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的价值及策略探讨

2024-07-05吴育岩

关键词:古诗词语文课堂初中语文

吴育岩

摘 要: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的璀璨明珠,同时也是当前新时代社会发展不可遗忘的一部分历史基因。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以及新课程标准的贯彻落实使得语文学科的学科视野大大拓宽,并与传统文化知识和内容形成了广泛衔接。本文基于传统文化与语文的融合视角,首先对初中语文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积极意义进行简要分析,然后再从结合书本主题内容,挖掘传统文化元素;开展学科实践活动,助力传统文化传播;有效依托新媒体技术,助力传统文化创新;开展情景演绎活动,彰显传统文化趣味;布置学科个性作业,文化传承立足实际这五个方面对初中语文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具体策略加以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初中语文 传统文化 价值 实施策略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4.05.007

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实现传统文化的有效渗透,并将传统文化的人文底蕴和人性光辉呈现出来,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思考的问题。在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受到应试教育理念的限制,很少带领学生进行知识的拓展,同时也很少有机会带领学生开展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语文实践活动。这导致学生未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产生兴趣。因此教师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广泛挖掘传统文化因素,并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

一、初中语文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

(一)传统文化的类型及价值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也是中华民族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影响因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精神滋养。这种文化不仅是历史的积淀,也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孝道、礼仪、忠诚、诚信等传统美德,都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基本道德规范。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情感和价值观,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初中语文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能够让学生充分了解并热爱自己的民族文化,从而增强他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二)传统文化渗透对语文课堂的积极意义

1.丰富语文课堂教学环节

在初中语文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不仅能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带来积极影响,同时对于语文课堂的结构优化与内容丰富,也可以带来积极影响。传统文化知识在语文课堂上的渗透,意味着语文课堂教学视野的拓展和内容的优化。为了实现传统文化在课堂上的融合,教师会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活动,如开展有关传统文化的班级讨论活动和故事演讲活动,或者是情境演绎和实践活动,等等。这也意味着传统文化在语文学科中的渗透能够为语文学科的创新带来更多灵感和启发,同时也为教师多元化的课程设计与环节安排提供更多参考。

2.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新《课标》强调对学生核心素养与综合能力的培育,这意味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关注知识的传授,还要关注学生人格与品质的塑造。传统诗词歌赋、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都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其中蕴含着许多值得我们当代人学习和继承的正确价值观和道德观,同时也浓缩了古人的智慧和经验。因此,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也是学生提升自身道德素养和道德品质的过程,以及站在古人的肩膀上看世界的过程。

二、初中语文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具体策略

(一)结合书本主题内容,挖掘传统文化元素

当前语文教材虽已有效融合传统文化元素,并积极吸收其中值得当代人学习和借鉴的地方,但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的课堂教学内容相对狭窄,很少能够结合传统文化切入点进行拓展和延伸。一方面,由于时间和教学进度限制,大部分教师更注重学生的成绩表现,而缺乏引导学生参与趣味性和多元化的课程活动。另一方面,受到教学硬件设施和资源限制,不少教师也难以将传统文化实践环节落实到具体教学过程中。

若要在语文课堂渗透传统文化相关知识,教师首先要从自身做起,提高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并在语文学科课堂教学中展现出来。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教材中《世说新语》选文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挖掘传统故事中所展现的儿童的智慧和哲思。其中第一则小故事描述了谢道韫与家人在雪中作诗的情境,一句“未若柳絮因风起”展现了谢道韫的才情;第二则故事讲述陈太丘的儿子对失约友人进行劝诫的故事,充分展现了儿童的智慧和聪颖。学完这两则故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能展现儿童优秀品格和智慧的传统故事,并与同学进行交流。教师也可以补充“孔融让梨”等故事,让学生感受到这些故事主人公的优秀品质,从而学习到为人处世的方法。

再如,教八年级下册课文《社戏》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所描述的民俗,引领学生思考当下还存在有哪些传统民俗。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学生可以了解传统节日,以及节日中的风俗习惯。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即让他们认识到作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应该讲好中国故事,传承传统文化,不能崇洋媚外,一味地跟风过洋节。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创新传统民俗,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各种途径了解这些民俗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和传承方式。同时,学生还可以尝试在实践中创新这些民俗,让它们更加贴近现代人的生活和文化需求。借助《社戏》这一文本,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当下传统民俗的传承和创新方式,树立文化自信,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二)开展学科实践活动,助力传统文化传播

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学科中的渗透和融合,离不开相关实践活动的开展。学科实践活动是初中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同样也是帮助学生深化知识的理解和学习的重要手段。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学科实践活动来帮助学生拓宽学习视野,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丰富自身的语文学科体验感,从实践活动中感受到语文学科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并激发学习的兴趣。让传统文化历久弥新的一种重要方式,就是在现代社会中对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进行创新与传播,即让更多的人对中华优秀传统化进行了解,从而扩大传统文化的受众和传播群体。学生作为新时代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应当肩负起传承和创新传统文化的重任。

在教学古诗词的过程中,学校可以结合中国经典古诗词,组织学生搞一个“古诗词文化节”,以推广古诗词文化。古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精炼的语句和押韵的写作手法,生动地描写和刻画了景物、记录了时代、抒发了古代诗人的情感,是历史的鲜活记忆。在筹备“古诗词文化节”之前,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做好准备工作。举办文化节的目的是传播传统古诗词文化,因此学生需要从不同的板块入手,将古诗词以立体化和多元化的形式展示给其他人。例如,可以设置“古诗词书画展”和“古诗词文学艺术展”等展览,同时还可以组织一系列受初中学生欢迎的“猜词游戏”和“飞花令”等活动。学校可以通过媒体将“古诗词文化节”的欢乐场景展现给社会大众,使更多人可以从古诗词入手了解传统文化。

