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合作学习的策略探究
2024-07-01张春梅
张春梅
合作学习在激发学生课堂积极性、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在传统的地理课堂中,有些教师忽视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导致地理教学效率低下,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不高。因此,教师需紧跟教育改革的步伐,转变教育观念,积极投身教学实践,通过师生合作、学生合作等方式,鼓励学生加强互动,进而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一、加强师生交流,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传统的初中地理课堂上,师生几乎没有任何互动,课堂氛围紧张严肃,学生的思维被禁锢,学习积极性得到了限制,课堂效率也不高,课堂变成了教师一人的独角戏。针对这种现象,教师需转变课堂教学方式,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打造师生双向积极互动的新局面。在合作学习中,教师的角色也多样化了起来,教师既可以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也可以是与学生一起学习的参与者。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三节《水资源》时,教师可先通过问题导入教学。这样,既增加了师生间的互动,还帮助学生尽快进入课堂状态。这样,课堂氛围就活跃了起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展示目前水资源的现状、有关水污染的图片等,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从中领悟合理利用水资源的重要性,并思考水污染出现的原因。随后,教师提出如何治理水污染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二、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提高学生课堂积极性
不同学生的学习领悟力、学习方法,以及性格特点都存在差异,因此,他们的发展方向各具不同。据此,教师在开展合作学习时,要注重组内的差异性和组间的同质性,既保证合作小组内不同学生的个性发展,又保证组间同水平竞争。
例如,在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中国的行政区划》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培养学生读图、解图、利用图表挖掘信息的能力,掌握中国省级行政区划,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可为每个学习小组分发相同的中国行政区划的拼图,进行“中国行政区划拼图比赛”。在比赛前,教师可让学生在小组内多练习。在多次练习中小组成员之间有了一定的默契,各自分工。接着,进行小组间的比赛。教师通过秒表计时,用时最短的小组获得冠军。在比赛结束后,教师对用时最短的前三个小组进行表扬。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又能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三、课堂检测合作,培养学生知识应用能力
在以往的地理课堂检测中,教师通常布置的是书面测验,且禁止学生进行讨论。长此以往,学生对课堂检测这个环节产生了排斥心理,致使测验的效果不佳。所以,教师可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复习,巩固知识,对知识点进行适当的拓展,以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例如,在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三节《地图的阅读》的教学中,教师可通过组织游戏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知识。教师可设计“寻宝”游戏,先在校园的各个地方放置不同的“宝物”,接着,为学生提供校园的平面示意图,并在“宝物”所在的地方进行标记。在课堂理论知识教学结束后,教师安排学生进行“组团寻宝”活动。学生根据地图提示的地方,进行寻找。学生在寻找中可和其他学生进行组队寻找,提高寻找的效率。慢慢地,学生都能顺利地找到教师藏在各个地点的“宝物”。在活动结束后,教师可让学生上台展示自己寻找到的“宝物”,并发表自己在这个游戏中的感想。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合作精神在这个游戏中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团队精神和凝聚力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培养。
为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合作学习方式不可忽略。教师在初中地理教学中,需意识到师生之间的教学关系,打造新型的教学新模式,制定教学目标,通过多种形式的合作学习,帮助学生提高课堂参与感,营造轻松有趣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地理学习的积极性,让地理课堂绽放生机与活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