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站在“低处”看懂世界

2024-07-06

现代苏州 2024年11期
关键词:史迹淞沪古琴

有句话说的好:“人在低处时,不要锋芒毕露,低调才是成大事的哲学,也是一种修养。”真正成熟、有本事的人,懂得谨言慎行,放低姿态,不显山不露水。如此才能认清局势,不断升级思维的层次。读了本期推荐的几本书,你会觉得在进行一场安静的“修行”,“静亦定,动亦定”,大概就是这么一个状态:心在日复一日的书写中柔软起来,也坚实起来,外界的一时风吹草动,都不再跟自己有关系。(编辑:陶瑾)

《澄湖三叠》

蒋坤元/著

古吴轩出版社,2023年9月,99.00元(全三册)

苏州渭塘本土作家、企业家蒋坤元刚刚年逾六十,他有着四十余年的创作历程。自参军入伍,蒋坤元便开始练笔,五年的当兵岁月,给了他身体和精神的重要历练。回到家乡后,蒋坤元作为一名农民,边工作边写作,日复一日,笔耕不辍。直至今日,蒋坤元已出版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集、散文集、诗集等六十多部。

《澄湖三叠》由《慈悲》《船与岛》《珍珠湾》三部中长篇小说构成,讲述阳澄湖岸,从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的社会发展。《慈悲》以作者祖母为原型,通过一位心怀慈悲的老人的视角,呈现阳澄湖岸农村百姓的生活,尤其是祖母说媒牵线的故事,原汁原味地表现阳澄湖地区的风俗人情。《船与岛》讲述新一代年轻人的婚姻生活中,因计划生育而产生的误会,表现年轻人不怕困难险阻,追求真爱和新生活的决心。《珍珠湾》是一部富有正能量的小说,讲述了年轻人克服一桩接一桩的困难和挑战,建造起“珍珠湾大厦”的奋斗故事。

【作者心语】

我对写作永远抱着一种激情,我也是把写作当作事业来做的。我不太喜欢写长的文章(小说除外),因为现代人很忙碌,哪有时间读长篇大论呢?但是也不要小看了短小的文章,我感觉我在简书里的文章虽然短小,也都是可以出书的。我有足够的信心写下去,请记得:风不会把没有目的地的船吹向远方。

《淞南凝秀·淞沪抗日史迹》

昆山市张浦镇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编

古吴轩出版社,2024年4月,78.00元

为利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发扬好红色传统提供“活”教材,2022年底,在建设“昆南人民抗日史迹陈列馆”“中共淞沪中心县委纪念馆”的基础上,张浦镇深挖身边红色资源,着手编著《淞南凝秀·淞沪抗日史迹》一书,通过实地走访和人物采访等多种形式,探寻淞沪抗日史迹,用温情而有力的笔触,再现革命先烈浴血奋战的岁月。该书还收录了中共淞沪中心县委史料挖掘人龚惠强多年来收集、整理、研究、宣传本地红色文化的故事,并介绍了张浦镇境内设立的红色文化传承场所简况。

【延伸阅读】

张浦位于江苏昆山之南,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张浦宋时已成村落,至明清时渐成集镇,境内江浦交织如网,潭荡星罗棋布,水肥土沃,地产丰富。境内仁寿桥(建于清乾隆十二年)上题有清代书法家姚雪轩“淞南凝秀”四字,后遂成为张浦一景。谈马有诗云:“老河犹傍老街边,不见河枫霜满天。旧巷修成多少事,古桥寻得两三船。只知兄弟恩难尽,惟喜双虹命结连。家住淞南凝秀北,重修济世有生年。”

《古琴散人》

端木向宇/著

古吴轩出版社,2021年1月,38.00元

古琴的江湖,与其他棋弈、诗派、画坛、武侠等江湖一样,有着其纷繁复杂的坎坷,或荡气回肠的意气,或泪水潸然的悲悯。那些“散人”们可以说在传统文化意义上进行了很多迂回曲折的艰辛、徘徊和探索,最终还是化蛹破茧,美丽蝶变,在斫去了无数的困惑与迷茫后,用人生、人性、人类的“非道”逆袭与纠偏,逐渐放射出“正道”的本真绚烂。小说集中体现古琴作为当下的小众人文化,主人公“散人”吴棐通过执著的坚定信念,最终成为保护中华传统文化和挽救古琴非遗文化的传承人。

【业内声音】

“整部小说虽然说的都是当代的事,但营造出来的却是一种古味,一种融古通今的江南文化特有的韵味。书名是古琴,古琴当然是道具,也是中心线索,是串联全篇的纲绳,更是全书的灵魂。用物件来贯穿全书,维系所有的人物,让情节全都与这物件有关,也是传统戏剧化构筑的精髓所在。”

“端木向宇,一个有主见、有灵性、有情怀的女作家,这些年来,端木向宇对文学创作热度不减,不断开拓视野,丰富阅历,增强审美,尝试着各种文本样式的涉猎与突破,不断地颠覆自我,超越自我。具有非凡的成长韧性,体现出女性作家的独具眼光与觉察力。《古琴散人》是其创作的长篇小说,也是对传统文化经典的致敬与回归。”

《羊道三部曲》

李娟/著

中信出版社,2017年8月,135.00元

抽离日常,了解平行世界另一端

由《春牧场》《前山夏牧场》和《深山夏牧场》三部作品构成的《羊道三部曲》,以细腻而深情的笔触,记录作者在哈萨克族游牧家庭中的生活体验,展现大自然与人的和谐共生,以及草原深处那些鲜为人知的生活细节。羊道是羊走过的路,也是人走过的路。《羊道》记述的生活,也是每个人正在经历的生活。《羊道》是一部生活的问答之书、生命的探索之书,它是来自阿勒泰牧场遥远的呼唤,给予我们的是切身的生活意义上的追寻,是生活向我们发出的亲切絮语。

【文章节选】

是的,每次背冰的时候,我背的还不到二十公斤,人家六岁的胡安西都能背七八公斤呢。可怜的卡西,背得最多,至少三十公斤。我们扛着冰,翻山回家,卡西汗流如瀑。融化的冰水浸透了她的整个腰部和裤子。四月的正午,荒野中已经非常暖和了,我们出门背冰之前还是披了厚厚的羊皮坎肩,还把絮着厚厚羊毛的棉大衣挽在腰上。但每次回到家,肩部和屁股上还是会被冰水浸透。扛着冰块爬山的时候,我腰都快要折断了。手指紧紧抠着勒在肩膀上的编织袋一角,快被勒断了似的生痛。但又不敢停下休息,冰在阳光下化得很快。眼见身后水珠一串一串越流越欢,而家还远着呢。

猜你喜欢

史迹淞沪古琴
档案聚焦:85 年前淞沪会战中的郭沫若(二)郭沫若对淞沪会战战况的六点意见
上海史料展纪念淞沪抗战89周年
寻琴记:古琴的前世今生
张俊波 情寄古琴,乐以忘忧
从陈璘史迹看其功绩与影响
寻访千年古琴
古琴的收藏价值在何处
战国中山“图存”与“争雄”之史迹考述
杭高台籍校友名人史迹考——林木顺与李苍降
上海市测绘院编制的《上海抗战史迹导览图》正式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