(三)有效依托新媒体技术,助力传统文化创新

新媒体和新技术能够赋予传统化新的生命。在当前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传统文化的传播应当焕发出新的活力,即充分借助新媒体的显著优势,实现自身的创新和发展。在语文学科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当有效借助新媒体的力量,促进传统化的传播。新媒体包括视频软件、数字电视以及数字网络等,具有传播受众广、传播范围大和传播迅速等显著优势。因此教师无论是在课堂上开展与传统文化传播相关的教学活动,还是带动学生参与与传统文化有关的实践,都可以在一些媒体平台上进行记录,并发布出去,获得更多的受众,扩大传统文化传播的效力。同时,新媒体与传统文化的融合使传统文化焕发了新的活力,而教师也可以借助语文课堂这一平台带领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新形式,使得学生看到当前新媒体在助力传统文化传播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

在学习七年级下册教材中的古诗《泊秦淮》时,许多学生可能无法生动形象地想象出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的景象,也无法深刻理解“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中表达的诗人的愤懑情绪。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师可以借助新媒体,通过现代技术手段让学生“穿越”到古秦淮河畔,感受当时的舞榭歌台和纸醉金迷,同时对诗人的感情产生共鸣。秦淮河位于古金陵即当今的南京,而当下的秦淮河畔也在现代化的灯光中再现了当时“商女隔江犹唱后庭花”的场景。教师可以通过视频和音频的形式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泊秦淮》诗中所描写的景和抒发的感情。在创设情境之后,教师可以以《泊秦淮》为契机,借古说今,让学生认识到即使是在和平年代,也应当以家国安危为己任,怀抱少年鸿鹄之志,拥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之心,而不是抱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侥幸心理。学生应该从古诗词中品读传统文化传递的思想感情,做一个德才兼备的人。

(四)开展情景演绎活动,彰显传统文化趣味

在当前初中语文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趣味情境的打造,引导学生发掘传统文化的趣味性。情景演绎活动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课程体验,还能让学生通过代入角色的形式来深刻理解传统文化的价值。一方面教师要切实把握新《课标》的要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充分突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这包括听说读写的技能、语言理解与运用的能力、文学鉴赏与评价的能力等。另一方面,教师还要切实关注当前阶段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在因材施教理念的指引之下,为学生设计充满趣味性和个性化的课堂学习活动。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为了帮助学生充分发掘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趣味内容,教师可以通过情景演绎活动引领学生在协作与互动的过程中实现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深入理解。这种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和质量。同时,情景演绎活动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让他们在互动中互相学习、互相提高。

在《木兰诗》的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木兰诗》的内容,组织学生分小节进行情境演绎活动。《木兰诗》和《孔雀东南飞》被称为“乐府双璧”,在古典文学领域具有极高的地位。然而,《木兰诗》的篇幅较长,背诵难度较大,许多学生缺乏学习的动力。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参与分节的情境演绎,将花木兰替父从军并在边关打胜仗凯旋的整个过程演绎出来。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能够明确了解《木兰诗》的写作顺序和大致的内容,同时设身处地体会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感受。在情境演绎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视频素材和音频背景,以增强演绎的趣味性和真实感。这种趣味情境演绎活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高效学习,还能引导他们感受语文课堂的活力和趣味。

(五)布置学科个性作业,文化传承立足实际

作业布置也是当前初中语文学科教学过程中不可忽略的重要环节。作业既是对学生所学内容的一种检验,也是学生对课堂上所学的有效反馈。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和完成程度对课堂教学过程进行评估,从而完善或重新制定教学计划与教学安排。为了实现传统文化元素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机融合,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个性化的主题作业,引导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并将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与日常生活实际实现紧密连接,并有效传播。而家长也可以在学生做作业的过程中发挥自身的督促和引导作用,帮助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价值。

在学习《论语》选段的过程中,教师为引导学生充分吸收和借鉴《论语》中的德育理念,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可采取如下措施:布置一项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的活动作业——要求每个学生预先选定《论语》中令自己印象深刻的一句(段)话,作为自己的“一月家训”。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家中每个成员都要将这一句(段)话作为家风家训来践行。例如,学生可选择“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作为家训。这意味着学生及其家长要向颜回学习,无论物质条件如何,都要保持内心世界的丰富,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一个月后,教师要组织一场“分享会”,让学生分享自己选择的《论语》中话,以及介绍一下全家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实践这句(段)话。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传承优秀文化基因,还能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有力支撑。然而,对于如何在初中语文课堂中有效地渗透传统文化这一课题,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因此教师在初中语文学科教学过程中要深入学习和研究传统文化,实现传统文化在语文学科中的有效渗透和融合。其次,教师要运用多种多样的手段,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相结合,使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课堂中焕发新的生命力。最后,教师要推动传统文化在语文课堂上的多元化和个性化呈现,以提升学生传统文化传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参考文献:

[1] 吴晓樱《传承与创新: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有效教学的方略》,《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1年第1期。

[2] 刘荣瑞《论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教学途径》,《西部素质教育》2016年第8期。

[3] 叶燕花《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教学探究》,《读与写》2020年第18期。

[4] 高玉荣《核心素养下初中语文传统文化的渗透研究》,《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9年第8期。

[5] 吴艳梅、段佳沁《文化自信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路径——以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为例》,《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2期。

猜你喜欢

古诗词语文课堂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踏青古诗词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古诗词中的新年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