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D模式下历史街区的复兴
2024-07-05潘海啸张晓赫华夏施瑶露邓茜尹
潘海啸 张晓赫 华夏 施瑶露 邓茜尹
关键词:城市更新;历史街区;TOD;轨道交通;杭州
1 城市更新与TOD发展
当前我国各大城市逐渐由增量向存量发展阶段转变,城市逐渐由外延式发展转向内涵式提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统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动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和品质提升。这意味着城市更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都进一步提升。城市更新是一个使城市进行功能性调整和适应性发展的过程,可以让城市充满新的活力,同时延续城市文脉,有利于保护城市外围开发空间,引领城市低碳绿色可持续发展。
传统的粗放式城市更新往往会造成如历史风貌破坏、公共空间压缩、社会公平缺失、交通条件恶化等问题。例如美国在20 世纪50—70年代的城市更新以大规模“形体主义”规划建设为主[1]。为了适应小汽车数量增长,解决日益严重的交通问题,项目往往采取扩大道路容量的措施,建设了大量的快速路和高速公路[2],由此引发居住分化与严重社会冲突问题[3],比如20 世纪60 年代末开始出现的城区绅士化现象引起了广泛社会争议。彼时美国在城市更新中遇到的许多问题今天在我国也同样存在。如果城市发展以机动车为导向,不能与可持续发展与历史文脉保护策略相结合,会对城市未来造成深远的负面影响。
如果将高效、便利、多元、以人为本的TOD模式融入其中,则可以解决城市更新面临的诸多问题。TOD 已成为许多城市和地区减少汽车依赖和增加公共交通使用的手段[4]。除了公共交通,基于TOD 理念的城市更新还鼓励步行、使用自行车,建立便捷易达的步行和非机动车网络,通过减少机动车的空间来丰富公共空间功能,提升环境空间品质,从而使得土地的利用更加集约高效。
在历史文化的传承保护方面,虽然我国一直很重视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但也存在历史街区的物质形态虽能保存但活力不足的问题。由于早期历史文化街区建设普遍缺乏考虑公共交通,一旦商业开发吸引人群,便会带来大量机动车交通,对历史街区和周边环境品质产生一定的破坏。而如果单纯限制机动车交通,而不发展高效的公共交通连接,历史文化街区又会因活力不足而衰败。
从国内外经验来看,在大城市的城市更新中,历史街区的振兴发展与交通模式的转型有着密切的关系。北美的研究表明,轨道交通的建设能够通过提升可达性来促进土地利用,振兴衰退地区,提升活动的多样性[5]。波特兰市是美国公共交通导向发展的示范城市,被誉为“将土地使用和公共交通相结合的成功范例”。波特兰市过去也曾投资建设了大量高速公路,但很快就发现该策略的弊端,并不得不将其中一条高速公路改建为水上公园。通过多年探索,波特兰市的城市布局、居民的出行习惯均发生了很大改变,人们逐渐习惯于使用轨道交通出行。依托TOD的发展,波特兰市也成为了全美国最富活力、最安全宜居的城市之一。
北美的TOD 发展历程对我国同样有借鉴作用。由于轨道交通发展迟缓,我国过去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TOD 融合策略缺乏探讨。但从上海的发展经验来看,两者结合对历史保护地区的城市更新具有巨大的潜力。上海原法租界地区拥有孙中山故居、思南公馆、周公馆、复兴公园等一大批历史文化资源,里弄建筑更是中西文化交汇的特色,理应成为上海城市化的缩影,营造更为丰富多样的活力场景。但当初进行城市更新时发现,原法租界虽然基本保留了原有的建筑肌理和风貌,但是地块内部居住空间功能单一,公共空间严重匮乏,地块属性过于单一,街道活力有待提升[6]。在轨道交通还没有得到大力发展之前,上海原法租界地区的改造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争论,如是否将马路进行拓宽等。之后随着轨道交通的建设,1 号线、10 号线、12 号线、13 号线等多条地铁线通过此区域,原法租界区的活力得到充分释放,武康路、衡山路、思南路、湖南路等街道成了人们感受上海历史文化最爱去的步行场所,无论是年轻人、老年人、本地人还是游客,都能在其中找到归属感,历史变得不再遥远、模糊,而是真正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因此,轨道交通枢纽与城市公共活动中心的耦合发展是大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的一个重要方向[7]。将轨道交通枢纽与历史街区本身具备的丰富步行网络结合,可以大大增加轨道交通的影响范围,减少这些地区的汽车依赖性,改善与城市发展脱节的被动化局面。
