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融合传统文化构建高效课堂的路径探析

2024-07-05王善锋

关键词:内涵初中语文文本

王善锋

摘 要:现如今,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逐渐增加,构建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知识相结合的特色化课堂教学模式逐渐成为教师的共识。将传统文化融入初中语文教学之中,能在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体验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推动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为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基于此,本文在阐述初中语文与传统文化融合的意义的前提下,提出整合语文教材,探索传统文化;革新教育理念,合理融入传统文化;组织实践活动,感受传统文化等策略,以期为初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 传统文化 高效课堂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4.05.005

伴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与推广,如何构建以核心素养为目标的、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课堂成为教师的主要工作目标之一。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着宝贵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色精神,是爱国情怀、民族精神、人文价值的直接体现。让传统文化回归语文课堂,能推动实现语文文本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在教学中挖掘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内涵、价值与指导意义,能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使传统文化成为支撑学生学习成长的宝贵精神动力。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

1.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素养和人生哲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合传统文化,借助优秀文化的思想内涵塑造学生的思维和认知观念,使其建立起积极、向上、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生在新时代环境下感悟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发展的指导作用,能够创造全新的、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新文化,使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环境中焕发出新的活力,为国家文化软实力添砖加瓦。

2.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素质教育理念要求教师以开发学生的思维潜力为目标开展语文教学活动,然而传统是语文教学模式以学习知识为主导,以知识灌输为主的教学模式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发展需求,不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知识的深度融合为语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促进教学创新和发展,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感受文本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借助传统文化载体渗透语文知识,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储备,推动实现传统文化与语文知识的深度融合,为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3.推动语文教学提质增效

构建高效率、高质量语文课程的关键在于优秀的教学资源,中华传统文化包含经历历史淘洗而流传下来的优秀精神品质和文化素养,学生在接触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感受到其中丰富多样的学习内容,更能影响自身的思维认知方式。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思考传统文化中的精神内涵,在对比、分析、推理、创新、逻辑思考的过程中实现对语文知识的深层次理解,为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同时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内容,能够拓宽学生的思维视野,增强学生的情感感受力,为学生深入学习理解语文教材的文本思想内涵奠定坚实基础。

二、初中语文融合传统文化构建高效课堂的策略

1.整合语文教材,探索传统文化,培养文化意识

为推动初中语文与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构建高效语文课堂,教师要从语文教材入手,针对性地选择教材内容,引导学生探索教材中蕴含的传统文化思想内涵,结合传统文化引导学生分析文本中人物的行为导向因素,为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思想内涵奠定坚实基础。此外为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语文课堂,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传统文化角度深入分析文章中的情感元素,感受传统文化的优秀内涵的同时,结合传统文化思想理解文章中隐含的情感,为构建高效率的语文课堂做准备。

以《藤野先生》为例,本文主要讲述了鲁迅先生在日本留学时的经历,文章隐含作者对国人无视家国、思想麻木的现状的痛恨,以及对藤野先生的钦佩之情。尊师重道与爱国精神都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内涵。为让学生理解鲁迅在文章中的暗讽和隐喻,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内涵,教师可从爱国和尊师两方面入手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以传统文化为路径感受文本中蕴含的思想内涵,助力学生成长。

