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养蜂人,行走于都市与旷野之间
2024-07-06贺中
贺中
就像会被自家养的猫咪咬伤,他也会被自己养的蜜蜂蛰成“猪头”,养蜂人王富强的故事,并非童话中那般浪漫。
他曾经从繁华都市走向丛林旷野,带着“野了的心”回归后,执着于营造都市中旷野之境,人与自然与动物互相尊重的那一种。理想很丰满,却总是遭遇骨感的现实,他用“堂吉诃德式”的热忱,用近十年的探索,硬是趟出了一条“蜜蜂新路”。
从都市商海走向丛林旷野
虽是四月,于青岛世博园附近,阳光已有了灼热感,花儿也比海边盛放得热烈,“养蜂人”王富强也开始了新一轮的忙碌,他带着阳光赠予的黝黑,出现在我们面前。
他出生于80年代,从小在青岛的城市中长大,曾经在外企担任销售,纵横商海,转折出现在2016年。“当时一位业界专家来青岛讲蜜蜂产业,因为也跟销售相关,我就去听了听”,没成想,这次讲座改变了他的事业方向。“我发现原来蜜蜂产业容量这么大,关系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吃的食物大部分都需要蜜蜂来授粉,粮食作物、水果、蔬菜……我们吃的牛肉也与蜜蜂有关,牛吃苜蓿,苜蓿也需要蜜蜂来授粉,甚至我们身上穿的棉质衣服也要感谢蜜蜂。”
爱因斯坦曾预言:当蜜蜂从地球上消失的时候,人类将最多在地球上存活四年。据统计,地球上约76%的粮食作物和约84%的植物需通过蜜蜂传授花粉,才得以繁衍和收获,对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污染和环境恶化等问题都会危及蜜蜂的生存状态,北美和欧洲很多国家出现了蜜蜂无缘无故消失的现象。
“在国外,为粮食、蔬菜、瓜果等生产基地提供授粉服务的收入占蜂农收入的70%-80%,我当时被蜜蜂产业的巨大前景所吸引,毅然决然地辞去了外企的工作,转战蜜蜂行业。”王富强说,收获最大是2018年,他被派往云南怒江贡山县,待了一年,从事中蜂产业。绵延的群山、奔腾的江水、淳朴的人们,在那里人与自然离得很近,人与人也更加单纯简单。那一年,离家千里的王富强重新做回了“大自然的孩子”,而且接触到了产业的深层,“怎么征地,怎么和村民打交道,怎么培养产业前端的养殖,再到后端的销售,整个蜜蜂产业链条我都理顺出来了。”
重回青岛的王富强,带着“野了的心”筹划创业,2020年成立了青岛春蜂来生态产业有限公司,并请来了蜜蜂界“大神级”人物徐桂明当合作伙伴。
三代养蜂人的“逐蜜之路”
在春蜂来研学基地,徐桂明不戴任何防护,徒手取蜂脾,只见密密麻麻的蜜蜂布满巢脾两面,还有一些蜜蜂在周围飞来飞去,他“旁若无蜂”般给学生们讲解着蜜蜂知识,然后熟练地从蜂箱中取出几个雄蜂,塞到学生们手中,“它们没有刺,不蜇人”。
“我家祖祖辈辈都是专业养蜜蜂的”,徐桂明话一出口,就给人吊足了胃口,他不仅祖传了养蜜蜂的技能,而且还练就了特殊的体质——任蜜蜂叮咬,不痛不痒不起包,他开玩笑说,这是享受了免费的“蜂毒疗法”。在“蜜蜂专家”徐桂明眼中,每只蜜蜂都不一样,“哪只蜜蜂感冒了,生病了,或者蜂箱里出现了什么状况,我一眼就能看出来。”
徐桂明家里是蜂农世家,“我爷爷曾是安徽省养蜂协会会长,他今年98岁了,他们那一辈不叫蜂农,叫蜂工人”,徐桂明讲述说,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时候,蜂场是属于国家的,爷爷他们要带着调度员、会计、出纳等五六个人或者七八个人组成一辆车,去外面跑,他们负责采蜜、采蜂王浆,那个是要上交给国家供销社的。“我爸爸那代是半工半农,根据在蜂场的工龄,割一些蜜蜂给个人,也就是人们说的包产到户。我们家小蜜蜂待遇很高,当时特别稀罕的麦乳精,在我们家不是给我们小孩子吃的,是给小蜜蜂吃的,如果外界缺花粉了,就用麦乳精加鸡蛋加黄豆粉灌起来,那时候花粉不能脱水也不能晒干,没有这个技术,就用这个代替花粉给蜜蜂当食物。当时爸爸经常说,孩子们可以饿一天,也不能让蜜蜂饿着。蜜蜂如果死了,我们的经济命脉就断了。”
“到我这代就是蜂农了,最多的时候我们家养了400多箱蜜蜂,上千万只蜜蜂。”1972年,徐桂明一出生家里就有蜜蜂,当时特别羡慕别的孩子,放学后可以出去玩,而他放学后就要回家看着蜜蜂,不要让大胡蜂把蜜蜂吃了。
16岁的时候,徐桂明开始追花逐蜜的蜂农生活,风餐露宿、酸甜苦辣,个中滋味和不易,只有亲身经历过,方能体会。
春天的油菜花从广西开始,从南往北开,从东往西开;而秋天的向日葵等花,则是从北往南开……蜂农追着花期,春天出发,秋天回去,大半年时间都漂泊在全国各个省份。
“16岁那年,我第一次来青岛,记得那一年5月青岛的洋槐开得特别好,我从临朐过来,驻扎在李沧虎山附近,当时蜂蜜很受欢迎,我采的蜜都不够卖的。在这边半个月左右,采完后我们又去了河北沧州采枣花,7月份到内蒙古采益母草花和向日葵。”
“当时就觉得青岛的环境很好”,大约24岁,徐桂明厌倦了漂泊,在青岛开起了蜂场,并在2021年成为春蜂来的合伙人。
打造蜜蜂生态花园
“你们知道吗,蜂王可以控制自己生‘男孩还是生‘女孩……蜜蜂社会也有自己的丛林法则……”在春蜂来研学基地,王富强讲得神采飞扬,学生们听得兴趣盎然。目前,科普研学已经成为春蜂来的重要方向。
“真正进入这行之后,才发现农业真是个‘无底洞,规划场地,布设蜂箱,引进蜂种……花钱的地方很多,产出却不成正比,并且授粉等业务进行得也不顺利。”曾经有一段时间,王富强在众多山头公园短时间内开了近十个蜂场,涉及产业链中众多业务,盲目扩张导致运营能力跟不上,结果预期无法达到,产出也无法支撑之前的投入。
另外,他发现,如今城市的微环境其实更有利于蜜蜂的生存,山头公园植物品种多,更适合蜜蜂生存。王富强“堂吉诃德般”在浮山放养了120箱320群蜜蜂,看着蜜蜂一只只飞走,他既心疼又欣慰。
王富强说,市民们可以多参与保护蜜蜂的行动,这种关注和行动所带来的变化也将非常明显。首先它能够使我们更好地认识大自然并学习保护大自然;其次可以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再者它能够帮助我们认识更好的、更健康的农产品;最后它还能够促进邻里间的交流沟通。希望大家共同努力,让“人与蜜蜂在公园城市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