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父子战争”在随军后打响

2024-07-04王东

军嫂 2024年6期

王东

对于很多两地分居的军人家庭来说,分居别离是一道坎,随军团聚也是一道坎。

转眼间,妻儿随军已经3年了,回顾走过的跌跌撞撞的历程,特别是和儿子之间持续不断的争执,让我不由得感慨:要想当好一名父亲,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我和妻子曾两地分居10多年,其间共同生活的时间加起来不到1年,每年都只是休假回家陪伴妻儿几天。

难得相聚的日子,无论是和妻子,还是跟儿子相处,都是一片和谐。用妻子的话说,那是因为还没“熟悉”到份上,矛盾来不及暴露,我又匆忙离家归队了。

2017年,我调到现在的单位工作,2021年春,妻子才决定放弃原来的生活和稳定的工作随军。

让妻子下定决心随军,儿子是一个重要因素。那时,儿子已近9岁,叛逆心理越发明显,对妻子的教育比较抵触。妻子觉得,是时候让父亲发挥作用了。

同年夏,妻儿随军到了北京。搬家、布置房间、儿子转学、妻子找工作……在一堆琐事中,我们把因两地分居延迟多年的磨合期,正儿八经地又上演一遍。

没多久,儿子转入了新学校上四年级,妻子也找到了新工作,经常加班。儿子大部分时间都得自己管自己,每天早晚坐班车上下学,放学回家后上大院食堂买饭吃,做作业更是完全靠自觉。

我靠着自己努力,一步步走出农村,并在大城市里安了家。在我的观念中,考试成绩名列前茅既是天经地义,又是手到擒来的事。

然而,第一次看到儿子转学后写的作文,我就绷不住了,没有中心思想,完全一本流水账也就算了,通篇还尽是错别字。

当时,我把那些错别字一个个圈出来,让儿子把每个字都罚抄100遍。可能他当时有些犯怵,也没敢反抗我,但我能够从他的眼神中看到不服气。每次单元测试,看到儿子连最简单的计算都出错,我更是气不打一处来,往往要大声斥责很久。

考虑到我和妻子都要上班,为了方便联系,我们给儿子买了一只电话手表。有一次我下班回来比较早,发现他躲在被窝里,津津有味地听着有些恶搞的儿童网络小说,竟然还哈哈大笑。

当时我就怒了,质问他,为什么总是听这些没营养的东西,而我给他买的一大堆文学著作、诗词典籍,连翻都没翻过?就算我下了死命令,儿子还是无动于衷,说文学书太枯燥了,一个字都看不下去。

父子之间的对立情绪越来越浓,慢慢淹没了在他童年时期建立的那种亲密感。有时吼完孩子,我也会在客厅呆坐半天,回想起他小时候人人夸聪明,回想起他一口、我一口吃冰淇淋的情景,想起曾经愉快地一起做亲子操的场景……我黯然神伤,我和儿子怎么就走到眼前这种剑拔弩张的地步了?

那阵子,我对这个突然长大了的儿子感到有些陌生。似乎转瞬间,他已经不再是那个小可爱,怎么就成了小捣蛋鬼,更严重点地说,是“小魔王”了?

日子一天天过去,我和儿子的关系似乎越来越糟。

为了帮儿子提高学习成绩,我给他买了一些教辅材料,要求他每天放学回来每科都要做上一页。一开始,他还能做一些,只是质量不太高。那天,我在办公室加完班,回到家已经晚上11点了,强打着精神检查儿子的作业。

结果,他的教辅作业上,每一道题目上都赫然只写着一个“好”字!作业质量不高尚且可以接受,可是这种敷衍、应付的态度,让我彻底压制不住怒火。我恶狠狠地把他从床上拖了起来,“啪啪”地打了两巴掌。顿时,他的脸上浮现出两道鲜红的手掌印。

儿子刚开始还有点蒙,迷迷糊糊了好一会儿,缓过神来就变得很愤怒,青筋暴露,泪水憋满眼眶,冲着我吼叫:“为什么你看到的都是我的缺点,天天对我不是打就是骂,你帮了我多少?教了我多少?你是一个好爸爸吗?我讨厌你!”

