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之门:中医采访与思考札记(非虚构)
2024-07-02林渊液
1. 流水账:自然之门
自然之门是北回归线标志塔的巨型雕塑,采用汉字“门”字进行演变造型。门中的点,变成了一个圆球,球体半径3.21米,对应春分3月21日,悬臂长6.22米,对应夏至6月22日,门框高12.22米,对应冬至12月22日。两侧门框倾斜的角度23.50,正好对应北回归线纬度。每年夏至正午,当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日影便穿过圆球中心管,投射地台中央,所谓的“日中无影”。
夏至这个节气,本是南澳岛的旅游旺季,现在特殊时期旅人甚少。我本求静而来,倒是合了心意。
《易经》说:“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两仪是阴阳,古代就是根据日影的最长和最短,确立冬至和夏至。冬至用“- -”阴爻表示,夏至用“—”阳爻表示。然而,冬至和夏至是一维的,在此中还有波涛壮阔的过程,这便有了二维的需要,生出四象,两个阴阳昼夜均分的节气,春分和秋分,冬至用两个阴爻摞在一起来表示,夏至用两个阳爻摞在一起来表示,而阳在上阴在下表示春分,而阴在下阳在上表示秋分。
之前我一直走临街的路,刚刚发现有一条海边栈道,从自然之门到角茶轩后门,走路不过五分钟,风景独好。栈道旁沙滩上,月见草开着明黄的花,说是月出花开日出花落,现在日头已上,月见草的花竟然还是花开半含的。厚藤的花是玫红色的,它的藤匍匐着,但每一朵花都站得笔直。菟丝子最不讲理,黄色的细丝万千条攀援、缠绕在其他植株上,生而为寄生植物,不知它心内是否有愧。
临海与临街,相同的一段路,竟然是两重世界。我的内心虚空而澄明,容得下海中的一头大鲨,也容得下脚下的一只蚂蚁。想来所有的繁复、壅塞与阻障,竟是人为的。
那擎着玫红色花盏的厚藤,我是很迟才知道,以前海边的渔民被海蜇蜇伤,起了丘疹红斑,瘙痒难忍,要煎煮晒干了的厚藤叶去喝,才能解毒。以前常听人讲,毒蛇出没的地方,一准有解蛇毒的草药。那逻辑如此相似。苏轼的名作《惠崇春江晚景》也暗藏玄机。“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小时候读它,只当是春天气象,汇聚了许多的春天意象。可是,有一天在《本草纲目》校点本中读到“白蒿”(别称蒌蒿)词条,唐代医药学家孟诜写道“利膈开胃,杀河豚鱼毒”。这就不仅仅是视觉审美了。查找了一些资料,与苏轼同时的张耒在《明道杂志》写过河豚的烹煮:“余时守丹阳及宣城,见土人户食之。其烹煮亦无法,但用蒌蒿、荻笋(即芦芽)、菘菜三物,云最相宜。”辛弃疾也有《蒌蒿宜作河豚羹》之诗。可见唐宋之时,蒌蒿与河豚同烹,以解河豚之毒,是达成共识的。这世上,既有河豚带毒的美味,便有蒌蒿、芦芽在明媚春光里翠葱葱地生长。天地间自有最好的安排。
2. 录音回放:天人合一
采访对象:周岱翰
周岱翰:中医整体观念便是天人合一。医学科学的复杂在于它是研究人,研究活的生命。活的生命,它受自然界、地理、人的整体状况、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人文关系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天人合一、形神合一、藏象合一。
人是由看不见的神和看得见的形构成。中医治疗的特色,重神轻形,形而上管形而下,不可数管可数,看不见管看得见。形就是躯体、四肢、百骸、血脉,神才是主宰,是人整个功能的表现。精气神,它是难以检测得到的。实验验证是间接的,直接证据和自然界的暗物质一样,你可以测知它的存在,测得到引力波,引力波就是受暗物质的左右,但拍不到引力波。
张国荣看得见的形并不虚弱,看不见的精气神是崩败的,所以他自杀。这就是看不见管看得见。
中医还有一个重要的概念“气”,它受“道”的影响。“道”也是看不见的,是自然界最早形成的规律,任何物质都遵循自然界的规律。
3. 流水账:北回归线
临近正午,返回去自然之门。前来观看“日中无影”的人多了起来,有本地人也有旅人。地台中央有一个圆形地灯箱,那便是太阳穿过自然之门圆球中心管的直射点。有的本地人说他年年此日都来,齐刷刷收割了大家的一片羡慕。他说,不是每年都能等得到的,前年夏至是一个阴天,一整天看不到一丝阳光。
大家围着地灯箱排了一圈。我来得早,本是在最里层的,可是人多之后,不知为何我被淘汰出了局。这也无妨。我可以蹲跪下来,透过人们的大腿森林去看。太阳开始投射到地台,刚好是夏至这一天的正午12点,可是,那时候的日影是椭圆的,距离地灯箱还有不短的一段距离。然后,大家都屏息了,慢慢看着这个椭圆形的日影长胖,然后慢慢地向地灯箱挪移。像看一场古老的备受瞩目的爱情。日影有时明有时暗,有时根本就不见了。云朵是专门来逗趣的,看人间着急。每每日影重现,人群中便有一小阵细碎的欢乐声息。等待日影快胖成圆形时,外圈层的人终于憋不住,大喊看不见呢。不知是谁提议了一句,大家都往后退出一米吧,又有谁喊了一二三。挺神奇地,围观的人群真的退成了一个大圈。因为蹲跪着,我的视线与站着的成年人不一样,除了一对一对的大腿,还有对面一对姐妹花小美妞。她们有时蹲下来认真凝视,有时窃窃私语,有时东顾西盼,有时不耐烦了,干脆站起来找大人辩驳。终于,日影长成了,她走到了地灯箱面前,遇见了,叠合了。人群中有惊艳的声音叫起来,竟似是对他们美好爱情的祝福。那是2021年6月21日12:13分,原来预测的准确时间是在12:06分,这个时间差,不知是否为地缘的差异。我的右手边有一个帅哥,把相机捅到我手里,让我帮他拍照,然后紧张地叮嘱,多拍多拍。完了,又紧张地向我确认,这是已经直射了吗?
在自然之门,我多次用指南针指示方向,在想象中划出一条北回归线,希望沿着这条线走。可是,海岸线是从东北到西南的,这也意味着,我如果一定要严格地沿着北回归线走,那么一下子就走进了海里。
究其实,北回归线并不实存。可是,它却是一条多么神奇的线。在这一边,它可能是春意晏晏,在那一边,它可能是萧瑟的冬天。在这一边,这些花木可以长得葳蕤茂盛,在那一边,它们可能只打着光秃秃的枝丫。
4. 录音回放:时间与空间
采访对象:周岱翰
周岱翰:中医重视时间概念,西医重视空间概念。比如,肿瘤,西医把它叫作占位性病变。可是,一个肿瘤检查出来的大小,并不是现在,那么是一个月前或者一个星期前,还是昨天?昨天多大了?今天又变成多大了?中医的辨证论治讲究的是即时性。
西医说,我要把你的肿瘤医小。中医说,变小之后呢?这人能留存多久?手术、放疗、化疗,肿瘤没了,人却垮了,内脏功能损害,维持时间能久吗?
带瘤生存,寿命长。
带瘤生存既重视时间概念,又重视空间概念。世间万物,都要有时空概念的。我们说宇宙,宇宙的“宇”,是上下四方,“宙”,是往古来今。我们说世界,世界的“世”,是前世今世来世,“界”是天界、人间界、冥界。
5. 思想的芦苇:作为空间的医院
关于时间和空间的问题,突然想起医院这种东西。突然明白,我在武汉为何一定要去若干医院打卡。不曾在医院这个容器里泡过,对于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的理解可能是肤浅的。我习惯于在医院里进行想象演练。
不管东方还是西方,医院设置的初衷大都是宗教性质或社会福利性质。《尚书·周书·五会篇》记载,周成王设过“为诸侯有疾病者之医药所居”场所,有人把它视为中国医院的最早雏形。可是,在漫长的历史中,太医院没有留置病人,且只服务于皇家和望族,史书记载的各种原始的隔离医院、野战医院、救济医院等,也都没有在中华大地上成规模发展起来。古代的建筑,除了家,还有殿堂、庙宇、亭子,这些地方都是体魄健康的人才可以到达。一个人生了病,他是一直窝在家里,直至终老。一个婴儿来到人世间,也必得是在自家的屋檐下。也就是说,中医的工作环境是在家。
当我们对于生老病死的安顿,用一种充满世俗人情的方式来解决,是不是也意味着它沉入了时间的深处?而西医,它是把人从空间带走了,重新安顿的。
医院这种建筑,是由西方建立健全起来。甚至,我们具有现代医院意义的建筑也是外国人帮我们建立的。医院(Hospital)一词来自拉丁文,原意为“客人”。这是一种更为理性,也更为无情的处理方式。
世界上最早的西医医院究竟是在哪,有人认为是在苏格兰中部的伊持图塞尔,这座医院建于罗马军占领时代,已有2000年历史。医院建筑物长100米,宽70米,地下有完善的下水道系统,一间间病房以走廊相连,可见当时的医院建设已初步具备了隔离传染病的功能。
近代以来的科技发展,简单粗暴地理解,正是以理性的区隔作为主要特征。
在《再造“病人”——中西医冲突下的空间政治》一书中,看到翔实的案例。医院这种东西刚开始在我们身边建立时,人们的观念还是这样的,即便要死也只能死在自己的家里。去医院,那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把自己托付出去,也就是托付给了莫测,灵魂上不得安宁。当时,近代科技与行政权力已开始结合,现代医疗的生活网络已控制了大家的日常生活,并对认知逻辑进行重新塑造。
当然,文化心理尚有长长的惯性。即便到了现在,关于死亡,一些乡村依然会有相关禁忌,比如,一个在医院里垂危的病人,是需要赶在断气之前回到村里的。他们相信,如果气已断,他的魂将飘荡在外。
6. 流水账:癌症
癌症是什么?很多人把它当成一种绝症。时至今日,仍有很多人谈癌色变。外面流传甚广的一句话,说癌症死亡的病人,三分之一是被吓死的,三分之一是过度治疗致死的,只有三分之一是疾病本身致死的。
7. 采访手记:中秋姐姐的笑
国医馆,周岱翰诊室。
“周教授,中药开两个月的剂量,药水多开几瓶吧,我们那里买不到。”
“本来是一个月的剂量,开了两个月,你得寸进尺啊。”
大家笑。
我进诊室时,见到的是这个来自湖南的患者在讨价还价。看得出是老病号,恢复得非常好。特殊时期他怕来往受阻。
又有一位老伯进来,秋香色羽绒服,白头发,稀疏,气息很好。
“一个人来?”
