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科学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元素的有效策略探究

2024-07-05周学峰

关键词:科学知识科学传统

周学峰

摘?要:在文化强国背景下,相关部门意识到了在小学阶段继承和弘扬中华优质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积极组织有关主题活动,旨在增强学生民族自信。小学科学学科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为此,广大一线科学教师需要对科学教学进行创新,将优质传统文化渗透到具体教学中,使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文化传承意识,提高学生思想认知水平。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中华传统文化渗透策略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4.05.062

为了践行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科学教师需要对《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这一文件进行细致研读,结合文件内容以及学生实际学情对教学进行改革和创新,从而使学生朝着理想的方向发展。小学时期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黄金阶段,小学科学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也可以使学生养成主动思考、探究的习惯,提高教学有效性。在科学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使其能够正确认识科学与传统文化间的关系,实现高效课堂的构建。

一、小学科学学科的特点

1.启蒙性

科学作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学科,内涵较为丰富,涉及内容较为广泛。教材中的科学知识贯穿古今,具有一定历史性和启蒙性。该学科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使其能够从科学的角度对知识进行分析,从而完善其学习体系,促进学生的发展。新课改背景下,为了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科学教材内容经过了多次修改,当前的主题以及知识表现形式均与学生发展需求相符。在教学中,科学教师需要发挥教学引导者作用,结合学生的科学认知水平,充分利用教材内容,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服务。另外,考虑到学生当前思维发展速度较为缓慢,理解能力较差。教师可以寻找科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融合点,通过生活化教学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使学生能够在贴近生活的情景中进行科学探究,为传统文化的渗透奠定基础。

2.综合性

科学课程具有综合性的特点,涵盖了物理、生物以及化学等多门学科内容,旨在为学生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从生活起居到宇宙探险,科学知识范围较广,学习起来存在一定难度,需要科学教师在掌握学生学习情况以及兴趣爱好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手段的创新和拓展,使学生能够在多元化的学习背景下习得新知,开阔视野。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实际观察和操作对科学知识进行吸收和内化,激活思维,从而树立正确的“三观”。

二、当下小学科学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的不足

1.传统文化资源利用率不高

当前部分科学教师虽然意识到了科学知识与传统文化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但是由于未能进行深入研究,导致教学改革流于形式,无法发挥传统文化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作用和价值,自然影响了教学效果。小学科学教材中涉及大量的传统文化元素,对于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具有重要价值,但是还有个别教师未能深入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对于如何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增强科学教学效果,以及如何渗透传统文化知识缺乏深入思考,这就导致实际教学情况与预期教学目标存在较大的出入,无法提高教学有效性。科学教师需要结合学科教学目标以及传统文化传承的价值进行深度思考,从而在小学科学课堂中积极利用传统文化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2.文化传承意识较为薄弱

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强国力量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过于关注语数外等主要学科教学,忽视了科学、美术、体育等辅助性学科的深度教学。这就导致部分学校对于科学等学科的教学仅限于对教材理论知识的讲解,未能对课程的育人功能进行挖掘,自然无法实现优质传统文化的渗透。小学科学作为学生科学教育的启蒙学科,侧重于对学生科学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教师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创设教学情境,结合科学知识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发挥学科育人价值,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3.学生缺乏传统文化学习和继承兴趣

兴趣是孩子最好的教师,特别是对于小学阶段学生来讲。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教师要着眼于学生的兴趣爱好,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的优化,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信息化背景下,科学教师若想要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元素,首先需要帮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从而端正其学习态度。这一过程,对于教师所使用的教学手段和策略要求较高,需要教师做到与时俱进、积极吸收先进的教学思想,从而改善教学质量。传统文化具有一定历史性,学生理解起来存在一定困难,需要教师借助探究性科学知识,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渗透。进而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意识到传统文化学习对于提高自身素养的重要性,从而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配合教师的工作,提高教学有效性。

4.缺乏传统文化学习环境

良好的学习氛围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当前教学中,由于个别学校对于传统文化继承和弘扬认识不足,有关建设亟待完善,传统文化教学无法顺利进行,影响教学实效性。国际化背景下,受到文化融合的影响,国民对于西方文化重视逐渐提高,而对传统文化学习兴趣不高,影响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传统文化环境的缺乏导致师生无法实现有效的教学互动,降低了教学效率和质量。学校需要进行自上而下的教育改革,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传统文化学习环境,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习惯。

三、小学科学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路径

1.挖掘教材内容,衔接文本与传统文化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重要依据,对教材进行研读不仅可以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同时可以达到立德树人的效果。在以往的小学科学教学中,部分教师在教学前未能对教材内容改动情况进行了解,仍然依据经验组织教学活动。这无法实现科学知识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教学,自然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为此,科学教师可以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挖掘,找到科学知识与传统文化的结合点,灵活运用多样化的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主动参与到科学探究实验活动中,提高课堂参与度。此外,需要注意的是,教师需要对教材进行深度分析,从而适度穿插进传统文化内容,增加课堂活力。

在学《袋子里面有什么》时,这一单元主要是对科学知识范围进行介绍,旨在提高学生的科学意识,从而使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教学中,教师首先需要对这一章节内容中的传统文化元素进行挖掘和分析,进而依据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考虑到小学低年级学生年龄较小,缺乏丰富的经历和阅历,理解能力也较差。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中思考传统文化的应用。通过导入典故,利用学生学过的《孟子》中的“非其义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鼓励学生分析这几句话的含义,将中华传统美德引申到科学知识中。教导学生对于他人的科学成果不可窃夺,即使想要借鉴也要经过他人的同意。巧妙地在科学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内容,使学生在获得科学新知的同时养成良好的道德品格,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2.激发学生兴趣,渗透传统文化

