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作文预测与导写示例
2024-07-01韩延明
韩延明
一、(原创题目)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前段时间,3D国产动画片《沧元图》凭借特效顶级水准从籍籍无名到成为一匹黑马,让观众直呼好“爽”!《沧元图》无疑堪称一部优秀的国产商业动画了。
在生活中,有很多让你感到“爽”的东西,如看短视频、打麻将、玩游戏等,最终很可能会让你悔恨不已;而那些让你感到“不是很爽”甚至“很是不爽”的东西,如灯下苦读、逆耳忠言、面壁思过等,最终很可能让你受益无穷。
你对“爽”与“不爽”有怎样的认识或难忘的经历,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拟题目;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少于800字;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写作点拨】这则材料由两部分组成。第一段是引子,由3D国产动画片《沧元图》引出“爽”这一话题。第二段承接上段纵深拓展开来,由《沧元图》之“爽”延伸到生活中种种“爽” 与“不爽”的现象,使材料内涵更加丰实,为审题立意创设多元思维角度。材料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很接地气。同时,又充满较强的思辨色彩。写作本题,审题立意的重点在第二段,这一段共分两层意思:第一层,生活中那些看似很“爽”的东西可能让人悔恨不已;第二层,生活中那些看似“不爽”的东西却让人受益无穷。这两层意思形成鲜明的对比,凸显了“爽”与“不爽”对人生截然不同的影响。前者看似很“爽”,实则“不爽”;后者看似“不爽”,实则很“爽”。通过是与非的比较,材料启发人们冷静思考应该以怎样的态度面对生活,面对人生。
写作本题,要重点把握好两点:一是辩证分析,谨防顾此失彼。要深入剖析由“爽”到“不爽”或由“不爽”到“爽”的相互转化,即阐释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通过分析,使读者明白切莫贪图短暂的“爽”快,否则一时之爽可能会酿成一世之痛,悔之莫及,进而警示人们能吃苦,肯付出,善磨砺,勇改过,不断地修正自己,完善自己,享受人生大成之“爽”,如此才能真正地爽快一世,幸福一生。谨防将二者割裂开来,顾此失彼,单方面围绕“爽”或“不爽”立意行文,致使偏离题意。二是选好体裁,凸显文体特征。根据写作提示“你对‘爽与‘不爽有怎样的认识或难忘的经历”,本题既可以写自己对“爽”与“不爽”的认识与思考,也可以写自己相关的生活经历。如果选择前者,显然要写成议论文,亮明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彰显思辨能力;如果选择后者,则宜写成记叙文,叙述自己在生活当中所经历的“爽”与“不爽”的故事。无论选择哪种文体,写作时都必须做到文体特征明显,写议论文必须“三要素”齐全,轻叙重议,以理服人;写记叙文必须情节完整,有叙有议,以情动人。谨防写成非驴非马、不伦不类的“四不像”文章。
综合以上分析,写作本题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立意:①玩物丧志图一时之快,必定遗憾终生后悔莫及;②吃得苦中之苦,方能享受成功的快乐;③别让一时之“爽”成为一世之“痛”;④正视“爽”与“不爽”,成就无悔人生。
【范文示例1】
少时莫贪一时爽老大无能徒悲伤
陕西省西安市育才中学高三(5)班许鑫洋
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娱乐方式充斥着人们的生活。君不见,多少青年人沉迷于电子产品带来的“爽”快之中,将貌似“不爽”的苦读、师长亲朋的逆耳忠言抛之脑后。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如果在最好的年纪里不吃苦耐劳,不潜心修炼,而一味醉心于感官刺激,寻求一时之“爽”,到头来必将玩物丧志,后悔终生。