“他还没到。”
原来父子分居在不同地方。
“其他一切都好,就是晚上起来两三次,影响睡眠。”
“前列腺肥大了,总有尿意。正常的,要习惯,不要把自己当成三十岁的小伙子。”
老伯笑起来,说:
“周教授就越来越年轻,连头发都是黑的。”
“假的。”
周岱翰幽默地补了一句:
“现在时髦造假。”
大家笑。
这真是癌症患者的诊室吗?这个小环境是有多么温馨,看起来竟像是我小时候生活的小县城,茶余饭后大家聚在一起聊天,讲三国。
这是我第二次到国医馆,可是刚才竟然走错,到了前面一栋楼。不适感、着急、畏惧、厌恶、莫测,大多数人对医院的情绪都是负面的。我在医院呆过,负面情绪大都被职业情感过滤掉了,但到了一个不太熟悉的医院,依然会有慌乱。患者就更不用说了,我以前所接触的绝大多数癌症患者,自确诊之日起,就接受手术、放疗、化疗,生命延续多少时间,他遭受折磨的时间便是等长的。由于化疗、放疗所致不良反应的条件反射,一些病人每次走近医院便不由自主地打战。
第一次到国医馆,并不是周岱翰坐诊的日子,诊室里空无一人,可以容我踯躅与徘徊。诊室的橱柜里,挂着好些照片,是他与患者的合影。其中一帧照片令我摩挲良久,周岱翰坐在前排正中,11位肝癌患者围绕在他身边,背后是古色古香的木雕窗棂,还有一幅牡丹国画图,照片上标着一行字“跨越13年”。在所有的癌症中,我对肝癌比较犯怵,它是那种恶性程度高、疗效差的“急性癌”,就诊时多数已是中晚期,平均生存时间只有4~6个月。而这11位幸运的患者,他们已经跨越13年了。那些面孔有老年的有中年的,有遒劲的有佛系的还有明媚的,就是没有病态的,连一丝愁绪也找不到。
突然门外有笃笃的声音。周岱翰说:
“我的病人来了,沈中秋。”
我是专门来等沈中秋的,但我对她的情况一无所知。沈中秋拄着拐杖,笃笃的声音由远及近。她刚一进门,整个房间似被一轮明月朗照。沈中秋的微笑有一种巨大的吐纳量,却是平湖秋水的安然。她穿着宝蓝色羊绒衫,靛蓝色底的印花裙子,宽摆的,浅蓝的围巾,头发盘扎得十分精致,头花是黑色滚了金边。入门后,沈中秋拄着拐杖自己去称体重。她的脸色泛红,有光泽,她对谁都是笑着,对周岱翰笑着,对我笑着,对诊室内所有的人都笑着。
我与沈中秋互称为姐姐。她叫我姐姐,是有尊称的意思,我叫她姐姐,是出于自然。从眼光对接的那一刻,我便没把她当成一个采访对象,也没把她当成一个病人。
中秋姐姐拉着我的手说话。她的左手带着暖白色的玉镯和多圈珠串,是爱玉人最为喜欢的留皮籽料。
中秋姐姐说,她是1999年头来找周教授看病的,那时候黑瘦黑瘦,不像人样,没有头发,不到80斤,别人看了都很害怕,骨头、指头全部都是黑的,眼睛全部都是黑的,当时觉得自己完了。她是在三年前患上宫颈癌的,在某某医院做了手术,没想到1999年复发。当时,西医专家说肿瘤有鸭蛋那么大,不可以手术了,怕侵犯到血管,只能放疗。这一副鬼模样便是拜放疗所赐。
周教授说:“没事的没事的,很多人带瘤生存。”
周教授说:“不要惦记着有多少时日。今天好一点,明天好一点。”
周教授说:“无视癌症的存在,免疫力自然会提升。”
中秋姐姐说一见到周教授,便觉得看到了光明,看到了生之希望。
以前的号很难挂,中秋姐姐家在阳江市,周教授的门诊在周五,他们在周四晚上便先过来广州,凌晨四五点排队挂号。20年前,从阳江到广州并没有高铁,开车最少得三个小时吧。
喝中药一个月后,胃口好了,骨头的黑也变浅了,吃得下睡得着,整个人都向好。我很好奇,调整到最好的状况是怎么样,中秋姐姐说,可以上菜市场买菜了。我以为她从此可以过上幸福生活,她说,不是的,当时西医专家介绍她来找周教授,是因为根本吃不下饭,西医解决不了,等到恢复,他们又开始漫长的放疗旅途。之前,是把中医当成辅助治疗手段的。我明白了,这与现在很多人的心理认知是一样的。
可是,放疗后又导致一系列的问题,首先是肠穿孔,东西排在腹腔里,发炎,并发了肾衰竭。手术准备在某某医院做,但出现了肾衰竭昏迷,请某某医院会诊,转去那边透析抢救,七天,没有好,还并发了脉管炎,脚面全部黑的,坏死了。中秋姐姐说,抢救时,输的药物太多了,人不像人,浮肿,像大象的腿,眼底全部是充血的。
陪中秋姐姐一起来就医的是她先生,他一直安静地坐在旁边。中秋姐姐有时会转过头去寻求援助,有时候是确认一个时间节点,有时候是确认哪一个病症发生在前。这时,他慢悠悠地说,没有好转我们便接她回阳江。
神。这句话的背后有多少潜台词,他们是放弃积极治疗了,他们是怕中秋姐姐的魂儿进不了村里,漂泊在外。
他说,当时有一段路正在建高速公路,颠簸着颠簸着,竟然在路上醒了。在当地医院ICU住了两个晚上,截了肢,没拆线就返回广州某某医院做了造瘘口手术。
中秋姐姐说,从此之后,他们就不再看西医了,只看周教授。
她讲这些往事时,脸上竟然是笑着的,如果把她的话重新对着口型配音,她说:我去菜市场路过一家花店,买了一束百合回来,插在玉琮瓶里。是的,如果她说的是这些话,那也完全没问题。
中秋姐姐说,中医调治半年之后,奇迹发生了,CT和血液检查,指标都正常,肿瘤也没有了。我不禁好奇,那这21年,你一直坚持中医调治,又是什么问题?
