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初中语文教学中有效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思考
2024-07-05张积福
张积福
摘 要:本文旨在探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效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首先,分析了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现状。其次,阐述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最后,提出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革新教学观念,深挖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元素;优化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手段渗透传统文化;结合实际学情,融入传统文化趣味故事;强化课外阅读,拓宽学生的传统文化视野。
关键词:传统文化 初中语文 渗透策略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4.05.009
语文教育的重要任务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能够准确、流畅、自然地运用语言进行交流和表达。而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和精神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和文学艺术成果,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通过有效渗透传统文化,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人文关怀和思辨能力。在当前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青少年的阅读量和写作能力受到越来越大的消极影响,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引导青少年正确地认识和传承传统文化,成为教育工作者共同面临的难题。
一、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现状
1.教学方法缺少更新
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以教师为中心,注重灌输式的传授,缺乏足够的互动和启发。这种教学方法往往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在传统文化教学中,学生可能感到枯燥乏味,难以产生深刻的认知和情感体验。传统教学方法还存在以学生记忆和背诵为主的倾向。传统的语文教学注重对古诗文的背诵和默写,但忽略了对传统文化背后思想、价值观和情感体验的理解和探究。这种机械化的学习方式,容易使学生对传统文化形成肤浅的印象,无法真正理解其内涵与意义。另外,传统的教学方法也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学生接触到的信息形式多样,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无法有效地整合这些多样化的信息资源,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2.教学内容单一
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含了丰富的思想、价值观和艺术形式,然而教学往往只停留在少数经典作品和历史事件的介绍上,缺乏对传统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和传播。另外,传统文化的魅力在于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和深刻的内涵,然而如果教学内容过于单一,学生可能会觉得枯燥乏味,难以产生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此外,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然而一些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将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割裂开来,导致学生难以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这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还影响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3.学生认知度不高
由于现代社会多元化的文化冲击,部分学生对传统文化缺乏兴趣和认同感,导致其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度不高。首先,部分学生可能缺乏对传统文化的基本了解,对于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观念、艺术形式等方面的认知存在较大的空白。这可能与当今社会信息爆炸、文化多元化的现状有关,学生更多地接触到的是当代流行文化和外来文化,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存在一定的欠缺。其次,部分学生可能存在对传统文化的误解和偏见,认为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脱节,缺乏现实意义,从而对传统文化持怀疑态度,影响其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此外,部分传统文化教学内容与学生当代生活脱节,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学生难以将传统文化与自己的生活相联系,导致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度不高。
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
1.有利于民族文化传承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是历史的结晶,是文化的传承。通过渗透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让学生了解古代先贤的思想和智慧,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这有利于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此外,通过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更好地感受到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自豪,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的情感,使他们成为具有文化自信的时代新人。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首先,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如诗词、曲艺、绘画等。通过在语文教学中引入和解读这些艺术形式,可以让学生接触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美学价值,培养他们对美的感知能力和欣赏能力。学生通过欣赏和品味传统文化艺术,可以开阔视野,提升审美情趣,培养对美的敏感和独特的审美眼光。其次,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对美的情感体验和表达能力。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艺术作品通常表达了作者对人生、自然、情感等方面的感悟和思考,它们蕴含着深刻的情感内涵。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学习和感悟这些作品,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情感体验能力,并通过表达与创作来展现自己的情感。这不仅有助于学生的情感发展,而且能够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艺术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渗透优秀传统文化也可以帮助学生提升人文素养。人文素养是指一个人具备的文化修养、文化素养和文化意识,它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素质。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道德伦理,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从而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人文素质。此外,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文学作品,如《红楼梦》《西游记》等,也可以通过阅读、学习、欣赏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素质,提高学生的语文修养和文学欣赏能力。
4.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
通过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学生可以了解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的文化发展和变革,拓展他们的文化视野和认知范围。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艺术、价值观念等,通过将这些元素融入语文教学,可以使学生跳脱狭隘的个人视野,更好地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此外,优秀传统文化是跨学科的,涉及语文、历史、哲学、艺术等多个学科领域,可以为学生提供跨学科综合课程的样本和素材,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加认识深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
三、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
1.革新教学观念,深挖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元素