2 杭州市历史文化街区与轨道交通的发展
2.1 杭州市历史文化街区的现状与问题
作为世界知名的历史文化城市,杭州市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包括西湖与大运河两处世界文化遗产、南宋古城遗迹,以及上百处国家级、省级历史保护单位。历史文化街区一直是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工作中的重要内容。杭州市针对历史街区保护范围内的环境特色、街巷格局、建筑风貌、主要功能等提出了详细的规划保护要求,完成了27 处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规划编制和修缮整治工作。历史保护建筑在得到修缮的同时,项目利用传统建筑引入商业零售、娱乐休闲、文化展示、旅游观光等功能,激发了地区活力。
杭州市所取得的成绩是全国许多城市历史文化街区复兴建设的一个缩影。然而从提高历史文化街区可达度与感知度、促进历史文化街区与日常城市生活圈融合的角度看,我国的历史文化街区复兴还普遍面临着一些问题。下面以杭州为案例进一步解释分析这些问题。
1)缺乏多元功能植入,历史文化街区难以融入日常城市生活圈。
由于追求商业化开发和经济效益,杭州市许多历史文化街区复兴项目虽然保留了传统风貌建筑与街巷格局,但面向旅游服务的商业氛围过于浓厚。从历史文化保护的长远发展来看,这样的街区复兴不仅难以充分传承原本的历史文化价值,诱发排他性和绅士化现象,而且由于街区缺少多元复合化功能,导致历史文化街区景点化、网红化,缺乏与周边日常城市生活的融合。
2)空间碎片化边缘化,历史文化街区氛围感知度低。
由于快速城市化与道路交通设施建设的影响,今天杭州市很多历史文化街区都存在空间分布碎片化的问题。由于缺乏更大范围统一有效的空间开发和管理策略,即便历史文化街区各自拥有高品质的空间体验,形成凯文·林奇所描述的有相同空间体验的“区域”。这些地区往往因为各自间存在显著的 “边界”,成为相互独立的“文化飞地”,削弱了历史文化街区对城市活动的影响渗透[8]。比如,清河坊和五柳巷历史街区两者间步行距离不到300m,由于两地区间的中河路高架形成了空间体验上的“边界”,削弱了空间体验连续性,降低了两街区的历史文化氛围(图1)。
3)地区慢行空间品质差,历史文化街区可达性低。
虽然现有历史文化街区复兴项目多强调街区内高品质慢行空间,但是周边地区,特别是连接主要公共交通设施的慢行空间品质仍然有待提高。比如,大运河景区沿京杭大运河包含多个历史文化街区,街区内部及街区间的慢行空间品质较高,然而各街区至临近轨交站点的连接通道仍然优先机动车交通(图2)。虽然当前已有公交接驳服务连接景区与轨交站点,但如能够提升轨交站点与历史文化街区间的慢行环境品质,将大大提升历史文化街区的可达性,减少因与轨交站点间步行距离过长导致历史文化街区被边缘化的问题。
2.2 杭州市轨道交通的发展
自2012年起,杭州市轨道交通网络发展迅速。截至2020 年年底,杭州市运营中的轨道交通线路里程已经达到了306km。轨道交通网络的建设提升了城市整体出行水平,提高了公共交通分担率,也推动了城市快速发展。
然而,目前轨道交通服务与城市活动的耦合水平仍有待提高。一方面,城市交通依赖小汽车出行的问题依然突出。出行调查结果显示,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小汽车使用率仍然很高,公共交通服务在减少小汽车出行方面仍有较大作用空间。另一方面,虽然当前城市开发多强调轨道交通系统的建设,但是轨道交通服务与小汽车相比仍然缺乏竞争力。多模式交通配合是强化轨交服务对城市发展建设辐射作用的必要条件,特别在历史街区复兴项目中,现有轨道交通服务在推动地区空间发展、交通优化,以及公共空间品质提升方面发挥的作用还有待提高。
2.3 基于TOD的历史文化街区复兴策略
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开发策略(TOD)强调通过高密度复合功能土地开发利用、优质的慢行空间设计,以及高公共交通可达性规划来实现可持续、紧缩的城市发展[9]。这一开发策略不仅仅适用于普通商业与居住街区开发,也应包括历史文化街区复兴场景下的混合功能开发与慢行友好环境建设,本文提出了3 点基于TOD 的历史文化街区复兴策略。
1)植入多元化城市功能,强化历史文化街区发展韧性。
历史文化街区在城市中有多重功能定位,旅游资源和相关商业开发只是其中之一。增强历史文化街区的多元化功能,不仅有利于街区融入周边城市生活圈,也能够提高历史文化街区的发展韧性。比如,历史文化景点也可能成为文化教育设施,街区公共空间也可能成为高品质社区活动场所。
2)整合碎片化空间,提高街区的可感知度与可识别性。
采取多种途径整合碎片化的历史文化街区可以提升多个街区整体的可感知度与识别性。比如,对于缺少完整公共空间的场合,可强化灰空间与边缘空间的利用,利用楼宇间等口袋空间,适当开放封闭的院落,将分散的历史文化街区串联在一起。此外,优化交通干道两侧的慢行连接可以柔化机动交通走廊的边界作用。跨线桥等人行设施经过特别设计也可能成为强化历史街区感知度的“节点”。