这就像吃葡萄,由于光照条件的影响,即使同一串葡萄,也有酸有甜。如果你选择从最酸的开始吃,那么接下来的每一颗就会越来越甜;反之,如果从最甜的开始吃,那么接下来的每一颗就会越来越酸,直至最后酸不堪言,无法下咽。回首历史,古代贤哲早已为我们阐明了只有“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道理。唐太宗正因为善于接纳魏征的逆耳忠言,终成一代贤君,青史留名。故而,我们应当明辨真正的“爽”与“不爽”,谨防因一时之“爽”成为一世之痛。
若你幡然醒悟,便许下一个愿望来指明航向。罗曼·罗兰曾言:“梦想之于前行的旅人,犹如海上的星辰之于航行的水手。”无数仁人志士正因苦心追梦,矢志圆梦,最终取得成功。因为胸怀冠军梦,樊振东并未满足于辉煌成就带来的“爽”,而是苦练球技,超越自我;因为胸怀强国梦,钱学森并未沉迷于国外优厚待遇带来的“爽”,而是毅然回国,为我国核研究殚精竭虑。为梦想而战虽然辛苦,但能使地狱变成天堂。
若你梦想已定,便要付诸行动奔赴远方。正如克雷洛夫所言:“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川上的桥梁。”正是有了行动,赛场失利的徐梦桃强忍“不爽”,四年后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冠军梦;正是有了行动,全红婵苦练冬夏,百般磨砺,“水花消失术”惊艳四座;正是有了行动,华为公司的科研人员历经千百个日夜的“不爽”,终于打赢了中美芯片战,轻舟已过万重山。用行动圆梦虽然艰辛,但能使荒漠变成绿洲。
陈独秀曾寄语《新青年》:“青春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之最可宝贵之时期也。”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应当只争朝夕,踔厉奋发,以“梦想”与“行动”为双翼,迎战狂风、雷霆、暴雨的“不爽”,尽情享受风雨之后翱翔蓝天、雄视苍穹的“爽”朗!
点评:文章由生活现象入手,自然引出“寻求一时之‘爽,到头来必将玩物丧志,后悔终生”的论点,树立靶子;接着以“吃葡萄”为喻,论述“谨防一时之‘爽成为一世之痛”,辩证分析“爽”与“不爽”的关系;进而从“梦想”“行动”两个角度重点论述如何历经“不爽”享受人生的“爽朗”。纵观全文,作者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思路布局谋篇,环环相扣,逻辑严密。综合运用比喻论证、引言论证、对比论证等手法,论证有力。素材丰富,表达优美,文采飞扬。
【范文示例2】(记叙文)
戏梦
陕西省西安市育才中学高三(7)班陈佳瑞
“春秋亭外风雨暴,何处悲声破寂寥……”
家中庭院里按时响起我吊嗓的声音,院墙上马上聚来三两只小鸟儿,叽叽喳喳,仿佛与我一同练曲儿呢!突然,一声惊雷响彻惊蛰,惊得鸟儿四处逃散,我也被吓得破了音。完了,这下可怎么比赛啊?今天惊蛰,谷雨就要比赛,如今嗓子受损,天天喝梨水也不知道是否有效……想到此处,急忙转身回房找妈妈帮我熬梨水。
我忧心忡忡。下午,去找戏曲老师告知此事。老师听罢大手一挥,说:“无妨!你先养嗓子,咱们先练动作和走位。”唱曲儿是我最快乐的事,虽然天天练习《锁麟囊》让我很是疲惫,特别是这次破了音使我暗自不爽,但我还是很想唱曲儿的。
转眼到了谷雨,别的比赛场地人满为患,如歌场,舞场,但戏曲场馆除了评委、带教老师、参赛选手及家长,实在没有几个观众。这可太令人不爽了!
我换好服装,画好妆面,静静等待着上场。
台上那金色光束打下来的光晕像漩涡一样吸引着我。我轻盈地走过去,萦绕在光束旁的光晕倏地消失。我摆好预备姿势,灯光再次亮了起来。
“耳听得悲声惨心中如捣,同遇人为什么这样陶嚎……”渐渐进入角色,眼前已不再是评委,而是飘洒着的蒙蒙细雨,我仿佛看见了闺阁待嫁的新娘。哦!原来薛湘灵是我,我就是薛湘灵。穿越千年的故事,通过戏曲被我传达出来,人我两忘,宛若进入“庄生晓梦迷蝴蝶”的境界。曲毕,掌声雷动,鞠躬谢幕。我大汗淋漓,湿透衣背,不知是激动的汗,还是那千年前的雨。
爽,太爽了,愿时间定格,不再流动!
