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鸦
2024-07-06栗静舒安帅
栗静舒 安帅
据观察,中国目前至少生活着31种鸦科动物,其中,通体黑色、在阳光下羽毛略显金属光泽的乌鸦最为常见。乌鸦是人们对鸦科鸦属中数种黑色鸟的俗称,它们与人类同行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距今约300万~1万年前)。
美国西部蒙大拿州黄石河上的白头海雕与渡鸦体形对比
与古人类同行
渡鸦,雀形目鸦科鸦属,是世界上最大的鸣禽(中、小型善于鸣叫的鸟的类群,是鸟类进化历史中最为进步和繁盛的一支),体重高达1.5千克,翼展超过1米,广泛分布于北半球的温带和亚寒带地区。相较于其他鸟,它的寿命非常长,目前已知最长的野生渡鸦寿命纪录为23岁,而人工饲养的渡鸦寿命甚至可达45岁。长寿让它们在群体中互相传授生存经验,这或许是渡鸦演化出鸟类中“最强大脑”的原因之一。渡鸦十分杂食,它的食谱中有昆虫、谷物、水果、小动物和其他鸟,甚至还包括食物残渣与腐肉。
在许多欧洲旧石器时代晚期的考古遗址中,渡鸦十分常见。考古学家在捷克共和国布尔诺南部地区的一些考古遗址中发现,距今约3万年前,渡鸦就与人类有着共同栖居和互动的关系。对这些遗址中出土的渡鸦骨骼化石进行分析可知,它们主要以大型的食草动物(如猛犸象)为食,而这与当地生活的古人类食谱极为相似。
我们可以想象,那些古人类吃剩下的肉类残骸,会吸引许多大中型的食肉动物——如熊、狼、狮子、剑齿虎等前来掠夺。古人类驱赶这些动物,却无形中为渡鸦建立了一个缺乏竞争者的环境,它们获得了丰富的食物资源,也因此建立了与古人类的共存关系。
飞翔于东亚大陆之上
在中国同期的古人类遗址中,渡鸦一直极少出现,但如果你能穿越到距今约10万年前的周口店龙骨山(位于北京市西南地区),来到这一闻名遐迩的古人类之家,就有机会与渡鸦近距离接触了。
渡鸦与远古人类共存示意图(绘图/张玲)
近期,古生物学家在周口店遗址第三地点发掘出的数千件零散骨骼化石中,欣喜地辨识出了渡鸦的存在,这是渡鸦化石第一次在东亚旧石器时代的遗址中出现。此次发现的化石,仅包括渡鸦的一块左侧胳膊骨(肱骨)和一块左侧腿骨(胫跗骨)。目前,我们尚不清楚它们是否属于同一只渡鸦,其与古人类的依存关系也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渡鸦化石及其位置示意图(供图/栗静舒)
如今,在北京地区乃至中国的很多地方,渡鸦已不见踪影,气候和环境变化并不是影响鸟类分布的唯一因素,它的消失或许要归咎于食物这一要素。据研究,周口店龙骨山的洞穴遗址附近出现过的动物种类繁多、数量庞大,仅哺乳动物就达到了100余种,它们曾为该地区的食肉动物和古人类提供着充足的食物来源。但在更新世末期,这里发生了大型哺乳动物的灭绝事件,肉类资源的匮乏或许是包括渡鸦在内的许多食肉动物离开甚至灭绝的原因之一。
北京猿人的秘密
虽然这两块渡鸦化石中还有重重谜团等待我们解开,但它们的发现依然意义重大。20世纪80年代,有一场围绕北京猿人遗址(周口店遗址第一地点)研究的学术辩论——北京猿人究竟是猎人还是食腐者?
考古学界知名学者路易斯·宾福德(Lewis Binford,美国考古学家)曾来到北京猿人遗址,运用专业的埋藏学分析手段,对该遗址出土的动物骨骼化石材料进行了较为深入的量化分析。他通过测量骨骼的部位、破碎比例及骨骼上的切割痕等得出结论:北京猿人不会打猎,而是以捡拾动物残骸为生。
如今,越来越多的考古材料表明,在北京猿人生存的旧石器时代早期,古人类的肉食来源不仅有残骸,也有偶尔捕获的一些动物。许多民族学材料也表明,捡拾自然死亡的动物尸体、抢夺食肉动物的猎物和狩猎行为等获取肉类资源的手段,如今依然存在于非洲的狩猎-采集群体中。
渡鸦化石的发现也为这场学术论争带来了新的素材。如果它存在于北京猿人生活的时代,他们捡拾残骸时的强劲对手便又多了一个。当然,渡鸦的存在并非毫无益处,它们清理残骸的行为,可以减少大型猎食者和食腐肉者被吸引的可能,从而降低古人类生存环境的危险系数,还能减少食腐肉引发的疾病,间接提升古人类的健康水平。
猎人与猎物
当然,渡鸦与古人类之间的关系不是那么“平和”,随着二者之间的距离不断缩小和古人类狩猎能力的不断提升,古人类狩猎它们的难度也开始变小,其皮、毛、肉开始被视作可利用的资源。
在布尔诺南部的一些遗址中,渡鸦的遗骸数量惊人,据此推断,它们已经成为当地古人类的重要食材之一。在一些国家的饮食文化中,也有过食用渡鸦的记载。但食腐肉的渡鸦对人体健康没有什么益处,反而易携带各种寄生虫和病菌,我们不应将它作为食物。
渡鸦的羽毛有特殊的微观结构,会在阳光下呈现金属的光泽,堪称“五彩斑斓的黑”
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汉墓T字形帛画局部,扶桑树上一轮红日中的金乌
迄今为止,一些部落依然禁止猎杀渡鸦,因为他们世世代代与其共同栖居,已经将其视为图腾。渡鸦被描摹在距今约1.5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洞穴壁画上,也因古老的预言世代生存在英国伦敦塔中。它无数次出现在流传至今的经典文学、绘画和当代的影视作品中,包括渡鸦在内的乌鸦活动和乌鸦文化跨越历史长河,早已融入人类的物质与精神活动,与人类协同演变至今。
(责任编辑 / 牛一名 美术编辑 / 胡美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