她那只戴着白玉镯和珠串的手,往左臀部一抹,用手掌比画出一个盖瓯那般大的圆形,说,这地方放疗灼伤了,黑黑的,皱皱的,吃到上火的东西就发炎,溃烂。她的脸上依然笑着。
8. 医学资料:带瘤生存
“带瘤生存”是目前中医肿瘤治疗的主流思想之一。
周岱翰提出“带瘤生存”的治疗理念,是在1997年。在当时这个理念的提出是革命性的,备受质疑。他在《肿瘤治验集要》中写道:“辨证治疗常能延长患者生存时间,称为带瘤生存。” 他觉得,肿瘤是局部属实,全身属虚的病症,在治疗过程中,当邪正对峙、邪难压正的情况下,可以出现“带瘤生存”的特殊阶段。
当时学术界强调治愈率,强调“无瘤生存”。为达到无瘤状态,医学界主流的治疗方法以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化学治疗、分子靶向治疗为主,但肿瘤的转移和复发仍然是无法避免的问题。许多患者在“无瘤”治疗后生存质量下降,有些患者甚至因过度治疗而死亡。“带瘤生存”的提出,无疑推动了肿瘤治疗策略的改变,也有效防止了过度治疗的出现,使得肿瘤治疗过程中更为合理化和人性化。
直到2006年,世界卫生组织才明确提出恶性肿瘤是一种可控、可治的慢性病,部分不可治愈的恶性肿瘤,可通过治疗提高生活质量,减少病患痛苦,延长生存期。
周岱翰提出带瘤生存治疗理念,是受启于明清多位医家关于“带病延年”和“带疾终天”的论述。
明代陈实功的《外科正宗》,创立和记载了当时多种外科手术方法,如截肢、鼻息肉摘除、气管缝合、咽喉部异物剔除术等,还记载了多种肿瘤,其中颈部恶性肿瘤的记载,是现今已知最早的文献,他把研制的和荣散坚丸、阿魏化坚膏称为“缓命剂”。
“带病延年”一语,出自清代医学家王士雄。《王孟英医案》是陆士谔辑录的王士雄医案集。针对很难治愈的慢性病患者,王孟英提出“带病延年之策”,获得“诸恙皆慢,且能作劳”的效果。
“带疾终天”,出自清代医学家高秉钧的《疡科心得集》:“细论之,发于脏者为内因,不问虚实寒热,皆由气郁而成,如失营、舌疳、乳岩之类,治之得法,止可带疾终天而已。” 失营、舌疳、乳岩中部分为鼻咽癌或淋巴瘤、舌癌、乳癌等。
周岱翰说,这些理论其实在《黄帝内经》都可以找到源头。“大积大聚不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过则死,此治积聚之法也。”
9. 流水账:缘分之绮
中秋姐姐一直叮嘱我,要把周岱翰写得更好一些。我如何回答她才好呢,有些东西并不是我能随意篡改的,虚高不行,埋汰也不行。其实,一个人可以把一桩事业坚持爱了55年,已自带神性。还有一个秘密,中秋姐姐根本不知道,我们家与周太太是世交,我称她为娜姑,按理说,我应该称周岱翰为姑丈。可是甫一见面,他给人的感觉是严肃的,不苟言笑的,而且,我们潮汕话的“丈”字发音非常不敞亮,韵母是鼻化韵,发音时气流要同时从口腔和鼻腔出来,我一迟疑便称他为周教授。
娜姑现在很少回老家,我与她多年不曾见面了,如果不是这次做中医线的采访,估计我们依然生活在平行世界里。帮我们搭线的,是椰子君。我随椰子君一起上罗浮山去见葛洪,我们聊了一路,便把娜姑给聊出来了。我们三家人的老家竟是邻居。那是我从未去过的老家,是祖父家的祖屋,父亲在那里出生。祖屋发生过的故事对我来说是阙如的,但那些故事的格调不可能春光旖旎。父亲一周岁时,便随着祖父祖母到县城生活。祖屋留给了祖父的大房妻子。娜姑当时就住在我们祖屋的对门,她的记忆里,藏着我们家族的许多秘密。
经由着娜姑的关系,采访周教授的事情安排得非常周详。我对娜姑说,带瘤生存,我还需要采访两位病人呢。在知网搜过周教授的论文,报道中有许多精彩案例。没想到,这竟然让娜姑十分为难,娜姑的为难也就是周教授的为难。他们觉得,病人大都不愿回顾这段历史,不想去增加他们的思想负担。后来娜姑想了想说,我跟教授商量吧,沈中秋应该是不忌讳的。
他们是从普通的医患关系一路走来的,只因为生命相托,演变成为了亲密关系。
中秋姐姐和她先生跟我讲过一个故事,他们一直强调,那时候就是普通的医患关系,那还是他们找周教授看病的头三年。有一次,他们从阳江赶过来,塞车了,到诊室已经下午一点钟。周教授看完病人,已回家吃饭,诊室里只剩下一位女教授在整理病历,看他们远道而来,便尝试着打电话给周教授。不大一会儿,便见周教授一路小跑而来,那是大热天,他跑得满头大汗。为中秋姐姐看完病,他匆忙赶车去了。直到这时,他们才知道,周教授这是要出差,赶飞机。
这尘世间的缘分,如溪流中的水草,或明或灭或浮或沉,不意间阳光一照,便散绮满溪。我跟娜姑说,第一次见周教授,我还是一个14岁的丫头。他们到我家做客,我不好意思说话,一直低头吃饭。
10. 流水账:过度
这段时间常想起一个病例。他是我一位同事妹妹的父亲,医生出身,后来从事卫生管理。
事情发生在六年前。叔叔的右侧脖子出现小肿块、头疼,越来越疼,疼得生不如死,后来,手部突然受了影响,连用筷子夹东西也不行了,病情进展得特别快。住过两次院,多番寻求会诊,预估是一种恶性程度不低的肿瘤,做手术是唯一办法。叔叔的第一次手术很顺利,做完了头也不疼了,手的功能也恢复正常了。一周后,开始试着下地走路,一家人开心得很。可是,就在大家以为一切向好的时候,伤口出现了大出血。很多人怕血,一见就犯晕或者犯怵。医生不一样,对血是有认知的,100毫升、500毫升或者1000毫升,不用测量就心中有数。可是,叔叔的出血连医生也十分慌张,伤口是血流如注的,怎么也止不住。手术后病理切片是确诊了的,上皮样血管肉瘤,这是一个不常见的恶性肿瘤,出血是它的主要特点。想想,这是血管上的病变,出血是多么正常的现象。你不去动它它还出血,这么大动干戈,周围的血管和组织也都损伤了。两位专家在病房里,在没有麻醉的情况下,进行纱布填充,压迫止血。那种境况,类似于决口的堤岸装填沙包,越狠劲越好,是不必顾忌堤岸的感受的。事情并没有好转,当夜,叔叔因为休克进入了ICU。从此,他的生命进入了一条暗无天日的隧道。出血,那么输血,用止血针吧,国产的止血针没用,那么去找进口的吧,四肢水肿,那么输白蛋白吧。我的同事,她们姐妹三人,每天被指派去找这个进口药去买那个血清制品。似乎只有这样才是正确的积极的救治方式。
那段时间,我每天看着同事一脸疲竭,又一脸茫然。境况是一天天败坏的。手术做了一次又一次,血还是不能止下来,每天都像在坐过山车。听同事说,恶性细胞像发疯了一样反扑,切除了的伤口,重新长上来,是肉眼可见的速度。同事红着眼眶说,进ICU病房见到父亲,他一直流着泪,表情很痛苦,手一直摆着。她说:他疼,很疼很疼。我问她,为什么不打止痛针?杜冷丁打了吗?她摇了摇头反问,这不是有成瘾性吗?我听了有点崩溃,这都什么时候了。后来又听她说,昨晚下半夜,医生又打电话让我们买两瓶白蛋白送去。这时我忍不住了,很生气地大声告诉她:
你赶紧去医院,告诉医生不要再用这些营养品了。用止痛药!有什么用什么。要尽量让他减少痛苦。你以为你父亲还有多少时间啊,他维持不了两周的。
叔叔是连一周也挨不过的,临到嘴边,怕她难受把时间调改了。我知道这个现实,她应该也是知道的,只是我们都不愿意面对。
可是,医生比我们任何人都更明白,他们为什么到了此时还执意要输白蛋白。它在维持肌体营养的同时何尝不是在滋养肉瘤组织。那些看得见生长的恶性细胞,我仿佛听得到它们恣意生长的声音。
叔叔是在三天后过世的。他的剧疼终于随着生命终结而停止。六年了,那些疼痛在时光的抚摸下,慢慢地消失,在所有人的心里。
之所以这些天总是想起叔叔这个病案,是因为采访周岱翰时,他说过一个观点。他认为,肿瘤疾病异于其他内伤杂病,祛邪可能伤正,过度伐瘤可能导致瘤去人亡,而扶正可能助邪,过度扶正也可导致邪长正虚,如单纯营养支持治疗可加速肿瘤生长。
这个病案的治疗策略,从头至尾都是需要反思的。过度伐瘤,过度扶正,摧毁人的正是这种貌似正确实则过度的医疗方式。而且,六年的时间过去了,如果现在一切重来,这个病案故事也只是重写一遍,不会有任何改变。
11. 采访手记:生命的悲剧意识
对癌症,中医是否有一张神奇的秘方,三剂下去,病症见轻,坚持吃它一个月,癌瘤便消失了。这恐怕是许多人的梦想。
醒醒吧,真没有。
周岱翰说癌症是基因病,它本身是无法消灭的。这是物种平衡必须的,如果人人不死,人类这种物种如何控制?
宿命一般,一如生命本身的悲剧意识。
那肿瘤医生做的是什么?西西弗斯能够把石头推到山上吗?
12. 采访手记:木头上长了香菇
周岱翰把身体长了癌瘤比喻为木头上长了香菇,单纯摘除香菇是会反复生长的,改变木头的潮湿闷热的环境,才是根本。
这个比喻让我心头一震。反复生长的香菇,正是很多癌症患者手术后的噩梦。
周岱翰是大山一样的长相风格,沉稳大气,连接大地。他说话一字一顿的,似乎每一个字都加了着重号,使人辩驳不得。
周岱翰与别的受采访者不一样,在进行问答之前,先要把你引入鸿蒙太空。讲宇宙讲世界,讲形与神,讲道,讲暗物质和引力波,他说,谈中医要从这里开始。要上金銮殿,也是必得经过铺着横七竖八15层地砖的广场,那手执旌、旗、伞、盖、斧、钺、戟的仪仗队,和逶迤而至的中和韶乐声,无不透着威严。进入学术殿堂,也是必须有庄严仪式的吧。这也是一场采访的整体观。
周岱翰根据中医文献,结合现代肿瘤研究成果,概括恶性肿瘤四大类病机:虚、瘀、痰、毒。并因此提出主要治法:清热解毒法、活血化瘀法、除痰散结法、以毒攻毒法、扶正培本法、外治抗毒法等。治则主要有早治防变,扶正祛邪,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治病求本,正治与反治,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等。
他并不排斥西医,相反,他认为中医应该吸收现代医学的成果和理念,西医的优势在于,部分癌症在早期能手术治疗,根治,但80%~90%中晚期是没有办法的,死亡率极高。对于不同部位不同性质不同时期的癌症,必须采取不同的策略。
周岱翰倡导中西医结合。
中西医结合,中医黑和很多西医生都对这一提法甚为不屑,有本事你自己去治啊,还需要拉着西医垫肩?
但,他的主导思想是西为中用。
周岱翰认为,中医治疗癌症的优势在于以人为本,注重全身调节,这必须贯穿治疗过程的始终。西医着重于治疗“病人的肿瘤”,强调局部,而中医立足于治疗“得了肿瘤的病人”,是注重整体。
以人为本,这的确是一个问题。
当我作为一个病人去看医生,西医生说,咳嗽嘛先拍肺部X光片吧,胃疼嘛先做胃镜检查吧。我一下子被交给了更多的陌生人和器械,我的神突然被打散了,对自己的身体和疾病平添更多的焦虑。当我去看中医生,他问,睡得好吗?吃得香吗?大小便是否正常?然后把手伸出来,我也把手伸出去。搭脉的时候,我觉得医生的心是在的,我的心也便安定了,一个人囫囵而在。
13. 思想的芦苇:什么样的中西医结合?