教师需更新教学观念,将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不仅仅是在文言文阅读中,还可以在现代文学作品、诗词鉴赏、修辞手法等方面进行传统文化的引入和解读。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更加自然地接触和了解传统文化,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兴趣。同时,应深挖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元素,选取经典的诗词、散文、传统戏曲等作为教学内容,通过深入解读和讲解,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情感。此外,还可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社会现实,引导他们思考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的意义和价值,使传统文化与学生的生活和成长联系起来,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比如《岳阳楼记》,教师在讲解这篇课文时,可以深入挖掘其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如古代文学的审美观念、人生哲学等。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古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社会背景,从而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内涵和价值。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教师从教学观念上进行革新,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并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来吸引学生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
2.优化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渗透传统文化
一方面,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资源呈现传统文化的内容。通过展示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材料,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传统文化的形象和声音。例如,在讲解古诗词时,可以通过配乐朗诵、情景演绎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其中的情感和意境。同时,还可以通过制作PPT、微课等方式,将传统文化知识进行归纳整理,方便学生记忆和理解。另一方面,优化教学方法需要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互动教学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例如,组织学生进行传统戏曲表演、古诗词朗诵比赛、传统手工艺制作等,让学生通过互动的方式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举例而言,在教授《苏州园林》一课时,教师可通过播放一段苏州园林的短片,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主题。然后,展示PPT课件,介绍苏州园林的历史、文化背景、建筑风格和园林艺术特点等,引导学生观察图片、阅读课文,思考问题。随后,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苏州园林的感受和理解,提问并互相解答问题。并播放一段关于苏州园林建筑的专家讲座视频,引导学生了解苏州园林的文化内涵和建筑特点。总之,通过优化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技术渗透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更好地将《苏州园林》这篇课文呈现给学生,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同时,也能够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3.结合实际学情,融入传统文化趣味故事
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选择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趣味故事,将它们融入教学中。这些趣味故事可以包括历史典故、名人轶事、民俗传说等。例如,在教授古诗词时,可以引入诗人、词人的趣闻轶事,增加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了解;在讲解传统文化元素时,可以通过讲述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观,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传统文化。同时,教师可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选择适合他们的传统文化趣味故事。例如初中生对于生动形象、有趣味性的故事更加感兴趣,因此教师可以选取一些具有生动情节、形象人物的传统文化故事,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名著中的经典故事片段,引导学生阅读和理解这些故事,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注意保持趣味故事的合理性和相关性。趣味性故事只是辅助教学的一种手段,不能喧宾夺主。因此,教师需要合理安排时间,确保不影响正常教学进度,同时要注重故事与教材内容的关联性,避免引入过多无关的内容。
举例而言,在教授《杞人忧天》一课时,教师可通过讲述一个有趣的传统文化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出本课的主题——《杞人忧天》。随后,引导学生理解“杞人忧天”蕴含的传统文化价值观。例如,“杞人”代表了一种过于担忧、思虑过度的生活态度;“忧天”则代表了对自然环境和命运的关注和思考。同时,可引入另一趣味故事《愚公移山》,通过对比这两个故事,让学生们在趣味中感受到“不畏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精神。在讲解故事的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这两个故事和现实生活的联系,鼓励学生分享自己或他人身边的故事,如何在不知所措面对难题时以智慧和勇气化解难题。通过这些讨论,学生可以更深入地领会传统文化故事对于他们的启迪和指引,也更容易理解课文的深刻含义。
4.强化课外阅读,拓宽学生的传统文化视野
初中生的阅读能力和兴趣爱好逐渐趋向成熟,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推荐适合他们的传统文化作品。如,经典名著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思想内涵,能够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传统文化。此外,教师还可以推荐一些文化内涵丰富的诗词、散文等作品,以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除了教师推荐的传统文化作品之外,学生还可以自主选择阅读材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选择与教材内容相关的传统文化作品,如古代文学、历史典故等,通过对比阅读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传统文化主题进行阅读,如传统服饰、传统建筑等,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探究精神。此外,教师还可鼓励学生通过学校图书馆、网络文化平台、社区读书会等途径了解和接触更广泛的传统文化类书籍和文化活动。这样,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深入了解传统文化,更好地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感受到传统文化的价值和魅力。
举例而言,在《儒林外史》的名著阅读课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书中的部分篇章,如“范进中举”等,让学生对原著有所了解,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同时,教师可以介绍作者吴敬梓及其生平背景,让学生了解该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思想倾向。在导读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儒林外史》与其他讽刺作品进行对比阅读。如,可选取《官场现形记》中的部分篇章,让学生对比两部作品的讽刺手法和思想内涵。通过对比阅读,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同时也可以拓宽他们的传统文化视野,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
综上所述,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艺术表现形式。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科融合和跨学科教学,将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当中,创造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和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同时,要善于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为学生打开了解传统文化的另一扇窗口,提升他们的学习体验和效果。
参考文献:
[1] 苏陶林《关于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措施探讨》,《中外交流》2021年第4期。
[2] 谢红燕《浅谈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渗透》,《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科研》2022年第7期。
[3] 宋穷《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中学生作文指导》2021年第6期。
[4] 梁慧花《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思考》,《中学生作文指导》2021年第16期。
[5] 宋会宜《关于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学生·家长·社会(学校教育)》2021年第3期。
[6] 俞天明《关于初中语文教学中有效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思考》,《语文教学之友》2022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