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感知下乡村景观设计策略研究
2024-07-06李嘉李辉王天宏
李嘉 李辉 王天宏
摘 要:从景观感知的视角出发,针对乡村独特的历史文化与地理环境开展乡村景观设计策略研究。通过“面、线、点”的感知视角建设宏观到局部的感知维度,从乡村景观布局、乡村景观路径以及乡村景观节点三个空间维度,构建“感知-分析-设计”的研究策略。以青岛市西海岸新区祝家庄为例,分析乡村景观现存的问题与乡村景观资源概况,点亮乡村文化底蕴,致力于实现和美乡村的愿景。
关键词:景观感知;乡村景观;策略研究
1 前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和美乡村的建设要展现乡村原生态魅力,保留乡风乡愁的内涵,完善村民的和谐、美好的生活。在乡村振兴的宏大战略中,乡村景观设计不仅关乎乡村生活环境的改善与建设,更是乡村文化传承与发扬的重要媒介。
乡村景观不仅包含山体、水源、田地、植被等自然资源,也包括建筑群落、活动空间、道路系统等人化自然资源。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和工业化大生产的推动下,更多人在欲望的驱使下对自然资源无节制的索取与破坏,致使乡村景观韧性的萎靡变得不可逆,人在乡村中的感受与体验受到影响。从景观感知的角度出发,涵盖乡村景观布局、路径以及节点这三个关键空间维度,旨在构建以人的感知为核心感知乡村、分析乡村、设计乡村的景观设计策略,从而更好地体现乡村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内涵。
2景观感知与乡村景观设计
景观感知理论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是环境心理学家和景观美学研究者从不同视角对人在景观环境中的感受、体验及行为的探讨而产生的一种独立的理论。景观感知即人受到景观环境的刺激,在人的生理与心理上会产生反馈,并根据自身的认知与经历进行联想与感悟,最终与外部的环境产生情感反应。俞孔坚教授在《景观:文化、生态与感知》中首次提出了景观感知的概念,强调景观设计应关注人性化的因素和设计细节的处理,使人们在景观环境中感受到舒适和愉悦。
乡村景观是乡村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乡村地域内的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的综合体,是乡村的乡风乡俗的载体。乡村景观的建设既是一种文化内涵的传承,也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表现,更是一种生态资源的利用。和美乡村体现的是强调内在的和谐与外在的美丽相结合,内在的“和”聚焦于乡村文化的核心精神和风貌;而外在的“美”则侧重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以及村容村貌的精致化和优化。
随着景观设计融合心理学、生物学等多种领域与多种学科的发展,强调景观感知的研究已经转向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综合视角,并显著地以人类文化为核心,研究重心不再仅仅局限于外部环境,而是更加聚焦于人类与乡村景观环境的互动体验。通过深入理解人在乡村环境中的多种感知体验,并构建与之相呼应的空间氛围,这是实现“有感觉”的乡村空间环境营造的一种有效途径。这种“有感觉”的空间环境不只依赖于某一种感官途径,它是基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及联想等多种途径影响感官的感知。
3基于景观感知的乡村景观设计策略
在宏观至微观的空间尺度中,乡村景观设计涵盖面状布局、线状路径与点状节点三个空间维度。不同空间维度在“感知-分析-设计”的研究策略上各有侧重。乡村景观布局是区域内资源与空间规划的关键环节,它不仅构成了乡村景观设计的基础和先决条件,还为景观路径的构建和景观节点的设计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乡村景观路径是对区域内景观格局与景观节点进行联系,是整个乡村景观设计的骨架系统。
3.1面状的乡村景观布局设计