中西医结合几乎是一个被用坏了的概念,大多数人对中西医结合的理解是,西医为主导,中医为辅助。辅助的意思说白了就是可有可无。已故国医大师邓铁涛对中医的西化归纳为“自我从属”,就是从属于西医。这种观念属于绝大多数人,甚至,一些被科学机械化规范的中医生也是。
中医与西医,从诊治策略(中医的理),到诊治方式(中医的法),再到治疗药物(中医的方与药),不同层级的结合与相融,其实路径是有万千的。中医大家们所说的西为中用,到底是怎么样的?
邓铁涛有一个著名的提法“五诊十纲”,是在“四诊八纲”的基础上修正。“五诊”是指在传统中医四诊的基础上加入“查”,包括体格检查和理化检查。“十纲”则是在八纲基础上结合现代预防医学思想和中医治未病思想,加入“已病”和“未病”。
以治疗心律失常为例,邓老认为应以“病证相合,辨病为先,辨证为主”作为中医临床诊治策略,借助现代医学手段,如体表心电图、心脏彩超、冠状动脉造影、心脏磁共振等明确病因,根据不同的病因选择对应的方剂。如此看来,邓老的诊治策略是中医的,在诊治方法这个层面,现代医学的手段参与了进来。他对于冠心病心律失常者,多用四君子汤合温胆汤加减,风湿性心脏病心律失常者,则用炙甘草汤或风心方加减。邓老认为,辨别“已未”对疾病的诊疗意义重大。如患者出现室性早搏,自觉心悸,但并没有基础心脏疾病,是属于功能性的范畴。但长期的室性早搏,可引起心室扩大,心肌肥厚,这已是器质性病变。功能性病变属于未病,而器质性病变属于已病,早期干预未病,预防器质性疾病的发生,正是中医治未病的前瞻性优势。
周岱翰治疗肝癌很有经验,他用中西医结合诊治肝癌也是类似的思路。
现代医学用手术、放疗、化疗和介入性手段治疗肝癌,都在一定程度上损害肝功能。周岱翰说,有时候看到晚期的肝癌病人还在做手术,还在用大剂量的化疗药,整个人都颓了,真是于心不忍。他觉得,Ⅰ、Ⅱ期肝癌的治疗,可以争取无瘤生存。这个阶段的治疗是可以采取现代医学方法的。但Ⅲ、Ⅳ期应该采取姑息性治疗,争取部分无瘤,部分带瘤生存。这个阶段,如果偏执于无瘤生存,势必会造成过度治疗。他倡议引入巴塞罗那临床肝癌(BCLC)分期系统。这个系统融入了有关患者的功能状态、小结的数量和大小、癌症的症状以及按Child-pugh分级确定的肝功能数据,确定总体严重程度。周岱翰采用清肝祛瘀、健脾滋肾法改善患者的肝功能和全身状况,也用一些中药来增效减毒,提高肌体对放疗、化疗的耐受性。
周岱翰还有一个理论令人耳目一新。他用中医理论来阐释和论治化疗、放疗后的病证。比如,抗癌药索拉非尼(商品名:多吉美),它的常见副作用为皮疹、皮肤皲裂或腹泻。周岱翰认为其病机为湿热瘀毒或脾虚湿热,中医辨证论治可以减轻症状,增强疗效。比如,放射治疗鼻咽癌,癌种消失可达90%,但放射后遗症约高达50%,表现为颞颌关节纤维化、放射性腮腺炎、中耳炎、牙周炎以及放射性脑脊髓病。周岱翰根据中医理论从病因、病机、症状、转移等辨识,放射线的属性为火邪、热毒,从温病学说论治,初宜清热养胃,继则滋阴补肾,有效地治疗放疗的副作用,减轻症状,延长生存时间。
14. 思想的芦苇:中医是生物—
心理—社会—自然宇宙医学模式
中西两个医学系统虽然迥异,但它们相向而行,慢慢趋近的可能性却越来越显见。比如,从宏观上看,西医的医学模式是一直进展的,自16至17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带来工业革命,推动了科学进步,也影响了医学观。当时把人比为机器,疾病是机器部件失灵的表现。这一时期是机械论医学模式。到了19世纪,西方工业化进程带来了流行病暴发,促进了细菌学、生理学、病理学等学科的发展,以实验观察为方法来认识生命现象以及疾病。这一时期是生物医学模式。1977年美国医学家恩格尔提出应该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代替生物医学模式。这种模式使医学从纯自然科学发展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相结合的综合性学科。这是目前比较倡行的医学模式。这种模式与中医的整体观已经比较接近。
中医属于一出手就达到高峰。《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的奠基之作,很多理论从《黄帝内经》衍生而来。《伤寒论》是中医临床的规范,中医医生离不开《伤寒论》。从这些经典文献可见,中医理论建构的是一种生物—心理—社会—自然宇宙医学模式。
在现代医学领域,公共卫生和流行病学对医学模式的维度已有一些新的补充,但对此研究的深广程度远远不够。也有人提出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医学模式。如果把这两个模式做一个比较,环境的维度与中医的自然宇宙维度,是不一样的。环境只是一个元素,而自然宇宙维度,体现的是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它的最大特点还不在于自然环境,而在于“相应”。这用中医运气学说来解释最为详尽。生命与自然宇宙的关系,并不是单一的线性的关系,许多领域目前依然是谜一样的存在。然而我相信,这是医学模式的最高层级。
邓铁涛曾经说过,中医不是过时,而是非常先进。按照我的理解,中医体系因为整体、系统,而具有无限的包容性和可能性。但也因为它太过浩瀚了,横看成岭侧成峰,识得庐山真面目的人极少。所以,中医理论的发展首先是传承,然后是阐释学的发展,是认知和践行两个层面的阐释。
15. 思想的芦苇:自然宇宙
中医运气学说,即是五运六气的简称,与天文气象学、物候学、地理学等现代学科和中国古代历法等均有密切关联。
以疾病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为例。
《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有这样的观点,我国东南地势低下、气候温热,而西北地势高、气候寒凉,故而“适温热者疮”“之寒凉者胀”,意思是说,在温热地区居住的人,人体肌表受炎热之气,汗多,易感外邪,皮肤容易生疮,而在寒凉地区居住的人,肌表受寒凉之气束闭,容易腹部胀满。那么,怎么治呢?岐伯说:西北之气散而寒之,东南之气收而温之,所谓同病异治也。
周岱翰一直研究岭南地域与肿瘤的关系,他认为岭南地处北回归线两侧,属热带、亚热带气候,地兼山海,兼之岭南人多贪凉冷饮、多食鱼虾阴柔多湿之品,好食肥甘厚腻之物,导致易伤脾胃、易感湿毒,所以,鼻咽癌和肝癌发病率位列全国前茅。而民间也蕴藏丰富有效的抗肿瘤食疗验方,如在广州街头凉茶铺外卖的葛菜生鱼汤,可用于肺癌、鼻咽癌痰血、肠癌便血的治疗。产于广东新会一带的葵树子又称蒲葵子,有活血化瘀、软坚散结的功效。以葵树子煲猪骨或兔肉,可治鼻咽癌、甲状腺癌、阴茎或睾丸癌。民间有用葵树子100~200克熬猪骨(3~4小时)常服治愈鼻咽癌的案例。他说这样的例子还可以举出很多。
中医专家徐文兵在《饮食滋味》一书中提到应地而食,这也是《黄帝内经·素问·异法方宜论》的观念。我们常吃的东西应该是本地方圆百里出产的食物。如果不以此为自己的主食、常食,身体就容易出偏。
人与那一方水土的内在关系,应该比我们肉眼可见的更加紧密。可是,我们对方圆百里的风物能够知道多少呢?
