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现实的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设计的思考
2024-07-06练繁环
练繁环
[摘 要]在分析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教学现状的基础上,以《2022年课程标准》为依据,阐述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主题设计、内容设计的策略,指出教师应基于学生现实、基于教材开展跨学科活动。
[关键词]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跨学科
[中图分类号] G62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4)14-0038-04
自《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全文简称《2022年课程标准》)颁布后,综合与实践的教学发生了重大变化。针对此变化,笔者和研究团队开展了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实施及拓展的课题研究。
一、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教学现状
通过问卷调查、观察不同年级的课堂教学,并与一线教师交流,笔者发现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教学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教师开展综合与实践活动缺乏方法指导
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全文简称《2011年课程标准》)相比,《2022年课程标准》中综合与实践相关内容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见表1)。
这些变化让教师不知道怎么教,也不会教,这是综合与实践教学现状不理想的主要原因。面对综合与实践的这些变化,一线教师急需了解怎么教,更需要得到具体的方法指导。
(二)综合与实践课程的开设流于形式
教师应该按照《2022年课程标准》的要求展开综合与实践的教学,以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但实际教学中存在育人价值偏离方向的现象:一是教师把综合与实践的内容上成了知识讲授课、技巧训练课,无法体现该领域独有的“综合”及“实践”价值;二是学生的学习方式没有真正转变;三是评价手段不匹配,有的教师敷衍应付,或者只关注结果,忽略了学生参与的表现与生成的问题。
如何设计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的内容呢?教学实践研究发现,基于学生现实的主题活动设计更有利于活动的开展和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二、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主题设计
《2022年课程标准》强调,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的设计要关注学生现实,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生活现实,即学生熟悉的事物;二是数学现实,即学生所掌握的数学知识;三是其他学科现实。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程教学活动的主题内容设计不是先确定教师要教什么、学生要学什么,而是要先思考学生关心的数学问题是什么,什么是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感兴趣、能操作的事情,再引导学生寻找研究的主题和内容。因此,主题活动的设计要站稳学生立场,一切教学活动设计和变革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都是学生。从学生现实的角度设计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聚焦学生生活现实,以生活问题为背景
《2022年课程标准》在综合与实践领域融入新的数学知识有两个原因:第一,这些知识更适宜使用实践的、探究的、操作的方式来展开学习;第二,相对于其他数学知识而言,这些知识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因此,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的教学应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点,以学生的生活场景为背景设计活动主题。学生是一切教学发生的主体,从学生熟悉的场景出发,设计更适合学生的活动方案,可以激发他们思考的兴趣,吸引他们主动探索。例如,结合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设计一系列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的主题(如图1)。
学校是学生非常熟悉的场景。根据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设计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能引导学生对校园环境进行数学性的探究,让学生逐步形成从数学的角度观察世界的意识和习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好奇心、想象力和创新意识都能得到发展,还能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
(二)聚焦学生数学现实,以教材体系为依托
什么情况下学生会进行深度学习?当学习遇到阻力,原有的知识与新知识发生冲突时,学生的思维会快速运转。教师要精准把握学生的认知起点,找准并读懂学生的困惑,善于利用学生思维与问题之间产生的冲突矛盾,使学生的学习、思考、探究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自然发生,引领学生感受学习数学的快乐。
例如,在学习“圆柱的体积”时,学生虽然之前已经对圆柱有所了解,但仍很难仅凭空间想象找准长方形纸和用该长方形纸卷成的圆柱的边之间的对应关系。对此,笔者利用学生的学习困惑设计一节主题活动课,让学生探究长方形与圆柱之间的关系——“这是真的吗?”的主题活动应运而生(如图2)。