3)提升公交与慢行网络,提升历史文化街区的易达性。
高品质、高识别度的慢行网络不仅能提升历史文化街区的混合功能水平,也能提高街区的可达性水平。针对人车冲突大的地区,需要加强高品质公交建设,保证慢行交通优先;而在公交可达性高的街区,需要采取限制小汽车使用措施,将道路空间转换为公共活动空间,提升街道步行环境品质。此外,历史文化街区中及周边若有市场和中小学等公共服务设施,应当重点保证这些地点周边拥有相应规模的公共空间,这对于促进历史文化街区的社区生活水平有重要帮助。
3 西湖武林路街区的历史背景、现状问题与发展前景
杭州市武林路地块紧贴西湖东北沿岸,历史文化底蕴丰厚,同时是已经开发的湖滨地区北延伸段,地处重要的位置。该地块交通条件便利,位于杭州地铁1 号线和2 号线的交汇处,且覆盖了多个公交车站点;地块内用地类型丰富,包括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历史风貌区、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和居住用地(图3),具备TOD 发展的条件,因此本文选取该地块作为研究案例。
3.1 历史背景
武林路街区在历史上位于南宋王朝的都城,即临安城。该地原为五代时期吴越国的西府,日后逐渐发展为南宋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研究区域中的武林路,以古武林门得名,是杭城南北向三大骨干通道之一。南宋时期,街西多寺院宫观,街东集中了各类仓库。清朝至民国时期,武林路两侧皆为旺铺,号称西大街,是闻名遐迩的近代商贸型街区。
武林路街区如今留存下来的历史遗迹多为清代、民国时期的建筑,关于南宋临安城遗址相关的痕迹较少,目前街区内的历史文化资源可分为3 类(图4):一是两处文保单位,沙孟海故居(市级)、杭州城市建设陈列馆(省级);二是历史街区地段及周边历史建筑,如梅鹤堂;三是已考古或已改建的历史遗址,如南宋城墙遗址片区、景灵宫遗址片区。
3.2 现状问题
虽然杭州市对武林路街区的历史文化保护工作很重视,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体现在以下4 个方面。
1)历史文化资源丰厚,但利用方式单一。
武林路街区虽包含很深的历史文化底蕴,但资源利用方式较为单一。现状文保单位和历史建筑共有3 处作为展馆,即沙孟海故居、杭州城市建设陈列馆、都锦生织锦博物馆,其他历史建筑多用于商业、住宅,甚至空置,如梅鹤堂和教场路别墅。另外,与场所密切相关的名人轶事、传统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和展示。
2)景区与城区的割裂。
位于武林路街区西侧环城西路上的西湖隧道北出入口导致环城西路以东的历史街区与西湖缺少联系,并且在早高峰(7:00—9:00)和晚高峰(17:00—19:00)时段,凤起路、延安路、北山路、武林路、庆春路东段容易出现不同程度的拥堵;再加上西湖隧道北起点位于环城西路—教场路和北山路之间,进出西湖隧道车流量过大时会影响北山路的交通,进一步加剧其交通拥堵(图5)。
3)宜车型道路空间设计与管理突出。
武林路街区具有良好的公共交通条件,但是目前街区的道路是宜车型主导下的设计,导致地块内部道路空间杂乱,缺乏空间连续性与功能衔接。龙游路等部分道路为步行街,禁止机动车通行,但公共界面连续性不足,并且风貌不佳,步行空间品质较差,主要商业街的步行体验有待提升;另外,遂安路、建德路等支路的部分段落实际为居住小区内部道路,街区的开放性差。由于片区靠近西湖景区,周边商业氛围浓厚,是一个重要的活动目的地,但大量的停车使步行空间被机动车停车侵占的现象十分严重。
4)老旧小区环境品质较差。
武林路街区虽然位于西湖景区附近,但却处于轨道交通、公共交通可达性的末端,加上历史文化保护控制开发的影响,导致目前地块中街区封闭不开放、老旧小区多、生活服务功能型设施不完善,缺乏长期性公共服务设施的管理,亟须通过更新的方式,使得具有区位优势的地块实现现代生活的延续与历史文脉交融。
3.3 发展前景
武林路街区历史文化资源丰厚,应改善该街区历史文化资源利用单一的现状。北山街和环城西路的改造能够进一步加强城市与西湖的联系,形成“湖城交融”的场景。对老旧小区的改造能够吸引更多青年创客、游客等多元人群在此地生活,形成全龄友好社区。地块良好的轨道交通和公共交通为TOD 发展创造了条件,可以打造适宜步行的高可达性历史街区,使得历史资源、湖城融合、全龄友好3 个要素得到有效衔接。
4 武林路街区的规划设计策略
4.1 弥合街区与西湖间空间隔离
武林路街区内部提供了良好的公共交通条件,应打造少车化的街区空间。计划将原有的西湖隧道北出入口北移至凤起路与环城西路交叉口以北路段,减少街区与西湖间的交通障碍。环城西路作为城市主干道,双向六车道的道路断面设计导致行人过街时间长,老人、儿童、残障人士等群体往往需要二次过街才能通过。规划将缩减机动车道至双向四车道,在道路两侧增加街道设施、公园绿地、活动空间,提升街道整体活力(图6)。