16. 流水账:风物
从电脑里抬起头来,望向窗外。海边沙滩上的厚藤,依然不知疲倦地擎着玫红的花盏。角茶轩的女主人小钰是我的朋友,饭后我们常去海边走走。有一天,在栈道上看到一团一团被丢弃的小水草,捧近了却发现有许多海生物,长着长条的身子,只有米粒那般大。用手机镜头放大,终于看清楚了一些。模样有点像小虾米,是带壳的,尾部有六只大爪子,分列两侧,有的还长着一个大大的圆肚。我们都不懂这叫什么,像小孩子一样好奇,一路奔跑着回角茶轩去问本地人,她们聚拢了看,抬起头来相视,然后说小时候常常拿来玩儿,叫……那是几个土音,根本写不出来的名字。不过,其中一位妹妹说,那只长着大大圆肚子的是怀孕了。这么说,这些米粒大的海生物已是成年。它们因为长得太小,而不被人类认识,也不被人类择定为盘中之餐。
又有一次,我们在沙滩上碰到一坨白色透明的软体,像荷叶那般大,摊开来。海蜇?小钰来南澳岛也有四五年了,这竟然是她第一次看到被冲上沙滩的海蜇。我们都在餐桌上吃过腌海蜇,在海洋世界看过桃花水母,就是没想到它还有这样的一个状态。怕被蜇到,找了两根烂木头去搬它,小钰嚷嚷:帅哥,送你回海里啦。哪里知道,那身子是极其沉重的,而且,一点反应也没有,竟是死了的。
写作的间隙,小钰常会让茶艺师小妹给我送茶。
我们潮汕人把喝茶叫作食茶,把茶叶叫作茶米。听起来,是把茶当饭的意思。在茶这件事上,我恰恰是应地而食,本地的单丛茶正好适合我的体质和口味。
这一天,小妹捧着一个木制茶盘进来,上面有三杯茶。她说,先喝这一杯,再喝这一杯,最后喝这一杯,然后,闻一下杯底的香气,然后,告诉我们你的感受。
潮汕的工夫茶,在街头在巷尾在树下在垄头在船边在岸上,都可以冲得极有味道,市井小民、渔夫、庄稼汉谁都没有违和感。我一直觉得食茶是不需要规训的,放肆而自由便好。我按次序把三杯茶食了。食茶的样子有点像山寨大王。然后,出了茶室去找她们理论。
我说,那是同一壶茶。第一杯,茶的香气是有锐角的,那香气奔突而来,薄,透。第二杯,锐角变钝了,但薄、透的感觉还在。第三杯,没有棱角了,既圆润又醇厚,荡漾着年深日久的恋爱感觉。这第三杯像换了一种茶。
她俩相视一笑,对我的感受力似是认可。小钰说,第一个茶杯是机器吹制的,第二个是手工制作的,第三个是柴烧茶杯。
这是我第二次用柴烧茶杯,茶器对口感的改变,我是信的。还有很多人不信。小钰聊起我们共同的一位朋友,他便把这当成玄学。当然,这并不影响我们对他的人格信任和美学信任,他是一位文学评论家。
17. 采访手记:国医大师
我经常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回放采访录音。仿若置身阔大的岩洞,静默处听天籁,听天启,偶尔有一两只不知名的鸟儿嗤地飞过。
听第一次、第二次与听第N次,感受是不一样的。我采访过的两位国医大师周岱翰和禤国维,当我把他们的录音听过多遍之后,眼前不由得为这些录音配上了影像。那是他们当年就读的广州中医学院,三元里,一帮青年学子意气风发地从学院门口走出来,然后,是教室走廊上这一个那一个的读书人,偶尔地,他们三两人聚在一起,探讨起什么话题。背景配音是朗读古代医籍的书声,由远而近,由近而远。像老影片一样,影像是黑白的,像素很低,不时还有几个小光柱跳跃一下。这肯定是借用了某一个经典镜头。
广州中医学院于1956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是新中国首批4所高等中医药院校之一。其前身为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建于1924年。1995年更名为广州中医药大学。新式中医的缔造,正是从中医学校教育开启的。
禤国维的专业是皮肤科,周岱翰的专业是肿瘤科,他们在岭南中医皮肤学、岭南中医肿瘤学中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开设学科,开创专业,推动了中医高等教育。他们与同时代的许多校友和同仁,共同开启了岭南中医的新纪元。
著名学者王汎森提过一个命题:“天才为何总是成群地来?”他认为,我们太注重线性的、纵向式的传习与听受,往往忽略横向的、从侧面撞进来的资源。事实上,这两者缺一不可,应该交叉循环为用。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所谓横向资源,大抵都与风气有关。周岱翰说,在1960年代经济困难时期,贫寒之家是很难维持的。当时的中医学院刚刚建立,国家政策支持中医发展,把其列为师范待遇,免学费,免食宿费,又可以无条件申请助学金。对于寒门子弟,这也是一条十分美好的人生路径。
年轻学子一进学校,便感受到不一样的学习氛围。禤国维和周岱翰入学于1950年代末和1960年代初。当时的老师都是从全省征调的老中医,经验丰富,又都嗜书如命。老师们为大家定了调调,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背书是一项重大课业,背《黄帝内经》、背《伤寒论》、背方剂、背《医宗金鉴》、背《景岳全书》,什么都背。教育大楼有光荣榜,某某某背《黄帝内经》得多少分,某某某背《伤寒论》得多少分,这就是最光荣的事。周岱翰说,每年暑假多数是不回家的,约好了同学带上馒头,爬上学校附近的白云山背诵古医书。
到了临床见习,背过的这些书很快地派上用场。今年85岁的禤国维讲起他当年的一桩小糗事,还带着腼腆的笑。大四那年,他和同学们被安排到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中医那里跟诊学习。他们的规矩是这样的,老师问诊完说出方剂的名称,学生便在一旁写出方药组成。当时禤国维还没背熟,一首“独活寄生汤”把他难住了,老师便把写方子的机会给了别人。写方子是一个中医生的必由之路,眼看着一只大天鹅被放飞了,追也追不回,年轻的禤国维很是受挫。接下来一段时间他便使了狠劲把方歌背熟,终于争取到了抄方的机会,还得老师赏识。禤国维说,背书是学习中医的最基本办法,不只是把书背熟了,还有助于形成临床思维和思路。即便到了今天,六十年前背过的书,他依然可以张口就背上一大段。
他说,所有的病症几乎都可以在古医书里找到根据。比如痈疽,《医宗金鉴》中是这么说的:“阳证初起焮赤痛,根束盘清肿如弓,七日或疼时或止,二七疮内渐生脓,毒随脓出精神爽,腐脱新生气血充。”(《痈疽阳证歌》)整个发病过程它都描述了。红肿热痛,肿起来了,第一个七天有时疼有时止,第二个七天就生脓了,脓出来精神自然是爽了,腐肌脱下新肌生长,气血就充盈了。背诵了之后,病程便清楚了。《痈疽总论歌》说:“痈疽原是火毒生,经络阻膈气血凝。外因六淫八风感,内因六欲共七情,饮食起居不内外,负挑趺扑损身形,膏粱之变荣卫过,藜藿之亏气血穷。”背诵了,病因病机也就清楚了。
如果说,这一代中医大家人生经历中的第一个共同财富是背书,第二个便是基层经历。
周岱翰毕业后,参加医疗队到县级医院锻炼,后又分配到广东省泗安医院工作。这是一所地处广东东莞的省级皮肤专科医院,专门负责治疗麻风病人。他是该院的第一位中医师。因为同时毕业的有一大批西医生,周岱翰与西医同行耳鬓厮磨共同成长,熟悉了解他们的诊疗思路,并向他们学习了很多操作和技术,包括接生、外伤、小手术等等。开设中医科就更有意思了,设置中医诊疗流程、购置百草柜、协助配制中药材,一切从零开始。由于在基层目睹了肿瘤患者的诊疗困境,从1970年代开始,周岱翰即把中医药治疗肿瘤确立为毕生研究的方向。有的人到基层可能荒废了学业,有的人却是经受另一番历练,周岱翰说,谋事在人。在基层工作六七年后,他调回广州中医学院从事教学和临床工作。1978 年,他白手起家,开始在学院筹建肿瘤研究室,并在附属医院开设肿瘤专科门诊。
禤国维早年也有基层工作经验。大学毕业后他遵照国家分配,到湖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工作近十年。1970年代初,国家修建从湖北枝江到广西柳州的枝柳铁路,他被委派到铁路医疗队,为铁路工人和农民工看病。同行十人,只有他是中医。在当时,中医还是难逃被忽视被边缘化的命运。地处偏远,又没人给他分配具体任务,但禤国维丝毫没有沧海遗珠之叹,中医智慧很快便被发挥出来。常德石门的筑路大军遇到了医疗费难题,成千上万人的队伍,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工作都是高危的,而他们的健康保健费用人均仅有5毛钱。禤国维说,中医的优点便是简验便廉,在医疗资源匮乏的情况下,中医正好有用武之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他将当地常见中药材的相关知识汇编起来,抽调小学以上文化程度的队员,开办短期培训班。首先教授药物的性味、功效,然后带他们上山采集草药,认识实物,解毒消炎的,止血止痛的,化痰止咳的,外伤处理的……伤口感染了,就教他们采摘半边莲、金银花等中草药,洗净了,用开水高温消毒后捶烂,外敷。筑路工人易发过敏性疾病,他便把止血疗法教给这些学员,获得非常好的疗效。最后,人均5毛钱的保健费用,居然还有盈余。
桃花脉脉自成溪。铁路医疗队的这段工作经历,早已融入禤国维的人格,不只是对中医文化的自信,对基层患者的体恤,还有对中医业务持续精进的内在诉求。
18. 录音回放:平衡思维
采访对象:禤国维
禤国维:中医临证思维实际上就是指中医对生命和疾病的认知方式,结合行医体会,我总结出五种思维方式:整体思维、辨证思维、平衡思维、共性思维、模式思维。
整体思维很好理解,大到世界政治经济、国家管理,小到企业组织运作、医学保健,对整体的认识和把握总是解决问题的焦点。中医自始至终将人体置身于天地宇宙之间,人与自然相互统一。整体观对中医基础理论的建构起到主导作用。
辨证思维体现了中医在整体认识下注重具体的、个体化差异的观念,注意了人体的复杂性、非线性特点。传统中医的辨证思维主要是辨证论治。随着时代变迁,实验研究、现代检测技术拓展了传统中医诊疗的视野和思路,辨证和辨病相结合,实现在整体辨证的基础上,对“病”有针对性的判别治疗。
平衡思维以“以平为期”“阴平阳秘”为代表。阴阳是中医辨证的总纲,决定了中医对人体“阴平阳秘”的生理状态和阴阳失和的病理状态的认识。中医的平衡思维并非一成不变的僵化平衡,而是一种动态平衡模式。
共性思维在临床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异病同治,异症同病。中医证候从宏观表征对集体状态进行认知和分类,注重整体把握人体功能状态,因而存在其共性的内在基础。而在长期实践中,我发现许多疾病往往具有相似的病因病机,治法也相似。许多皮肤病,如湿疹、荨麻疹、银屑病等多为风湿热毒郁结肌肤而发病,临床多辨证为风湿热证,法为解毒化瘀,利湿通络;痤疮、脂溢性皮炎等多由肾阴不足、相火过旺引起,多归于肾阴虚证,治则是滋肾泻火,凉血解毒;难治性免疫性皮肤病,如红斑狼疮、硬皮病、皮肌炎等多病程长,反复发作,耗竭肾元,往往导致肾阳亏虚证、肾阳虚水泛证,治疗上多用温阳补肾之法。
模式思维。中医作为一门经验学科,数千年的经验积累探索出一套模式结构。阴阳、五行、脏腑、气血、经络等模式,将复杂凌乱的临床诊疗论述精炼成纲要性指南。
林渊液:这五种思维模式,哪一种最为重要?