儿子的话,让我如遭五雷轰顶,脑袋一片空白。我站在儿子的对面,错愕地看着他。而他大口喘着粗气,倔强地盯着我。

这时,妻子刚好下班回来,见到我们互不相让,赶紧唱起了“白脸”。她拉着儿子安抚了半天,还答应周末带他和好朋友一起去游乐场。儿子这才慢慢消了气,躺回床上。

那天夜里,我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最后干脆把妻子叫了起来,和她谈谈孩子的问题。虽然此前妻子和我谈过好几次,但我当时“盲目乐观”,觉得能够一步步影响、改变孩子,但这一次我确实感到“绝望”了。

“你知道我为什么下定决心,放弃原来稳定的工作随军吗?”妻子说,“儿子三年级时,曾在一篇作文里写道,‘窗外一只鸟妈妈带着几个小鸟捕食、玩乐,一家好不开心。可是,儿子在这段场景描写后,又写了一句‘那个鸟爸爸死哪儿去了?就是儿子的这篇作文,才让我意识到,一家人团聚,对他的成长有多重要。只是没有想到,团聚后的矛盾冲突,并不比之前少……”

妻子又说:“我不否认,你是想对孩子好,对他有很多期待。以前我也是同样的想法,花了许多钱给他报各种课外班。但随着一次次遭遇挫折,我认识到学习需要天赋、要靠自身努力,靠逼是逼不出来的。或许,我们应该接受孩子的普通、懒惰,甚至说是平庸……眼光放低点,说不定惊喜还能多些。”

妻子睡着了,我却还在想着妻子说的话。确实,我不能以过高的标准去要求儿子,更不能因为他没有达到我的要求而去打压他,他可能没有我想象的那么美好,但是他也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糟糕,也许,孩子有自己的成长节奏。

一个周六的早晨,妻子加班去了,我没有像往常一样在家里准备早餐,而是带着儿子去营区门口的早餐店,一人点了一碗面条。

面条端上来时,儿子对着碗看了好久,似乎下了很大的决心,怯生生地问我:“我吃不完这么多面条,能不能分给你一半?”

我二话没说,直接从他碗里扒拉了一半面条过来。儿子吃得很欢快,连眉头都舒展开来。吃完面,我带着儿子在附近游玩了一上午,又带他去了超市,一人买了一个冰激凌。

坐在超市门口的台阶上,我们一边吃,一边回忆他小时候,我俩瞒着他妈妈“偷吃”的情景。

最后我说:“现在你长大了,我希望我们还能有很多这样的小秘密。”儿子望着冰激凌若有所思,好半天才朝我点点头。

回家后,儿子拿出一个作文本递给我。说是作文本,其实更应该是“日记本”,里面写的都是他的真实想法,与向我“交差”的作文完全是两回事。

我翻看着里面的文字,有的地方甚至还有泪水打湿留下的痕迹,我才知道,儿子对原先学校和同学的怀念,对陌生学校的恐惧,对新的作业规范的不适应,等等。

尤其看到“我好多次哭红了眼睛,好想自己能够决定自己的人生,好想能够和一起长大的伙伴永远做同学,好想再也不用转学……”时,我的心被狠狠地重击了。作为父母,总想着孩子转学去大城市是对他们好,但那种连根拔起的痛苦,谁又能理解呢?我们总认为孩子什么也不懂,但他们内心压抑的痛苦,或许比我们能够想象的更为深重。

那天晚上,我和儿子躺在沙发上,一边看着电影、吃着零食,一边聊着天,第一次作为朋友、而不是父子平等地对话。

我翻看着手机里的一张张照片,给他讲述我的成长历程,每次工作调动都是服从组织安排,并不是不想陪他,我还为没能充分考虑他的感受,向他道歉。

我答应儿子,以后可以多安排他和以前的同学进行视频通话,利用寒暑假回去看看,重拾童年的友谊。他也说,要尽快融入新的集体,结交新的朋友。

我也不再把儿子当作自己的“影子”了,而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带着欣赏的眼光去看他,把不切实际的期望值降低,并为他每一点的进步而欢欣鼓舞。

