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南苗族人的史诗——《海南信歌》

2024-07-01马荣江伍平

名家名作 2024年11期
关键词:琼州陵水苗族

马荣江 伍平

[摘 要] 《海南信歌》是海南苗族人的史诗。研究分析了5种关于《海南信歌》的历史文献,虽然作者不同、时间各异,但都详细记录了海南苗族筚路蓝缕来到海南的全过程,从中可以了解海南苗族登陆海南的地点、在海南的活动区域以及海南苗族在海南的生活状况。

[关 键 词] 《海南信歌》;苗族;迁徙生活

基金项目:国家民委基金项目《海南小少族群史料保护》。

笔者在研究海南苗族文化时搜集到5种重要的关于《海南信歌》的历史文献,分别是:广西凌云逻楼李永辉、李文斌1962年抄本,名为“海南信”(下称李永辉抄本),共134行,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民间文学编辑部编辑,未出版;该本又于1982年经盘善荣、邓朝东、邓文通整理、修订。海南陵水《信歌》(下称陵水本)是1991年蒋大恩藏本,李明天整理,188行。李增贵、邓文通整理广西凌云《海南信》(下称李增贵本)和云南河口《久前海南信》(下称邓版河口本),均为168行(同为邓文通整理的收入《广西瑶族社会历史调查〈七〉》的《海南信》为134行,与李永辉抄本基本相同)。《海南寻亲信歌》(下称罗氏河口本)由盘朝恩搜集、罗洪庆整理,144行,收入《云南民间文学集成·河口县卷》。另有,《信寄海南查亲》是一首“查亲信”,主要是为寻找到海南的亲人而作,304行,收录于《广西瑶族社会历史调查(七)》,原信存于广西上思县南屏乡十万大山蒋德华家,1982年11月6日,经张有隽、邓文通、李崇友收集整理。南屏乡在上思县的西南部,是防城港市现在唯一的瑶族乡,全乡瑶族占总人口的46.5%,蒋姓是当地瑶族的主要姓氏之一。众多的《海南信歌》在瑶族地区的发现进一步证明了海南苗族与瑶族尤其是山子瑶的紧密联系。

这些“歌信”记载海南苗族辗转来到海南生活的过程,是海南苗族人民的史诗。透过《海南信歌》,我们可以了解海南苗族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

一、《海南信歌》的作者

关于《海南信歌》的作者,李增贵本的《海南信》末尾有说明:“海南信,是广东海南岛的‘吉门写给广西百色、田阳等地山子瑶的信歌,邀约去海南居住。”不过,此信的作者并非“吉门”。“吉门”是云南“红头瑶”族的自称,广西蓝靛瑶、山子瑶自称为“金门”,大体是同一指称。另有学者认为《海南信歌》的作者叫“小今”或“小金”,理由是诗中多次出现“小今”字样,如“小金转上海南去,思着邓枝兄弟亲”“祝庛小今齐过来”“小今思前又想后”“这是小今无福份”。此处的“小金”或“小今”,也有可能是瑶族的自称加谦称。

陵水本《海南信歌》,李明天认为:“信歌的作者是来自云南的邓云英。”其实,李先生是误解:第一,信歌原文是“此信是之邓云英,邓云英字面不真”,说得非常明确,信是寄给邓云英的,邓是收信人;第二,信歌内容也非常清楚,是迁移到海南的“瑶民”对广西、云南的亲人思念,是希望亲人也来海南这个没有虎狼、山清水秀的地方生活,作者是海南人,不是云南人。但是,可以确定这封信的作者姓邓,文中除了明确此信寄给“邓云英”这一信息,还有其他地方也可以得到印证,比如“小金转上海南去,思着邓枝兄弟亲”,“邓枝”即邓姓一脉,也说明了作者姓邓。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海南信歌》的首作者就一定姓邓,这是由信歌传播的性质决定的。信中有言“字安不着慢认读,笔画不齐口替齐”。信歌在传播过程之中,本就允许添加或修改。陵水本的收藏者是蒋大恩,说明蒋姓也有可能是此信创作的参与者。

从各个版本的信歌内容大体相同来看,信歌在传抄和传唱的过程中,每个人又根据自己的情况加入内容。比如在李增贵本中作“思若共枝兄弟亲”,而非直接点出是何枝。由此可以推断参与传播和修改海南信歌的人分别是何姓氏。陵水本有句云:“盘王古来无多姓,注安五姓住山林,盘邓赵李蒋家姓,五姓盘亲皇祖宗。”盘姓可以不作考虑,因为海南苗族和瑶族均认为“盘王”为共同的祖宗。除盘姓外,首列“邓”姓,次列“赵”姓。李增贵本则云:“盘王赵姓造天地,李蒋五姓三祖人。”首列“李”姓,次列“蒋”姓。李增贵本虽然与此本行数不同,但此句却是相同的,作“盘王赵姓造天地,李将(当为蒋)五姓三祖人”。这说明这两个本子出自同一个体系,传抄者很可能姓赵。邓版河口本:“盘邓赵姓造天地,李蒋五姓是亲根。”河口本改“盘王”为“盘邓”,“邓”可能是有意加进去的,这进一步说明传抄者当是姓邓。

