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将军的望江记忆
2024-07-03檀革才吴小平丁磊
檀革才 吴小平 丁磊
位于皖西南边缘、长江中下游北岸,长江岸线长达65公里的古雷池望江县,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这里也曾是渡江战役主战场。渡江战役二野四兵团司令部旧址——陈氏宗祠就坐落于此,现已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安庆市党史教育基地”“安庆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当年有哪些开国将帅在望江厉兵秣马?作为地方党史研究者,笔者通过查档案、阅军史、观旧址、访老者、重走当年渡江路等方式进行深度挖掘,再现大军渡江前夕的望江画卷,丰富渡江战役在望江的故事。
《第二野战军》:记录刘伯承到望江
第二野战军是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的主力部队之一。1949年2月,中原野战军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司令员为刘伯承,政治委员是邓小平。
2014年,中共党史出版社《第二野战军》出版发行,书中记载了刘伯承到望江的一段文字:
1949年4月13日上午10时半,刘伯承一行到达第十五军华阳指挥部驻地。事前接到通知,军长秦基伟、政委谷景生、政治部主任余洪远早已在村口等待首长的到来。
“部队情绪怎么样?”刘伯承刚一坐下,便笑呵呵地问道。
“指战员的情绪饱满、斗志旺盛,只要首长一声令下,我们先遣军保证一举突破江南敌人防线。”秦基伟满怀信心地向刘伯承汇报。
刘伯承满意地点点头,说道:“现在国共两党正在和谈,但我们的部队要做一切立足打的准备,在这一点上一定要给指战员讲清楚,名义上是蒋介石下野了,实际上还是他在幕后操纵李宗仁,李宗仁当不了蒋介石的家,也当不了国民党的家。桂系的白崇禧也是个顽固好战分子,李宗仁想划江而治,想搞南北朝,这也是痴心妄想。毛主席早已讲得清清楚楚,解放军无论如何都要过江,一定要解放全中国,将革命进行到底!”刘伯承说到这里停顿了一下,继续说道,“你们军是第二野战军先遣军,担当首先突破江南敌人防线的艰巨任务,困难很多。第二野战军大部队能不能按照原定计划顺利上岸,与你们军能否完成战斗任务密切相关。现在的关键之关键,是利用当前的和谈时机,认真做好准备,把渡江作战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都要想到,只要我们准备充分,就没有打不败的敌人。”
“现在的部队有什么大的思想反映?”李达接着刘伯承的话问道。
“现在我们是胜利之师,”秦基伟一边给首长们杯中斟满茶水,一边说道,“虽然20天走了1500余里,但部队的斗志仍很旺盛,因此有的战士流露出轻敌思想,认为敌人是败兵之师,已不经打了,为什么还和他们谈?干脆打过去算了。”
这时,刘伯承停住了记录的笔,温和而严肃地说:“现在这个问题要注意,总前委来电,让我们对推迟过江的问题一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我们要向各级指战员讲明白和国民党的和谈,是党中央的重大战略部署,通过和谈,不管谈成谈不成,从处理国际和处理国内问题的角度看对我们党都是有利的。所以毛主席说,国共和谈是个政治问题。现在因为和谈推迟了解放军渡江时间,这是政治需要。但这样可使部队产生松劲情绪,气可鼓不可泄,我们要做好这方面的工作。野司近几天准备把师以上干部集中起来,专门讲讲这个问题。”
接着,秦基伟等十五军领导把他们的作战准备工作向刘伯承作了详细汇报。随后,又陪同他视察了正在水上练兵的部分部队。野司首长走后,十五军主要领导又专门开会,进一步研究野司首长的指示,讨论下一步要做的工作。
除以上军史上的记述外,华阳一带还流传这样一段佳话:刘伯承一行当时骑三匹马而来,视察结束后,中午在司家阁一户农家午餐时,把马拴在一个粗杨树桩上,马踩了农户的菜地,刘伯承见状一面向老百姓道歉,一面叫指挥部用钱或大米赔偿。虽然望江党史和地方志没有这段记载,但经笔者寻访考证,确认刘伯承到望江无疑,损坏庄稼赔偿也确有此事。
《陈赓日记》:记录望江解放
陈赓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杰出将领、1955年授衔的10位大将之一。他在戎马倥偬之余,写下了几十万字的日记。
翻开《陈赓日记》,分别在1949年3月13、27、29日三次提及望江,特别是在29日记录先遣军电告占领了望江及华阳。那么,望江当时情况是怎样的呢?