好几次,当朋友夸奖儿子懂礼貌,待人真诚、热情时,我都会由衷地高兴,感到“成人”比“成才”更重要。我和妻子也尝试着多多去夸奖儿子。

儿子喜欢拼“乐高”,有时甚至恨不能不吃不喝拼上一天。我认识到他并非没有专注力,只是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才有专注力;儿子对军事历史感兴趣,我就带着他去看军事相关电影,买战争相关书籍,跟他一起讨论军事史上的故事和细节,甚至有时候,我会让他给我讲解一些我不懂的细节。

周末有空的时候,我就会带着妻儿去逛天安门、故宫等名胜古迹;假期里,当儿子以前的同学来京旅游时,我也会让他陪着,当导游、作讲解,充当“小主人”,增强了他自己对这座城市的归属感。

渐渐地,我和儿子的关系好转起来,他越来越愿意和我分享学校里发生的事和自己内心的想法。

当然,儿子依然会有情绪波动的时候,也时不时犯点小错误。这时候,我也会多一些耐心,会认真思考原因,尽量平和地去讲道理,解决问题。

随着年龄增大,儿子的独立思考越来越多,常常提出一些不一样的见解,而说服他,也是一件越来越难的事了。所以,我和儿子的“战争”,大概率还会继续下去。

但是,我心里越来越坦然,“战争”可以有,但只要根据儿子的特性,不断用心摸索,我们的父子关系,肯定会朝着期待中的“和平”方向前进。

(作者为驻京某部宣传处干事)

各抒己见

陈权(现役军人)

从文章中,我们看到了父子关系从剑拔弩张趋于“和平”,看到了一个父亲的成长。我也是一名父亲,我觉得作为父亲,是需要终身学习的。生活中,我们不是去“扮演”父母,更不应打骂孩子,而应抱着平等的态度去爱孩子,既要肯定他(她)的优点,又要接受他(她)的缺点。这样对待孩子,孩子才会愿意和父母沟通,亲子关系才会越来越好。

吴志德(现役军人)

一个再优秀的文学教授,也不见得能把自己的孩子教成语文老师;一个钢琴家的孩子,也未必就能弹奏出肖邦的乐曲……大多数家长,都不愿意承认孩子或许平庸,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观念根深蒂固,因而更容易和孩子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甚至冲突。读了这篇文章,我觉得自己也要尝试理解“成人”比“成才”更重要的道理。

陈煜芊(军人子女)

这篇文章,让我感同身受。我们觉得自己长大了,可以独立选择自己想做的事,可在父母眼里,我们就是半大的“熊孩子”。我也问过父母:“又不是我想学钢琴,凭什么你们让我学钢琴,让我天天练琴?”几番沟通之后,父母和我达成一致,可以不学钢琴了。所以,我觉得,有时候出现问题了,作为孩子也可以主动表达自己想法,争取得到父母的理解和支持。

罗嵘(现役军人、军嫂)

文中的这位父亲,让我乐得不行,简直跟我们家那位军人一样一样的——严肃、不善沟通,做事板正,缺少倾听。

父子之间出现这样的问题,根本原因在于他们长期不在一起,接触少、磨合少。如果父亲把和孩子沟通当成工作,孩子把学业当成任务,难免会影响亲子关系。

花花草草都需要打理,更何况是人?我觉得可以尝试“平等”地和孩子沟通,摸清他们的需求,用他们喜欢的方式互动,这样应该能潜移默化影响孩子。毕竟,父爱也可以润物无声。

缪斯(军嫂、心理咨询师)

当家长看到孩子不好的行为时,往往会带着想要纠正的决心,去批评指责、严加管束。殊不知,孩子的行为并非只是需要解决的“问题”,也能让家长去发现、去观察、去思考。

行为只是一扇窗,只是牵出问题的线索。行为背后堆积的情绪和感受,才是需要被看见和解决的本源。如果本源问题不解决,行为问题还会层出不穷。就像文中,儿子吼出“为什么你看到的都是我的缺点,天天对我不是打就是骂……”的时候,父亲才真正感受到儿子心底的委屈。

如果家长对孩子的情绪、感受不以为然,或者总是极力灌输“应该如何”,其实倒成了对孩子情绪、感受的堵截,这样只会让孩子加倍甚至更加极端地表达自己,致使问题逐渐升级。而当家长能够看到孩子的情绪、感受并表示理解时,孩子心里的委屈和淤积才能得到自然释放,由此带来的问题也能在良性互动中逐渐消退。

编辑/吴萍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