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學校和家庭需合作引導青少年正向交友
2024-07-06
根據澳門特區政府社會工作局《違法青少年特徵調查報告(2023)》,2023年報告的犯案年齡以14歲為多,而犯案年齡的平均值為13.8 歲;2020年報告以15歲為多,而犯案年齡的平均值為13.9歲,可見調查對象的犯案年齡稍有年輕化的趨勢。您對此怎麼看?
澳門立法會林倫偉議員:《違法青少年特徵調查報告2023》顯示,近半青少年缺乏法律意識和知識,導致不了解犯罪後果。不良朋友交往是犯罪主因,但青少年普遍未正視此問題。類似問題在《澳門特區青少年現況及趨勢研究調查報告書2019》中也有反映,顯示青少年更易受朋輩負面影響。為此,政府需加強普法宣傳和法制教育,提升青少年法律意識。同時,政府、學校和家庭需合作引導青少年正向交友,建立良好交友觀,發揮同儕正面影響力。
澳門婦聯青年協會呂綺穎會長:處於青春期的青少年自我保護意識及控制能力較弱,容易對新鮮事物產生好奇,亦容易受他人的誘惑、利用和唆使而進行犯罪行為,而處於青春期早期的兒少心智更為懵懂,更容易被誘導誤入歧途。資訊科技發達與青少年犯案年齡下移有一定關係。曾有團體調查指出,目前澳門居民的上網率達93%,當中6至17歲兒童及青少年上網率達91%。澳門以雙職家庭為主,不少父母忙於生計,或未有足夠時間與子女進行面對面的溝通,親子交流更多依靠網絡及通訊工具,導致子女出現偏差行為時,未能及早介入與糾正。
《違法青少年特徵調查報告(2023)》顯示,近半調查對象的消閒活動以上網為主(社交及遊戲類),互聯網已成為時下青少年其中一個主流的娛樂方式。但網絡資訊良莠不齊,低俗泛娛樂化的內容氾濫,青少年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尚未定型,極易受到網絡內容的影響而變得早熟。特別是短視頻迅速切換視覺和聲音的傳播模式,為觀眾帶來較大的感官刺激,青少年容易沉迷其中,忽略現實中的人際交往,亦不排除透過實施違法犯罪,在現實世界追求更大的刺激和滿足。
青少年是特區及祖國的未來,在互聯網時代,政府應推動社會落實家庭友善政策,讓雙職家長有更多工餘時間與子女面對面溝通,家長也應針對子女的成長環境,調整溝通和管教技巧,建立良好緊密的親子關係,及早察覺和糾正子女的偏差行為;同時加強家校合作,共同引導青少年適當使用互聯網及辨別網上資訊,提高群體媒介素養。在此建議保安部門加強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為青少年構建潔淨的網絡環境,並繼續深化預防青少年犯罪的各項工作,多方合力避免青少年犯罪年輕化。
華南師範大學粵港澳大灣區跨域治理與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傅承哲副主任:解讀社會趨勢,通常我們除了看年齡之外,還會看他們處於什麼時代。對於犯案年齡低齡化趨勢,我認為需要提早做好普法教育工作,防患於未然。普法工作需要注意選擇青少年喜聞樂見的形式,此外我認為還要適度,否則可能引致他們的逆反心理。
此外根據觀察,發現對於低齡犯罪,法律常常是保障手段和強制方式,並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正常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孩子健康成長的重要條件,家庭应肩负起重要的教育责任。
澳門街區青年協會陳偉良理事長:隨著社會的發展,青少年生活模式的改變,他們的犯罪行為不限於普通傷人、偷竊等,而是發展為網絡欺凌等,犯罪案件的構成有變化。我認為青少年犯案年輕化的趨勢,與現代社會資訊越來越發達,青少年越來越早熟有一定關係。所以我們經常呼籲家長注意過濾下青少年所接收的資訊,並提供適切的輔導;多些陪伴孩子,提供高質量的陪伴,如關注孩子在網絡世界的真實狀況,和孩子共同做一件事,一起去散步或購物等。澳門目前“雙職”家庭居多,希望家長在忙碌中能夠抽出一點時間,高質量陪伴孩子,進行雙向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