4.2 步行空间编织历史文脉网络
将武林路步行街区的历史要素进行梳理,通过慢行空间连接成历史文化网络,并结合当前的活动热点和自身的资源条件,打造“新功能,新文化”的魅力街区。
规划中利用传统街区、历史建筑以零售、体验教学、聚会沙龙和展览等形式表现地区内历史文化元素,提升街区可辨识性,带动经济和旅游活力。其中武林路步行街区中的都锦生织锦博物馆与都锦生厂区建筑一体化更新,创新展陈方式,增强互动体验性,将产品售卖与工艺展示相结合,增加与织锦历史相关的标志、雕塑、文化活动等,唤醒场所记忆。梅鹤堂林界改造利用历史建筑,引入书店、文化沙龙、文创生活等业态,形成体验式文化消费场所。
串联重要节点打造文化体验路径,将步行空间放大,并结合梅鹤堂林界、浙江省文化馆小剧场和其他民居建筑功能,围绕传统活动打造文化体验路径。
4.3 步行网络串联公共交通体系
车站和街道之间的关系对增加公交的使用有重要意义。街区内道路和空间的安全、友好,文化趣味、活力充足,以及对车站本身的场所设计等,会改善步行至车站和候车的体验,进而提高公交使用的可能性。本方案针对性地为龙游路、孩儿巷、教场路和武林路提出了改善策略,横向连接凤起路地铁站出入口和西湖景区,打造宜人的慢行环境,加强各公共交通站点与西湖的衔接(图7)。
龙游路和孩儿巷街道两侧聚集有商业业态,连接地铁出入口和西湖景区入口,是未来人流活力的主要街道。龙游路改造中,计划打开沙孟海故居旁通道,连接线性通道和大型开放空间。在沙孟海故居到西湖段增加更多的文化和休闲功能,路侧停车空间改造为休憩座椅,增加智慧街道家具。开放周围社区一层空间,形成连续的开放式界面。
孩儿巷增加路侧开放空间,衔接地铁站出口人流,为社区和小学生提供活动场地。在靠近小学路段增加过街通道硬质铺装减速带保障小学人流安全。平整人行道和道路高度,将一条车行道改造为休闲活动使用,同时增加口袋停车空间。
保持教场路中原有双向二车道的道路断面形式,将浙江省文物局前停车绿化改造为开放场地,结合口袋公园,提高道路休闲体验。浙江省文化馆小剧场与步行街入口之间路段道路硬质铺装,减少人行道与车行道高差。
武林路现有的步行环境较好,但是南侧与庆春路交叉口的三角地块,阻隔了武林路东西两侧空间,空间利用效率比较低。武林路南侧通过道路梳理,将三岔路口改造为十字路口,并减少机动车道,将多余的道路空间打造为街头广场。以保留公共交通服务为前提,将武林路改造成人车混行路段,混行路段的机动交通绝大部分都是公交专用道。
4.4 街道空间的安宁化设计
交通安宁化是通过对道路的路面、线性、节点等空间组织设计,控制汽车的速度和流量,降低人流和车流之间的交通冲突,提升步行空间感受的重要设计手段,是国内外历史街区改造中的常见方法。项目对地块内的武林路、庆春路、昭庆寺里街和北山街等街道进行交通安宁化的改造,以昭庆寺里街为例进行说明。
昭庆寺里街正处于北起浙江省建筑厅—浙江省人民大会堂—杭州青少年活动中心—西湖的城市轴线后半段,大量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占据了街道空间,挤压了行人步行空间,损害了步行环境质量以及与西湖间的空间联系。设计将里街的车行道宽度变窄、车道曲折化处理,增设绿化、道路基础设施等,降低车辆通行流量和速度(图8)。
4.5 公共空间网络体系搭建
可将道路瘦身后的道路空间转变为公共空间。例如,环城西路与庆春路、教场路交叉口处,将建筑后退空间向大众开放,改造为街角公园;武林路南侧的三岔路口改造,将建筑与道路交叉口处的空间打造为街头广场,疏散人流的同时,为行人和居住创造交流、活动空间。武林路历史街区内的公共空间与西湖风景名胜区通过慢行网络建设,打造成了完善、方便可达的地区公共空间体系(图9)。
4.6 老旧小区的更新发展
以地区内四大老旧小区片区为抓手进行更新改造,修复用水、污水、燃气、电气等基础设施管网,补充满足老年人、青年人、幼儿等多种需求的公共服务设施,并结合社区内部历史文化特征建设向社会开放的文化休闲设施。利用商业建筑的边角料空间及空置房,提供吸引创新人群聚集的人居场所,建成适合创新人群的创意宜居区,补充吸引创新人才的服务设施,增建适宜年轻人居住的青年旅社、人才公寓等多种建筑形式和居住单元(图10)。建议拆除或改建老旧小区围墙,沿街建筑底层引入商业、文化、娱乐等其他功能,并向社会开放,打造公共活动的重要节点。
5 结语
我国大规模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特别是在城市中心区的轨道交通建设,为实践公交都市、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为城市的集约式发展转型创造了条件。但国内外的发展经验表明,仅仅依靠轨道交通建设实现上述目标是很困难的,城市的空间政策和系统性的城市交通政策是实现这种转型的重要保证。
与城市其他地区相比, 历史文化街区环境格局与步行和非机动车交通是密切相关的,但人们仅仅依赖有限的步行活动范围,难免造成与城市发展脱节的状况,引发地区衰败。轨道交通的建设、公共交通导向的发展为历史街区融入城市的演进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
