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行走大地的新时代儿童
2024-07-02马占军
马占军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版)凸显“五育”并举,“五育”课程体系“从根本上改变‘五育分离或‘五育割裂导致的‘片面发展‘片面育人现象”,“通过增设科目,调整课时比例,补充‘五育缺失,强化弱项,让学生的发展更加充分、均衡”。无锡市新吴区泰伯实验小学以“梁鸿农畔学堂——乡村小学劳动课程基地建设”为抓手,积极探索“五育融合”的育人模式,创新各种教育实践路径,打破多学科课堂教学与劳动课程之间的边界,让儿童回归到真实的情境中去生活与学习,从而让学生形成健康身心和健全人格。
一、“梁鸿农畔学堂”课程基地建设理念
(一)立足学生劳动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劳动课程育人功能
学校基于自身特色,秉持吴地文化精髓,以农畔学堂“四学”文化精神(云学、从学、研学、游学)为组织路径,走出书斋,徜徉田间地头,以大自然作为大教室、大课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育热爱自然、热爱劳动、会学习、会生活的“行走大地的新时代儿童”。
(二)构建劳动课程任务群,注重课程设计的主题性与进阶性
劳动课程基地的建设基于国家课程,挖掘本土地域特色资源,以“鸿山的‘青白团子与‘推酥麦饼”的“非遗”项目为突破口,设计主题活动项目,并建立进阶的融合型主题活动任务群,体验本土的特色文化。
(三)突出课程内容的融合性,加强跨学科内容整合
主题活动的开展以劳动课程为基,寻觅与“鸿山‘青白团子与‘推酥麦饼”的契合点,加强跨学科内容整合研究,实现“学科方法”“学科策略”“学科路径”“学科精神”等方面的融合。
(四)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变革
“梁鸿农畔学堂”的劳动课程基地结合农场生产,开展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和富于挑战任务的活动,激发学习兴趣,转变学习方式,促进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养成勤于思考、乐于实践的良好习惯。
(五)倡导多维立体评价,重视评价的导向作用
劳动课程开展的评价注重考查学生实践能力、思维过程、审美情趣和价值立场,关注其成长过程。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不同的学习目标,选用恰当的评价方式,以引导学生劳动育德。
二、“梁鸿农畔学堂”课程基地建设整体建构
课程基地构建互动式主题场馆、数字化信息平台、开放式自然田园、体验式种植基地四大空间场域,为学生走进自然、互动探究、体验劳动、培养素养、亲近文化提供更丰富的成长时空。
(一)打造和谐的时空场域,优化环境育人功能
“梁鸿农畔学堂”文化整体设计以两条主线整合,将校内外结合、校内主题活动延伸到校外实践,校外实践映射校内社团活动。
1.校内主题场馆内置设施
(1)“非遗”传承坊
以“鸿山团子”与“推酥麦饼”为主,让非遗项目进校园,进课堂,进生活,在学习劳动技能中感受劳动精神,传承传统文化。设计非遗传承坊主题场所,配置相关器具,定期请本地的手艺传人来校传经送宝,孩子们在做中学、在品中悟、在写中传承吴地特色文化;同时结合主题设计“礼盒”包装与图案美编,多学科融合,分主题推进,分享儿童开心成长样态,培养学生爱劳动、爱家乡、爱自然、爱生活的品质。
(2)农业实验室
成立“少年农学院”社团,经营“梁鸿菜畦”微农场,栽培网格试验田。带着同学们根据时令栽培果蔬,适时观察,记录果蔬生长情况,研究微环境变化;进行“水培”、种植农作物等实验,在种植、管理、收获中增加对农村、农业、农民的认知,同时丰富学生劳动实践的直接经验,培养学生观察、探索、创新、创造的意识和能力。
(3)蔬菜美食厅
采摘“鸿梅映象”蔬菜基地的果实,制作拼盘、菜肴、果汁、食品等,在动手操作与品尝等体验中培养学生劳动能力,引导学生体验日常生活劳动的艰辛,感受劳动成果来之不易,形成劳动观念,培养节约品质。
(4)劳技实操台
采集学生们的劳动成果——番茄、菠菜、黄瓜等蔬菜,组织练习择菜、切菜等简单的劳动技能,利用半成品菜肴学习炒菜、煲汤、做饭等日常生活中的劳动技能,形成积极劳动、喜爱劳动的观念,给家长们分忧解难,增强个体生活自理能力。
2.校内主题场馆外部环境
班级开辟农作物绿植角,培养学生管理绿植的劳动能力;学校的种植园划分若干区域,让一个年级的各班认领,进行季节性栽培蔬菜等,晒晒班级的劳动成果,评比“农耕达人”。学校公众号按方案定期发布劳动课程开展的活动信息与成果宣传、效果评价等,传递劳动观念,培养劳动精神。
3.实践体验式种植基地,开展“知行合一”活动
校外实践活动场域的建设以开放式自然田园暨社区的自然人文景观为主,使劳动课程教育走向多元,走向深入。依托“鸿梅映象”“梁鸿农场”等基地,结合时令开展“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等主题实践活动,整合相关课程的主题内容,呈现真实的生活场景,在劳动主题活动中渗透课程文化育人的理念。
4.增强开放式自然田园体验,发挥人文资源教育功能
梁鸿国家湿地公园、中国吴文化博览园、植物科普长廊等丰富的人文资源,深入挖掘文化育人功能,合纵社区、连横家庭,积极开展云学、游学、研学活动,在与社区等资源的主题活动中培养服务性劳动能力,提升学生劳动综合素养。
(二)建构相融共生的“课程框架”,提升课程基地文化内涵
劳动课程的育人功能在学习活动中彰显,在课程基地文化建设中进阶,提升课程基地文化内涵,使课程育人功能走向多元。
1.开发实践基地课程,走向学生完整生活
(1)深挖地方特色资源