从各个本子大体相同来看,原始歌信出自同一人之手,作者是谁却被淹没了。哪个版本为原始本,由于资料有限实难考证。但可以确证,海南陵水本是最晚出现的本子。需要说明的是,信歌的收藏和整理者,也大多是信歌改编者。

二、《海南信歌》创作的时间

信歌中没有涉及时间,但是从内容叙述中可以大致判断信歌创作的时间。陵水本里有“海南便是瑶(其他本作“琼”,琼州更合理)州府,一府三州十县门”,另外三本子分别是:李永辉抄本“海南便是琼州管,一府三十县门安”,李增贵本“海南便是琼州管,一府三十县门安”,两个河口本“海南便是琼州管,一府设有三十县”。

海南从来没有设过30县,因此,各本所说“一府三十县”均是误传。“一府三州十县”的设置始于明正统五年(1440年),因此,“一府三州十县门”有可能是正确的。但是,为什么很多本子写着“一府三十县”呢?还有一种可能是“一府十三县门安”,“十三”倒为“三十”,在文献学上也是常见的“倒文”现象。琼州设府始于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第二年降琼州府为州,洪武三年(1370年)复设琼州府,下辖十三县。如果“一府十三县门安”是正确的,此信歌创作的年代当在明洪武三年(1370年)之后。而僮人进入海南的时间笔者已经考证最早在弘治十四年(1501年)。又据《海南信歌》:

伊凭童人齐同村。路长自知马边棍,童同久乡心自知。 ——李增贵本

无地世今无山住,伊凭憧人齐共村,路遥自知马力轻,昆憧共村久自如。 ——陵水本

村里也有集姓住,不是盘皇三祖人,池若世今田地少,客童变成齐共乡。 ——李永辉抄本

此处,“童”“憧”作“僮”,即后来的壮族人,但在当时多为广西狼人(或作郎人),他们是作为“土狼兵”征调至海南的。而从“路长自知马边棍”“久乡心自知”“路遥自知马力转”“久自如”“变成齐共乡”等可知,他们经历了很长时间的磨合。可以断定信歌的创作当在1501年之后,笔者之前的判断是错误的。

三、《海南信歌》的内容

(一)前往海南的路线

《海南信歌》的主要目的是告诉亲人:海南没有虎狼出没,没有安全之虞,海南四季温暖,无冻馁之苦,总之,海南易于生存,希望亲人也能来到海南一起生活。为了便于亲人前来海南,歌中详细地叙述了前往海南的两条路线。以李增贵本为主分析如下:

《信歌》中首先叙述了自己前往海南的路线。作者自己的出发地是“田州”,歌的起因便是“思念田州亲兄众,沉若无山奈了心”“一心意上田州去,得见众亲放信回”“听闻田州花树贵,一个花枝四十银”。唐开元年间设田州,在桂西地区,辖都救、横山、武隆、惠佳、如赖五县,治所在都救(今广西平果县)。宋代设田州土州,元设田州路,明代废路复设田州土州治所迁至今田阳县,属百色厅,即今百色地区。田州之后即写到一个落脚处是“大明”,李增贵本“上到太平身难病”,释为“去到大明身得病”,罗氏河口本“上到太平遇身病”,但是“大明”在今天什么地方不太明确,只知道是属于广东省,因为此句之前皆有“后生住在广东省”。太平确有其地,太平镇今属湛江,正是由田州到海南的必经之路。接下来:

泗城条水长流转,流到南宁结缘唐,流落横州寻州府,流落阳春县里游。

泗城在凌云县西南。南宁,唐设邕州,元改邕州为南宁路,明改南宁路为南宁府,治在今南宁市。横州今横县,寻州即浔州,治在桂平。阳春县,南朝梁设,今广东阳春市。显然,这个叙述是有问题的,不可能从田州先到广东省,然后再转回泗城州。从叙述的语气上看应该是作者从田州出发一直到了广东,而在广东得了大病,于是,“愁鱼上水想得见,鱼落深潭不见身”,然后回忆自己来到广东的历程。这样,顺序应该是:田州——泗城州——南宁——横州——浔州——阳春县。“大明”很有可能是阳春县境内的一个地名。

接下来又写道:

阳春流落雷州府,流落海安南海游。海安渡船过一日,茫茫渺渺放廉悲。

李增贵解释为:

阳春流到雷州府,流到海安南海游。海安渡船过一日,茫茫大海放帆飞。

此一路线为水路,应该主要是坐船辗转到雷州、海安,然后由海安渡海,到达海口。

诗作者还提供了另一条到达海南的路线。《信歌》接着叙述道:

早路便打大廉过,行过雷州府里飞。

雷州行过如民县,海安正是过船行。

渡船到岸海口县,过了琼州府里行

“早路”或作“旱路”,陵水本作“趕路”,李永辉抄本作“旱路”,罗氏河口本作“行过”。可见,此一叙述有意强调陆路来海安的过程,有意与上文的“游”“流”区别开来。大廉,即明广东廉州府,治在今广西北海。如民县,陵水本作“如银县”,他本皆为“如民县”,查无此县,李增贵释如民县为“徐闻县”,或许是正确的。其过程概括为廉州——雷州——如民县——海安——海口。

