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背景下打造新能源汽车专业四大核心技能平台
2024-07-05何娜陈红卫
何娜 陈红卫
摘 要:在产教深度融合背景下,以推动新能源汽车专业发展为关键,以校企联合培养为新方向,充分调动职业教育和产业联动发展,统筹产业科技发展先进元素与新能源汽车专业教学协同创新,打造新能源汽车四大核心技能平台,打通校企课程开发、技术创新、成果转移链条,切实提高新能源汽车专业的教育质量和岗位适应性,培养更多高素质汽车技能人才、能工巧匠,更好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
关键词:产教融合 新能源汽车 四大核心技能平台
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8部门联合印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强调坚持以教促产、以产助教,加快形成产教良性互动、校企优势互补的产教深度融合发展格局[1]。推动学校、行业、企业加强联动,促进技术技能的积累与创新。动员社会的优势力量来齐抓共管,齐心协力,各尽其职,各负其责,建立健全“纵向结合”“横向联动”“内外兼施”的技术技能人才多元化培养体系。
《中国制造2025》提出“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作为重点发展领域,明确了“继续支持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发展,掌握汽车低碳化、信息化、智能化核心技术,提升动力电池、驱动电机、高效内燃机、先进变速器、轻量化材料、智能控制等核心技术的工程化和产业化能力,形成从关键零部件到整车的完成工业体系和创新体系,推动自主品牌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的发展战略[2]。明确了新能源汽车是《中国制造2025》列入的重点发展领域之一,也是“十三五”“十四五”聚焦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各院校在开设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的同时也开展了专业课程体系方面的研究,但从当前各院校开设的课程来看,没有形成较为统一的教学标准,也没有体现与当地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融合,产学脱节现象较为严重。基于此,咸宁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校”)重点研究了依托校企共建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打造课程开发平台、岗位赋能平台、三项赛事平台、三证检验平台,四大新能源汽车时代核心技能平台,围绕新能源汽车新兴产业发展战略需要,完善新能源汽车专业和人才培养结构的区域布局,培养一支优秀品质、 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见图1。
1 课程开发平台,不断完善课程技能点
学校与汽车企业合作共建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基地建有奔驰实训中心、宝马实训中心、奥迪实训中心,汽车发动机拆装与维护、汽车底盘拆装与维护、纯电动汽车电器、动力电池及驱动电机检测、动力电池高压安全等实训区,形成了教室-厂区、课堂-工位、桌椅-台架“三连通”的新能源汽车专业立体教学场所,很好的促进了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全面锻炼了学生的专业技能,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职业素养。同时聘请北方汽车技能大师和行业专家作为课程导师,校企双师借助基地的理虚实一体化教学环境,协同创新搭建了课程开发平台,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构、技能点进行了细化、评价考核走向数字化。
新能源汽车专业课程开发平台,和企业联合建立线上资源,从课程开发决策—课程门类—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教学模式—课程实施环境—评价方法选择,完成各层面的课程改造,与职业标准紧密“对接”,形成符合新能源汽车专业教育要求的课程体系和完善的知识技能体系,为后期岗位赋能平台、三项赛事平台、三证检验平台建设奠定了基础。以新能源汽车电气技术课程为例,其线上课程技能体系构建如图2。
2 岗位赋能平台——有效衔接地方产业链
高等职业教育以提升社会适应性的目标为导向、教育链与产业链相对接、岗位与课程相对接,既服务了地方产业,又反哺了职业教育。以咸宁市地方汽车产业为例,《咸宁市特色产业增长极中长期发展规划》强调提升新能源专用车发展水平,开发多种新型专用车和特种专用车,形成多品种生产、专业化协作的专用车现代化格局。发展新能源环卫专用车研发、设计、生产和环保设备制造。发展车载信息系统、精密模具、塑胶件、智能与互联、轻量化、底盘系统、电子助力转向系统、电子液压动力转向机、制动器、泵和电动阀门、柔性电路与微电子、开关和继电器、粉末冶金零件领域,布局新能源汽车。
学校新能源汽车专业根据咸宁市新能源汽车岗位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课程,形成了“师徒式四岗递进”人才培养模式。职业院校的学生毕业后要走向生产或工作的职业岗位从事技术或技能工作,因此这些技术或技能的习得与掌握要在真实的岗位上实践操作,或在生产车间通过直接的生产操作过程学习。为了更好的实现岗位对接,新能源汽车专业联合咸宁当地汽车企业设置识岗—助岗—熟岗—顶岗四段岗位模式,通过教师示范讲解、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模拟操作、独立实操、简单实操、简单连续实操、复杂连续实操、熟练复杂实操等一系列的操作过程, 经过从简到繁、从易到难的反复实践活动,才能逐渐掌握生产或工作过程需要的技术或技能。见图3。
3 三项赛事平台——全面构建技能助推器
根据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要求,为扎实推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针对新能源汽车专业赛项搭建“师生个人-师生团体-师生同赛”三项赛事平台,健全“赛一教一学”融合机制,教师教学技能和学生专业技能双向提升[3]。