学生通过卷一卷、转一转、说一说、切一切,能更深刻地理解圆柱的整个知识体系,明白“两个长方形的面积相等,但用它们卷成的圆柱的体积不一定相等”“在侧面积相等的情况下,圆柱的半径越大,体积越大”……基于数学现实,学生通过实践活动经历了解决知识困惑的全过程,体会到“在学习上遇到问题时,可以通过主题活动解决问题”,并发现了其中蕴含的数学规律,学会用数学的思维去思考现实世界。
(三)聚焦学生学科现实,以跨学科活动实现融合
数学教学,不能只为当下而教,还要为学生的发展而教。教师开展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的目的就是以育人为目标导向,围绕核心内容创设跨学科主题活动,让学生在跨学科主题活动中发展核心素养。
例如,研学活动是现阶段中小学生进行知识学习的新路径,其形式为学校或者有关部门以全体活动的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知识。教师可以从学校开展的研学活动中挖掘数学素材(见表2),为学生的学习插上翅膀,以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
综合与实践课中有不少调查、测量、绘制等活动,仅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要延伸至课外。教师要精心设计主题活动内容,明确活动目标与要求,安排合理的活动流程,通过设置有数学味的综合与实践活动,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解决问题,学会用数学的语言去表达现实世界,从而提升核心素养。
又如,人教版教材六年级上册“节约用水”这节课包含的内容有:介绍水资源的有关数据;调查身边浪费水的现象;交流讨论所收集的水龙头漏水数据;整理数据,利用平均数进行推断假设,体会节约用水的重要性;探讨节水方案。这样一节综合与实践课涉及科学、物理、综合、美术等学科,知识网络如图3所示。
在“节约用水”这一综合与实践课的教学中,一方面,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让学生经历跨学科学习的同时真切地体会到节约用水的现实性和重要性,从而强化节约用水的意识和行为,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并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和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方法来解决问题,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内容设计
综合与实践主题设计是主题活动成败的关键,而内容设计则是主题活动能否落到实处的关键。基于学生生活、学习、学科现实的内容,教师可以以“三有”为导向设计活动内容,真正让学生深度参与。
(一)有趣,以趣激学
数学是一门充满思维挑战的学科。数学对部分学生来说是比较枯燥的,因此,教师在设计主题活动时要充分考虑活动的趣味性,让学生在各个环节中看一看、量一量、画一画、说一说,通过开展动脑、动手的实践活动,以趣激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如果能全身心地投入主题活动中,学习效果自然就好。
例如,“欢乐购物街”这一主题活动不像传统教学那样讲授货币的知识,而是通过筹备购物街和模拟购物,引导学生在真实有趣的情境中体会货币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让学生形成货币的应用意识和金融素养。“所以教育和教学都不能逃避人类活动的重要规律,那就是兴趣。”在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教学中融入趣味性的体验环节,能让学生爱上数学。
(二)有序,以序启学
数学教学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那么教师在设计教学的时候就要做到有序。有序教学是达成有效课堂的重要保证,这就很考验教师设计活动环节时的有序性。在每个活动环节中都先以问题为引领,再通过分组、合作交流等形式进行教学,就能达成教学目标(如图4)。
例如,教学“有趣的平衡”时,笔者通过核心问题引领学生参与活动的全过程,利用有层次的问题开展有序的教学,让学生体会平衡的条件,进而归纳总结出达到平衡的公式(见表3)。
(三)有效,以效导学
如果一个班有五六十名学生,那要在有限的空间和规定的时间里完成主题活动的内容,是具有一定挑战性的。怎样才能让活动不流于形式,实现有效教学呢?除了设置有趣、有序的实践活动,还可以在活动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评价的作用,即通过师生评价、生生互评、学生自评,实现对学生客观、综合的评价。学生也可以在此过程中以批判思维的视角进行探讨、合作、交流,从而发展核心素养。
随着综合与实践在小学数学中地位的提升,与主题活动的设计、实施、评价有关的研究也逐渐成为当下的热门话题。实践证明,在以核心素养为背景的教育时代,基于学生现实的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能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能使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作为一线教师,要学会在教中思、思中学、学中研,让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成为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沃土,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拓展思维,在活动中提升素养。
[ 参 考 文 献 ]
[1] 魏巧璐.初探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课的教学实施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2):65.
[2] 王艳玲.如何理解新课标中“综合与实践”领域的变化:马云鹏教授、吴正宪老师访谈录(十)[J].小学教学(数学版),2022(12):13-17.
[3] 吴正宪,张秋爽.理解儿童 理解数学[J].小学数学教师,2016(12):4-10.
[4] 张俞清.因需定材 整合包容 发展素养: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课的整合设计[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9,20(9):79-81.
(责编 吴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