……
激动,惊醒,原来是一场梦。清醒来,了无痕。没有戏服,没有曲词,一切都只是我的梦想。不爽,太不爽了,我要真真切切地体验一次!
翻身下床,去与妈妈商量报戏曲班。她面露难色,刚想反驳我,但看着我坚定又渴望的眼神,她还是点了点头。我太开心了!
自此,戏曲开始充斥着我的生活。
一篇篇更迭练习曲目,终于到我魂牵梦萦的《锁麟囊》。忐忑,激动,用颤抖的手,满怀期许地打开戏本。老师教一句,我唱一句。老师讶异于我竟学得如此之快。我说,这是我的戏曲启蒙老师。然后我给老师讲起那个梦,那个难忘的戏梦。
第二年春天,我的书架上多了一个奖杯,是我用《锁麟囊》斩获的奖杯,是我戏曲生涯中的第一个奖杯。目睹闪光的奖杯,我浑身上下像夏日吃了冰淇淋、冬天喝了酸辣汤般的爽!
时至今日,那个奖杯光洁如新。每次擦拭奖杯时,眼前都会浮现那往日比赛的场景。这感觉倍儿爽!不过我更明白,今日获奖之“爽”是靠昔日苦练的“不爽”换来的;世间万事,不经“不爽”之苦,何来“爽快”之甜!
点评:这篇记叙文以“戏梦”为核心,以“练曲儿”为主线,记叙了自己吊嗓、破音、梦戏、拜师、练曲、获奖的全过程,生动地展现了“不爽——爽——不爽——爽”的心理感受历程,表现了“世间万事,不经‘不爽之苦,何来‘爽快之甜”的主旨,卒章显志,升华主题,构思精巧,令人拍案叫绝。在谋篇布局上,作者颇具匠心,“爽”与“不爽”的叙述交替呈现,形成起伏和波澜,具有一波三折之美。叙事紧扣题目,紧紧吸引着读者的目光,激发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
二、(原创题目)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
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国内工作会议为2024年经济工作鲜明“定调”:“明年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 关于“先立后破”,习近平总书记曾做过一个形象的诠释:“不能把手里吃饭的家伙先扔了,结果新的吃饭家伙还没拿到手,这不行。”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说:“不破不立,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以上材料给了你怎样的启迪和警醒?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自拟题目;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少于800字;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写作点拨】这是一个时事热点材料,由两部分组成:第一段是第一部分,共有两句话。第一句引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2024年经济工作鲜明“定调”这一时政热点,突出了“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的新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第二句紧承上句,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诠释了第一句提出的新理念,新思路,进一步突出“先立后破”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综合第一部分中两句话的内容,我们不难看出,这一段文字的核心要义,是重在强调“先立后破”的新策略。第二段是第二部分,材料引用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的论断,强调“不破不立”、先破后立的主张,言简意赅,中心明确,与第一部分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则材料的两个部分,前者重点强调新的一年的工作要“先立后破”,后者强调“不破不立”,要“先破后立”。显而易见,材料中引述的两种观点截然相反。其中,“先破后立”是长期以来人们形成的一种共识,属于传统认知,被人们广泛认可,无疑有它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先立后破”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人们酝酿提出的新理念,新设想,新思路,这种理念顺势而变,应运而生,自然有它的必要性和前瞻性,是顺应历史潮流的大胆决策、英明之举。二者看似相互对立,实则各有其理,各有其利,彼此相辅相成,和谐共存。
