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场域数学:实践性课堂教学路径探究
2024-07-02沈佳怡
场域概念是由法国著名社会学大师皮埃尔·布迪厄首次提出的,具体是指位置间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形构,场域构成要素是人、事、物,人不能脱离场域而空自运转,事、物始终影响和制约人的活动。全场域数学是指数学教学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构建理性的生活环境,拓展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学生联系实际并得以实践,体验个性化学习,并能在多方角色的配合下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学习和教学环境。
一、全场域数学的意义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被数学这门学科所吸引时,便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也会更加主动地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数学这一门学科中。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展开教学,可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效果,设计实践性教学环节,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热情,提高课堂参与度,在这样和谐有趣的课堂氛围中,师生活动也会更加频繁,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去探究知识、应用知识,学生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
(二)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
数学对小学生来说是自己对生活中数学现象的“解读”,全场域数学与学生日常生活、数学经验相结合,能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体会“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学生经历推理、探索的过程,不仅能够获得思维的锻炼,也能获得对数学情感价值观的体验,达到能“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并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完成数学化的过程,学生的核心素养得以更好地发展。
(三)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全场域数学有时候会依靠多媒体技术呈现,这种现代化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启发心灵,在深化内容理解的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此外,全场域数学有时也会与其他学科相结合,比如画一画、表演等实践活动的进行,能够引领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实践活动过程中逐步认识抽象知识的直观表征,也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
二、小学数学实践性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对实践性教学缺乏重视
虽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都进行了探索尝试,但是对于实践性教学活动的定位还是不够准确,对其重要意义也缺乏足够的认识,只是简单地把实践性教学当作课堂教学的创新方法,没有充分理解数学教学实践的价值所在。在数学教材中有一些综合与实践活动,有些教师并不重视,认为是可有可无的活动,没有意识到综合与实践活动的重要性,也没有深入研究活动场域,没有意识到活动场域内部组成要素的重要性。就“认识身体尺”这一实践活动而言,除了需要学生测量自己的“身体尺”,还要感受“身体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例如用步长测量篮球场的长和宽,这需要一定的物理空间,需要进行实践,教师如果不重视起来,只在课堂中一带而过,那学生对于“身体尺”的认识也就停留在表面了。
(二)教师的教学方式缺乏实践性
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大部分教师能够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对教学内容做出生动地展示,但是还有部分教师并没有将学生的现实生活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起来,教师主要采用讲授法,以板书和教学道具为主,忽视了运用和结合实际场景中的事物,局限在40分钟的课堂教学和教室这个空间内。虽然学生能够在教师的讲解和反复地练习中掌握并巩固相关的数学知识,但是整个授课过程教师并没有对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做出积极地培养。数学知识的学习最终要应用于生活,学生由于生活经验不够丰富,思维发展没有达到相应的水平,所以难以自发地将数学知识与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结合起来。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应当注重将数学教学落实到学科实践,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拓展学生的时间和空间,带领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三)对学生的评价体系不够完善
对学生评价体系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对实践性活动教学成果的有效检测,而完备的评价体系能够最大限度地检测实践性教学活动场域的实时情况,教师能够了解活动场域的真实情况,发现活动中存在的不足,采取针对性地改进措施。但是由于学校和教师在这方面的经验不足,因此关于活动成果的评价体系尚不完善,教师无法全面而系统地对学生的数学实践活动进行评价,使学生不能够全面了解自己的学习成效。
三、小学数学实践性课堂教学的实施路径
(一)课前:创新教学设计
1.提高实践性教学的重视程度。
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对其重视程度不同,与之取得的效果也不尽相同。教师要加强对教学实践活动的理解和认识,重视教学实践活动。
例如学校可以组织教师进行关于实践性教学知识的培训,教师可以多多聆听专家讲座,观看专家们的课堂实录,同时教师也要积极学习新课标理念,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向教育主流方向积极靠近。
2.选择适宜的活动场域
为了更好地提高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场域的有效性,教师需要根据不同的综合与实践活动主题选择适合的场域。环境优越不一定能够展现最佳效果,因此学校和教师需要共同研究和讨论,为学生活动的开展制订科学的方案。在开展实践性教学活动前,教师应该做好充足的准备,提前选择适宜的活动场域。
例如在教学《校园平面图》时,教师应该组织学生在校内进行实地测量,选择几个合适的场域,并且具有代表性的场域,如教学楼、图书馆、操场、篮球场、食堂等,而且必须考虑场域的安全性、范围大小等,确保学生能够自主地开展探究活动。活动前先要组织学生讨论在实际测量中会出现的问题,以免到时候测量场面混乱。教师也要先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探究,避免活动探究的盲目性。在适宜的活动场域中,学生能够有效激发自身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实践加深对平面图的理解,积累数学实践活动经验,发展量感。
3.设计趣味的生活化情境