淮海战役胜利结束后,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陆续开赴长江北岸沿线,准备渡江。这年初春,望江解放前夕,日暮途穷的国民党反动派不甘心失败,还在作垂死挣扎。在合肥、无为、桐城一带被解放军打得溃散的国民党军两个团的残兵败将拼凑成“保六旅”,由其旅长游全带领窜至望江地区,沿途抽丁拉夫、抢夺民财、强奸妇女,望江人民对其恨之入骨。该部驻扎望江城关后,国民党地方自卫队大队长方锦生专门召开军事会议,研究作战部署,要顽抗到底。国民党军刘汝明部惊慌失措到处加紧江防,封锁长江航行,并在长江南岸大肆挖战壕、筑工事,加强战备。
1949年3月,中共皖山地委在太湖县召开太、宿、望、潜、岳5县会议,传达贯彻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精神,确定五县县委、县政府负责人员,部署迎接解放和支援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工作。
3月2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二野五兵团先遣十六军进抵望江县赛口;27日,四兵团十五军一部到达华阳,出其不意包抄国民党刘汝明部六十三军三三五团1个营。该部驻扎在华阳河街江边,作为江南国民党军阵地前哨,起桥头堡作用,但实际没有什么战斗力,见被我军包围,除一个连长反抗当场被击毙外,董姓营长率部投降,我军缴获敌军大量枪支弹药和粮食。28日,皖山军分区所部围攻望江县城,方锦生偕亲信潜逃,但为时已晚,被迫缴械投降。当解放军入城时,城内工商业主、学生、居民走上街头,敲锣打鼓、鞭炮齐鸣、欢声雷动。
3月29日,中共望江县委、县爱国民主政府在城隍庙举行群众大会,宣布望江全境解放、人民政权诞生。望江历史从此掀开了新的一页。
《秦基伟回忆录》:记录寻船找人
望江解放后,摆在县委、县爱国民主政府和全县人民面前的首要任务,就是支援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
要把几十万大军运过汹涌的长江,足够的船只是保障顺利渡江的前提。但这在当时却成了难题:一是国民党军刘汝明部听闻解放军逼近望江时,将内湖和沿江但凡能看到的船只都劫到南岸,并抓走沿江一带年轻力壮的船夫,企图凭借长江天堑阻止解放军南下;二是国民党反动宣传登峰造极,在船民中妖魔化中国共产党和人民解放军,污蔑共产党不仅没收私人财产,还实行“共产共妻”。这些反动宣传,给老百姓造成很大的消极影响。军情紧急,如果短期内找不到足够的船只,渡江作战只能是纸上谈兵。另外,从作战角度来讲,船工必须成为优秀的突击队员,因为渡江作战必定有伤亡,船工们有没有信心、愿不愿意冒着生命危险送解放军渡江,也是事关成败的关键。于是,解放军把做群众思想工作看成是与作战同等重要的任务,组织宣传队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宣传工作,讲明“蒋军必败、我军必胜、渡江必胜,将革命进行到底”的道理,使群众认识到只有解放江南、解放全中国,解放区才能得到巩固、人民才能翻身。经过教育启发,有些船工觉悟得比较快,筹集和修复了少量船只,但大部分群众都还存在着疑惑和畏惧。这该怎么办?