课上,教师先行介绍“师”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同学们,大家知道中国古代人民非常重视教育,尊师重道是我们自古以来的优秀传统美德,大家都知道哪些有关教师的经典名句呢?”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回忆所学,提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为学莫重于尊师”,等等。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传统文化中尊师、重师、爱师的思想感情,分析文章内容,体会鲁迅在《藤野先生》一文中表达的思想情感。学生阅读文章,结合文章中“我”与藤野先生相处时发生的订正讲义、讨论解剖、“我”和藤野先生的告别等事件,分析鲁迅先生对藤野先生抱持的情感,感受“我”对藤野先生的敬重与怀念之情。为深化学生对文本思想情感的认识和理解,教师从学生的分析结果入手提出问题:“大家发现了吗?文章中其实还有许多与藤野先生无关的事件,如鲁迅刚刚来到日本时的生活经历和感慨、被怀疑在考试中作弊,以及观看枪毙中国人的影片等,这些事件传递着鲁迅怎样的情感呢?”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文章细节,感受其中的内涵,如“实在标致极了”“大概是物以稀为贵罢”等。教师结合文章用语,讲述旧中国被帝国主义侵略的历史,结合文章内容和历史知识唤醒学生的爱国情怀。学生在爱国思想的驱动下再次阅读文章,感受鲁迅心中压抑的爱国之情,实现对文章情感内涵的深层次理解。可见,结合传统文化思想内涵组织开展文本阅读赏析活动,学生能够感受文章中隐藏的思想内涵,体会传统文化对人的思维认知方式的影响,为高效化的语文课堂的构建奠定坚实基础。

2.革新教育观念,合理融入文化,推动师生交流

传统语文教学模式以自上而下的灌输式教育为主,教师在课堂上占据完全主导地位,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状态,严重影响语文教学的质量,不利于高效课堂的构建。为此教师必须革新教育观念,推动建立平等对话的课堂环境,以引导者的身份开展语文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获取新知,在自主探究中深入理解文本思想内涵。为此教师应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导向性作用,融合传统文化故事或是历史典故,设计富有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的特色探究学习活动,为师生互动提供话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由地表述自己的想法,在探究性学习的同时将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引入学生的内心深处,助力学生成长。

以《社戏》为例,为让学生理解鲁迅在文章中传递的思乡之情以及对劳动人民的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教师在导入阶段引入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和薛道衡的《人日思归》,结合诗句创设情境,带领学生深入体会远游之人对家乡的思念,感受传统文化中浸润对乡土的眷念。教师在传统文化奠定的思想基础上组织学生阅读文本内容,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为什么鲁迅先生在文章的结尾处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这与前文的说法是否存在矛盾?”教师结合问题讲述鲁迅的生平经历,引导学生结合传统文化中的思乡开展讨论活动。学生认识到鲁迅在文中所说的“好戏”“好豆”并不是说豆、戏本身好,而是在说吃豆看戏时留下的美好的回忆,表达了对过去的时光的怀念。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文章内容深入分析情感内涵,体会“我”对平桥村热情好客的村民、诗情画意的美景、和谐亲密的人际关系的怀念,使学生认识到人离故土会产生思乡之情的原因。在课程的最后,教师引入杜甫诗《春望》,引导学生回忆诗词内容,重新体会“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含义。师生在互动中感受诗句蕴含的传统文化,将不同的教学内容串联在一起,使传统文化成为拓宽学生思维视野的优势助力,促进学生语文阅读理解能力和迁移运用能力的发展。

3.组织实践活动,体验传统文化,感悟文本内涵

传统文化存在于生活与学习的每个角落之中,具有鲜明的抽象性特征,为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教师可将实践活动融入语文教学之中,结合文本内容组织实践教学活动,利用实践活动营造文化情境。使学生在亲身参与情境互动的过程中体会传统文化对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的影响,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索语文文本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在阅读中理解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过程,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保证课堂教学质量。

在实践活动的选择上,考虑到初中语文课堂的局限性,为避免实践活动流于形式,教师应当结合教学内容和传统文化内涵,组织符合语文课堂特点的创新型实践活动,例如角色扮演活动、模拟实践,或是利用信息技术播放相关视频资源,在观察中提供拟真的活动体验,为学生理解传统文化、感悟文本思想内涵奠定坚实基础。

