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新民:一生只干这一件事
2024-07-03王建柱
王建柱
他是“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他是中国航天事业最高荣誉获得者;
他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他就是我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重要开拓者之一的任新民。
在安徽省宁国市的市区,矗立着一座高3.5米、重2.6吨的铜像,这座铜像的主人公就是我国著名导弹和火箭技术专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任新民。
任新民1915年出生于安徽省宁国县(今宁国市),2017年逝世,享年102岁。他的一生波澜壮阔、功勋卓著,但他对此却看得很轻。他生前接受笔者采访时曾说:“其实我没什么好写的,我一辈子只干了一件事。”任新民轻轻说出的“一件事”,就是发展我国导弹与航天技术,他因此被誉为“中国航天领域的布局人”。任新民以其智慧和汗水,在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一个个里程碑上,深深地镌刻下了自己的名字。
投身新中国建设
1934年,任新民高中毕业后考入国立中央大学(东南大学前身),1937年又考入重庆兵工学校大学部造兵系。1940年毕业,任兵工署重庆21厂技术员、重庆兵工学校大学部助教和讲师等职。
1945年,任新民赴美国密歇根大学研究院留学。在美国,他只用了4年时间,便获得了机械工程硕士和工程力学博士学位。
1948年9月,任新民被美国布法罗大学机械工程系聘任为讲师。然而执教不到一年,新中国即将成立的消息震动了大洋彼岸,任新民辞去美国的大学教职,毅然回国投身新中国建设事业。
回国后,任新民即担任了华东军区军事科学室研究员。1952年的一天,他突然接到一封电报,通知他去北京。他立刻受命北上,陈赓将军接见了他,希望他参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的成立工作。
任新民回忆道:“我在美国学的是机械工程,并非导弹、火箭。”尽管如此,他仍决定服从组织的安排。哈军工成立后,他被任命为炮兵工程系教育副主任兼火箭教研室主任,主讲固体火箭课程。
1955年,钱学森回国到哈军工参观时,与任新民有过多次接触。
1956年,党中央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提出要发展火箭、原子弹等新兴技术,并于当年10月成立了我国第一个专门的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作为该机构的组建负责人,钱学森邀请任新民一起参与国防部五院筹建工作,让他担任总体研究室主任、设计部主任等职。我国的航天事业是在一片空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当时第五研究院参与其中的人也多是外行,仅有钱学森在美国从事过相关工作。任新民到任后的第一个任务,是去接收从苏联引进的P-1导弹模型,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测绘仿制。
可就在导弹研制的关键阶段,因中苏关系紧张,苏联专家全部撤走。任新民回忆道:“我国的导弹是被逼出来的。”他记得很清楚,就在苏联专家撤走后的第83天,1960年11月5日,我国仿制的第一枚近程导弹发射成功。“虽然仿制成功,但因为射程太近,并没有当即投入生产。”一年后,任新民被任命为“东风二号”导弹总设计师,力求在仿制导弹的基础上能够达到更远的射程。作为导弹的心脏,发动机直接影响到导弹射程,“东风二号”发动机的改型率超过60%,技术难度极大。1962年1月,我国第一台自行研制的液体火箭发动机试车成功。
3月,“东风二号”首次试飞,但飞行69秒后就坠落在距离发射地点300米外的戈壁滩上。面对巨大压力,他沉着冷静,不断总结经验,经过一步步改进,飞行试验最终取得成功。
随后,任新民又相继参加了中程、中远程、远程液体弹道式地地导弹等多种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研制和试验,以及向太平洋预定海域发射远程弹道式导弹的飞行试验工作。
“那时我们并不知道父亲是什么职业。”大女儿任之翔对采访者说,“但后来发现一个规律,就是只要父亲出差几个月,我们国家就有一件大好事要发生。”
“没有任老就没有我们国家的氢氧推进剂火箭,这样说一点都不为过。”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火箭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龙乐豪这样评价自己当年的领导。
20世纪70年代以来,任新民多次担任试验与实用卫星通信工程的总设计师。1970年1月30日,东风四号火箭成功发射。4月初,任新民与钱学森等人乘专机从发射场飞抵北京,向周恩来作发射前的最后汇报。根据“尽量把工作做细、做好”的指示,他们满怀信心,一丝不苟地完成了所有准备工作。4月24日,“长征一号”从酒泉发射场腾空而起,把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了苍穹,卫星准确入轨,举国欢腾,世界瞩目。这表明中国初步掌握了研制多级运载火箭和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技术,中国航天活动的序幕由此揭开。