(二)登陆海南的地点及在海南活动的范围

而登陆海南的地点,除《寄信海南查亲》外,所有版本都涉及以下句子:

渡船到岸海口县,过了琼州府里行。

可见,该本所述的登陆地点为“海口”。但是,当时应该没有“海口县”,“海口”名字成于宋代,叫“海口浦”,元代有海口港,明代成为军事机构,叫“海口所(城)”,由于信歌经多人传抄,不严谨且经常有误在所难免。

云南《河口县志》所存《海南寻亲信歌》内容跟上述信歌相差无几,但是语气不同,从其叙述证据看,似乎是云南瑶家兄弟思念前往海南的一支兄弟所作歌谣。其中,有“思着‘田独众亲兄”“一心想上‘田独去”“闻是‘田独花是贵”,诗中所说“田独”海南确有其地,为今三亚田独镇,此地或许是瑶人登陆海南的又一地点。

《海南信歌》中记载了许多海南的地名。李增贵本《海南信歌》从头至尾依次排列的海南地名有:

海南便是琼州管。

可知,此处海南并非其他瑶族歌谣里的泛指海南,而是确指今天的海南岛,当时归属于琼州。

定人县管好青山,万州丹山排安上。

李增贵、邓文通释“定人县管好青山”为“派人县管好青山”实误,从上下文可知,“定人县”和下文的“万州”是相对的,故知“定人县”为“定安县”,另外,陵水本直接写为“定安县管好青山”亦可证明,此处为“定安县”。“万州”,宋元为“万安州”,后改为万安县,万宁县,辖陵水县。

陵水本中另有“万州儋州山排上”,儋州,明代领三县:儋县、感恩县、昌化县。本永辉抄本有“五指山头根万树,州县府门微过山”句。

《寄信海南查亲》一诗主要是诉说衷肠,涉及海南地方仅有“通井通江通地府,转望水流到兄殿,转到海南琼州府,不知海南山高远,郎书能到山人殿”等句,除海南、琼州外,不能考证其他实际地名。

综上,瑶人进入海南首先到达海口(或有部分从田独登陆),之后到定安,又从定安往南到万州,往西到儋州,之后进入海南中部五指山区。

(三)在海南的生活状态

信歌的行文比较琐碎,主要是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首先极言海南生活的美好,“老人转到 命短,少年转到如升天”,这是作为一个从广西田州辗转来到海南的青年的第一种感觉,接下来详细叙述了海南种种好处。

1.自然环境。“海南地方无冰雪,兰根年年日日青”“海南便是琼州管,省州县管好青山。万州丹府山桃上,青山渺茫到海边”。这些自然环境为他们提供了生活资源,因为瑶族向来依山而居,靠山生活,以种禾打猎为生,因此,诗中多次写海南猎物丰富:“野鸟乌猿树上叫,朝日得见成群熊”“乌猿山里结成群,红雀也啼猿也叫。玛瑙(瑶语:长臂猿)山熊树上攀。黄掠山琶(不知是何动物)此地有,山猪山羊睡成槽”。当然,最关键的是海南山中没有威胁性命的“虎狼”横行。也用很多笔墨写植物的丰富:“五指山头种万树,州府县里围过山。要吃槟榔此山有,槟榔山脚暗青青。”另有“兰根”“兰靛”“白米”等,总之,“种禾打肉共一吃”。

2.海南的社会环境。相对较好的社会治安——“百姓太平贼少有”,女孩子也不要太多财礼——“海南短裙有花树,短裙侵侵中了心。短裙侵侵不多贵,一个花枝八两银。听闻田州花树贵,一个花枝四十两”。正好海南也有自己曾经的乡邻——僮人(即壮族),“昆(当为瑶)沦世今田地少,客憧(僮)变人齐共村,路遥自知马力转,昆憧共村久自知”(详见拙作《海南苗族来源新考》),因为同是盘古后人,并且相处日久,虽在异乡但也多亲多近。

当然,还有非常重要的地方——日常生活相对经济一些。除前面所说的结婚花费较少外,必不可少的食盐更便宜——“一斗白盐三十钱”;日常用于治病疗伤的蓝靛——“斤靛只卖十五钱”;用来涂抹房屋外墙的石灰也很便宜,“一斤石灰两个钱”;并且赶集上市也比较方便——“船步小墟白米齐”“船步墟中有灰卖”。

从文中不厌其烦的絮叨中,可以体会到作者自己来到海南的无限欣喜,也能看出他邀请自己亲人到来的殷殷之情,话语之中透着真诚。

作者单位:1.海南大学人文学院2.海南医学院(海南省医学科学院)杂志社

猜你喜欢

琼州陵水苗族
偕妻赴海南
苗族蜡染
思念(通韵)
陵水17-2半潜式生产储油平台落物风险分析
在陵水错把大风吹过的地方当成故乡
盛大节庆——苗族牯藏节
陵水陵水真奇美
苗族民歌
苗族老照片
海南陵水:用丰厚文化家底为旅游添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