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悟小古文美育浸养的文化意蕴

2024-07-02陈婷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24年6期
关键词:古文美育融合

陈婷

我国有着数千年悠久灿烂的文化,小古文已经成为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笔者试图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发掘小古文的教学价值,把美育融入到小古文教学的全过程,引导学生在小古文美育浸养的学习过程中体悟传统文化的内在意蕴,更好地继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

一、教智融合的提出背景

(一)教智融合的核心概念

在“双减”背景下,“教智融合”是伴随时代发展而产生的一种创造性发展理念,“教”指教育和教学;“智”指现代信息技术。教智融合原指教学与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泛指新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究其实质,“教智融合”就是指基于信息化视角,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实现教育教学模式的智能化、现代化、信息化,构建一个智慧、智能的现代化课堂教学环境,最终指向教学环境的优化、传统教学模式的转变和学生智慧的开发,促进学生的更优发展。

(二)推进教智融合的意义

通过推进教智融合,促进现代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满足当下教育新需求,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工作的融合创新发展。

第一,推进教智融合,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的要求。新课标在课程实施的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要关注互联网时代语文生活的变化,探索语文教与学方式的变革。新课标在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方面指出,语文教师要适用时代要求,提升信息素养。因此语文教学要有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不断探索语文教学和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

第二,推进教智融合,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需要。苏州工业园区教育局沈坚局长在2023年第3期《园区教育》卷首语《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意义价值》一文中提道:“教育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当下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求、内生动力和必由之路。”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智慧教育,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是大势所趋、发展所需、改革所向。

二、教智融合下小古文美育浸养的实施现状

根据知网搜索、文献整理等发现,目前对于“小古文”和“美育”单方面教学的研究已有不少建树,关于小古文的研究呈现由少到多的趋势,但总体来说,关于小古文的文献书目较少。关于小古文的研究大多是期刊等简单文章,研究内容大体是对小古文教学存在问题的研究和对小古文教学策略及方法的研究。而立足教智融合,发掘小古文美育价值只是浅谈,未能深入探讨,缺乏具体可操作性建议。

当下小古文美育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其一,教学模式单一。教师基本会按照一个标准的模板进行教学——教生字词,简单介绍小古文作者、出处、背景,逐句翻译,最后生硬地揭示其蕴含的道理。这种教学方法重理性积累,轻情感体验,使得富有美育价值的小古文被过度地拆分解读,变成一句句索然乏味的白话文。学生在学习中已然没有自己的情感,更无法感受小古文的美与底蕴。其二,教学时间甚少。通常情况下一个课时就可以教完一篇小古文。大部分老师认为小古文学习便是进行翻译和背诵,并不注重理解其内涵。小学生学习小古文只是把这些文字简单地“印刻”在头脑中,不能通过文字看到小古文内涵的情境和理趣。其三,教师语文素养不够。部分教师没有充分挖掘学习资料进行对比教学,让本身就有一定难度的小古文课堂变得更加枯燥乏味。其四,学生理解能力有限。受限于认知规律和语言表达习惯,小学生很难感受小古文之美,无法将生涩难懂的小古文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更不用说对其产生兴趣。凡此种种都不利于小学生的美感培养,有碍于小学生人格健全地成长。

三、教智融合下小古文美育浸养的探究与实践路径

(一)注重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以读促悟

小学生年龄小,文言环境欠缺,文言经历少。选入小学教材的小古文都是短小精悍、文质兼美的,具有朗朗上口的特点。教师应认清学情,明确小古文“小”的特点,避免将小古文教学等同于初高中的文言文教学。小古文诸多遣词造句、语法习惯和当下有较大差异,学生的理解与浸润存在一定难度,教师可以将“读”作为教学方法来帮助学生学习文言文,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展开教学。首要原则就是倡导“读”,读要读准字音、读好停顿、读懂意思。

1.在读中习得方法

小古文教学的韵味是要读出来的,更精准地说是需要诵读。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应先开展基础的“读”,将文本的字音读准、停顿读出。学生在尝试朗读之初可能会出现读错字音的情况,要鼓励学生多读几遍,先自行体会意思,再开展朗读。在真实的课堂上学生可能对朗读兴趣不大,教师可以采用花样朗读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热情。比如同桌互读、男女赛读、小组对读等变换诵读方法,让学生自然爱上诵读。对于文本中的长句,学生可能会出现读破语句的现象,可以让学生找出停顿规律,帮助朗读。初学小古文时教师可以通过范读,让学生注意其中的停顿;对于高段学生,可以指名进行诵读,为学生树立引领榜样。

例如教学《司马光》时教师就可以设计螺旋上升的读。《司马光》是三年级上册的一篇小古文,也是学生第一次正式接触小古文。所以在设计学习任务时,第一个任务可以是读准字音,充分放手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在确保学生都能读准字音后,设计第二个学习任务是读好停顿。教师可以范读第一句“群儿戏于庭”,让学生发现可以在人物“群儿”后面停顿,接着圈出文中的所有人物,判断是否都可以在人物后面停顿。紧接着,范读第二小句“足跌没水中”,让学生发现还可以在动词“跌”后面停顿。找出这一规律,学生就能很简单地读好“光持石击瓮破之”这一长句的停顿了。由于是第一次接触小古文,教师和学生一起完成了划分停顿,学生在习得方法的同时又初步体会了小古文的朗读韵味。