学校周遭有丰富的人文特色资源,在考察、观摩、研究等“云学”“游学”主题实践活动中提升核心素养,认识劳动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巨大作用,是劳动改变了世界,创造了世界。如在探访“梁鸿国家湿地公园”中培养自然生态意识,在“中国吴文化博览园”的主题活动中认识农耕文明的演变,在“植物科普长廊”中了解我们身边的植物与相关的科学。
(2)构建劳动课程框架
劳动课程的开发体现三个结合: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结合,校内实践活动与校外实践活动结合,专属实践场所活动与游学活动结合。劳动课程内容在调查中产生,在班级课程表中体现,每个学期安排一到两次,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适时评价活动效果。
(3)创生体验学习课型
结合“梁鸿农场”“鸿梅映象”基地开展“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等劳动实践活动及融合课程的系列活动课型研究,探索其范式和教学策略,呈现学生真实的学习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与感悟,在生活中思考与行动。
三、“梁鸿农畔学堂”课程基地建设实践行动
劳动课程基地的实践关注劳动课程的关键能力培养,扩大“五育融合”的实践效应。
(一)转向融合学习方式,培养学科核心素养
1.基于同伴探讨式学习,落实融合教学理念
主题实践性活动渗透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美术等多门学科,融知识性、劳作性和趣味性于一体,把课程设计成学生喜欢的内容,划分不同板块,结合不同学习小组,让学生在自然中成长,在劳动中学习,在合作中共进,达成学科核心素养。
2.基于主题活动学习方式,激发学生表达欲望
以“非遗”为主题活动,切实在1~6年级开展项目进阶任务,并辅以“劳动服务周”“妙笔绘农学”“田园诗画”“稻花香里说丰年”“农学趣味运动会”等特色“从学”“研学”活动,渗透到相关社团,让学生切身体会到美好生活靠劳动来创造的真谛,体验劳动的乐趣,并以做一做、画一画、写一写、赛一赛等方式表达出来,以达成综合能力的培养。
(二)建构课程融合范式,释放师生生命潜能
1.具身体验,让“人”在场
所有的实践活动要让儿童生命在场。如校外实践基地“鸿梅映象”“梁鸿农场”开展“春种、夏耘、秋收、冬藏”的“从学”“研学”实践活动,让学生亲手操作、切身体验,增强体魄,磨炼意志。“种萝卜”活动以班级小组为单位,教师引导孩子们经历“整地”“撒种”“浇水”“施肥”等活动环节,在与土壤、农肥、水、农具、种子等打交道的过程中,亲历“腰酸背痛”,感受劳动的艰辛,感受劳动的神圣,感受劳动的文化,获得各自的真实体验。
2.深度体验,学“思”融合
实践活动组织现场,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由生活现象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在现场中观察、探究,在查阅资料中、在向有经验的农人询问中将“研学”活动走向深入。
(三)贯通多元适切的活动路径,彰显文化叠加效应
1.农畔导师:做儿童生命田野的守望者
聘请专家对“梁鸿农畔学堂”的师资队伍进行定期培训,为活动开展提供智力支撑和建设性建议。组织教师积极参与劳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开展微型团队同伴互助的校本研修,融合其他课程,开发、实施评价实践的研究,研发契合儿童生命的劳动主题等系列活动。
2.农畔实践:触摸完整生活的真实脉搏
每班在“鸿梅映象”基地认领一块种植地,适时地定期进行种植实践、养护管理,或到“梁鸿农场”体验农场农作物春种秋收的自然生命状态。让学生在真实的劳动中感受劳动的艰辛,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形成良好的劳动品质。
3.农畔社团:绽放多彩童年的个性风采
课程建设结合学校的社团开展活动。社团活动形式多样生动,内容丰富有趣,如团子与麦饼的创意包装彰显活力,绽放风采,真正体现“农畔学堂”的自然之姿与学生的自然天性的美妙。
4.农畔研学:发现行走家园的智慧力量
每年学校组织学生到“梁鸿农场”开展深度的劳动基地研学,结合农场湿地环境,拓展研学内容,可设计“探秘鹭鸶”“湿地生物圈”“湿地水路路径”“湿地植物面面观”等项目,学生在探究实践中获得一种全新的学习体验,增强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的情感。
5.农畔文化:吟唱属于自己的天空
农畔学堂主题活动,结合“二十四节气”的时令开展,选择中国特有的文化形式——诗词、对联、戏曲等传统方式来表演或创作。全体师生共同参与,在农历的天空下,吟诗唱对,唱响属于农畔文化的激昂乐章。
四、“梁鸿农畔学堂”课程基地建设的立体评价
课程评价是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评价着眼点在于面向全体,以发展性和激励性为根本宗旨。一是评价形式多样化。劳动课程评价不仅重视形成性评价,还应该关注过程和表现性评价。二是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有生生、师生评价和家长、社会评价,社会对学生技能实践的认可也是有效评价的手段之一。三是评价内容多方位。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因此不同的活动呈现的结果都不相同,每一位孩子的成果都应该得到正向激励性的评价。评价内容体现整体性与进阶性,可有技能,也可有劳动的态度与习惯、与人合作的精神、探究与创新能力、持之以恒的耐心,甚至是永不言败的勇气,利于促进儿童生命成长的都是值得评价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