乡村景观布局展现的是由乡村自然资源和人文资
源共同编织而成的总体景观空间,是一个广阔的面状空间网络,其“感知-分析-设计”的研究策略应以区域内的景观资源为基础。乡村景观的地域特性是历史文化与自然地理环境相结合的结晶,区域内人文景观的历史价值是首要考虑的问题,历史文化遗产更是人化资源最深刻的体现,对其进行保护与运用是为乡村景观注入灵魂的关键。
乡村景观布局分析旨在清晰界定并理解场地内景观资源的整体分布特征,整合具有相似机理、色彩、功能等方面的空间,明确乡村中不同功能片区的景观定位。对乡村景观资源轴线关系的分析是使不同场所空间与景观要素之间获得特殊的联系,使不同的个体之间相互联系编织成整体的、系统的总体景观布局,使外部空间与景观资源与场地内部产生关系。景观布局的轴线关系是总体景观布局的框架,是不同个体空间的部分在空间上的联系,强调景观单元的对位关系,影响着景观的整体布局和视觉效果,还引导着人们的视线和行走路径。
乡村景观布局设计是对乡村景观空间的秩序进行规划与设计。首先,要处理乡村景观外在形式与内在文化的相关性。乡村景观设计应尊重当地历史与人文因素,结合场地机理明确乡村片区的特色定位,结合人的行为特征营造景观环境。其次,景观布局设计与中国书画艺术相类似,都追求着“起、承、开、合”般的节奏与韵律。正如威尔·柯蒂斯所强调,节奏是景观设计中至关重要的元素,它赋予了景观流动的生命力和无限的活力。
3.2线状的乡村景观路径设计
乡村景观路径是人与景观产生关系的重要途径,是景观结构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景观设计的连贯性和通达性的媒介。对乡村景观路径的感知主要在路径的通畅度和可达性、路径界面的感受、路径两侧景观构成等方面。路径的通畅度和可达性是评判景观设计优良的重要内容,路径距离过长容易引起身体疲劳,距离过短又使景观的意境难以表达。
乡村景观路径在设计中面临的主要问题聚焦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路径的通畅性和可达性,这直接关系到人们能否顺利并有效地感知整个乡村景观设计。其次,路径界面的感受同样重要,它影响着人们在行进过程中的舒适度和视觉体验。再者,路径两侧景观的构成也需要精心设计,以提供丰富的视觉享受。乡村景观路径往往缺乏变化和多样性,使游客在行走过程中感到单调和视觉疲劳。路径两侧类似的景观构成要素与路径本身单调的机理都会造成人在路径上经过时的乏味,然而过于丰富的景观要素又会造成华而不实的景观感受。
路径的设计不仅要关注从特定的景观节点获得的静态观赏效果,还必须考虑路径上活动的人们。需要确保行人能够连贯地将各个景观元素组合成一个完整且流畅的空间序列和景观布局,进而构建高效通畅度和可达性的游览路径。以现存资源景观资源为基础进行路径规划,景观路径不仅是交通的通道,还是活动的空间,路径的设计要与路径两侧特色的景观节点相融合,形成完整的交通流线。
3.3点状的乡村景观节点设计
乡村景观节点是人活动的主要空间,是体现地域文化的重要场所,是人的视线的聚焦点。外界环境对人的感知器官产生刺激,人通过眼、耳、鼻、舌、身等感官器官接收并产生反应,这是感知的第一步,也是客体与主体发生关系的开始。要综合感知乡村景观,不只依赖于某一种感官途径,它是基于眼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与内心联想等多种途径影响感官的感知。
乡村景观的层次丰富性对人们感受其环境体验有深刻影响,特别体现在对空间分隔与联系的精妙处理上。缺乏分隔的空间往往显得单调,缺乏层次感,而完全封闭隔绝的空间则难以形成相互渗透的视觉效果。因此,关键在于找到一个平衡点,即在适当分隔空间的同时,也利用合适的手段实现空间的相互连通。同一对象在不同层次背景下的视觉距离感受是不同的。如果通过多层次的景观层次进行观察,即使实际距离没有改变,人们也会在感官上体验到更加遥远的距离,从而增强了景观的深远感。
乡村景观多为当地居民构建与营造,因缺少系统性的规划与设计而存在隐藏的特色景观资源和暴露在视野中的消极景观。借用传统造园手法,通过设置对景、借景、框景等措施遮挡那些无法拆除且可能产生不利影响的景观元素,展现农田和林木背后独特的资源景观。通过巧妙的对景设计,两个景物可以相互成为对方的衬托,这种相互对景的手法不仅为景观增添了更多层次的变化,同时也为空间营造出一种含蓄而深远的氛围。景观节点除了具有巧妙的借景,其体量应与整体环境相和谐。
4景观感知下的青岛市祝家庄景观设计策略