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生活化情境,鼓励学生善于观察、发现周围存在的一些数学问题,利用所学知识尝试解决,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提高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还能教会学生如何运用数学眼光看待实际问题,丰富学生生活经验,另外,生活化情境的创设还能起到锻炼学生逻辑思维效果,实现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和提升。
在小学数学二年级《统计》教学中,教师可先利用多媒体设备出示一张彩虹图片,提出问题:“说一说,你在这张图片中观察到什么,最喜欢什么颜色?”不对学生回答做出局限,只要围绕图片内容展开即可,有的学生说道:“老师,我知道彩虹是由7种颜色组成,我最喜欢其中的紫色。”这时其他学生也纷纷说出自己喜欢的颜色。“看来,每位同学喜欢的颜色都是不一样的,那么你们想不想知道喜欢哪个颜色的同学比较多呀?”学生答“想”,由此引出本节课重点“统计”。又比如说在《两位数加减法》教学中,教师可将情境设计为:“同学们,下周学校打算组织我们去动物园游玩,同学们想去吗?”这一话题抛出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接下来提出问题:“现在有一个问题需要大家帮助老师解决一下,学校找来的大巴车,一个车上只能装下70个人,我们二年级四个班的人数分别为36人、37人、33人、34人,怎么安排才能让每位小朋友都能去参观动物园呢?”要求学生展开小组讨论,期间将本节课学习内容板书到黑板上“两位数加法”,从而营造良好而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生活化情境的构建要求教师站在生活实际角度,善于发现能够用来开展教学的场景或者案例,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良好的数学体验中实现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课中:丰富教学过程
1.灵活运用教具和学具
小学生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很多抽象的教学内容必须借助教具来完成。新课标数学教材不仅包含了大量的图画和信息窗,并且为学生充分使用学具操作提供了很好的依据。教师需要深入分析教材与学生,结合其特点,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具、学具的适配性,考虑是否需要借助教具或学具进行教学。对于一些教学内容,在不影响教学进度的前提下,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制作学具。
在计算三角形面积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剪纸操作,将一张矩形纸沿对角线剪开,以此来推导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再如在求不规则圆柱体积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橡皮泥制作模型的方法理解题意。再如在教学平均分时,教师可以准备桃子教具,让学生分一分。这样的教学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他们的创新意识,而且让他们对知识有更深层次地理解,使他们获得更加深刻的记忆,真正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加强学生生活实践体验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为了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感受性,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体验生活,这样的教学真实有趣,学生也能更好地理解新知。例如在测量“身体尺”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测量身体上的一拃、一步、一庹等,加深学生对长度的感知。再比如测量篮球场的面积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校园的篮球场测量,在真实的场景中获得真实的数据,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再如在测量1平方米能站多少个学生时,教师可以画好1平方米的区域,学生依次站入区域内,从而得到测量的结果,这样的生活体验学生也会充满兴趣,加深印象。这样的活动设计更符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使数学学习更加快乐有趣,也能实现知识与生活的连接。
3.跨学科教学感悟数学学习
新课程标准指出,综合与实践领域的教学活动,以解决实际问题为重点,以跨学科主题学习为主,以真实问题为载体,适当采取主题活动或项目学习的方式呈现,通过综合运用数学和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方法解决真实问题,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社会担当等综合品质。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与相关学科的教师合力组织教学活动,这样的实践活动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也能够让学生体会到学科间的密切联系。
例如在教学《确定五年级学生跳绳达标线》时,教师可以跟体育老师联系,让体育老师在课上对学生进行跳绳测试,记录学生在1分钟内的跳绳次数。有了这一份数据,我们便可以在数学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整理、分析、讨论,由此来确定比较合理的达标线。将数学学科与体育学科相结合,不仅充分利用了各项资源,学生也能感受到数据的真实性,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重要性与实践性。
(三)课后: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1.评价主体多样化
如今评价的主体不应该只有教师,还有学生、家长等。要综合运用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相互评价、家长评价等方式,对学生的实践性学习情况进行全方位的考查。例如在一个实践性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完成一份学习小结,小结内容可以包括学生对自己的表现进行评价,也可以请同学进行评价,甚至可以邀请家长一起参与评价,让学生能够多角度了解自己的表现,增加学习的自信心,也能够改进后续的实践活动。
2.评价方式多样化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不仅要关注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提高自身表达水平、逻辑推理和语言表达能力;还要引导学生意识到正确学习态度的重要作用,帮助其培养相应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例如在教学《算24点》的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比赛的形式,比一比哪一组算的又快又准;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头脑风暴,用同样4张扑克牌,比一比谁想的算法多;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回家和家长进行算24点比赛,充分利用家长和家庭环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而且可以增进亲子关系。此外,教师也可以让学生画出一幅精美的手抄报,把一些美丽图案和数学知识相结合,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巩固知识,而且也能培养其艺术素养,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沈佳怡,中小学二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