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写出“众生相”

2024-07-02张春燕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24年6期
关键词:众生相习作作文

张春燕

一、缘起:千篇一律话人物

人生百态,众生百态。在古往今来的许多文学作品中,出现过许多让人终生难忘的人物形象。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中刻画的一百零八将,每一个人都栩栩如生,各有不同。小学语文教材中编者在五年级第七单元安排了一组课文叫“作家笔下的人物”,如爱财如命的严监生、技术高超的刷子李等,一个个人物个性鲜明,让学生在学习、体会、感悟鲜活人物形象的同时,也能分析、揣摩、借鉴作者鲜明的刻画手法,从中掌握一些技能,进行简单的人物描摹。

然而在现实的教学中会发现一旦遇到写人物的文章,就会出现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现象,如同学的眼睛总是“炯炯有神”,妈妈的嘴巴总是“樱桃小口”,妈妈关心学生的事例总是“妈妈照顾生病中的学生”……当一张张鲜活的笑脸在学生们眼前晃动的时候,为什么他们会视而不见、目中无人呢?这不得不引起语文老师的深思。

二、践行:循序渐进教写人

基于学生习作中出现的问题,我们以问题为导向,在平时的教学中探索出如下写人题材习作的有效策略。

(一)确定一个基本发展点

从整体眼光来看,语言学习有它内在的规律,这是一种科学存在。而习作是学生将所习得的语言进行整合再输出。而如何在课堂中加以完美地呈现,这是一种艺术表现。把科学的规律和课堂的艺术进行完美和高效地结合,这是一种学问。尤其重要的是面对不同年段的不同要求,既要各自为营、步步到位;又要前后勾连、逐阶递增。写人文章不管年级高低,核心词都在于写出“特点”。那么如何确定在不同年段写人题材文章的不同要点呢?这就是一种循序渐进地发展,必须在不同年段实施有的放矢的规划,使得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写人习作有规律可循,有发展轨迹可找。

1.教学内容:从具体到抽象

中低段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三年级的习作课可以从对话开始训练,让学生习作中的人物形象是“会说话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来预演,让学生抓住人物特点进行表演,在学生参与、互动、观察、模仿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习作的技能。而到了高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已经得到一定程度地发展,对于“什么是特点”“如何表现特点”已经有了一定的理性认识。在课堂教学中就可以采用讨论、对比等形式,让学生对于“如何表现特点”有一个准确地认识和较高地定位。

2.教学手段:从演绎到归纳

以上从教学内容分析了中高年段的习作在知识链中的不同要求,与此同时,教学手段上也有变化,如在中年级起步阶段,重在指导,所以老师和学生进行了即兴角色表演,让学生不仅知道什么是“对话”,还能够在习作过程中运用对话描写的形式来表现人物的特点;在高年级运用阶段,重在自悟自得,所以老师承担的是引导和点拨的角色,让学生看一看、议一议、评一评,更多地发挥同伴互助的资源,在不断补充的过程中积累和沉淀相关的习作技能。

(二)立稳两条坐标轴

围绕“特点”,把语言环境和学习心理结合在一起,实现螺旋式地增长,才能避免发生原地踏步的尴尬局面。学生的习作过程是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过程,在习作的过程中,经历了复杂的心理感受,它涉及到注意、感知、记忆、想象、思维、情绪等多种心理活动。习作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是学生认知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具体外现。要提高作文教学的实效,必须要建立作文能力和知识发展的序列,立稳习作发展的坐标轴。

1.纵轴线:语言文字习得发展线

这是教材安排体系呈现出来的螺旋发展轨迹。具体体现在教材写人题材习作中,知识线索就是写人题材的作文从单个地接触外貌、动作、语言、神情、心理活动描写等技巧,到综合地运用这些技巧,达到能融会贯通地使用这些技巧的过程。

2.横轴线:儿童学习心理发展线

这是学生在运用语言表达情绪、记叙事情过程中所经历的心理发展过程。在学生初学习作的时候,要求学生来记叙一件完整的事,在叙事中突显“人物的特点”;而到了高年级会要求学生通过细节来刻画人物形象,在细节描写中突出“人物的特点”,通过逐步细化、深化、精化,达到习作最终的目的。究其原因,就在于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是由表象到抽象,由具化到细化的规律性的过程。

(三)把握三个关键要素

既然在习作指导中要牢牢把握纵轴线和横轴线,才能够促进学生的习作水平呈螺旋式递增。那么如何真正调动学生的兴趣,开展有效地作文指导?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往往存在一种误区,老师对于写作知识可能会孜孜不倦地讲解,而很少有人去研究学生在作文过程中到底有什么样的心理特点与认知规律,导致学生见到作文就头疼的现象。在习作指导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以下三个关键要素。

1.需≠要

需是指不可缺少,要是指渴望得到。需和要之间还是有区别的。举一个例子,最有营养的早餐是牛奶鸡蛋,这是需;但是不是每一个人都喜欢这样的补给方式呢?显然不是,有一些人会选择大饼油条,理由很简单,因为喜欢。同理,教学中的所需和所要也是有一些差异的,比如老师都知道什么是学生所需的,所以一定会竭尽所能地提供给学生;但是学生一定会接受吗?并不一定,虽然他从道理上知道自己需要,但是他打心眼里却不喜欢,所以有时候会拒绝,甚至反抗。所以在教学的时候,我们不能板起脸孔来说因为这是你所需的,所以你必须得吃!这肯定行不通。我们应该去考虑怎么样让学生的所需和他的所要实现最大的统一?我们不能仅仅关注学生需什么,我们更要去观察了解学生要什么。让“需”变成“要”,让学生由“被动习作”变成“主动习作”,这才是我们的努力方向。让“需”变成“要”,就需要我们对知识体系进行重组,使之成为学生喜闻乐见愿意参与的一种形式。