小学生活泼好动,对于一切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也正是由于学生的这一特点,导致其课堂学习注意力不集中。为了使传统文化元素与科学知识有机结合,为学生提供独特的学习体验,教师需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更新教学教法,帮助学生养成在科学知识中挖掘传统文化元素的习惯。为此,科学教师需要意识到这一学科与其他学科在知识体系中存在的差异性,尊重学生的发展需求,结合学生兴趣爱好对教学设计进行优化,提高教学效率。另外,在科学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元素,需要教师对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在此基础上开展趣味性教学,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学《校园里的植物》时,这一单元旨在通过学生对植物的观察,养成观察大自然的良好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在具体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课堂活力,可以一改以往的课堂理论教学法,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通过对学校绿化以及生态园的观察,了解本校的绿植情况。教师可以以某种植物为例,进行科普教学,帮助学生了解其生物特征及种植史。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来源于我国古代哲学著作,环境保护是传统文化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以将绿植种植这一话题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提高学生的保护自然、尊重自然的意识。通过这种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意识到保护生态自然环境的重要性,进而在后续的生活中严格约束自己的行为。

3.组织科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与其他学科不同,科学教学更加关注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在教学中,科学教师需要增设实践探究课,让学生能够在动手实践中提高科学知识储备的数量和质量,同时落实传统文化的传承。传统科学教学模式下,部分教师为了节约课堂时间、为学生讲授更多的科学知识,习惯于采用填鸭式教学。这一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较为被动,不利于其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影响教学效果。为此,教师可以采用活动教学法,让学生在活动参与过程中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学习和实践,从而让学生实现进行深度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以《制作小船》为例,这一单元教学中,教师需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航海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的航海精神值得学生传承。在课堂伊始,教师首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航海视频以及船舶的图片,使学生在视听结合中集中注意力,习得新知。随后,借助这一教学契机,教师为学生讲解中国的航海文化,让学生了解我国的航海史,以及航海文化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最后,教师通过国画欣赏的形式,引导学生对船舶文化进行深入了解,使学生意识到船舶制作这一科学知识与国画这一传统艺术间的关系,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4.利用科学现象,升华传统文化

科学现象教学法是当前较为常见的教学手段,即引导学生通过探究科学现象原理掌握科学知识,从而丰富自身的知识体系。传统科学教学中,教师对于科学现象往往是采用直接讲解法,未能为学生提供探究思考的空间,学生逐渐形成依赖性心理,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自然限制了科学教学的发展。为此,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法,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或合作学习的形式对问题进行思考,在掌握科学原理的基础上对科学现象进行复刻,从而提高教学质量。适当融入传统文化内容,能让科学探究成为一件浪漫的事。

例如,在《天气早知道》一课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图片为学生展示天气变化的原理,使学生对这一章节内容有所了解。随后,教师运用谚语这一传统文化丰富学生的视野,如“蜻蜓飞得低,出门要带笠”“天上鱼鳞斑,晒谷不用翻”“一场秋雨一场寒”等。通过谚语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进而鼓励学生思考和讨论,想一想还有哪些关于天气的谚语。学生通过查资料以及询问长辈等形式进行谚语的收集,与其他同学和教师共同分享,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谚语这一传统文化与科学知识联系较为紧密,这一课堂模式不仅可以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同时可以实现传统文化的渗透。

5.创设科学情境,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情境教学法作为先进的教学手段,在各级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为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传统文化资源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通过科学情境的创设,鼓励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在科学情境创设中,首先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深入了解,在此基础上合理控制情境教学难度,避免由于难度过大而使学生产生抵触性心理。此外,需要关注师生互动,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从而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实现高效科学课堂的构建。

以《天气与气候》这一单元为例,教师可以积极利用信息化设备为学生创设科学情境,从而使学生在切实体会中掌握科学知识、实现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整合和分析,对教学顺序进行调整,帮助学生了解当前的气候变化以及当地气候条件特点。随后,教师利用剪纸艺术为学生展示不同天气的主要特点,使小学生根据不同的剪纸图案进行天气情况的判断。学生对于手工作品的制作较为感兴趣。学生通过自己动手认识天气,更易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将剪纸文化融入天气变化的学习中,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使学生切实感受传统文化知识,有利于传统文化的弘扬。

总之,在小学科学中渗透传统文化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也可以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这就需要教师对小学科学教学内容进行梳理,适时引入传统文化内容,让学生能够体会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教师要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关注学生的综合性发展,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佳悦《小学科学与技术中融入传统文化的实施——以“神奇的星空”一课为例》,《现代教学》2023年第21期。

[2] 钟煜瑛《小学科学教科书传统文化内容分析与教学建议》,《当代教研论丛》2023年第8期。

[3] 李宝花《小学科学教学与传统文化相融合的方法研究》,《中华活页文选(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2023年第8期。

[4] 梁冬梅《小学科学教学与传统文化的有效融合策略探究》,《中华活页文选(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2023年第7期。

[5] 陈芷苑《小学科学与传统文化有效融合探析》,《求知导刊》2023年第16期。

[6] 李义薇《小学科学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措施探究》,《中华活页文选(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2023年第5期。

猜你喜欢

科学知识科学传统
蜗牛看牙医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点击科学
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滑雪运动研究可视化分析
科学大爆炸
老传统当传承
2000-2017国外关系从句研究动态的科学知识图谱分析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社会化知识及其客观性探析——兼议朗基诺的科学知识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