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家校共育小学数学教学路径探究
2024-07-01陈素兰
陈素兰
摘 要:“双减”是新时代、新课标、新课改背景下,旨在减轻学生负担与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教学政策。针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和培训负担,“双减”提出了改革建议,目的是让学生爱上学习、主动投入学习,通过主动参与学习收获更好的教学收益。本文主要围绕“双减”背景下家校共育的小学数学教学展开,介绍了“双减”对小学数学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家校共育的意义和小学数学家校共育的教学路径。
关键词:双减;家校共育;小学数学;教学路径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539(2024)05-0097-03
“双减”的初衷是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与学习压力,保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身心健康成长。落实“双减”需要通过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效果和有效性,最大化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与价值,避免将过多的学习任务遗留到课后完成,在保障学生学习效果的前提下实现学生减负。从小学数学学科的教学视角看,教师需要明确的是,数学学科的课程内容除了有着逻辑性和抽象性这两个特征以外,还有着生活性的特征,即是说学生在小学阶段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大都能在生活中找到对应。因此结合生活开展教学就是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家校共育延伸了课堂教学时空,为课堂教学和生活实践建立了有效联系,因此教师需要着手挖掘家校共育优势,通过家校共育来推进“双减”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落实。
一、“双减”对小学数学教学提出的新要求
在课堂教学方面,“双减”政策重点关注的是对日常作业和考试改革,对课堂教学的核心要求是调整教学构成,在不影响整体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削减作业及考试的数量与频率,做到“求精而不求多”,具体包含以下内容:
第一,只把复习和检测重点知识作为必要的测试,在非必要的情况下不布置过多的作业或安排过多的考试,保证学生有充足的课外时间放松休息、锻炼身体或探索兴趣爱好。在必要的情况下,教师为学生布置的作业或安排的考试要紧扣课程重点,保证习题或试题能够真实反映学生对课程重点的掌握情况,便于为后续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开展提供参考。
第二,将灌输式教学和死记硬背式学习转化为启发式教学和探究性、合作式学习。其中探究性学习最大的优势就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知识点的基础上提高学生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式学习则能同步锻炼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精神和提升合作能力,有效促进学生的交流与互助,为学生构建起一个更加积极和活跃的学习环境,进而助力学生思维的开发。
第三,强化素质教育,推行德智体美劳全面教育。除关注学生学业成绩外,将教学侧重点适当延伸到学生人文素养、身体素质和实践能力等的发展,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世界万物的本质,进而实现对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分析能力的锻炼与提升,让学生可以在参与课堂活动的过程中实现个性成长和全面发展。
第四,重视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个性化和多样性,落实“以学生为中心”“以生为本”的基本教育原则,依据学生的学情与需要来设计教学活动。“双减”进一步强化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更进一步强调了学生课堂主体作用的重要性。教师需要在准确把握学生学习基础、个性特征、兴趣爱好和学习习惯的基础上,科学且合理地设置教学内容与选择教学方式,使之更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与实际需要。
二、“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家校共育的意义
(一)助力排疑解难
虽然学生在小学阶段需要学习和掌握的数学知识都是比较基础的内容,但数学本身的抽象性和逻辑性还是为学生的理解和分析造成了一定的阻碍,部分小学生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或疑惑,最终导致学习效果不好、效率不高。在“双减”背景下的家校共育中,家长和教师的有效沟通,有利于帮助学生找到问题的症结,针对性制定相对应的教学策略并开展相对应的教学活动,助力学生学习上的排疑解难。
(二)发挥家校优势
在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道路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是不可缺少的教育环节与教育构成,家长和教师在学生的教育上各有侧重和优势,通过分工合作与优势互补更有利于学生全方位教育。“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家校共育的意义之一就体现在了推进家庭与学校的合作、强化家长与教师的配合,实现对课程教学质量的共同提升上,最终实现推进学生个性化成长与全面化发展。
(三)推进习惯养成
小学是学生开始接收系统课程教育的初级阶段,教育者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学习任务不仅关乎知识的积累,还关乎能力的萌芽与习惯的养成。家长作为家庭中的主要教育者,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生活习惯等。教师作为学校中的主要教育者,需要负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等。习惯的培养本身是一个长期且系统性的工程,短时间内很难获得直观的收益。“双减”背景下,以家校共育为基础开展的小学数学教学有助于推进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持续性养成,进而也有助于落实对学生数学学习思维的持续性培养。
(四)互通学生状态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身心处于快速发展时期,但健全、成熟的思维认知还未形成,学习时心理状态容易出现波动,尤其是在遇到数学难题时,情绪变化相对来说还要更快或更剧烈。这时候教师和家长如果没有依据学生的实际学情来提供针对性引导的话,学生就极其容易丧失学习数学的兴趣或信心[1]。在这样的背景下,基于“双减”而落实在小学数学课堂上的家校共育就有助于家长和教师互相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为家长和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引导提供参考,保证家长和教师能够更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变化,进而减少学习监督中的漏洞与误区。
三、“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家校共育的教学路径
