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学习,成就高效数学课堂
2024-07-03顾季红
顾季红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小组合作学习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和广泛认可。小组合作学习能够突破传统数学课堂教学的限制,展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实现高效学习的目标。在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当面对复杂的数学知识点时,学生缺乏主动性,无法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难以深入理解所学知识,从而影响了知识体系的建构,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佳。因此,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长远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而小组合作学习正是能够实现这一要求的方式。面对复杂的数学知识,教师应该引入小组合作学习,发挥不同学生各自的优势,更好地完成数学学习任务,培养协作意识,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依照学情,合理分配小组
小组合作学习是小学数学课堂中重要的教学方式。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小组的划分,以提升小组合作学习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在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时,未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实际能力,导致小组成员之间无法高效配合,从而影响了课堂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进行分组之前应该注重考察班级学生的学情,包括学习能力、学习习惯、个人性格等方面,以科学分组,确保在教师的引导下,每个学习小组都能提升数学技能,实现个人的成长。
例如,教学小学数学《圆的周长》一课时,为了顺利展开小组合作学习,教师会参考学生的数学素养、学习能力和学习优势等方面因素,合理地分配小组成员,形成有效的互助结构。每个学习小组中,会有一名成员担任小组长,负责协调其他成员的工作。计算能力强的成员负责计算任务,负责测量的成员提取相关数据的任务,表达能力强的成员负责成果汇报的任务。这样组建的小组,可以确保每个小组成员在学习过程中都能完成相应的任务,增强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小组活动中获得最大限度的提升。
可见,科学的分组直接影响后续的学习效果。因此,在数学课堂中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应确立好分组依据,科学组建各个学习小组,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创设情境,激发合作愿望
许多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兴趣不高,参与度不够。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改变学生对数学的态度和印象,引导他们进行探究,以促进其高效学习,培养数学思维和表达能力。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应该采用多种方法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其中创设情境就是一种有效的方式。教师应围绕所教内容,为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合作欲望,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例如,教学小学数学《校园绿地面积》一课时,教师先出示校园的平面图并提问:“我们学校内有哪些绿地?人均绿地面积多少?”这个问题提出后,课堂陷入了沉默,学生都觉得无从回答。接着,教师抛出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知道哪些条件?”有的学生回答:“首先要知道校园内所有绿地的总面积。”有的学生回答:“要计算绿地的面积,需要实地测量,得出相应的数据。”还有的学生回答:“还要知道全校各个班级的学生数和教职工的人数。”教师充分肯定了学生的想法,显然要做的事情有很多,依靠个人的力量根本没有办法完成,这时就产生了合作学习的需求。于是,教师让学生制定方案,再进行小组分工,引导学生主动进入合作学习。
数学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可以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当学生处于情境中,就会拉近学生和所学知识的距离,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小组互动中,激活数学思维,提升综合能力。
三、设计任务,提升合作质量
数学知识逻辑性较强,有的知识点深奥难懂,学习难度较大,学生学习时会遇到阻碍,影响学习热情与信心。作为数学教师,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和实施步骤,让学生爱上数学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应设计符合学生学习实际且具有针对性的合作任务,既不能过于简单,也不能太复杂,从而使学生在任务驱动下,展开积极的探索,促进合作学习的有效开展。
例如,教学小学数学《圆柱的体积》一课时,教师先拿出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三个玻璃容器,并告知学生它们的底面积和高度相等。然后,教师指着长方体和正方体,向学生询问:“它们的体积相等吗?为什么?”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是否相等,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很容易判定,但圆柱的体积与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是否相等,则不好判断。有学生提议可以将圆柱体容器里灌满水,再往正方体容器或者长方体容器里倒,看是否可以倒满且没有剩余。如果满足相应的条件,就说明相等。于是,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通过验证得出了结果。最后,教师在屏幕中出示了一个长方体和圆柱体,并提问:“它们的体积是否相等?显然原先的方法不再适用,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在学习圆的面积时,将圆转化成近似的长方形,那么圆柱可以转化成近似的长方体计算体积吗?”学生带着合作性任务,进入小组学习中,每个小组成员在学习的过程中都积极思考,并完成相应的任务。
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助力学生团队协作意识的形成。为了实现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教师在设计小组合作任务时,应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与学习需求,合理安排探索任务,让每个小组成员都能发挥自身的优势,实现学习过程的有序展开。
四、搭建平台,展示学习成果
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让学生在展示的过程中,积极分享探索的经验,从而满足他们喜欢表现的需求,锻炼其表达能力。所以,教师在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数学知识时,在学生完成相应的任务后,应引领学生呈现小组合作学习取得的成果,促使他们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实现知识理解和表达能力的稳步提升。
还以“圆柱体的体积”为例。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探索出了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汇报交流。
小组1:将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后,所得长方体的底面积和圆柱的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长方体的体积和圆柱的体积相等。根据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可以得出圆柱的体积应该用底面积乘高。
小组2: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如果将长方体横着放,此时底面积就是圆柱侧面积的一半,高就是圆柱的半径,所以圆柱的体积也可以用侧面积的一半乘半径进行计算。
其他小组没有总结出小组2的计算方法,于是教师让该小组进行演示,拓宽了其他学生的思维。可见,小组学习后,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展示的机会,让各个小组成员客观评价其他学习小组的学习成果,反馈其中的问题,让每个小组成员都能客观地认识自己,让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积累合作学习的经验,实现综合素质的提升,消除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的障碍。
总之,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小组合作学习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这一方式可以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促进学生进行主动思考和主动探究,达到掌握知识、增进理解的目的,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针对教学内容,联系小学数学教学的实际,巧妙引入小组合作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高效探索,不断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帮助学生形成完善的知识结构,强化学生的团队意识和使命感,获得学习的快乐,感悟知识的真谛。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县栟茶镇栟茶小学)
(责任编辑赵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