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大用药误区,你“中招”了吗
2024-07-03屈洁
屈洁
误区1:不按病因选择药物
如头疼药物的选择,研究表明,大部分人的头疼,都是因为血管和肌肉的牵拉收缩导致的。因此,在选择治疗头疼的药物时,首选不应是止痛药,而应是作用于肌肉血管的药物。再如腹泻分为感染性腹泻和非感染性腹泻两大类,对于感染性腹泻而言,要及时选用抗生素治疗;而对于非感染性腹泻而言,抗生素对其没有效果。
误区2:不重视服药时间与方法
临床上,含有酚、麻、美、敏等字样的药品,一般每隔4~6小时可服用1次,24小时内不超过4次,剂量过大会引起肝脏坏死。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应当按时规律服药,虽然医生对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医嘱是每天服药,但若用药的间隔时间过长或过短,会导致血液中的药物浓度忽高忽低,不能够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另外,止咳糖浆类药物不可以用水送服。建议服药前先喝点热水,再慢慢服用止咳糖浆,让药物覆盖在咽部的黏膜表面,形成保护性薄膜,以减轻黏膜的炎症反应,阻断刺激,缓解咳嗽。
误区3:用抗生素好得快
许多人在购买药物时一味追求所谓的抗生素类药物,认为他们的效果好,治疗速度快。事实上,抗生素不能包治百病,相反滥用抗生素会带来很多的危害。例如,导致在不断的给药过程中,逐渐加强了对药物的抵抗力,导致耐药菌株的产生。根据目前的相关研究来看,几乎不存在哪一种抗菌药物没有出现耐药的情况。除此之外,抗生素类药物的不恰当使用还会对人体产生一定的伤害,甚至会影响肝、肾脏等人体器官的功能。抗生素类药物对流感病毒性感染的治疗效果并不显著,只有当患者出现细菌感染时,抗生素类药物才会起到针对性的作用。
误区4:轻易听信广告宣传词
有的厂家为提高销量,在做广告时会夸大药物的作用范围,对药物出现的副作用很少谈及,甚至说没有副作用。要特别注意使用绝对化语言的广告,比如“药到病除”“根治”“有效率达到百分之多少”“保险公司承保”等。
误区5:保健品也可以治病
患者在使用保健品时,需要明确知晓保健品不能够代替药物进行疾病治疗,售卖保健品的销售员往往宣传他们生产的保健品具有辅助降高血压、降血糖、调血脂的功能,但保健品中真正起效果的有效成分的含量往往不高。针对相同的病症,医疗药物中包含的有效药物成分对疾病的治疗更准确,效果更好。保健品对于疾病的治疗,是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不能够完全治愈,还是离不开医疗药物的使用,但保健品还是具备一定的滋补功效。消费者在购买前可以根据产品说明书,针对自身的身体状况选择。
误区6:输液能让病好得快
“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是世界卫生组织用药原则。在2022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年度监测报告》数据显示:在所有的药品不良反应事件中,来自注射给药的不良反应占到了55.1%,在注射给药中,静脉给药占90.6%。原因是输液会让药物直接进入血液系统,由于没有消化道的屏障,使得更容易发生发热、皮疹、瘙痒、肿胀等过敏反应了,甚至是过敏性休克。
总之,每个人的体质、症状不同,所服用的药品也不完全相同,建议在用药前请教药剂师或医生,遵从医嘱服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