禤国维:平衡思维。以平为期,以和为贵。
《黄帝内经》中说“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目的是根据正邪的盛衰、阴阳之虚实,用相应的方法调整人体机能,以达到平和、协调、稳定的状态。平衡总是相对的,不平衡才是永恒的。失衡容易,而平衡难。而且,平衡是一种双向调节,调整阴阳而不破坏人体正常平衡,用药物之偏性纠正机体之偏性,“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调整“太过”与“不及”。
为什么说以和为贵?“和”是中医一贯的思维。《道德经》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指出阴阳和合的动态平衡才能衍生万物。《黄帝内经》也出现大量关于“和”的概念。
林渊液:在临床上,您如何运用平衡思维来治疗?
禤国维:刚才提到的“和”的思辨,就常用来指导药对的应用。如麻黄和生牡蛎。常言道:冬用麻黄,夏用香薷。可能很多人会疑惑,岭南一年夏季最长,炎炎酷暑,为何反用辛温发散之峻剂?其实,麻黄虽然温散,但其疏风止痒效果很好,同时伍入生牡蛎,防其辛散太过。二药伍用,一散一敛,一温一寒,相反相成,以和为贵。
有一个患者,中年女性,反复口腔溃疡三年多,经中西医多方治疗仍反复发作,严重时每月发作两到三次,患者异常痛苦,就诊时精神疲倦,并有牙龈肿痛、松动,头晕耳鸣,舌质嫩红,脉细尺弱表现,考虑为肾水不足,虚火上炎,以知柏地黄汤加肉桂,以滋阴壮水,引火归原。服7剂后复诊,溃疡大部分愈合,进食无疼痛,再服10剂巩固疗效。后来这个患者因其他问题来诊,说她曾介绍此方给两位同事,也治愈其口腔溃疡。
林渊液:顽固性口腔溃疡病理机制好像不太明确,也很难治愈。调节精神状态、补充维生素、含漱外敷、抗生素、激素,也有使用干扰素、成长因子等等。您觉得从中医理论来看,它的病机跟肾有关?
禤国维:一些难治性、顽固性疾病与肾的关系非常密切。肾为水火之源、阴阳之根,肾阴不足则水不济火、真阳无根、虚火上炎。阴虚火旺是众多皮肤顽疾的病因。《医学心悟》中指出:“肾气虚寒,逼其无根失守之火,冶游于上,当用辛热杂于壮水药中导之下行。所谓导龙入海,引火归原。”
19. 录音回放:现代病
采访对象:禤国维
林渊液:在过去这数十年,您接诊的皮肤科疾病是否产生一些变化?
禤国维:过去,感染性皮肤病比较多,特别是在1960年代。现在,是以非感染性皮肤病居多,免疫性、过敏性等等。
林渊液:为何会发生这种变化?
禤国维:现代社会的公共卫生和个人卫生都比以前进步,所以感染性皮肤病减少了。但随着科技发展,又出现了许多新病种和致毒因素,如工业废气、汽车尾气、农药、化肥、建筑装修材料等释放的有毒气体,水源污染,药物的毒副作用,肉、禽、蛋、食品中的生长素、催肥剂、防腐剂、各种添加剂,以及噪声、通信、电话、电脑、手机的电磁波、超高频率对人体的干扰等,均属于“毒”邪的范畴。这成为一些人的致病因素,或者使原有的病情加重。空气、水、日光、动物、食物、药物、金属,它们就在人类生活环境当中。
林渊液:这种致病反应只有少数人产生,大多数人并不产生,您觉得这是什么缘故?
禤国维:这与先天因素有关,中医讲的禀性不耐。
20. 医学资料:皮肤解毒汤
禤国维经过反复临床实践,在辨证基础上构建了“皮肤解毒汤”,广泛适用于难治性皮肤病的治疗。组方如下:乌梅、莪术、土茯苓、紫草、苏叶、防风、徐长卿、甘草。
方取乌梅滋阴解毒,莪术祛瘀解毒,土茯苓利湿解毒,紫草凉血透疹解毒,苏叶解鱼虾毒,防风祛风解毒,徐长卿通络解毒,甘草善解药毒。全方关键在解毒,解除外犯之毒与内蕴之毒。
随证可根据各种毒邪之轻重加减药物,如知母配乌梅可加强滋阴解毒之力,石上柏、九节茶配莪术可加强活血解毒之力,川萆薢、白鲜皮、绵茵陈配土茯苓可加强利湿解毒之力,生地、蚤休、半边莲、鱼腥草配紫草可加强清热凉血解毒之力,蒲公英、葛花配苏叶可加强解食积酒毒和鱼虾毒之力,苦参、地肤子、白蒺藜配防风可加强祛风解毒之力,当归、川芎、地龙干、全虫配徐长卿等可加强活血通络解毒之力,临床根据患者病情变化随症加减则可。
21. 采访手记:孩童的眼神
禤国维操一口粤语普通话,说话细慢,顿挫有致。可怜我不懂粤语,生怕在他话语的天空里疏漏了一些霞光,只得紧张地盯着他的表情,揣测、确认、记录,亏得还有他的师承弟子刘炽在旁翻译。意外地发现,他拥有一种孩童般的眼神。他是用一个孩童的眼神表达着一个耄耋老人的智慧。
禤国维近年致力于《中医临证思维》一书的整理。刚聊了一会,他起身说要去取一些复印资料送我,竟是一些尚未发表出版的文字。我战战兢兢捧住了似乎怕它们掉下去。在学术界,个人原创的学术观点在尚未发表之前一般是不外传的。多年前,看过著名学者陈平原在著作的前言感谢自己的夫人夏晓虹教授,把她尚未发表的论文给他参考。他们是著名的学术伉俪,即便这样,各人观点的所有权还是必须确认的。禤国维一直谦虚地强调,这些观点是他综合整理的,不敢独占。
除了学术研究,禤国维的临床工作强度也令人十分吃惊。刘炽说每周七天,禤老出诊六天,而且其中有几天,上午和下午去的是不同分院或药店。这般奔波,竟是我们年轻的人不敢想象的。
禤老长得清癯,并不高大,他也不是那种拥有雄辩的口才和威慑的气势,一开口便吸引全场的人。然而,只要场子足够安静,只要他开始顿挫有致的说话,就有了一种辐射力很强的气场。他慢悠悠的话语里,有一种坚韧的生命意识。每次想起他,白衬衫、枣红领带、黑西装,还有一双孩童的眼睛。
22. 流水账:半个化学家
与父亲聊天,有时是在电话里,有时是在他的跟前。我经常会把中医大家们的观点,或者我自己的思考讲给他听,有时也向他求证。大多数时候,他安静地听,口头点赞,或者补充几句中医理论观点,或者讲一个什么医案,大致还是附和的。这画面倒是和谐得很,只有我暗暗遗憾。有时他的兴致不太好,说得就更加敷衍了。如换在十年前或者二十年前,肯定不是这样子。父亲是一个十分骄傲的人,很少服输。当年,我想必是极喜欢激发他的斗志的,而且,我潜意识里早就知道,如果我以一种仰视、崇拜的语调在说一个人一件事情,他就按捺不住,会动用所有的知识储备和临床经验来反驳,激越而热烈。这可正中下怀,当年那个极喜欢应战的我,插着武旦那一对长长的翎毛,手执红缨枪,冲杀出来,咙咚锵,咙咚锵,直杀得天昏地暗不可开交,最后,幸亏母亲在厨房里一声大喊:吃饭了。父女之间,没有什么好计较的,所有争斗都是竞技性的。
两年前,父亲因为直肠癌做过两场手术。之后,他就老了。是的,他现在是一个大致健康的躯体,但他分明已经老了。他坐在空调房里,穿着厚厚的衣服。他老是担心我如果出门了,因防控了回不来怎么办。他担心的那些事情都是我们人力解决不了的。他很少谈及医学问题了,身体出了小问题,他也时常忘记自己是一个医生,需要我和母亲不断地提醒和启发。
这一天,我跟父亲聊禤老的故事。那是三十年前的事情了,禤老当时还担任行政职务,是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有一天晚上,禤老巡视医院时发现几个小偷正在盗窃,他被小偷们合力袭击,一人卡着他脖子,另一人用羊角锤朝他头上猛砸……他的脑部受重创,颅骨广泛性、粉碎性骨折,伴有脑挫伤、脑血肿。这是多大的灾难,术后连站起来走路都困难,记忆力也急速衰退。坚持锻炼,恢复行走能力。背方歌和古籍,恢复记忆力。每一项,都需要坚韧的毅力,他一个果儿一个果儿地摘下了。到最后有一个果儿摘不了,外伤性脱发。一个皮肤科医生,顶着一个秃顶,这是他无法接受的。禤老开始翻阅大量的医学古籍,最后在《本草纲目》密密麻麻的条文里发现了松针这味药,经过对它的药性研究,试验出一种外涂药液,辅以梅花针治疗,获得了非常好的疗效,头皮上又有茂密的头发萌萌地生长出来。后来,他在治疗脱发、斑秃的处方里加入松针,帮助了许多患者康复。
禤老说,在试验药液时,家里的客厅都快成了临时实验室,茶几上摆着各种中药材浸泡的药液,每天都在鼓捣着。
这是多么熟悉的场景。每一个优秀的医生应该都是半个化学家和发明家。我的父亲年轻时也是这么鼓捣的,他其实是有抱负的,一心希望当一个好医生。基层医生是包治百病的,为治疗各种民间杂病,他每天不停地折腾,将土荆皮、苦参、胡黄连和地肤子浸泡在酒精里,外涂治疗急性湿疹;硫黄粉、炉甘石粉、氧化锌、枯矾调成膏状外涂治疗慢性湿疹;黄连、冰片、朱砂、珍珠末、枯矾研末,吹入耳内,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吴茱萸碾末,以适量米醋调为药泥,贴涌泉穴治疗复发性口疮、小儿流涎症……
可是,在那特殊时期,他的医学生涯被摁下了暂停键,他的医学论文被通知用不了,杂志停刊了。那时候,个体行医是不被允许的。他的才能只能投放到了其他的领域,他到工厂当化工师傅。
当我还是一个小女孩时,我拥有两样东西是别的小女孩所羡慕不已的。一样是塑料鞋,一样是彩色珠子,这两样东西皆缘于我有一个当化工师傅的父亲。当时,父亲专门研究一种珠光粉,这是一种有光学效应的材料,是塑料鞋必须用的添加剂。加了珠光粉,塑料鞋子就有了光泽感,那种光泽还不抢眼,是天然珍珠的柔和颜色。父亲的珠光粉做得极其出名,一开始有两个化工厂在抢他,后来,被一个塑料厂挖去当技术员。他们厂的珠光粉除了自用,还有产出。因为质量太好,供不应求,父亲的名声在业界香飘万里,湖南株洲的一个化工厂专门过来考察,把父亲请过去指导他们的试验。因为这段经历,父亲是我们小县城里非常早就坐过飞机的人。一个医生做不成自己的专业,却在另一个行业里做得风生水起。那正是父亲最为精壮的十年。当时,满大街流行的塑料鞋,我永远穿的是独一无二的那一款,因为,样品总是第一个送到父亲的手里。我更爱的是彩色珠子。塑料厂进货来的原材料,是一批被粉碎了的塑料珠子,在回炉之前有一道工序,是分拣颜色。我常随父亲去工厂玩,分拣时突然发现,有一颗珠子居然是完整的。满手琼瑶更有光,有了第一颗当然就有第二颗第三颗。厂里的阿姨都把我当成公主来宠,纷纷帮我挑拣珠子。我把它们装了满满一盒,每天像守护着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的宝藏。那一段日子在我的童年记忆中,竟是出乎意料地明艳美好。都说黄连入口极苦,这用的是根茎,其实每年三月前后黄连也是开花的,五枝绿色长萼上开着灿灿的小黄花,花瓣的中央还有蜜槽。
23. 流水账:一棵树
这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我父亲与两位国医大师算得上是同龄人,都生于1930年代末到1940年代初。
一个民间中医与国医大师本来没有什么可以相提并论的,但他们在时间纵轴上刚好走过相同的一段。是什么使他们走了迥异的人生?