祝家庄村坐落于山东省青岛市西海岸新区珠海街道办事处西6.5公里处,村庄总面积约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838亩,全村645户,2254人。当代作家单宝
剑曾在文章中写道:“村里最早一代村民是明朝时期由山西洪洞迁来,在此之前就已经有了祝家庄,但如今村里已没有祝姓。”祝家庄内仍有当地村民称之为“郓城”的祝家庄遗址,其位于村东750米处,以及溧水河边被洪水冲没的祝英台墓。因此充分挖掘和解读祝家庄的历史文化底蕴,融入乡村原有的农牧产业与地理环境,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和美乡村。
4.1整体的景观布局设计
祝家庄的房屋呈聚集分布,且房屋建筑间距较小,在村落周围是农民耕种的土地。在住宅区周边的南部与东部散落着大片公共活动的空地,这是可供规划设计的主要区域。在祝家庄的场地规划中,根据当前的场地状况进行了全面的功能分区布局设计。整体上,场地被划分为两大区域,分别是生活体验区与自然生态区,确保每个区域的功能都能得到合理地规划和实施。在场地规划中,功能需求和景观特性将区域划分为“动态”与“静态”两种。以村落内的主要南北方向的交通道路为中轴线,动态区域聚焦于中轴线两侧,主要承载民宿和集市等活力场所。而静态区域则环绕在场地四周,形成围合布局,既增强了场地的私密性,又巧妙地划分了空间,实现了动与静的和谐共存。选取梁祝中的重要故事情节融入进景观节点,展现梁祝文化。
4.2系统的景观路径构建
路径的走向和布局应顺应地形地貌、水文条件等自然因素,避免大规模的土地改造和植被破坏。景观的布局和整体结构的核心要素在于路径的精心组织。特定的观赏路线将直接影响并塑造出与之匹配的空间序列形式。道路系统的规划首要考虑的是与乡村既有道路网络的融合。祝家庄的村庄内部道路结构基本维持着横平竖直模式,展现出了井然有序的乡村风貌。保留现有的路网结构,供当地居民穿越与车行。以村落中的南北走向的主要交通道路为整个村庄的景观中轴线,结合乡村资源布局中的多种景观要素,包括水库、耕地、树林、房屋等元素,形成流线型的系统游览景观路径,力求在设计中达到与乡村道路的无缝对接,以确保居民与游客的便捷通达。路径的宽度、形式和材料是人们的使用习惯、频率和强度所决定的。成功的路径界面设计应是通透而丰富的,巧用景观渗透的特性,打造具有丰富趣味的路径界面开合变化,将具有乡土情怀的水库、田地、房屋、祝家庄大集等生活场景融入游览者的视野中来。
4.3多面的景观节点营造
在乡村景观设计中,景观节点的空间层次与渗透营造是关键的考量点。这不仅影响整体景观的视觉美感,更对游人的环境感知产生深远影响。关于空间层次的营造,关键在于合理的空间布局和植物配置。根据整体的景观布局设计和系统的景观路径,在原有的景观资源基础之上通过地形、植物、建筑等元素的融合,创造丰富的空间层次。在祝家庄水库节点的规划设计中,人们的目光主要集中在水面与滨水绿地。因此,设计重心应在沿湖绿地上,用自然的生态驳岸代替以往的水泥驳岸,种植当地的植物,打造丰富的水生植物群落来丰富景观的视觉层次和节点空间。而对于沿耕地的路径上,人们的视线多被田地吸引,应综合考虑道路的休憩功能与路径两侧景观的观赏性,对路径界面的开敞性综合考虑,并增设具有梁祝元素的景观构筑物,以此增加视觉焦点,丰富行人的视觉体验。
5结论
乡村景观设计仍存在“百村同貌,千篇一律”的现象,在乡村规划与设计中,应侧重于人在乡村中的真实体验和感知,有助于更好地保留乡村的本土性,进而更好地打造“有感觉”的景观感知体验。以感知的角度出发,分析乡村景观布局、乡村景观路径以及乡村景观节点三个空间维度所注意的设计问题,探讨感知-分析-设计的研究策略。然而这种设计策略仍有许多实际的问题尚未涉及,仅仅从空间维度出发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1]俞孔坚.景观:文化、生态与感知[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2]董黛璐.乡村振兴下乡村园林景观设计[J].中国住宅设施,2024(03):73-75.
[3]葛大永,姜若磐,胡剑双.多维感知分析视角下乡野景观总体设计框架[J].规划师,2023,39(06):106-113.
[4]邓位.景观的感知:走向景观符号学[J].世界建筑,2006(07):4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