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
2024-07-05孙作云
孙作云
摘?要:道德与法治是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关键课程,对于构建社会和谐与培养优秀公民的作用是不可忽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将会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资源。本文从多角度分析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策略:比如通过依托教材,挖掘传统文化魅力,旨在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教学内容,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培养对传统价值的认同和传承意识;又如结合典故,提高传统文化的渗透力,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和典故,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传统文化内涵,促使其在实际生活中运用传统智慧,形成积极向上的行为习惯;再如结合实践,强化传统文化的号召力,通过实际活动和体验式教学,使学生更深刻地领悟传统文化的实际应用,激发其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等等。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实施策略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4.05.033
在当今社会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不仅是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和法治观念的课程,更是构建社会和谐、培养优秀公民的课程。随着社会变革的不断推进,传统文化的价值与魅力正逐渐被重新认识和重视,对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影响。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对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具有深远的意义。通过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教师能够使学生构建起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中华传统文化强调“仁爱”“孝道”等核心价值观,这与现代社会追求和谐、尊重的理念相契合。通过生动的案例和互动式教学,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在道德建设中的实际应用,培养其正确的人际交往能力。同时,传统文化对法治观念的塑造也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尊崇“礼法廉耻”的思想,使学生在法治观念上有更为清晰的认识,懂得法律的重要性,并愿意遵守法律规范,形成自觉守法的良好习惯。通过深入研究,教师可以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在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法治观念以及文化认同感方面的潜在作用,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
一、依托教材,挖掘传统文化内容
结合道德与法治教材来看,其内部有各种各样的传统文化元素,均能够为学生的认知发展提供良性保障,依托教材挖掘传统文化内容是颇为关键的任务。教材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础支撑,其中承载着丰富深刻的学科知识与文化内涵。所以教师有必要强化对教材的分析,要挖掘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内容,使其成为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的支撑。在挖掘传统文化内容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元素,如儒家思想、道家哲学等,通过这些代表性元素,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这对学生的综合成长的支持是无可忽略的。教师需要做好对课程的精心设计与合理打造,将中华传统文化整合渗透其中,保证学生在学习道德与法治的知识时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内涵和色彩,这对学生的综合发展的帮助是无可忽略的。通过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元素,教学可以更好地对接学生的成长情况,有效地满足学生的综合发展需要。除传统的文字表述,可以通过图文并茂的插图、多媒体资料等方式,呈现更直观、生动的传统文化形象,以丰富多彩的表达方式,使学生对传统文化有更深层次的感悟,这对学生的全面成长和发展的支持是不可忽略的。教材作为教学的基础支撑,通过精心设计和合理打造,能够成为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和促进综合成长的有力工具。在这个过程中,中华传统文化的融入不仅为知识的传递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支持。
以《我家的好邻居》单元为例,教师可以在讲解邻里关系的同时,引入传统文化元素,如讲述古代邻里之间互助合作的故事,传达中华传统文化中强调邻里和睦、互帮互助的价值观。通过深入挖掘教材,可以选取相关的文学作品、历史典故或寓言故事,将传统文化融入课程,使学生在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同时,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此外,讲述古代邻里相助的感人事迹,通过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中对邻里关系的重视。同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人物的行为和决策背后蕴含的道德观念,培养学生对邻里关系的正确认知和积极态度。通过多媒体资料的运用,教师可以展示相关的传统文化图片、音频或视频素材,使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全面感知传统文化的魅力。例如,展示古代邻里聚会的画面、传统节日邻里共庆的场景,通过这些生动的图像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传统文化中对邻里和谐的强调。
二、结合历史典故,提高传统文化渗透力
结合典故并提升传统文化的渗透力,这是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策略。典故是传统文化的生动体现,承载着颇为深刻且全面的道德智慧与历史记忆,如果在教学活动中融入充足的历史文化典故,将会有效地深化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进而激发学生对道德规范的认同。通过生动与具体的讲述,学生可以更为全面且深刻地思考其中蕴藏的道德观念以及价值观念,这将会显著地驱动学生的认知发展。比如在讲解守信诚实的主题时,可以尝试着应用《左传》中的话语“言以出信”“苟信不继,盟无益也”“义无二信,信无二命”等强调言行的重要意义,借助相应的案例分析,学生可以更为深刻且全面地感知守信的优良传统。除此以外,教师还可以和学生的日常生活与成长经历相互整合,选择和学生的日常生活切合的典故,提升道德与法治活动的真实性以及科学性。通过让学生亲自经历或观察周边事物,顺利地连接到传统文化典故,可以促使学生更好地在实践活动当中理解和感知传统文化的魅力,这对学生的综合发展的支持是不可忽略的。
以《我参与我奉献 》单元为例,教师可以结合传统文化典故,如《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道德原则,引导学生思考参与社区活动的意义与责任。通过深入解读这一典故,学生可以理解其中蕴含的互助互爱、关心他人的道德理念,形成对社区参与的积极态度。此外教师还可以尝试着组织学生模拟社区志愿活动,让学生在实际参与中感受到“我参与我奉献”的价值,同时与传统文化的道德要求相结合,引导学生自觉践行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品德。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讲述一些脍炙人口的名著故事,如《三打白骨精》中孙悟空救唐僧的故事,引发学生对忠诚、责任的深入思考。通过对典故的解读,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中强调忠诚守信的价值观,将这些道德理念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将更加全面地认识到传统文化对个体品德养成的积极影响,在社区参与中更加自觉地践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所弘扬的道德精神。
三、结合实践,强化传统文化号召力