我曾经问过周岱翰教授,在从医的数十年是否有过致命的阻障,让人怀疑医学的意义,怀疑从医的意义。他说从来没有,做医生是愈做愈有体会,愈做愈有成就感。也就是说,不管时世如何变迁,在学术的小环境里,他是可以精神自足的。十年特殊时期,从周教授和禤老的时间谱上看,恰好是他们下基层的时候。在人生途程这也算一个重大的曲折。今天我们是用回顾性眼光来看,它有一个固定而美好的结局,所有的过程都是有惊无险的。但在当时,一位是在麻风病院,一位是在穷乡僻壤的筑路医疗队,黄昏的暮色里,树动鸦噪,前途未卜,作为当事人,他的内心有多少虬结和皱褶,皱褶里长了多少跳蚤和虱子,它们怎么在无人的深夜里叮咬和扑腾,这都是可以理解的。甚至,如果不是心志坚定之人,在这样的外部环境中迷失和沉沦,也是完全有可能的。
颇有深意的是,我的父亲此时却为了养家糊口在做珠光粉,并且做成了一个优秀的化工技术员。如果,他因此成为一个化工工作者,再不原路折返,这事情就不一样了。可是,父亲不是。多年后我们县城的县志编撰者辗转找到父亲,询问当年珠光粉的发明情况,要在志书上记上一笔,被父亲一口回绝了。他跟我说,这是“无影迹”的事情。无影迹,在我们方言里的意思是没啥用、没啥意义。
父亲一心从医。当时,我们家有故交在隔壁县的一个村子。在权力的毛细血管的末梢,反而有些人情味。他们邀请父亲去那里当医生,如果用不太友善的话语来表述,那就是,当游医。父亲在那里收过一个弟子,治愈过很多病人,也学习了很多民间治疗方法。1980年代,政策开始允许个体行医,父亲在那一场全市统考中取得第一名。父亲的诊所就设在我们的家,草衙门巷2号,是在一条羊肠小巷的巷底。父亲酿就的那坛酒想必是足够香的,从来也不怕没有病人上门。
他女儿当年一双小脚上的塑料鞋有多时髦,他的生命的悲剧意识就有多深。
一棵长成盘口粗的树,一旦被砍下,它再成长起来的枝干会有多大呢?
父亲后半辈子的医学生涯依然走得磕磕碰碰,一开始他谨慎认真地应对各种考试,他的成绩一直是优异的。可是,考着考着他老了,老了之后也就懈怠了。《执业医师法》颁布时,他已将近六十岁。他用前半生的时光积累了那么多临床经验,写过那么多论文,可是,他顿时成为了非法执业医生。这根刺一直梗在他的喉上。他发表过的36篇医学论文,大部分创作于1980年代和1990年代,21世纪初也有少量发表。我查过知网收录的他的部分论文,其中,发表于《针灸临床杂志》上的一篇报道火针治疗颈椎病的论文,被引频次为103次。父亲晚年收了一位学生,是邻市一位自幼喜欢中医的公务员。一开始,他是前来就医的,有一次他购得一本新版的《针灸学》,里边的现代研究部分,几个地方转引了父亲的论文,忙不迭前来求证是不是他。白云一片去悠悠。等到关于传统医学确有专长医师资格考核考试的实施办法出台,他已经73岁了。我问他,咱们还去申报吗?他说,老了。那声音听来,是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寂寥。
我在龙口居的生活颇为清简,一个人,一张桌子,两张床,一张用来睡觉一张用来放书。我把全部时间用于采访和准备采访,日常社交甚少。娜姑很关照我在广州的生活,也很惦念我的父亲,有一次专门过来龙口居看我。我们盘腿而坐,喝着工夫茶,聊家常,聊着聊着,聊往家族历史的深处。
祖父娶了两房妻子,我祖母是祖父自己选的,是二房。娜姑说,大房与二房关系并不好,总是吵架。我父亲一周岁时候,祖父终于下定决心带着祖母和父亲离开祖宅,到县城重新开启生活。大房祖母是老式的女子,便守住了一个没有丈夫的家、女儿,还有祖宅里的家神牌。老式的家族是有根系的,重要的人际关系也便被大房祖母继承了去。祖父有一个弟弟过番到泰国,细老叔经常寄银元回老家。大房祖母不通文墨,每次通联都得央娜姑的妈妈代笔。娜姑的老家与我家祖宅对过。娜姑继承了她妈妈的高颜值,她妈妈有一个绰号叫作“雅姿娘”,这是潮汕人用来形容美丽姣好的女子的。雅姿娘一直与祖父祖母交好,经常来县城探访,老宅的境况也是她带过来的。因为有细老叔的接济,大房祖母一家倒也过得衣食无忧。我曾经央求过父亲,我们回去看看祖宅吧,把大房祖母一家认回来。在我心里,大房祖母也是苦命人。父亲没有答应,他心里有芥蒂。祖父出事时,大房祖母怕遭连累,已经办了离婚手续。
祖父出事时,父亲还不到十岁。祖父就是一介民间医生,新中国成立前后在伪县中医师公会当过干事和秘书,父亲说,当时伪政府已在溃败,工资资金被人卷走,祖父连工资也没有拿过。等到出事了,祖父成了替罪之羊。祖父爱好诵读古诗文,书法甚为精湛,爱好下棋与谜语,那个本应羽扇纶巾的书生,被流放五年。得到平反是在十二年后,祖父已先于这一份清白的告示而去了。父亲对于祖父的缅怀和敬意,移植在对我的栽培上,我四五岁时就开始的书法研习,是以祖父那一张张毛笔处方笺为终极目的的。当我放弃了医学临床工作、放弃了书法艺术,把父亲的梦想生生踏碎之后,我内心谅必是有很大歉意的。后来,我为父亲印制了一张私人处方笺,不遵任何形制,翠绿的墨色,雅逸的字体,一纸庄重而淡然。这一张处方笺,伴随了他的后半生。它与父亲的关系,比其他任何人和事都更加紧密。且说当年那个成长中的男孩,十二年的贫寒和屈辱,细掰开来是有多少的昼与夜。饥荒年,生活几乎难以维持了。那时祖父已被赦回家,可是,他温厚的性格更加内敛,他单薄的脊骨更加枯瘦,对妻儿他已没有庇佑之力。娜姑的妈妈“雅姿娘”到县城探望他们,看着于心不忍,告诉我祖父说,她因为帮大房祖母写信,手里有细老叔的通信地址,赶紧跟他联系吧。祖父终于获得了自己弟弟的救济。
父亲的那一棵树,不只是在盘口粗的时候被砍,它从一开始就不被祝福。它拱破的那一片土壤是被水泥封过的。
24. 百年钩沉:寻找老医馆
一个人去逛西关,那是老广州惦念的地方。
禤老小时候居住在龙津东路,那曾是广州最为著名的中医街,名医云集。他说,街上有很多医馆、药局,楼下看诊,楼上住人,他要去同学家串门,都要经过许多医馆的。医生看病、药童抓药的场景是十分熟悉的,也因此听闻了不少中草药名字,亲眼见证了患者在中医治疗之后恢复健康或者挽回了生命。听起来,那是人生的一场盛大启蒙。
西关果真是一个老地方,龙津东路有很多小巷道,麻石路,骑楼式的两三层小洋楼,下铺上宅,老式的雕花门,铁皮生锈了。百货、地产租售、烟酒店、很多百年老字号、理发档、超市、养老院、电信服务厅、国际连锁洗衣店,一栋苍苔斑驳的老宅,传闻住过一对通灵的母子,开锁匠推着一辆铁皮车,上面挂着用铁丝串起的一圈圈钥匙,谁家的屋檐下挂着吊篮,谁家的门口用竹竿高高晾着衣衫,谁家在门口撑起来做起了小买卖,上面写着:火龙果,10元3个,包甜。市井烟火味在一个个窗口飘荡,外来的本土的混杂一处,酸菜鱼、澳洲龙虾、咸煎饼、艇仔粥、状元及第粥、姜撞奶、双皮奶、沙葛炖排骨汤。腻烦了,刚好有茶香飘过,茶店架上是云南滇红和安溪铁观音。走过收购店,门口的牌子是手写的,字迹歪趔着,收购旧电视机、旧空调、旧衣服、报纸和铁皮。巷陌间,有的房子在拆毁,有的店铺在装修。差点撞到一棵树,是一棵不开花的洋紫荆,高高瘦瘦的身子斜探到巷子的中央。
哪里有什么老医馆。只看到口腔诊所、盲人按摩室、大药房,还有广州颇为流行的凉茶店,卖感冒茶、廿八味、祛湿茶、牙痛茶、痱子茶、便秘茶,门口一副对联写道:莫道人生无百岁,应知草木有回春。
这就是了。
药食同源理论应该是从《黄帝内经》开启的:“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我在龙口居生活之时,深深感到广府饮食文化,甚为注重中医的平衡思维。牛肉是必须用苦瓜来炒的,红豆沙是必须加陈皮的,牛奶是必须加姜的。对了,牛奶是现代生活理念所大力推行的一种饮品,但从中医理论来看属于寒性食物,不宜长期食用,姜撞奶恰好完美解决了这个问题。这一点,现代医学估计是难以理解的。
25. 思想的芦苇:怀想波普尔(之一)
在中医理论的所有疆域,皆强调整体性、平衡性、动态性、阴阳调和。这个理论到底是否科学,一直是最具争议性的问题。但我们发现,它是一套逻辑自洽的理论,有很多东西是无法证实的,但也无法证伪。阴阳是什么,经络是什么?实证主义者说,你拿出来看。阴阳确实无法拿出来看,经络在目前的科技条件下也无法拿出来看。可是,在中医理论中,世间万物皆分阴阳,人是从动物演变而来的,朝天、朝外一侧为阳,朝地、朝内一侧为阴,因此,人体经络命名,便有阳经和阴经。这套理论几千年来用于指导临床,既是中医外治法的理论核心,也是中药归经的理论基础,有人能够证伪吗?