家校共育的本质就是家庭、学校两个教育主体的分工合作,打通家庭与学校两个教育环节和教育环境,为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提供全方位、多角度的指导。在“双减”背景下,家庭与学校、家长与教师的联合共育不能停留在表层的教学延伸上,还需要落实到深层的教学联动上,即合理规划家庭与学校应当承担的教育职责,在家长与教师的能力与职责范围内,最大化地发挥家长和教师的作用,引导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心理状态下完成对课程知识的学习。再结合具体的实践来看,学校和教师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和专业的教学主体,应当在推进家校共育的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积极构建线上交流平台、积极落实对家长的专业指导、积极组织合作共育活动,并依托作业来打破教学界限和强化教学合作。
(一)构建家校交流线上平台,打通家校互动沟通渠道
有效开展家校共育的前提是家庭和学校、家长和教师之间能够保持有效的沟通与互动,而由于身份和工作上的不同,家长和教师间空闲时间的错位就是阻碍这种有效沟通与互动的最大障碍[2]。对此,学校和教师作为以“教育”为核心工作的专业机构和专业人才,就需要主导线上家校交流平台的构建,以便打通家校的互动沟通渠道,为家庭和学校、家长和教师持续、有效的互动交流提供平台。
例如,教师可以在现有的线上社交软件或线上社交平台上以班级为单位建群,与家长建立可以进行实时沟通与交流的联系渠道,以便能在有需要的时候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在以深化和巩固课程教学成效为目的同家长进行的交流互动中,教师可以向家长分享的教育信息大致就有以下两种:一是课堂教学的重点知识与重要作业,如果在家长能力范围外的知识内容,教师需要附上说明和补充,以方便家长辅导学生完成复习与作业;二是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状态与学习习惯,这一信息主要指向的是对学生良好学习意识与学习习惯的培养。除此以外,学校还可以同教育部门或其他相关机构联手打造专门的线上共育平台,构建家校共育的新阵地,以便在信息交流之外强化家校教育资源共享。
(二)强化对家长的专业指导,合理规划家校教学分工
“双减”背景下,要最大化发挥家校共育的优势,助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积累、理解、内化、迁移和应用,学校和教师需要有意识地强化对家长的专业指导,包括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教会家长如何正确指导学生学习数学。具体来讲,教师需要联系课程中的具体知识点来为家长举例。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点虽然简单,但在分析与解答上受到的限制也比较大,家长必须要用小学生认知里能够理解的方式来说明具体知识点的思考路径,这样才可能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助力[3]。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鸡兔同笼”的教学为例,鸡兔同笼是一个十分经典的数学问题,有着多种不同的解法,成年人在学过二元一次方程以后大都会用设未知数解方程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但小学阶段还没有学到二元一次方程相关的知识点,家长如果用成年人的思维来向学生说明这一问题的话,学生的思维反倒会变得更加混乱。那么,教师在向学生布置了鸡兔同笼这一类的作业题时,就需要在与家长的交流沟通中同步向家长说明小学生解决这类问题的思维方法,指导家长运用加减乘除的混合运算来理清这一问题的思维逻辑,进而更好地完成监督与指导学生做作业的共育任务,以此来保证家校共育效果的最大化发挥。
(三)积极组织多元共育活动,全面凸显家校共育价值
在“双减”的改革政策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被再一次强调,教师要在主动减负的基础上强化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和思维的活跃,最大化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与主观能动性,保证学生能够更加主动和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进而收获更好的学习效果[4]。基于此,教师在推进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家校共育时,还需要更积极地组织丰富多元的家校共育活动,联动家长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
(四)以作业为载体强化合作,打破课程教学时空界限
在指向学生学习意识、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培养的家校共育中,作业是连通家庭与学校、家长与教师的核心纽带,也是强化家校共育和家校合作的基础载体,有助于打破课程教学的时空界限。从“双减”的视角看,作业减负也是“双减”的基本要点与核心任务,那么教师就需要聚焦课后作业,以课后作业为载体来强化教师与家长间的分工合作,并借助作业来推进家校合作育人价值和作用的发挥。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学为例,通过课堂教学帮助学生建立起了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认知后,教师就能够以“生活中的长方体与正方体”为主题来设计与布置开放性的探究作业,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长方体与正方体,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这些长方体、正方体进行拆解与重构。事实上,这种开放式的作业不仅可以将教师、家长与学习联系起来,还可以实现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与思维习惯的养成。
四、结语
综上所述,“双减”的重点是对学生的“减负”和“降压”,集中关注与解决的是学生因过重学习负担和过大学习压力而产生的心理问题,为的是能够在推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中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让学生的成长和学习可以在一种愉悦、轻松的环境下发生与进行下去。而基于“双减”开展的家校共育对小学数学教学来说就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是能够打通家长和教师的交流,让家长对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情况和教师对学生在家中的学习情况建立更加清晰与准确的认知,进而实现更有效的教学推进;另一方面是能够优化家长和教师的分工与联动,建构起更加完整、全面和多元的教育教学机制,从而形成更有效的教育合力,为学生的个性成长和全面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持与更大的助力。
(责任编辑:张玲玲)
参考文献
[1]黄艺环.浅谈家校共育模式下的小学数学阅读教学策略[J].当代家庭教育,2023,(19):80-83.
[2]韦秀喜.“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家校共育的探索[J].新课程研究,2023,(19):120-122.
[3]张海燕,王炎峰.“双减”背景下家校共育新策略研究[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2,(10):105-107.
[4]闫保旺.新课改下如何基于家校共育做好小学数学教学工作[J].当代家庭教育,2022,(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