以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切入,这有助学生更为顺利地体验其中的价值观念,从而有效引导学生在日常行为当中秉持传统文化的优良品质。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如参观博物馆、举办手工艺制作比赛等。通过亲自体验,学生可以更好地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内涵,从而切实有效地强化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特别是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需要尽可能地挖掘出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要着眼推进学生的综合认知能力的发展,这样才可以取得更为良好的教学效果。整体来讲,结合实践,强化传统文化的号召力,需要教师精心组织各类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在亲身经历中感受传统文化的内涵。这样的教学方法既强调理论知识的传授,又注重学生在实际中的体验和实践,从而更好地促使学生在行为上积极践行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将其融入日常生活中。这将会综合推进学生的综合发展,有效地对接学生的认知情况,以此来保障每位学生都可以更好地成长,逐渐成为符合当前社会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
以《同学相伴》单元为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团队协作活动,如小组合作完成社会实践任务或项目。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在团队中体验传统文化中强调合作与团结的价值观,感受到共同努力的力量和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同时也可以更好地感知传统文化的内涵和魅力,这对学生的综合发展的帮助是不可忽略的。在实践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团队成员之间的互助与支持,强调团队共同奋斗的精神,结合古典文学名著中的相关内容,如《红楼梦》中贾宝玉与林黛玉之间的深厚友谊、《三国演义》中“桃园结义”的故事,或者《西游记》中取经团队的生死与共,激发学生对友情和团结的深刻理解。在“同学相伴”单元的实践中,强化传统文化的号召力需要教师有意识地设计和组织多样化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在亲身实践中深入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类似的实践活动可以促使学生自觉地将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融入日常行为中,进而形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既可以推进学生的综合素养的形成,也可以切实推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四、连接情感,切合学生的情感需求
传统文化往往蕴藏着相当丰富充实的情感内核,是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构成部分,其能够为学生的认知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支撑。若教师可以巧妙地将此类情感元素融入教学活动当中,势必可以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促使学生逐渐形成对传统文化的深刻体验,进而推进学生的综合发展。一方面,教师可以做好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挖掘和学生熟悉的经验相互关联的文化要素,以学生愿意接受和理解的形式呈现,保证传统文化不再单纯地成为抽象复杂的概念,而是对应学生的日常生活的真实体验,巧妙地引发学生的思考,促使学生更好地感知传统文化的价值;另一方面,教师需要积极地强化对音乐、影像等多种教学资源的应用,要赋予学生更加丰富的学习体验,此举能够更好地推进学生的发展,促使学生顺利地成长与发展。除此以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情感导入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情感表达,在教学开始时,借助提出驱动型问题和分享自我经历等方法,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好奇心,这将有力推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以《中华民族一家亲》单元为例,教师可以选择传统文化中强调家族和睦、亲情至上的元素,如古代家族的和谐共处、世世代代传承的传统观念,依托情感匀速引发学生的良性思考。既要助推学生形成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也要促使学生更好地融入单元内部,形成良好的道德意识和行为品质。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仔细回忆家庭在传统节日中的欢聚经历,通过学生亲身的情感表达,使传统文化的价值观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体验。也可以促使学生通过绘画、手工制作等方式,表达对传统节日的情感认同,从而巩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这一方面可以拉近学生和所学知识的距离,另一方面则能够推进学生的认知发展,赋予其良好的学习体验。此举有助从根本拉近教师和学生的距离,进而赋予学生全新的学习体验,促进其形成良好的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为学生的深度成长以及综合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彰显学生本位
传统文化教育应该尽可能地切合儿童的认知特征以及情感需求,以此来保证其能积极自主地参加到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学习当中,全面展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将会有效地推进学生的综合发展。传统文化的复杂性、深度,决定了在传递给学生时,往往需要简单易懂的形式加以呈现。教师可以选择带有色彩的传统故事、富有韵律的古诗词等,保证学生可以在开放和谐的环境内感知传统文化的内涵,使学生更好地感知传统文化的独特性质,进而推进学生的综合成长。
此外,教师还需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要彰显学生本位,促使学生灵活应用小组合作以及角色扮演等方式,激发自主性和创造性,保证学生可以在参与的过程中深刻地感知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领会传统道德观念。最为关键的是,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启迪学生对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借助激发学生好奇心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地探索。
以《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单元为例,教师可以选择寓教于乐的方式,如通过传统童谣、儿歌来引入对良好公共秩序的讨论。这样的方式既符合儿童的认知特征,又能够轻松地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更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在教学设计中,可以借助小故事、动画等形式,将传统文化中有关公共秩序的道德观念生动地呈现给学生。例如,通过富有趣味性的情景演示,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理解中华传统文化中注重公德心、互助互爱的价值观。需要重点关注的是,在“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单元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主动参与学习,能够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并在实践中培养公共秩序的良好习惯。
总之,在未来的教学中,教师应当继续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结合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在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不断提升道德修养和法治观念,为其成长为有理想、有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宋仙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路径》,《小学教学参考》2021年第33期。
[2] 邱丽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如何有效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读写算》2021年第32期。
[3] 沈丽《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思考》,《文理导航》2021年第11期。
[4] 罗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策略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22年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