师生个人赛包括教师个人教学展示和学生个人技能展示两部分,全面覆盖新能源汽车专业教师和学生,形成人人参与、人人过关的常态化竞赛模式。师生个人赛甄选出优秀师生参加师生团队赛和师生混合同赛,其中教师团队赛甄选出的“金种子”作为省级教师教学能力大赛参赛选手,教学展示过程作为示范课堂供教师们观摩学习。学生团队赛和师生同赛甄选出的“金种子”作为省级技能大赛参赛选手,技能展示过程作为线上课程资源供师生学习借鉴。近年来,新能源汽车专业师生分别荣获湖北省教学能力大赛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学生技能大赛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三项赛事平台进一步促进教师们将专业建设与社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需求紧密相联,因材施教、因需施教,探索一种创新型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方法,大大提升了教学品质。同时,学生在技能大赛的参与过程中,参与了职业活动,不仅在实践中不断加强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实践技能的掌握,而且在职业素养、职业精神等方面也得到了重陶。
4 三证检验平台——精准检验技能达标度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形成与完善,如今技能型社会建设的核心内容是技能,而职业证书制度本质上是一种人才评价机制,可以有效反映出证书持有者的技能水平。职业资格证书作为人才评价的外在标志,反映了个体所具有的相应职业资格与能力,因而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专业资格证书、技能等级证书、“1+X”证书三大证书是技能达标检验的重要一环,更是反向促进教师教学改革和学生技能提升的重要手段。
以智能新能源汽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为例,学校对标“1+X" 证书标准,将智能新能源汽车的真实项目融入实践教学,通过专业群平台课、专业核心课、岗位技能课和行业实践课对接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和行业应用实践证书,构建课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聚焦新能源汽车动力驱动电机电池技术、电子电气空调舒适系统两大环节,通过创新能力、专业能力和探究能力的综合训练,切实增强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能力。
根据职业教育为类型教育的定位,紧扣智能新能源汽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联合企业共同开发与专业资格证书、技能等级证书、“1+X”证书相关的教材,将企业岗位的核心技术,以活页式、工单式为主要形式,信息化、技能点碎片化的动态视频为辅助教材,在《新能源汽车电气技术》《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及管理技术》《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及控制技术》等教材编写过程中更加注重将新技能、新规范、新标准纳入其中,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提升创新意识和职业能力。
近几年,我院始终坚持“以证促学,证考融通”,注重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紧密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有效衔接。将“1+X”考证内容有机融入课程教学,构建匹配“1+X”证书的模块化课程教学体系,最大限度地发挥“1+X”证书试点的作用,夯实学生可持续发展基础,提升专业技能,鼓励学生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积极取得各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提高就业创业技能。通过三证检验平台,新能源汽车专业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智能新能源汽车中级证书通过率高达100%。
职业技能提高与职业精神养成是学生持续发展的保障,也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这样新一代职业技能型人才在走出校园步入工作岗位时,才能适应社会环境带来的变化,才能适应工作岗位的诸多变革,才能承担起“制造强国”的建设使命[2]。国家围绕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发力,一直不断探索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四梁八柱”,技能人才是技能的承载者和传承者,是技能的实践者和创新者。产教融合的推进是职业教育实现产业与教学结合的必由之路,学校与企业联合办学模式,搭建专业特色的课程开发平台、岗位赋能平台、三项赛事平台、三证检验平台四大核心技能平台,坚持类型教育特色,把握新能源汽车产业需求方向。坚定以新能源汽车行业企业的现实需求来培育技能人才,定位于培养新能源汽车专业技能人才,定格高素质复合型新能源汽车人才的培养、定向于新能源汽车行业企业发展,定点于产教融合实践育人,育人模式切实做到贴近企业、嵌入产业,让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新能源汽车产业行业发展需要相辅相成。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2022年度重点课题《高职院校技能校园建设策略研究》(2022GA130)。
参考文献:
[1]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2023〕699号.
[2]中国制造2025国发〔2015〕28号.
[3]吴威,刘颖.高职学生职业技能提高与职业精神融合人才培养探析[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2(1):8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