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个人抉择 窥民族命运
2024-07-01徐芳
徐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党史教育的重心和阵地主要在高校和各级党校,中学生少有机会接受系统的党史教育。所以,高中历史课堂便成为中学生接受党史教育的重要阵地。
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挖掘合情、合理、合适的史料,使党史的呈现、教育能更加自然地贴近学生,使学生能感同身受,树立起正确的历史观,从而有助于学生的身心成长?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可以挖掘多种史料,带领学生阅读和解读史料,比如日记史料就非常适合应用于党史教育。
一、发于“情”:依托日记史料开展教学的可行性
基于“四史教育”、课程思政等教育大环境,给高中生上好党史课就显得更为必要和重要。高中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既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又具有极强的个性认知。如何既能向高中生传授正确的党史知识,又能让高中生自然地认同并内化为实现个人理想的推动力?高中阶段的党史教育,可以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在开展党史教育时,采用怎样的模式、使用什么类型的史料,是教师需要细心揣摩的地方。
著名历史学家齐世荣先生在谈及治史经验时曾专门指出日记史料的重要性:“日记是私人记载的一种,按照年月日记录作者的亲身经历和见闻,以及作者对人对事的看法,历来被认为具有直接史料的价值,是治史者所必须参考的。”在近现代史教学,尤其是在中共诞生后带领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党史教育中,有大量亲历者留下的日记可供参考,是值得在开展党史教育时深挖的一类史料。
在党史教育中引入日记史料,相当于把历史人物的亲身经历呈现在学生眼前。相比于教师的照本宣科、苍白的讲解和空洞的宣传,日记更为客观、更能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才能带领我们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只有共产党才能带领我们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合于“理”:在党史教育中使用日记史料的合理性
由于日记是作者私密性的记录,不可避免会带有作者的主观认知,所以,在党史教育中选择谁的日记、分辨日记内容的客观性等是十分重要的。
有些中学历史教师根据自己的工作实践经验,对使用日记史料进行了一些有效尝试。如:陕西省子洲县教学研究室王亚雄老师,在《以日记为抓手,提高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一文中强调,教师可将日记史料引入历史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浙江嘉善中学教师单云峰曾以《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一课为例,分析如何利用《竺可桢日记》组织教学,并在自己的教学反思中提出应用日记史料时应该注意事件的完整性、日记的真实性以及日记如何解读等问题。这些实践成果以及日记史料如何应用的建议,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合理利用日记史料提供了参考。
在面向高中生开展的党史教育中,教师一定要提前对史料进行慎重筛选。比如:对日记的作者,教师首先应当了解其人生经历,其政治立场;对日记中的文字,教师应仔细阅读,明确其行文是否客观理性。总之,教师所用的日记史料,一定要契合高中党史教育,能让高中生形成正确、正面的认知。
三、终于“用”:挖掘日记史料的实用性
在中国近代史教学中,教师可以筛选出合适的人物及日记,比如该人物需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且日记行文不能太过深奥难懂,要符合高中生的阅读能力等。这样的史料教学,可让学生回到历史场景,身临其境地体会当时的人和事,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教材中的结论。
笔者曾在空余时间阅读中国近代一些知识分子的日记,发现老师和同学都很熟悉的人物叶圣陶先生留有大部头日记,且早已经出版。叶圣陶从1910年起笔耕不辍,坚持写日记,一直到晚年病危。从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甚至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诸多历史大事在叶先生的日记中都有详细记载。如此长时段、连续的日记内容,可以说是一部中国近现代史的写照,是开展党史教育、近代史教学十分难得的史料。
从《叶圣陶日记》的文字内容、表述来看,叶圣陶作为普通人家出身的知识分子,不仅关心国家大事,也能关心普通百姓的生活,反映的时代内容比一般学者的日记内容更为全面、亲切。从这些方面来看,《叶圣陶日记》是一部可以被深度挖掘,用于中国近代史教学不可多得的史料。
笔者曾参加优质课比赛,执教统编版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在研读教材时,笔者发现本课的正文之外,还介绍了民主党派、民主人士、学生等相关史料。第一子目的“学思之窗”涉及民主党派的建国主张;第三子目的“历史纵横”介绍了第二条战线的相关内容;课后的“问题探究”中,中共发布的“五一”劳动节口号号召民主党派等北上解放区参加政治协商会议,共商建国大计;“学习拓展”则介绍了民主党派在维护和平、反对内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内容启发笔者去寻找一个新的视角,即从第三种力量入手,追溯民主人士在抗战后初期、解放战争期间、北上解放区的历程中,政治态度从“寄希望于国民党做出改变”到“北上解放区支持和信任共产党”的变化历程,其实背后折射的是民心向背的变化。从这群人的亲身经历、亲眼所见的记录中寻找共产党最终能战胜国民党的原因,亦显得更为客观。
同时,笔者还做了一番前期调查,了解到学生的一些实际情况。在对这段历史最重要的认知上,即人民解放军取得革命胜利的原因,学生虽能说出国民党腐败、共产党政策好等判断性的回答,但认知较肤浅。这就激发我要去寻找一个教学的切入口,既能落实解放战争进程相关的知识点,又能用实事求是、顺其自然的方法提升学生对革命胜利原因的理性认知,让家国情怀的培养水到渠成。
综上,笔者便想到了可以使用《叶圣陶日记》开展这一课的教学设计。教师利用日记史料,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史料实证,用唯物主义思想做判断。通过阅读《叶圣陶日记》,并结合教材内容,真切地感知抗战胜利后中共和民主党派争取和平、民主的努力,与国民党坚持独裁、内战的方针形成鲜明对比;能进一步从日记史料中看到解放战争中,国统区和解放区截然不同的两种统治政策、状态,最终学生能论从史出,明白中共最后能战胜国民党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得民心”,并能实事求是地认同“共产党始终代表人民的利益”。通过引入《叶圣陶日记》,希望学生能从叶圣陶这一知识分子忧国忧民的心路历程和为新中国奔波的行动中,学习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升华。
笔者通过将《叶圣陶日记》应用于《人民解放战争》一课的实践活动,发现在挖掘适合教学的史料时,日记史料是很值得深挖的一类。前期应慎重筛选日记史料,然后将日记记载与课文内容进行有效匹配,再梳理教学主线、设计教学环节,进而有效地落实党史知识点的教学,让教学变得更自然、更有说服力。