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太平山到太平山
2024-07-06张文龙
张文龙
太平山脚下有一座城市——青岛,但还有另一种答案——香港。灌满城市上空的都是来自太平洋的海风,但初春的香港感觉到的是近乎盛夏般的闷热。海风微咸,霓虹不减。
在香港,二十四小时的车水马龙见证着不夜城的美名。人们在路上来来往往,走走停停,行走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也创造着独属于香港的浪漫。
影像中的香港拥挤且嘈杂。当我穿梭在轩尼诗道上,高耸且炫目的建筑让我认识到,香港的城市发展空间是向上的。极度拉长的高楼、穿梭在市区宽街窄巷的双层巴士,就算是树木都要努力向上生长才能吸收充足的阳光……
登上太平山顶向下望,那些几乎与山腰齐平的高楼大厦,那些自然与人工间的剧烈冲突,体现出这座城市的高度社会化和高度创造力。
香港是色彩浓郁的城市。五彩缤纷的霓虹灯照亮街角高饱和度的墙色,柠檬黄色公车的倒影映衬在茶餐厅橱窗的玻璃上,而这样的餐厅承载着那些年电影中或浪漫或激烈的记忆。
中环的快节奏、油麻地的烟火气、旺角的繁华又复古,每一帧每一场都是一部微电影,电影中展示的是弥漫在街头的岁月气息。
香港是开放而融合的。不同肤色、不同信仰、不同国家的人们,在这个立体的城市中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普通话、粤语、英语,还有世界各地的语言构成了城市中复杂的语言系统。古典和繁华在这里也能找到相应的痕迹。在九龙街头的旧街巷,能找到黑胶、收音机、旧相机以及旧报纸的历史痕迹,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旧招牌安装在破旧掉漆的斑驳墙面上,不禁让人惊讶仿佛身处百老汇的街头巷尾。
太多个性化的个体生活在这个城市里,在局促狭小的土地空间上留下了深度的社会文化,开放包容的文化构成香港丰富而又厚重的城市肌理,成为这座城市的鲜明特色。
清晨,坐在“一夜未眠”的公交车上,前往航站楼,窗外的繁华风景倏忽而过。有那么一瞬间让我留恋,但下一秒,想到繁华背后高昂的生活成本便释然了。不再会因自己低配而伤感,更多是基于对这座城市清晰而立体的认知所得的结论。表面浮华的背后,看不到的地方,隐藏着建设者的默默付出,世界就是如此公平,投进去多少赤诚,就会回报以多少炽热。
回到我这座也有太平山的城市,安好如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