据上将、国防部原部长、时任十五军军长秦基伟回忆:华阳江外滩忠王庙有位老和尚在疾病交加中得到我们的保护和救治,非常感激,对我们说“大军仁民爱物,不可不助”。怎么帮助呢?忠王庙不仅有佛像,更有屈原坐像站像数尊,南来北往的船民都会到庙求签问吉。说来也奇怪,平时求签也有抽到下签的,但求签人跪拜打卦时,只要嘴里念叨为解放军渡江救苦救民时,抽到的全是上签或上上签,中平签都没有。船民心里释然,真乃上天助我。于是打消了顾虑,不但踊跃献船,有的还报名当船工。他们说,解放军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乃顺天意得民心,我们拼上命也要送大军渡江。
指挥部还向群众宣传船只毁坏就按价赔偿的政策和船工伤亡优抚政策。经过再次宣传动员,船民彻底打消了顾虑,纷纷主动献船,保障了渡江战役的顺利实施。
船的问题总算解决了,那1400名水手来自哪里?《秦基伟回忆录》中记载:动员的过程中,发现由于是新区(刚刚解放的地区),完全按照老区那套方法去发动,往往碰钉子,但又发现,许多船主都是“跑码头”的,都加入了相应的船帮或行帮,而在这些帮里,非常讲究辈分,辈分低的往往非常听从辈分高的意见。于是,秦基伟跟负责船工工作的余洪远和许志奋商量,决定让部队换个办法,可以出面请辈分高的人喝酒,请他们帮助出点子,教导员都要上船去和船老大聊家常、交朋友;战士们则要像徒弟对待师傅那样尊重船工,虚心学艺,上船时集体向其敬礼。
2021年,时已94岁高龄的原二野四兵团十五军四十四师一三一团一营一连指导员靳虎堂,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感慨万千地说:“跟船老大交朋友要讲义气,首先就是喝酒。我本来是不喝酒的,结果要请人家喝酒啊,喝酒也要喝得醉晕晕的,船老大高兴了,交情也深了。哎呀呀,醉酒那感觉太难受了。”正是这些办法,打动了“那些经常喝几口老酒、整天衣襟大敞的江湖汉子”。原先他们说“我这湖里船根本上不了江”,后来则是拍着自己胸脯保证“不送大军过江,枉为今世人”。在他们的带动下,船工队一下猛增至几百人,加上相应的激励政策,如对船工家属在生活上一律给予优待,分发粮食、油盐,慰问船工家属等,更坚定了船工们的信心,全县湖区参加渡江的船工也越来越多。
《向守志回忆录》:记录进驻檀树塘
2006年,解放军出版社出版了《向守志回忆录》一书,向守志将军在书中讲述了自己的军旅生涯,其中有一个章节专门讲到了渡江战役。
檀树塘,位于望江县腹地凉泉乡,东距华阳11公里,泊湖、岚杆湖、武昌湖环绕周边,太阳山、祈雨山、白马山并排坐落,这里山水相映、密林幽深,民风淳朴。
1949年3月27日,时任十五军四十四师师长向守志率部进驻檀树塘,这是最早进驻望江的先头部队,出其不意消灭华阳国民党军一个营的也正是这支部队。解放军战士纪律严明、秋毫无犯,为了不打扰当地老百姓,战士们淋雨在树林席地而坐,不私闯民宅,自己捡拾柴草生火做饭。老百姓由衷感叹,奔走相告:“从来没见过这么庄严神圣的大军,天下苍生有救了!”“现在解放军有困难,咱们不帮于心何忍?”
祖居檀树塘的村民徐长根向笔者介绍:“当年爷爷徐明岩献上自家最好的房子给师部作指挥部,这是一座民国初年青砖小瓦建筑,一进三幢,中间有天井,总面积200多平米,现遗址仅存第一进65平米,向守志师长住在一进东厢房,奶奶王玉萍还义务为指挥部官兵烧火做饭。爷爷开有酒坊和染坊,经济条件较好,在当地德高望重。在他的率先垂范下,村里30多户人家纷纷腾出房子让大军入住。如今,我的祖屋作为十五军第四十四师指挥部旧址,已被纳入县级文保和望江红色遗址。檀树塘誓师大会照片,是2019年渡江战役70周年前夕我在军史馆看到翻拍的。”
2011年,94岁高龄的上将向守志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对渡江战役胜利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第一,坚决执行党中央、中央军委毛主席的命令,当年的口号就是党指挥到哪里部队就打到哪里,打到哪里就一定要打胜;第二,兵民是胜利之本,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渡江所用的船只都是老百姓的船,这些船是沿江沿湖渔民的生产、生活资料,他们就靠这个吃饭,我们部队在檀树塘驻扎、在泊湖水上练兵20多天,望江老百姓送粮送菜,民工船工踊跃支前,他们的奉献是无私的;第三,战士们不怕牺牲、英勇善战、不怕一切艰难险阻,只要上面有命令,刀山敢上、火海敢下,这样一种英雄气概在精神上压住了敌人;第四,团结就是力量,渡江战役是集体的胜利。作战中,各部队互相支持、互相帮助、互相配合,这样才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责任编辑:孔晓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