这让我想起了思想家卡尔·波普尔的观点。波普尔认为,科学与非科学的区别在于可证伪性,科学理论的标志并不是它能够被证明是对的,而是它能够被证明是错的。这并不是完全否定科学的正确性,而是强调科学的发展是通过猜想、质疑、反驳、修正来达成的,它本身应该包含被证伪的可能性,也就是说,科学的正确永远是一种不彻底的正确。
用证伪主义理论来看待中西医问题,是一目了然的。西医是一种确凿的科学,它是可以证伪的。而中医并不是一种确凿的科学,或者说它不仅仅停留于科学,它是不可以证伪的。这是一个几乎不讨好任何人的阐释。挺西医者,不愿意强调科学和理性的局限性。挺中医者,不愿意承认它不是科学。其实,波普尔的理论有一个重要前提,那就是他坚决否定科学是区分有意义和无意义的标准。波普尔与逻辑实证主义有着尖锐的本质冲突,他不认为科学是唯一有意义的事情,甚至,他认为宗教、神话、心理分析学说等命题,它们本身有着丰富的意义,而且,也可能成为萌发科学想象的源头。许多被逻辑实证主义判定为“伪科学”的理论,波普尔也认为,它们虽然无法在经验上予以检测,但它可能是正确的,有意义有价值的。波普尔对于未知性的尊重,是启蒙理性主义所难以想象的。
西医的科学性是大家达成共识的,可证伪的例子几乎随处可见,不论是疾病的病理机制,还是治疗药物。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西医取得突破性发展是因为建立了微生物病原说,发现细菌和病毒,然后发明了抗生素。这刚好是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死去的一千万名士兵中,大约有一半死于感染,一个小小的伤口、一道划痕都可能致死。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由于抗生素的使用,伤员因感染致死的概率已经很少。我父亲早年当医生时,常用的抗生素是链霉素、四环素、土霉素。像四环素类药是广谱的,在当时适用证非常宽。等到我当医生时,四环素类药已经淘汰了,因为副作用太大,特别是影响骨和牙的生长,最著名的便是四环素牙。链霉素也因为耳聋、眩晕、麻木等严重的毒性反应而使用甚少。我们相信,每一位化学家和药物学家,在发明一种新药时都是倾尽全力的,每一种新药的问世在当时都是最为优秀的。科学的可证伪性,其实是人类的理性的局限性。
通过理性祛魅,人类在认识论上获得了重大的提升。可是,片面推崇理性的结果又造成了一个后果,科学成为了至高无上的权威。祛魅本身也成为了一个“魅”。科学的实证性是步步为营的,这限制了它对于浩瀚的未知的探寻。而且,科学的确凿性也容易让人产生自大性的懈怠,以为世界不过如此。这两方面的局限性,几乎是科学的难以承受之重。更何况,科学适用之外,还有一片广袤的领域,生命的意义、爱情、美学、世界的存续和重建,等等。
复魅是势在必行的,但它的意义并不是回到过去寻找魅惑性和神秘性,而是,在科学的基础上重新观照、唤醒和点燃前理性时期的某些特点,使神秘转化为神奇,使世界更趋于自然与美好。从这个意义上看,一个有价值的理论,它当然可以是非科学的。但我不主张把中医定位为非科学,而应该是超科学。中医复魅的意义正在于此,它可能不仅仅是科学,还是哲学、艺术和其他。
当然,目前的中医也不是几千年前的中医,禤国维、周岱翰们的中医理论和实践都体现了一种现代性特点。科学性依然是中医的方向,中医科学性的加强与其超科学的品质并不相悖。
26.思想的芦苇:怀想波普尔(之二)
波普尔的“批评理性主义”,既强调理性的作用又强调理性的自我批评。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理性和可错性。很少思想可以像它一样,既应用于科学哲学领域,又延伸到社会政治领域。
波普尔觉得人类不可能创造出完美社会。社会规划工程只能是局部的、短期的,而不可能是整体性的。历史的发展是否有一套规律可循?如果连科学性的确立我们都得不断地试错,那么,在人类更多主观性参与和篡改的社会领域,哪里可以实现呢?即便能够实现,它难道不是一直在修改当中吗?
完美社会我们是不可能创造了,一棵树的完美人生也是。只是,希望不要再有水泥浇灌下来。
27. 流水账:海风太大
立秋之后,天气转凉了。从南澳岛回来之后,我的生活恢复了常态,每个周末都会回去看望父母。
父亲的诊所又开了,每天看病人一两个小时。都是老病号,或者老病号介绍过来的,是认定了非他不可的那种。我想,于他来说,这大概才是最好的养生之道。择一事,一起变老。
周日午后,与父母在客厅里聊天。娜姑说,找一个日子一起回老家一次,带我去看祖宅,像一个观光客那样。我想父亲想必是不会反对的。但我犹豫了一下,没有把这事情说起来。
父母在朋友圈看到我晒出的北回归线上“日中无影”的九宫格照片,我说,那一天,我本来还想在自然之门做另外一个实验的,我揣着一支笔,想看它立杆不见影……
结果呢?
结果,我一次也没有做成功。那一支笔不曾站立过,海风太大了。
他们便笑我,像笑一个孩童那样。在他们眼里,我一直都是。
走廊上母亲种了一廊的花,午后的阳光灿灿地把花们拥住,一同投射在我们面前的电视机屏幕上。突然,想起席勒《希腊的群神》中的几句诗:
那时,还有诗歌的魔力外衣,
欣喜地,裹住一切真实,
那时,万物都注满充沛的生气,
从来没有感觉的,也有了感觉,
人们把自然拥抱在爱的怀中,
在自然之中认出一种高贵的意义,
万物在初见者的眼中,
都显示出神的痕迹。
参考文献:
[1]杨念群.再造“病人”:中西医冲突下的空间政治(1832-1985)[M].Z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
[2]逸一.世界上最早的医院[J].政府法制,2011(20):29.
[3]周岱翰.外科治验集要[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4]陈实功.外科正宗[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
[5]蔡士雄.王孟英医案[M].陆士鄂,辑.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
[6]高秉钧.疡科心得集[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0.
[7]吴伟,王创畅.“五诊十纲”中医临床新思维探讨[J].中医杂志,2014,55(6):455-457.
[8]金政,李俊龙,皮建彬,等.邓铁涛教授“双五”理论辨治心律失常之经验[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21,41(10):1245-1247.
[9]周岱翰.中医药治癌特色的表观遗传学基础[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6):1120-1122.
[10]庞莉,葛信国.浅析中医肿瘤学“带瘤生存”理念[J].中医杂志,2018(10):842-844.
[11]郑同宝,周蓓,周岱翰.周岱翰教授“带瘤生存”理念在肝癌辨治中的应用[J].新中医.2009,41(1):101-102.
[12]徐文兵.饮食滋味[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
[13]吴谦.医宗金鉴[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7.
[14]程国彭.医学心悟[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15]林凌.火针治疗颈椎病28例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1993(04):34.
[16]孙国杰.针灸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17]波普尔.波普尔自传:无尽的探索[M].赵月琴,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
[18]波普尔.波普尔论开放社会与极权[M].石磊,编译.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16.
责编:胡破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