以《背影》为例,为让学生体会到文章中渗透的父子之间的深厚情感,深化学生对亲情的理解和认识,教师可在课上组织角色扮演活动。引导学生以表演形式重新演绎父子见面的过程,在表演中体会文章在细节中传递的情感,如“蹒跚地走到铁道边”“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他走了几步,回头看看我”“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等等。为让感受父亲笨拙的动作中传递的爱意,教师在实践中引入传统文化故事“孟母三迁”,在课上再次组织角色扮演活动。学生在观察中体会中国父母于无声中表达爱意的方式,明白对子女的严格要求是爱,对子女的关心与呵护也是爱。引导学生结合传统文化中的父母之爱,体会《背影》的思想内涵,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用意。在课程的最后,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表演中的实践经历思考问题:“与父亲相处的时间这么多,为什么作者单单挑选背影作为文章题目?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我们能看到一个人的背影呢?”为使学生体会到离别的苦楚,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在人们在清明节祭拜亲友的场景,展示传统文化与人们现实生活的联系的同时,使学生认识到离别最让人感伤,而文中的背影意味着离别,使学生认识到作者不舍父亲离开的想念之情,体会文章中父与子之间双向的情感特征。

4.传统文化导入,激发互动热情,提高教学效率

传统文化多以节日、民俗习惯、思想内涵、寓言故事的形式继承传承至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活化教学理念指出应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思中提取教学元素,引导学生思考语文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内在联系,唤醒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保证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为此教师可将传统文化融入初中语文教学之中,以传统文化代替生活元素,导入语文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结合传统文化内涵分析所学语文知识,在互动中探索传统文化与语文知识的内在联系,为高质量的初中语文教学活动的构建提供方向性支持。

以传统文化导入语文课堂,一方面,教师应紧抓文化与文本的内在联系,确定传统文化要素的选择范围;另一方面,教师应重视不同传统文化载体的特殊性,根据教学需求选择文化载体:写对联、品古诗、猜灯谜等活动更加富有趣味性和文学特色;传统文化故事则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对学生的现实生活有一定的影响;传统节日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节日文化中蕴含着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祝愿……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传统文化的载体,作为导入语文课程的优势助力,引导学生结合传统文化讨论语文知识,促进学生成长。

以《〈诗经〉二首》为例,为让学生体会古典诗词在音韵、意境、含蓄表达方面的美感,教师在导入环节引入趣味对对联活动,由教师出具上联,学生结合所学对下联。教师结合学生的思维成果分析对联在意境、音韵、用词方面的对仗要求,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为后续诗词赏读环节的展开打基础。

课上,教师借助多媒体展示上联“窗前莺共语”,某学生提出下联“门前水长流”,教师从音韵方面肯定学生的成果,从意境方面指出其不足:“‘窗前和‘门前都有‘前字,不合对联要求;‘莺对‘水,莺是动物,水是自然景象,因此在景物上的对仗也存在问题。”学生继续完善对联,某学生提出下联“雨后花始放”,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下联,评价下联中存在的问题,如“窗前”表地点,“雨后”表时间,“莺共语”和“花始放”也并不押韵。通过对对联这一特色文化活动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探究热情,教师在此基础上引入《诗经》,引导学生自行结合课下注释品读课文,体会古诗语句在押韵、抒情方面的特点,为后续赏读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有力支持。

综上所述,融合传统文化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要求教师正视传统文化在促进学生学习成长方面的积极作用,以多种形式将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之中,在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的同时增强学生的课堂学习体验,引导学生结合传统文化理解文本内涵,使学生深刻意识到传承与发展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助力学生成长。

参考文献:

[1] 李丽娟、柳玉芝、丁志忠等《立足素养  关注实践学以致用  传承文化  “五育”并举赋能成长——2022年山西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分析》,《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年第32期。

[2] 张丽霞《优秀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实施路径》,《文学教育》2022年第9期。

[3] 郭莉萍《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亚太教育》2022年第18期。

[4] 吴秀如《初中语文古诗词赏析教学的实践与思考》,《亚太教育》2022年第16期。

[5] 苗晓贇《语文教学与文化润疆》,《文学教育》2022年第7期。

[6] 芝世珍、刘银霞《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文学教育》2022年第4期。

猜你喜欢

内涵初中语文文本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挖掘习题的内涵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要准确理解“终身追责”的丰富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