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在自然中沐浴
2024-07-02李啸洋
李啸洋
娜仁琪琪格的组诗《自然课》包含了《水仁慈而柔软》《追光的人》等十余首短诗,每一首诗都是诗人心灵的苍穹,显形为作者的自画像。她的诗作中所指涉的花与水,皆为女性的象征。花与水,是女性的心谷,二者构成了诗人笔下灵动、飘逸、含蓄的自然,注入了女性轻盈的目光,美好的怀想。
花与水,是娜仁琪琪格诗歌的核心意象。《七夕,在叆河》中,明艳的叆河长出水嫩的花儿,构成了一个灵动的瞬间。《水仁慈而柔软》中,潮白河被比作“安静的龙体”,漾动起水田与花池。这首诗中出现了玫瑰的意象,绽放的玫瑰是生命力的象征,伴随着晚风浮动、摇曳、蔓延。舒畅的心境也使诗人“身体长出了曼妙的花枝”,花从具象延伸为一种心情,给人一种清亮、透彻的感觉。《光影闪烁着自然的真知》,这首诗中出现了月季、凌霄、石榴花、苦菜花,这些花没有差别,平等地出现在诗歌中,塑造了一幅优美的春天图景。用诗人的话来说,“高处的、低处的/各安其道,各得其所”。这首诗的旨归,既非百花竞艳,也非明媚亮快的心境,而是自然规律:“开花的开花,结果的结果/那些回到泥土的/终会再次——/发芽、破土、吐艳芬芳。”开花结果,这是自然界的秩序。诗人又在结尾,额外加上诗歌的另一个主题,“何必急急火火、争争抢抢”?诗人以花喻人,赞赏一种自然而然的心态。诗人的目光并未只停留在观花、赏花的层面。回归自然,是潜行在全诗中的主题。
《天顶湖逢雨》中,水在女诗人手中呈现出罕见的男性气息。“巨大的水流/从垭口赶下百丈悬崖,万马奔腾”,水不再是静止的、温婉的,带有女性气息的,水变得轰轰然然、浩浩荡荡,天空与湖水在目光所及之处弥合。《雨落泸州》是《天顶湖逢雨》的姊妹篇,这首诗集中书写水的意象。《道德经》以水喻善,《雨落泸州》融合了南方地理、神话传说与个人感受,写法上较为复杂。第一节中,诗人将雨比作飘逸温婉的“仙女”,而非叱咤风云的莽汉。第二节中,诗人将雨比作“乐章中的一个休止符”,而非说来就来说走就走的事物。第三节中,诗人写雨和南方地理的交融,雨成为金沙江、长江、沱江、赤水河、永宁河的一部分,雨与长江交汇之际,也落入了苍茫。第四节中,雨是艺术家构思中的“胸中之雨”,雨是舞蹈家轻盈的动作,是音乐中幽蓝的情绪,也是酿酒师墨绿色的发酵。雨水,有了泸州地理的空间特征。最后两节,诗人以雨收尾,雨落入古江阳,落入巴南腹地,落入季节的轮回,雨开始新生。这首诗中,诗人让雨从多个方面获得了立体的向度,读者也能从雨中获得全面的感受。
声音也是诗人诗歌中神秘的表达。诗人多次写到了鸟鸣,欢悦的鸟鸣、清凉的鸟鸣、万物在丛林间的鸟鸣,都为诗人提供了听觉灵感。《德令哈之夜》中,诗人不仅写到了德令哈的音乐喷泉之美,也写了神秘的歌声、乐器演奏等对于夜幕的穿透。声音超越了声音本体,被赋予了独特维度。《静谧得只有大海的声音》中,诗人以反声音的形式来写声音。澎湃的大海变成了静谧的大海,海浪发出了心跳的声音。
戏剧有核心的动作。每一个诗人,也有区别于其他诗人的词汇。这个独特词汇萦绕在诗歌周围,成为解读诗人思想的钥匙。独特的词汇提供了音部、风格、感受,并使其成为创作的秘密法则。虽然“沐浴”这个词很少在诗中出现,但作为一个核心的诗歌动作,反复出现在诗歌中。《情人谷的早晨》中,丛林间的鸟鸣让诗人感受到了寂静与虚无,自然之音和草木气息洗涤肺腑。这首诗的结尾有禅意,阳光照拂沟谷,自然的恩泽让人悟到了禅意。
娜仁琪琪格既是画家,又是诗人,重叠的身份,练就了她独到的写作眼光。对于自然中的事物,她总能赋予清爽的气息。诗人用女性敏锐的目光,捕捉自然中灵性的细节,赋予诗歌清新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