轨道交通导向发展状态的形成既有在城市近郊区通过轨道引导建设开发的方式,也有在城市中心建成区通过轨道交通对既有城市空间结构进行支撑和适应的模式,土地经济学的原理也指出只有城市中心地区的这种适应性才能加强外围地区轨道交通建设的引导性。
在历史街区进行大规模的建设开发并不现实,轨道交通导向的开发更应体现在对地区活力及文化、商业、办公活动的促进作用,以及对不同人群特别是青年专业技术人员宜居性的改善。人口的年轻化可以保持一个地区的蓬勃朝气。
轨道交通影响区范围内的历史街区要率先把城市交通发展模式从小汽车畅通主导向步行、非机动车和地面公共交通方向转型发展,这样可以压缩机动车行驶空间,道路两侧的步行空间可以大大扩张。交通安宁措施能够有效避免车辆与行人的冲突,提升人们在历史街区穿越道路的安全感。这些多样变化的步行空间成为覆盖整个地区、环绕历史建筑的丰富公共空间网络。
小汽车交通的畅通需要较宽的道路空间,滚滚车流不可避免地阻断了历史街区与周边城区的活性联接,历史街区成为城市中的一个孤岛。规划必须改善历史街区周边300—500m 范围内的步行联系,特别是地面的步行联系,这有助于人们体验空间肌理的变化及丰富的街道生活,让人们的步行本身也成为街区活力的一部分。本案例中环城西路西湖隧道口的外移改造,可以促进西湖与城区的融合,也有利于增加该地区东西向步行网络的吸引力。
SYNOPSIS
Revitalization of Historic Districts Under TOD Mode:A Case Study of West Lake Region inHangzhou
Haixiao Pan, Xiaohe Zhang, Xia Hua, Yaolu Shi,Xiyin Deng
The revitalization of historical blocks and thetransformation of transport modes are importantparts of urban regeneration in large cities. This paperfocuses on the revitalization of historical blocks basedon TOD mode.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the WestLake Wulin Road block in Hangzhou is introduced asan example to explore the role of TOD as a catalystfor the revitalization of historical blocks in the spatialdevelopment strategy, transport organization, publicspace, and landscape improvement.
The paper includes five parts. The first part isan introduction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regeneration and TOD development. In the past,urban regeneration was usually coarse, such as themotor vehicle oriented development and insufficientattention to the protection of historical areas, which inthe long run would have a negative impact on urbandevelopment. Urban regeneration based on TOD modereduces dependence on cars by encouraging the use ofpublic transportation. By reducing the space of motorvehicles, it enriches the functions of public space andimproves the quality of environmental space, therebymaking land use more intensive and efficient. Fromdomestic and foreign experience, the construction ofrail transit can promote land use, revitalize decliningareas, and enhance the diversity of activities byimproving accessibility.
