。学生自身的能动性是实现身心素质发展的基本条件,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并亲身经历知识的建构,才能发展自身素质发展,教师并不能直接将某种能力或观念直接传递给学生。
与板块式教学模式相匹配,国际高中语文课程可以在相应学期举办有针对性、实践性强的文化活动。例如,在现代诗教学板块,举办现代诗朗读比赛、原创诗歌比赛、外语诗歌翻译比赛等;在戏剧教学板块,举办校园戏剧节,并与外语学科和艺术学科结合,实现跨学科知识的迁移;在小说教学板块,举办沉浸式阅读活动和微小说写作大赛等。
这些比赛、活动,肯定不能在一节课上完成,学生的学习实践必将释放在每一个环节中:小组之内的讨论修改,小组之间的评价鉴赏,班级之内的评比学习。如此在活动探究中,自然将打破现有的课时维度,将40分钟的课堂延伸到一个个活动环节。
(三)梯度培养模式与多元化评价方案
在教学实践反思中,学生自身的语文素养毕竟不同,因此教师在设置培养目标时,不能要求所有人都达到某一高度。在部分学生摆脱考学压力的情况下,学校应该完善评价体系,制订梯度培养目标和多元化评价表。
一方面,国际高中语文课程的梯度培养目标,一定要以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为划分依据,打破学习成绩单一论。以杭州市余杭区杭州英特外国语学校为例,学校在学生高一阶段便开展“英才计划”,选拔在某方面有突出才能的学生,寻找专业教师进行更高层次的辅导,从而给予学生足够的发展空间,并积极为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如高一(1)班张同学在朗读与写作方面的能力较强,该班级语文特级教师汪教师便鼓励他积极写作,参赛投稿,并为其联系校网和公众号进行宣传展示。
另一方面,国际高中语文课程的梯度培养目标要与过程性评价紧密结合,实施板块化、大单元教学的设计思路。学生在一个学习单元的生成,必然包括亲身实践后的物化成果,这些都可以作为课堂评价的参考。
(四)国内与海外传播的双向构建
国际高中的学生在未来几年会升入国外大学,他们将不得不面临一个非母语环境,并努力适应。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申请到优质大学,更好地适应国外的生活方式,国际高中往往会提前与国外大学进行合作,甚至会共同培养学生。因此,许多学生能够在高中阶段就通过连线课程与国外高中生进行友好交流,互相介绍彼此的民族文化和生活环境,共同就某些国际热点问题展开讨论。
在介绍民族文化之前,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传统中华文化教育,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优秀中华文化,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外语特长,传播中华文化,在连线课堂中的外国学生也将有机会获得一手资料,从而更好地习得中华文化。
在连线课堂上,学生也会直观地发现国际学生在中华文化认识上的兴趣点和误区,更有针对性地调整话术,实现双向构建。
三、结语
综上所述,国际高中语文学科具有以学生为中心,追求个性解放;研发校本课程,强调实践价值;开展比较学习,发挥外语特色等方面的特点。这符合结构化理念的要求,为教师设计包括板块式教学模式、真实情境、梯度培养目标、国内与海外传播等内容的校本课程打下了坚实基础,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出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姚晓慧.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附录内容落实情况调查及教学应用研究[D].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22.
[2]鲜兰. 布鲁纳的结构主义课程理论及其时代解读[J].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20,40(04):152-156.
[3]徐姣姣. “全人教育”视域下国际高中语文阅读文本的建构[J]. 西部学刊,2020(08):86-88.
(责任编辑:淳 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