2.在读中理解文意

在小古文教学中重点内容是“读懂”。小古文的“读懂”不一定是逐字逐句地讲解,而是适当解读重点字词,让学生能够大致理解文章的意思。在教学小古文时,教师可以提醒学生注意书本下方的注释、书本上的插图等,让学生亲近书本,消除对小古文的畏惧感。虽然小古文与白话文在语法上有很多不同之处,但都是与生活实际息息相关的,教师还可以提示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猜猜难懂的字,必要时配以视频、图片等理解,还可以提示学生利用工具书、网络等资源。

教学《司马光》的第三个学习任务就可以设计为读懂意思,在读中渗透借助注释、借助插图、查找资料、联系上下文等方式让学生尝试理解。如“瓮”字学生不仅是可以通过借助注释理解,还可以通过借助书本上的插图理解;如“持”字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字义是“拿着”。第一次学习小古文,学生不仅能习得如此多的学习方法,还能在满满的成就感中调动起学习热情。

(二)注重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创新教法

核心素养下的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思维是以语言为载体的,在小古文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部编版教材中选择的小古文体现出来的思维品质就非常可贵,如《司马光》中司马光急中生智砸瓮救人,体现了思维的独创性;《王戎不取道旁李》中王戎见解独特,体现了思维的深刻性;《杨氏之子》中巧妙应答,体现了思维的敏捷性。在实际的小古文教学中,人物形象的概括、主旨的提炼等对于学生来说比较困难,要让学生感受深邃的语言文字,提升思维能力,就需要教师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创新教法。

1.预习时微课程的使用

微课程作为新型教育资源广受青睐,微课程时间短、内容丰富、学习方便,有效运用微课能够激发学生小古文学习兴趣,有效推动学生的学习。学生在预习小古文时无非就是读课文、读注释,相对现代文的预习有些无从下手,所以要利用微课程助力预习。

利用微课程预习能帮助学生自主学习。课前,教师可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自行录制微课,让学生提前预习;也可以网上下载微课通过学习平台发送给学生,比如苏州工业园区教育局建设的易加平台就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可以将预学微课通过平台发送给学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观看微课,难理解的地方可以反复观看。学生也可以自由选择时间观看。微课程给学生提供了方便、自由的自主学习机会。

利用微课程预习能提高老师的上课效率。学生通过高效的预习,对小古文有了一定的理解,在观看的同时还能将不理解的地方做好批注,这样就让教师的课堂更有效率和针对性。

2.课堂中优质课件的助力

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单一死板,难以符合现代化教学的要求。教智融合背景下,现代化信息技术本身有着多媒化、智能化、网络化以及数字化等优势,教师借助多元信息技术资源,转变小古文诵读教学策略,为学生带来可视化、可听化、可量化的体验课堂。对于小学阶段的小古文教学,关注文言启蒙,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借助图片、动画、音视频等丰富课堂,将语文知识更加直观地展示出来,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让深奥的小古文变得易于理解。

在《伯牙鼓琴》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制作了优质的课件,充分利用多媒体与语文学科的融合,培养了学生的小古文阅读力量。用雄伟的泰山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巍巍乎若太山”,用浩浩荡荡的流水图片帮助学生理解“汤汤乎若流水”。用《高山流水》的音乐作为背景,启发学生想象当伯牙鼓琴时,钟子期是如何赞美的。用电视节目中表演的伯牙子期的故事让学生体会“知音”的真正含义。

3.课后网络资源的补充

部编版教材选编的小古文容量不大,教师可在学习之后适度拓展,扩大学生的小古文阅读量。对于相似题材、主题等可以开展群文阅读,对于相反的可以对比阅读。比如学习完《司马光》后可以补充阅读《曹冲称象》,学习完《精卫填海》后补充阅读《女娲补天》。这些拓展的阅读就可以借助网络资源,一方面可以直接借助网络中的课程,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通过查找网络资料进行自主学习,网络资源可以作为小古文课后学习的补充。

(三)注重文化的理解与传承——美育浸养

教师课前鼓励学生观看小古文微课,用好课堂这一阵地,让学生亲近古文、深入古文,课后用好网络资源丰富小古文知识,这一系列的教学过程都要贯穿对文化的传承。教师要正确把握统编教材小古文的编排意图和课标教学指向,循序渐进、积累为重,帮助学生感知并体悟小古文语言美、情感美,享受审美乐趣,在浸润涵养中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这也是新课标核心素养的内涵体现。

综上所述,教智融合下小古文美育浸养的探索与实践就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明确美育浸养的教学目标下,以“读”为起点,读出小古文的美,感受古文文字的魅力,积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审美情趣和能力,将小古文中爱国、明礼、诚信、友善等优秀的传统美德在潜移默化中融入学生的血液中。

猜你喜欢

古文美育融合
中古文學劄叢之二(五題)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古文中走出的“超能力者”
《融合》
称象
读《隶定古文疏证》札记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