The second part introduces the developmentof historical blocks and rail transit in Hangzhou.Hangzhou is rich in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resourcesand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ir protection.Howev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mproving theaccessibility and perception of historical blocks andpromoting the integration of historical blocks withdaily urban life,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suchas single function, spatial fragmentation, and poorquality of walking space.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of rail transit network in Hangzhou, TOD-basedstrategy should be adopted to revitalize historicalblocks.
The third part introduces the historicalbackground, current problems and developmentprospects of Wulin Road block in Hangzhou. TheWulin Road block occupies an important geographicalposition both historically and now, and is worthyof better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The singleutilization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resources in thisblock should be improved. Through the transformationof Beishan Street and Huancheng West Road, theconnection between the city and the West Lake can befurther strengthened, forming a scene of “lake and cityintegration”. The renovation of old residential areascan attract more young people to live here, forminga friendly community of all ages. Good publictransportation creates condi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of TOD, which can create a high accessible historicalblock suitable for walking.
The fourth part introduces the detailed planningand design scheme of Wulin Road block, includingreducing the spatial isolation between the block andthe West Lake, building the pedestrian network,adopting traffic calming measures, constructing thepublic space network system, and updating the oldcommunities. These strategies can protect, inherit,and develop the history and culture of the Wulin Roadblock through transport transformation, making it amore dynamic area.
Finally, the fifth part proposes the conclusionsand suggestions for the revitalization of historicalblocks under TOD m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