2.懂≠会

“懂”是停留在看、想层面的思考,是对事物的一个认识过程;“会”是在看的基础上的做、练,是在操作层面上的应用过程,两者存在本质的区别。这就是说学生知道了怎么写和最后他能不能写好,这是两个层面的问题。在作文指导中要避免以“懂”代“会”的现象,也就是把写作指导停留在理论层面、技术层面,老师高高在上,说了一大堆关于怎么样写的知识,但是对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可能碰到的种种障碍却视而不见,这就容易造成学生“闻写色变”的恐惧心理。如果说理解了“需≠要”是掌握了学生普遍学习心理,那么区别“懂≠会”即真正关注学生的写作过程。对于每一个学生在写作过程可能遭遇到的困难进行提前预测、逐一化解,老师真正成为学生在习作过程中的一个同行者,才能让学生不惧怕作文,更甚者喜欢作文。

3.此≠彼

此人非彼人,我们不能说这个同学已经写得很好,你为什么写不好;此时非彼时,我们也不能要求学生一次会了就要次次都会。在习作教学指导过程中,我们往往追求举一反三、由此及彼,希望一篇带多篇,以一个学生带动多个学生。可惜的是多年的教学实践一再地告诉我们,由此岸到彼岸,绝不是以美好的愿望和决心就可以解决的,学生的语言习得过程远比我们想象和期望的要漫长和艰难。要想利用一篇习作达到一点就通的效果,基本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就好比是滚雪球,必须得滚很长的路程,吸很多的雪片,足够重、足够实了的时候,才是一个圆圆满满的雪球的形状。谁能够想到一片薄得即化的雪花最后能够变成一个那么大的圆体呢?所以我们要理解学生,教会学生写了一篇,到第二篇,又有可能写不好了。学生的学习永远是一个反复和曲折的过程。教育是慢的艺术,老师要允许学生以自己的速度和规律去摸索积累。当我们看到学生屡教不化的时候,要知道这就是成长的规律,没有速成,更不能立竿见影。

(四)落实四个教学环节

当找到了发展基点,立稳了发展坐标轴,找到了学生习作过程中的关键点后,接下来就涉及到具体的课堂实施板块。接下来就具体结合一些课例,谈谈在具体的习作指导中必须重点关注的几个环节。

1.作前曲:未成曲调先有情

假如我们仔细去分析每一个单元导语、课文、口语交际、习作、展示台等各个板块之间的关系,就会发现它们前后呼应、相互帮衬,从不同角度应和了单元主题,也从不同方面推进了单元目标,所以在设计习作课的时候,必须把它与一单元的人文主题、知识主线紧密结合在一起,做好充分地习作启动准备。以五年级“写一个印象深刻的人”为例,可以在习作指导之前先指导学生大量阅读,建立人物素材库,再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勾勒人物素描卡。这样学生的视野扩大了,观察目标明确了,也会自觉留意身边的人。我们引导学生及时把与文本人物相类似的人物积累到已有的“人物形象库”相应的分支上,开始进行人物素描卡的创作和积累,比如由“王熙凤”——泼辣、圆滑联想到我们班的“凤辣子”小组长,又如“严监生”——吝啬鬼联想到我家的“铁公鸡”姥姥等,形成一种迁移,为接下来成篇的写作奠定基础。

2.作中曲:笔下生花巧设境

激发学生的习作欲望,让学生产生“我要写”的愿望,这是学生课堂习作的快乐源泉;教给学生习作方法,让学生产生“我能写”的自信,这是当堂写作的成功保障。一节成功的习作指导课不仅能够抓住学生的眼,还能抓住学生的心。

(1)遵循规律:由浅入深

学生习作有一个慢慢预热的过程,不能操之过急,不能以要求代替指导,特别是在学生作文刚刚起步的阶段,更应该要注重课堂氛围的营造,做到步步深入、耐心引导。

(2)突破难点:由彼及此

三年级是习作起步阶段,说和写还存在很大的落差,能说不会写的学生不少,既不会说也不会写的学生也不是没有。所以把课上得让学生喜欢还是不够的,关键是在喜欢的基础上,能够让他们明白、领会、迁移。

3.作后曲:你评我改都能行

如果说当场指导是完成了一篇习作60%工作的话,那么还有40%的工作在于现场习作之后的讲评。讲评的意义在于展示、交流学生习作中的优秀作品和典型问题,帮助学生在顺利完成“一篇”以后,进而总结出“一类”的写作规律,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和成就感。

(1)贵在内化:由一到三

当学生进一步知道“如何通过具体事例来写人”以后,就可以进一步搭建舞台让学生可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来写人生百态的众生相。

(2)效在课外:由点及面

通常学生之所以对于习作缺少兴趣,是因为他们写完了作文就交给老师,没有自己的读者群。所以在传统习作的基础上,必须要有所变化,除了给老师看,还要搭建给大家看的平台,让学生通过不同途径去学习、展示、交流,体会习作带来的愉悦感。通常一篇习作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渠道让他们去交流:把习作带回家,请爸爸妈妈做第一读者,写几句鼓励的话;钉成册,请同学们轮流看,评最佳作者;布置成宣传栏或者发表在班级网站;打印下来,配图配插画,完成自己的习作集。

本文仅以写人题材习作为例,探讨了关于习作教学的一个小小分支。其他的习作,如写景、叙事、状物也应该如此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去做。小学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作文能力的启蒙阶段,必须加以足够的重视。作为新时代语文教师,应该不断与时俱进,改进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从学生的需求出发,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对于写作的乐趣与无限的遐想,培养学生对于写作的热爱,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众生相习作作文
海外华人寻偶众生相
众生相
众生相
习作展示
众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