当年“五一”国际劳动节,任新民与钱学森等其他几位研制功臣在天安门城楼上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周恩来见到任新民站在后面,便对他说:“任新民同志,请你到前边来,不要老往后边躲,你的座位在我这边。”他自豪地向外宾介绍任新民是“我们放卫星的人”。任新民回忆说:“这次接见是在晚上进行的,西哈努克亲王等也在场。当时,我恰好就在后面……航天事业是集体的事业,我个人的作用很小很小,只有集体协作才会有所成就。”任新民把这次接见看成是全体航天人的荣誉,当成是周恩来对大家的鼓励。
自强是毕生信念
我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五院创建之时,中央领导为其确定了“以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和国外已有的科学成果”的方针。任新民是这一方针的忠实践行者。
1985年至1986年上半年,我国拟购买国外的通信卫星,并委托其他国家运载工具发射,一时间这一消息在国内外传得沸沸扬扬。
任新民在完成我国第一颗实用通信卫星的发射定点任务后,又迅速组织拟写了《关于发展我国卫星通信事业的建议》,上报国家领导人和有关部门。他直言不讳地建议:“就通信卫星技术而言,我们与世界上航天技术发达的国家相比,是有不小的差距,我们要通过研制的实践,也只有通过研制的实践才能掌握和提高这项技术水平。只要努力登攀,相信总会赶上的。”
任新民信心满满地表示:“中国的运载火箭不仅能发射自己研制的通信卫星,发射中国购买的外国制造的通信卫星,还可以承揽国际商业发射服务。”
中央有关领导对任新民的意见与建议非常重视,相继作出批示并随后决定:依靠自己的力量研制新一代通信卫星,终止购买外国通信卫星。这对于我国乃至整个世界通信卫星事业的发展,无疑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尖端技术靠买是买不来的,即便是买来了也不好掌握。”任新民对聂荣臻元帅这一观点非常认同和赞赏。1998年,国防科工委组织编写了《回顾与展望》一书,任新民组织撰写了论文《顾既往,瞻前途——话我国航天事业》,系统、全面地论述了继承、创新与引进的关系。在文章中,他倾诉衷肠:“中国人也要就业、吃饭、穿衣、住房、出行。如果自己能干的,包括暂时还不如外国好的产品,都去买外国的,而不去自己干,那我们的工人、科技人员就会失业,不干就永远不会干,中国就会成为外国人争夺的市场,那中国也就成了人家的经济殖民地。”
当气象卫星的研制遇到瓶颈时,他拒绝采用国外技术,而是在国务院和国防科工委、中国气象局等部门之间来回奔走,攻克技术难题,最终诞生的气象卫星如今供全球90多个国家和地区使用,每年数据被引用次数数以亿计。
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六院第十一研究所原副所长、曾担任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发动机副总设计师的王桁回忆,任新民是个停不下来的人,总把“凡事预则立”挂在嘴边:“不能说等我要用什么了,再去研究这个技术,肯定来不及。必须未雨绸缪,我没法知道将来会需要什么。”
任新民家里有一本厚厚的英汉词典,一直到90多岁时,他每天仍早早起床,对照着词典翻译阅读最新的文献。他常说:“即使是再有造诣的专家,不深入实际就会退化,会‘耳聋眼花,3年不接触实际,就基本上没有发言权了。”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总指挥王珏好几次在早上6点接到任老的电话,问他有没有看到某项研究,他回忆说:“对任总来说,永远没有退休的概念。”
坚信“中国人行”,坚持自信、自立、自强是任新民一生始终不渝的信念。任新民非常重视年轻一代航天人和国外同行的交流,鼓励他们多出去走走看看。但他有时也会严肃地批评一味推崇西方技术的某些人。一次,一位专家出国交流时没有介绍中国自主研发的技术,回国后,任新民这样批评了他:“难道高鼻梁就比我们中国人聪明?”
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年逾古稀的任新民领导和参加了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前的大量论证工作,并担任了载人飞船工程技术经济可行性方案评审组组长。
中国航天事业的每一个里程碑上,几乎都能看到任新民的脚印,而这双总是穿着布鞋的脚,几乎走遍了每一处现场。快80岁的时候,任新民还在爬发射塔;快90岁的时候,“神舟一号”到“神舟五号”的每一次发射,他都到场观看……甚至到95岁高龄时,只要他人在北京,依然亲临现场参与观看氢氧发动机的每一次试车……
任新民的一生和中国的航天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他这一辈子只干了“一件事”,然而,这是怎样的“一件事”啊!这件事干出了国威,书写了中国航天科学事业的辉煌!(题图为任新民)
(责任编辑:孔晓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