写作这个题目,务求明确命题意图,精准确定立意,扣好第一粒扣子。对于题目中的两种观点,到底应该“先破后立”还是“先立后破”,我们要用发展变化的思维模式进行辩证思考,充分体现出思辨色彩,不能简单地肯定一个或否定一个。譬如:先“破”还是先“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谨防“一刀切”,我们应该视具体情况而定,做到顺势而变,因时而异,与时俱进,灵活决策,体现思维的缜密性,只有决策合理,才能行稳致远。这样的立意才是符合命题意图的,也是符合高考作文命题与写作导向的。如果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将材料的两个部分割裂开来,选择其中的某一个方面确定立意,自然就是片面的,难免有偏题之嫌。解读本题,还可以根据材料第一部分的内涵,围绕“先立后破”与“促稳促进”的关系立意行文,这样也是符合题意的。
【范文示例】
“破”与“立”的辩证法
陕西省西安市育才中学高三(5)班陈诗佳
俗话说,不破不立,破而后立;而前不久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则为龙年工作鲜明“定调”:先立后破,稳扎稳打。“破”与“立”,“先”与“后”,到底该如何决策?我以为,应当辩证对待,不能一概而论。
老子《道德经》有曰:“有无相生,难易相成。”古圣先贤,一语中的。人间万象,概莫能外:阳与阴,盈与亏,福与祸,智与愚,相互依存,相互转化,互为参照,都没有“绝对值”。同样,先“破”还是先“立”,都有各自的道理,但都不是永恒的“定律”。
当一种制度已经成为万恶之源,当一个政党已经百蛆附骨,当一个时代已经大夜弥天,风雨如晦,此时若不痛改前非,破除宿弊,怎能破晓而出,迎来一个朗朗乾坤?正如德国作家黑塞所言:“尽管蛋壳曾是鸟的整个世界,但要获得新生,不打破过去的世界是不行的。” 被誉为“共产主义奇书”的《红岩》中有副对联:“斧头劈翻旧世界,镰刀开出新乾坤。”试想,倘若没有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砸碎万恶的腐朽世界,哪来新中国的诞生,又哪来神州华夏的日新月异,民富国强!
苏辙在《上枢密韩太尉书》一文中形象地告诉人们,人生的演进,就是不断地从一个小“圈层”跃进到一个大“圈层”。勇于“破圈”,人生才会不断“破格”,风景才会日益精彩;怯于“破圈”,就意味着墨守成规,停滞不前。
由此观之,陈规陋习必须革除,唯有如此才能迎来新生。大浪淘沙,去伪存真,破而后立,否极泰来。
时至今日,历史的“宝马”驶入时代快车道,我们追求“更高、更远”的目标,做最好的自己。此时,我们不必急于“弃旧”,可以先确定新思路,制定新规划,先“立”后“破”,谋定后动,这样才能胸有成竹,行稳致远。在国际形势风谲云诡的今天,先立后破尤为必要。正如习总书记所言:“不能把手里吃饭的家伙先扔了,结果新的吃饭家伙还没拿到手,这不行。”因此,谨防“破”得超前,“立”得滞后,中间出现“断档”,以致于事与愿违,欲速不达。
要“立”得稳健,“破”得审慎,就要破解“先立后破”的智慧密码。先立后破,就是要立得起来,夯实发展的“地盘”;先立后破,就是要破得恰当,挑破发展的“脓包”;先立后破,就是要破立有序,把握发展的“脉搏”。
有人说,不破不立,破茧成蝶;也有人说,先立后破,不立不破。先破还是先立,要因风使舵,就水弯船。倘若一条航道走到底,就可能舟破人亡;唯有深谙“破”“立”辩证法,才能一帆风顺,一路凯歌!
【点评】作者洞悉材料意蕴和命题意图,确定“应当辩证对待,不能一概而论”的立意,命中靶的,切中肯綮。结构上精心布局,有条不紊:先集中笔墨论述先破后立,不破不立;接着巧妙过渡,转而阐述先立后破,不立不破;然后纵深发掘,进而论述如何破解智慧密码,“立”得稳健,“破”得审慎,层层递进,凸显深度。在表达上,使用整句尽显整齐之美;长短句结合,缓急有致;运用排比,酣畅淋漓;引用名言,以一当十,增强说服力。结尾妙用比喻,形象生动,重申论点,首尾圆合。
责任编辑 廖宇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